10.16 細讀《史記》:窮困潦倒的韓信,“戰必勝、攻必取”能力從何而來

細讀《史記》:窮困潦倒的韓信,“戰必勝、攻必取”能力從何而來

“兵仙”韓信,其軍事統帥能力一直為後人所推崇,正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劉邦稱其為“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可問題是年輕時的韓信窮困潦倒、受盡白眼,這一身的能耐從何而來呢?

為了尋求這個答案,我們還是要去《史記》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


一、貧苦出身?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經商)。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同褥)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史記.淮陰侯列傳》

這是韓信在《史記》中的出場畫面。

當時還在淮陰老家的韓信,只不過是一介布衣,家庭貧窮、品行亦不出眾,既不符合作吏的標準,又不能經商以謀生計。更重要的是他不但不自己種地以謀生,反而是“常從人寄食飲”,這個就比較奇怪了。


按理說,像韓信這樣的人到誰家白吃飯都是絕對被拒絕的。窮成這個樣子,還不自己想辦法養活自己,正所謂“救急不救窮”,“長貧難顧”,誰又能一直這樣養著他呢?但這些人還偏偏就給了韓信一口飯吃。更奇怪的是,還有一個下南鄉昌亭長讓韓信足足蹭了幾個月的飯,直到他的妻子不再忍了,才提前吃完飯,等韓信到的時候,自然也就無飯可吃了。

細讀《史記》:窮困潦倒的韓信,“戰必勝、攻必取”能力從何而來

韓信此時才“知其意,怒,竟絕去”。正常來說,韓信作為一個蹭飯的,總該有點蹭飯的覺悟,但是韓信卻相反有一種骨子裡的傲氣。到了此時才“知其意”,是不是晚了點?而且韓信還非常生氣地直接走了,再也不來蹭飯了。如果韓信從小就在窮人家長大的話,絕不會養成這種“好吃懶做”的毛病,而且還隱隱有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環境窘迫卻並未低下高貴的頭顱。

依此可見,韓信應該是屬於較為富裕的家庭的,甚至有可能是貴族家庭,只不過家道中落而已。韓信的父親在當地應該是較有名望的,甚至有可能就是在淮陰一帶做官吏的,所以曾經對一些人有恩,包括那個亭長在內,所以韓信才能夠到這些家去蹭飯。

二、與眾不同之處

然而,在《史記》之中,卻並沒有提及韓信的父親,合理原因是因為某種特殊的原因而死,如戰死沙場;或者因出公差而一去不回,抑或客死他鄉,不過對韓信的母親倒是有一段記述。

太史公曰:吾如淮陰,淮陰人為餘言,韓信雖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行營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良然。——《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的母親去世的時候,韓信已經窮得沒辦法按禮節安葬了。可是韓信還是不信命,於是他找了一處又高又寬敞的地方給他的母親做墳地,墳旁甚至可以放下千萬戶人家,韓信心志之高可見一斑。


韓信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是,他出門經常拿著一把劍,因此還引來了讓他記一輩子的“胯下之辱”。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史記.淮陰侯列傳》

韓信到處蹭飯,在當地應該也是“小有名氣”的,討厭他的人也是不少,只不過看在他父母的面子上也不去和他置氣。只是他這麼窮,手裡還經常拿把劍,自然就容易引來打抱不平的了。有一次,當地有個少年屠夫故意當眾羞辱韓信,說“別看你長得高高大大的,還喜好刀劍,其實膽子小得很”,“你要是不怕死,就拿你的劍刺我;要不怕死,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

細讀《史記》:窮困潦倒的韓信,“戰必勝、攻必取”能力從何而來

蹭飯都蹭得那麼有骨氣的韓信,此時卻屈服了,直接從屠夫的胯下鑽了過去。後來,韓信被封為楚王,衣錦還鄉之時,還把這個屠夫找了出來,封了都尉,稱其為“壯士”,並感慨正是因為有當日之辱,才有後來的成就。

韓信此言應是真心的,正是有漂母的“一飯之恩”和屠夫的“胯下之辱”,才真正打掉了韓信最後的自尊,使其心智發生了真正的蛻變,不再受曾經的慣性思維所束縛。所以,韓信後來才發自內心地感激他們,反而對那個讓他蹭了幾個月飯的亭長卻並不那麼在意。

三、才能從何而來?

