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千古一相諸葛亮為何不顧一切的北伐?

在成都市南一環武侯祠大街,有一座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武侯祠。由漢昭列皇帝劉備及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如果問“誰是千古一帝”?答案可能有好多種。說諸葛亮是千古一相,怕就會少很多爭議吧?一篇《出師表》感動和激勵了多少人?隨便翻一下唐詩宋詞,就能看到很多文豪級的諸葛亮粉絲。民間的故事傳說不計其數,諸葛亮也是入戲文最多的人,一部《三國志通俗演義》更是讓諸葛亮享譽民間婦孺皆知。

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怎樣的呢?為何在劉備死後,諸葛亮堅持北伐六出祁山呢?他不知道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是何等殘酷嗎?他不知道歷經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後的社會需要休養生息嗎?他不知道蜀漢僅僅只有益州一地,不足以應對九倍之地的的曹魏嗎?

千古一相諸葛亮為何不顧一切的北伐?

為啥諸葛亮在劉備白帝託孤後的十二年時間裡六出祁山。對於諸葛亮的這一決策,早在建興六年,他剛進駐漢中時。魏明帝就以公開的方式加以聲討,他說這是“外慕立孤之名,而內貪專擅之實”,對於劉禪和益州都是不負責任的,結果必將適得其反,正如:“反裘負薪,裡盡毛殫,刖趾適履,刻肌傷骨”。如果說這個只是對手的輿論戰,不值得相信。那麼作為友好鄰邦的東吳又怎麼說呢?據《三國志·薛綜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當時出使蜀國的薛珝回國以後就對孫休說,我看蜀國是差不多了。為什麼呢?走進他們的朝堂聽不到正義的聲音(入其朝不聞正言),走進他們的田野看不見健康的臉色(經其野民皆菜色)。另一個名叫張悌的人,也在鄧艾和鍾會剛剛出兵的時候斷定蜀漢必將滅亡。理由之一,就是當局窮兵黷武(玩戎黷武),人民苦不堪言(民疲卒敝)。他的話,記載在《三國志·孫皓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也記載在《資治通鑑》。如果說薛珝和張悌是吳人,其言不足為訓。那麼,蜀國自己的統計數字總能說明問題吧!據《三國志·後主傳》裴松之注引《蜀記》,劉禪投降時,蜀國有民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人,而軍隊則有十萬,官吏則有四萬。也就是說,平均每九個人就要養活一個士兵,每七戶就要供奉一個官吏。蜀國人民,實在是負擔不起了! 

千古一相諸葛亮為何不顧一切的北伐?

我們先看一下三國時期各國的政治勢力結構吧。江東孫吳政權,經歷父兄三代經營,政治勢力單純穩定;曹魏政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家臣眾多,雖後來出了司馬氏這樣的逆臣,但是政治勢力還是很穩定的。劉備一生漂泊,很長一段時間都居無定所。隆中識得諸葛亮,才有個蜀漢政權。蜀漢政權是政治力量最不穩定的,大約是由三股政治勢力組成,第一種是“本土勢力”,包括原仕洛陽的益州官僚和仕於益州的本土豪強。第二種是“劉璋舊部”,包括追隨劉焉父子入蜀的和後來投靠劉璋的。第三種是“劉備親信”,包括劉備的骨幹(如關羽、張飛)和後來投靠劉備的(如馬超)。劉璋舊部的東州集團要壓制益州土著,劉備及其親信則不但壓制劉璋的舊部,更壓制益州的本土豪強。結果便形成了一種“雞尾酒”似的結構:劉備集團在最上層,劉璋舊部在中層,益州的土著集團在最低層。這就是蜀漢政權的大體狀態。 如何消除國內矛盾呢?古今中外的政治家們都選擇“戰爭”!只有戰爭才能是一個國家空前的團結起來,一方面通過戰爭來保存自己(鞏固以存),另方面通過戰爭來尋求機會(待時以進)。何況“匡扶漢室”也是劉備的政治遺囑。

千古一相諸葛亮為何不顧一切的北伐?

民間還有一個說法就是“付不起的阿斗”——劉禪。劉禪真的那麼碌碌無為嗎?或許你會說他樂不思蜀呀!這可是千古笑談。如何換了你,你怎麼說呢?學習越王勾踐?那是你忘了勾踐曾經怎麼孝順吳王的了,區別是勾踐成功了。這個算不算早期的一碗滾燙的雞湯呀?劉禪從17歲登基到58歲降魏下臺,在位時間長達41年,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有人說這得益於諸葛亮的輔佐,但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仍在位29年,在那個十分動盪的時代,如果愚不可及或者荒淫無道,是很難這麼長時間坐住江山的。劉禪的皇帝位子並不好做,他要考慮和權衡的事情太多了。他與諸葛亮的關係就非常微妙,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是君臣關係,而作為託孤大臣,諸葛亮的實際地位是高於劉禪的,劉禪處處維護諸葛亮的主政地位,諸葛亮雖然鞠躬盡瘁,但是也是非常戀權的人,他有點固執己見,沒有看清楚蜀國最弱小的情勢,窮兵黷武,夢想統一各國,導致了蜀國國力的衰退。對後主他並不是鼓勵他,輔佐他,而是監視他,教育他。君臣關係有些混亂。而劉禪雖然有意見,但是為了保持蜀國內部的團結,也沒有去阻止諸葛亮的各種計劃。用當皇帝的時間來評斷皇帝是昏是明也是片面的。劉備死前讓阿斗聽諸葛亮的,這是遺訓,諸葛亮不僅撐了十二年,而且在這十二年裡穩固了三國局面。諸葛亮死後,在費禕、蔣琬、董允諸人的努力下,蜀漢的發展也很不錯。在蔣琬、費禕先後死後,方由姜維主持大局。

千古一相諸葛亮為何不顧一切的北伐?

那麼為何沒有人說過諸葛亮窮兵黷武呢?我以為這是人們對執著的一種獎勵。諸葛亮明知不可為,卻為了理想,為了抱負,鞠躬精粹,“內無餘帛,外無嬴財”。這種置成敗與不顧的精神,或許是最能打動人的。這也就是歌頌讚美諸葛亮的多文人,多百姓,少有政治家推崇諸葛亮的原因。

今天武侯祠正殿門前一副對聯就很能說明問題: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我們認真的讀一下這幅晚清趙藩撰並書的對聯,體會一下真正的意思吧。

千古一相諸葛亮為何不顧一切的北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