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1 錯幣 打製幣中的身殘志堅者

錯幣,顧名思義是指在制幣過程中由於技術或人為的原因造成成品幣出現差錯的錢幣。之所以說其身殘志堅,是因為雖然不完美但是仍然堅持參與流通。其實錯幣古已有之,例如我國古幣中的“移範”等等,西方和中亞古幣的製作方法不同於我國澆鑄法,是使用模具打製而成的,故稱為打製幣,而打製幣中亦存在錯幣。筆者基於對打製幣的一些瞭解來對打製幣中錯幣的種類和形成原理做一簡要的介紹。

1.偏打幣:偏打幣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錢幣在打製的時候幣坯和模具的中心點偏離而造成的,成品幣幣一面或兩面圖案發生偏移移位,這種現象在打製幣中比較常見,但偏離中心的程度會有不同。


錯幣 打製幣中的身殘志堅者



古希臘米西亞帕米翁於公元前4世紀發行的半德拉克馬銀幣,雙面偏打

2. 復打幣:復打幣的形成原因是錢幣在打製過程中需要足夠的壓力,但是有時候壓力不夠而需要進行進行二次(甚至多次)打壓。由於對中度與第一次不能完全吻合,所以成品的圖案和銘文會造成重影。另外在打製錢幣時發生抖動也會出現圖案和銘文重影的現象。重影可能是單面也可能是雙面。


錯幣 打製幣中的身殘志堅者


羅馬帝國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公元337-361年)發行的西力克銀幣,雙面復打


錯幣 打製幣中的身殘志堅者


西薩特拉普納哈帕納(公元1-2世紀)發行的1德拉克馬銀幣,單面復打

3. 背逆幣:錢幣在打製時模具偶然發生轉動,造成成品幣正反面圖案方向不一致。有學者稱,錢幣在打製的時候一面模具是固定的,而打製完一枚幣後便會更換並轉動另一面的幣模,這樣做有利於延長幣模的使用壽命。


錯幣 打製幣中的身殘志堅者


塞琉古王國安條克一世(公元前293-前261年)發行的四德拉克馬銀幣,背逆270°

4.陰陽幣:究其原因,是由於在錢幣打製過程中由於前一枚幣沒有及時從模具中取出而立即放入了下一個幣坯,從而形成了後一枚錢幣正反圖案一面凸一面凹的情況,在國內稱之為“陰陽幣”,國外稱之為“BROCKAGE”。下面是形成原理示意圖和成品圖。


錯幣 打製幣中的身殘志堅者


陰陽幣形成原理示意圖


錯幣 打製幣中的身殘志堅者


羅馬共和國蘇拉(公元前82年)發行的狄納裡銀幣,陰陽幣

當陰陽幣的情況出現時,有的時候制幣人會再次(甚至多次)進行打製以修正錯誤,形成陰陽面加復打的情況。


錯幣 打製幣中的身殘志堅者


羅馬帝國馬格嫩提烏斯(公元350-353)年發行的百分銅幣,陰陽面加復打

5.裂模幣:裂模幣是錢幣在打製過程模具使用過於頻繁,模具多次撞擊後產生裂紋,這樣情況下產生的成品幣會在幣面形成凸起的裂紋,伴隨著裂紋可能會出現多肉現象。


錯幣 打製幣中的身殘志堅者


薩珊王朝瓦赫蘭二世(公元276-293年)發行的1德拉克馬銀幣,反面為裂模

6. 殘坯幣:殘坯幣的形成原因有兩種,一是制幣時使用殘次的幣坯打製而成,二是由於打製力度過大造成幣坯出現裂紋甚至缺口。這些殘坯幣在重量符合要求或檢驗不嚴格的情況下會在市場參與流通。


錯幣 打製幣中的身殘志堅者


羅馬-高盧帝國泰特里庫斯一世(公元270-273年)發行的安東尼安銀銅合金幣,殘坯幣

7. 弱打幣:弱打幣是在打製過程中由於打製力度變小或模具磨損造成的,有可能是局部弱打也有可能是整體弱打。幣面圖案僅存輪廓,無圖案細節,這種情況在打製幣中比較常見。


錯幣 打製幣中的身殘志堅者


羅馬-高盧帝國泰特里庫斯一世(公元270-273年)發行的安東尼安銀銅合金幣,局部弱打,尤其是反面上方

8. 多肉幣:多肉幣是由於錢幣在打製過程中,模具由於某種原因產生破損造成的。這種情況可能出現在錢幣的任何部位甚至可出現在邊緣位置。


錯幣 打製幣中的身殘志堅者


突厥-嚈噠三體文銀幣(公元8世紀),反面上方為多肉

9. 透打幣:透打幣的成因目前有兩種主要說法,其一是由於幣模在打製時沒有放入幣坯,兩幣模對撞,造成了對方幣模留有印痕,因此成品幣的兩面隱約可見另一面圖案的輪廓。其二是由於打製力度較大而且幣坯很薄造成的。這種情況在薩珊式錢幣中相對常見。


錯幣 打製幣中的身殘志堅者


薩珊王朝庫思老二世(公元591-628年)發行的1德拉克馬銀幣

10. 單面幣:單面幣是由於錢幣在打製時制幣人同時放入了兩個幣坯,造成了兩個成品幣都只有一面圖案的情況。


錯幣 打製幣中的身殘志堅者


羅馬-高盧帝國波斯圖穆斯(公元259-268年)發行的安東尼安銀銅合金幣,單面幣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10種錯幣,肯定還不全面,如有任何不妥之處還請各位泉友老師不吝賜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