韓信雖然天賦異稟,但是其基礎的理論知識還是應該學過的。

前文說過,韓信出門常帶著一把劍。後來,韓信追隨項梁之時,甚至也帶著一把劍。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史記.淮陰侯列傳》

一個窮困潦倒之人,整天抱著他的寶劍,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

韓信的內心深處有一種嚮往,是對他父親曾經戰鬥過的地方的一種嚮往。

細讀《史記》:窮困潦倒的韓信,“戰必勝、攻必取”能力從何而來

通過韓信表現出來的種種跡象來看,他也許並不算是六國貴族的後裔,但他卻一定有一個曾經征戰沙場的將軍父親。正是他的父親,在他小的時候,給他講了那麼多戰場上的故事,才讓他從小就有一種嚮往;也正是他的父親,留給了他兵書戰策,才有了那些基礎的軍事理論知識;然而他的父親最後卻葬身於那片沙場、死於保衛國家的戰鬥之中。

如果說張良曾經的夢想是追隨其祖父、父親的腳步,成為韓國的丞相的話;那麼韓信的夢想就是追隨他父親的腳步,成為一個征戰沙場的將軍。所以韓信表現出的狀態,永遠是與眾不同的,因為他自己也知道他不屬於現有的那片天地。他不屑於做卑微的人,因為他有著優秀的家族傳承、遠大的理想抱負,忍辱負重只為他日一飛沖天。


當項梁起兵的時候,韓信帶著他的寶劍,義無反顧地追隨了項梁,開始了他軍事生涯。只不過,此時的他還不知道能力有幾斤幾兩,尚且默默無聞而已。

四、認清自己

如果單純是比拼武力的話,韓信應該沒有那麼強,倒也不至於太弱,因為他在項羽手下做過執戟郎,當然,也僅僅是執戟郎而已。

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幹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

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

——《史記.淮陰侯列傳》

當然,真正體現韓信價值的卻不是衝鋒陷陣,而是領兵作戰。作為執戟郎雖然官職不高,但是卻可以近距離掌握第一手實踐經驗。韓信雖然讀過兵書戰策,但那畢竟都只是紙上談兵,連他自己都不能看清自己的能力到底能達到一個什麼樣的高度。

細讀《史記》:窮困潦倒的韓信,“戰必勝、攻必取”能力從何而來

所以在他居於項梁、項羽麾下近兩年的時間裡,他不斷地觀察,項梁、項羽是如何作戰的,尤其是跟隨項羽打下人生中最關鍵的一場勝仗鉅鹿之戰後,韓信也終於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應該可以到達一個什麼位置。他無意爭王,只爭其帥而已。

五、亡楚歸漢

認清了自己實力的韓信,開始試著向項羽提建議,一策不行,再來一策;兩策不行,再來第三策。只可惜,韓信向項羽提了數策,最終都未能打動項羽的心。高高在上的上將軍又何必在意一個小小執戟郎的意見呢?最終,秦漢之交最能打的兩個名將聯手的希望徹底破滅了。

在項羽分封諸侯,劉邦受封漢王揮師入蜀之時,韓信也成為了漢王眾多追隨者中的一員。只不過,韓信在漢營的路也並不那麼順暢。

細讀《史記》:窮困潦倒的韓信,“戰必勝、攻必取”能力從何而來

剛入漢營的韓信成為了一名“光榮”的糧倉的管理員。沒過多久,他又同其他十三個犯罪一起,成為了待斬的罪犯。如果不是劉邦的首席“司機”夏侯嬰“奇其言,壯其貌”,並向劉邦求情,韓信也就命喪當場了,還怎麼可能升官做治粟都尉呢?劉邦這一生,最大的優點就是對他的這些鐵哥們極為信任,夏侯嬰一句話,就可以決定韓信的生死,升官還是貶官。

可韓信嚮往的卻並不是這種管軍糧的後勤工作,而是真正的戰場。治粟都尉官職雖然不小,但卻沒有跟劉邦直接接觸的機會,尚且不如當初的執戟郎,更容易讓劉邦發現他的才能。所以韓信將希望寄託在了他的頂頭上司蕭何身上,只可惜,他的耐心已經遠不像當初在項羽手下那麼好了。終於,韓信還是等不及,逃亡了。

細讀《史記》:窮困潦倒的韓信,“戰必勝、攻必取”能力從何而來

幸虧有“蕭何月下追韓信”,才有後來的漢王劉邦登臺拜將,以韓信為大將,統率三軍。韓信也在後來的戰爭中,迅速成長為一代“兵仙”,“戰必取,攻必勝”,垓下一戰徹底將項羽打倒。只可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一代“兵仙”最後落了個被族滅的下場。

水言水語

誠然,韓信是個天才。

但是,再頂級的天才也需要一定的基礎知識儲備。項羽如此,韓信也是如此。

只不過,他們可以在戰爭中,不斷將他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靈活運用,並不斷創新,這才是他們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脫穎而出的根本原因。

細讀《史記》:窮困潦倒的韓信,“戰必勝、攻必取”能力從何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