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如何面對中國即將到來的“人口負增長時代”?

在國家統計局新發布的《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後簡稱《公報》)中,展示了中國人口在2018年的最新基本情況。

2018年的中國人口發生了什麼變化?如何解讀?

▌中國將可能在十年左右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

2018年年底,中國人口數為13953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30萬人,預計2019年年底或2020年年初,中國人口將進入14億時代。從1981年總人口達到10億人以來,中國每增加1億人所用的時間分別為7年、7年、10年和14年,增長速度逐步放緩。

根據聯合國人口司的預測,中國人口規模將在2025-2030年間達到頂峰14.42億,這也意味著中國將在十年左右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並在本世紀末降至10億人左右。中國人口世界第一的頭銜很快將被印度所取代。很長時期裡,我們都籠罩在人口增長失控的威脅下,現在該如何面對即將到來的人口負增長?


如何面對中國即將到來的“人口負增長時代”?



《公報》還顯示60週歲及以上的人口達到2.495億人,佔總人口的17.9%,超過0-15歲的未成年人口數量和佔比(2.486億人,17.8%)。60歲以上人口規模首次超過16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規模。

中國在2000年底進入老齡化社會,受上世紀後半葉大規模人口出生的影響,我國未來30年人口老齡化將加速發展。從規模上來看,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人數在2050年左右達到峰值(約4.8億人)以後會逐步下降。未來30年,應對老齡化的壓力會逐步加大,挑戰十分嚴峻。

2018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了59.58%,比上年末提高了1.06個百分點。但和前幾年城鎮化率的速度相比,近幾年每年增加的百分點略有下降。

由於大量流動人口無法在流入地落戶,我國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遠低於常住人口城鎮化率,2018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僅有1.02個百分點,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的幅度略小。根據城鎮化率指標可以大致估計,2018年約有1790萬人口常住地從農村變為城市,而實現戶籍地從農村變為城市的人口規模為1650萬人,兩個數據之差(約140萬人)大致可以認為是農民工和他們的家人,這些人的居住地實現了城鄉轉移,但戶口和所享有的配套福利仍然在農村,這種現象也就是所謂的“半城市化”現象。

全國流動人口規模在2014年達到峰值2.53億人,2015年年底的統計公報中全國流動人口規模首次出現下降,如今有2.41億流動人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動人口規模經歷了持續快速的增長,但在2014-2018年間共減少了1200萬人。人口遷移流動是當前人口空間和區域分佈的主導因素,與經濟活力、社會治理等密切關聯,人口流動變化影響深遠。

▌人口規模增長緩慢或下降會導致經濟低迷嗎?

經濟學家庫茲涅茨認為人口是經濟活動的主要決定因素,在著作中將“人口增長”列為現代經濟增長的六大特徵之首。而公眾普遍關於人口規模增長放緩乃至下降趨勢的擔心,首先來源於對未來經濟增長前景的憂慮,認為人口規模減少會導致以下問題:一是勞動力減少,勞動力成本上升,商品價格上漲;二是花錢的人少了,需求不振;三是會降低對資本的需求。

經濟學家凱恩斯及其追隨者漢森在上1930年代提出了“長期停滯理論”,指出人口增長是提高有效需求的重要手段。凱恩斯和漢森用 “長期停滯理論”解釋了1930年代西方經濟大蕭條時失業增加和投資減少的現象,認為人口增長放慢是罪魁禍首。他們還用這一理論解釋了19世紀美國經濟的崛起,認為這與當時美國人口快速增加有關係。


如何面對中國即將到來的“人口負增長時代”?


▲ 美國“大蕭條”時期的電影院。在經濟蕭條的時期,人們的收入和對未來的一些預期隨之降低,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轉而投向廉價商品和文娛消費。 © buffaloah.com

排除一些特殊時期以外,自建國以來,中國經歷了長時期的人口快速增長,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口規模與經濟保持同步增長。近年來,我國人口增長緩慢,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即將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經濟蕭條和失業劇增的現象是否會在中國上演?換句話說,人口規模下降會導致中國經濟低迷嗎?人口學界和經濟學界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經久不衰,但遠沒有定論。

關於人口規模與經濟之間的關係的爭論,還有另外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一種立場對人口負增長持樂觀態度,上世紀這一立場的擁護者對於全世界(尤其在發展中國家)出現的人口暴漲及其前景十分悲觀乃至恐慌,堅定地站在人口控制的立場上,支持家庭計劃政策抑制人口增長。相關學者和社會人士提出的人口與自然、資源和環境之間關係的論述現在讀來仍值得借鑑。

從減少資源消耗、保護生態環境的角度來看,人口負增長有其積極的一面。隨著技術發展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未來對於勞動力的需求也可能會減少,過多的人口反而會導致失業。

另一種立場是中間派,認為人口增長不是生活水平低、不平等的首要原因。在他們看來,人口問題不是簡單的數量問題,人口的年齡結構、城鄉和區域分佈是更重要的問題。這也引出了與人口結構和分佈有關的兩個重大問題:城鎮化和老齡化。

▌人口流動成為人口分佈的主導因素

在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和人口流動日益頻繁的背景下,我國人口的城鄉、區域分佈越來越被重視。從全國來看,由於國際遷入、遷出的比率尚小,人口規模基本取決於每年的出生人數和死亡人數,也就是自然增長。對於特定的地區而言,人口的遷入和遷出則是人口規模最為重要的影響因素。

比如一些中西部省份湖北、四川、重慶等,2000-2010年間常住人口下降超過100萬人。這些地區的人口負增長是因為大量年輕勞動力外出。雖然當前我國總人口還在增加,但一些地區的人口規模已經開始下降。2017年年底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因為人口調控出現人口規模下降,東北三省也因為人口自發的流出而出現了人口規模下降。

由於大量流動人口的存在,有學者稱中國人口的城市化為“半城市化”,這一格局現在仍然沒有改變,中國的城鎮化仍然是不穩定和不徹底的城鎮化。《公報》顯示,戶籍人口城鎮化比常住人口城鎮化低了16.2%,結合往年的數據比較可以看出,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之間的差距還在擴大。儘管近幾年政府在大力推進城鎮化和市民化,但是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之間的鴻溝仍然難以縮小。

如何面對中國即將到來的“人口負增長時代”?


▲ 中國有2.47億流動人口,受影響的兒童數量是1.03億。這些流動人口的孩子裡,有的是流動兒童,有的是留守兒童,他們其實是一個群體。在所有兒童中,這些孩子大約佔38%,8個孩子裡大約有3個是流動或留守狀態。在這1.03億流動留守兒童中,其中流動兒童有3426萬,留守兒童有6877萬,留守兒童中城鎮留守兒童有2826萬,農村留守兒童有4051萬。 © 新公民計劃

▌流動人口規模降低了,中國人不愛流動了嗎?

中國的流動人口規模自2015年以來持續下降,這是否意味著中國人的流動意願降低了?

根據我們此前針對流動人口規模原因所做的研究,有以下幾個原因可以解釋近幾年流動人口規模下降的現象:第一,本地就業農民工增多,這與近年政府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有關;第二,帶戶口的遷移有所增加,這與近年戶籍改革的推進和落實相關;第三,勞動年齡人口規模持續下降,尤其是15-25歲之間的青年人口規模下降較快,這個年齡段是新增流動人口的主要來源,從而影響了流動人口的供給。

未來有一些因素可能會讓流動人口規模反彈:從人口年齡結構來看,未來一段時期,15-25歲的人口規模會增加,青年流動人口規模也會隨之增加;返鄉創業的農民工也有可能隨著經濟週期的波動而再次外出;如果地區之間經濟發展差距擴大,也將推動人口的遷移和流動。總之,人口遷移流動與人口年齡結構、各地經濟發展差距、政策等緊密關聯,未來的發展具有波動性和不確定性。

基於許多國家的經驗研究表明,人口遷移的強度與經濟發展、城市化等有著密切的關係,從大趨勢上來看,中國人口遷移強度還將繼續增加。從國際比較來看,中國國內遷移的總強度屬於中等,還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此外,參考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歷程,中國人口遷移的表現形式也將更加靈活多樣,國際遷移、國內短距離遷移以及跨省長距離遷移等也將更為突出。

▌我們該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

放眼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基本都是發達國家,法國早在19世紀末就已經進入老齡化時代。

中國的老齡化進程不同於發達國家,體現為“速度快、規模大、未富先老”。由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生育率在短期內很難大幅度提升,很難靠多生孩子的方法解決老齡化問題。從政府到家庭、個人,未來幾十年要面臨巨大的人口老齡化壓力。

如何面對中國即將到來的“人口負增長時代”?


▲ 2010年10月,上海,公園中的老年人。隨著人均壽命大幅提升,老齡化日益嚴重,養老保險負擔劇增的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 © 圖蟲

儘管普遍對延遲退休年齡持有不同的態度,但長遠來看,這是必然趨勢。到2050年,我國老齡化壓力最大之時,80後、90後陸續進入老年階段,其中相當一部分為獨身子女,既要為自己父母的養老焦慮,也會為自己將來的養老焦慮,全社會會出現較強的恐老情緒。人們對於衰老和死亡的恐懼是一種本能,但進入老齡社會以後,這種恐懼提前到來,給人們前所未有的壓力。

老年生活的規劃和安排是個人、家庭和社會的重要都要面臨的重大問題。就個體而言,可以通過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延緩衰老,保持更長時間獨立生活的能力。我們還可以重新定義老年生活,老年人並不等於體弱多病和社會負擔,可以通過積極參與勞動和各種社會活動獲得價值感和提升幸福感。根據心理學家的研究,當下許多健康的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比年輕人更高。就社會而言,可以培訓更專業和可靠的照護人員,提供更人性化更個性化的養老院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