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山西临汾;洪洞景村广润渠 润泽乡梓500年

山西临汾;洪洞景村广润渠 润泽乡梓500年

大坡口

有学者曾这样解释过洪洞两字,洪是大水,洞为疾流,洪洞一词意为大水奔流、水波浩渺。也有老人曾说,过去的洪洞,城周多水田,城外护城壕深数丈,流水环抱,广种莲藕,每当盛夏便是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景,故有“莲花城”之美称。

2015年4月末,笔者来到洪洞县龙马乡景村,一耄耋老人说村里有一规模宏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很有特色,名为广润渠,是景村引水灌溉的大功臣,关于这个工程的故事,当地老人们有话传到现在“填沟成渠,九十年有余”。

山西临汾;洪洞景村广润渠 润泽乡梓500年

关爷口

笔者在冯吉贵老人陪同下,实地考察了广润渠,在古代,农耕主要是靠天吃饭,先祖能用聪明的才智,将肆虐的洪水驯服,变害为利,润泽乡梓500年,实为人敬佩。当年的支渠成了田间道路,跌水口成了麦田中景观,分水的长坝隐藏在杂草与绿油油的麦田中。在上世纪1970年代,随着深井灌溉的普及,小洪峪的水也自然而然地通过“还水口”流到大洪峪,广润渠的作用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是查阅关的资料和对广润渠遗址的探访,暗自佩服古人的远见与勤劳。当时的广润渠渠系相当科学完善,主渠的两侧有支渠若干,主渠与支渠分叉处,有的可筑土埧引水,有的分叉处的主渠与下游落差大,先在此处的主渠上砌一个跌水(口子),让洪水流入支渠,支渠下游又有支渠,和主渠一样每个分叉处又有跌水,可以打土坝。到了田地里,每块地龙上又有跌水,即上一块地的洪水可由此处流入下一块地,依此浇灌,待到最后一块地浇完,各地块的跌水就要堵死,这样每块地里都存满了水。然后把支渠与主渠处的土坝扒开,让支渠的洪水归入主渠。主渠的水又流入下一个支渠依次浇灌。

整个洪水灌溉系统有支渠5条,毛、斗渠25条。主渠和支渠全长12千米,可浇地3500亩,共有建筑物34件,其中抬涧一个,石堤2个,大跌水20个,石坡3个,进水闸口2个,大车桥2个,过街桥2个,此外各地块还有较小的跌水口300多个。

山西临汾;洪洞景村广润渠 润泽乡梓500年

主坝还水口(现代称为泄洪口)

据慈云寺大清道光六年(1827)三月初九日碑文记载,小洪峪涧河的供水,原来自景村村西向北流入大洪峪,因此在此处以上涧深“苦年水不能上村”,此处为“受害之处,宽有二十余丈,高有数丈深沟,即有雷鸣水生,水尽漏于大洪峪,于我村无益之甚也,先人泪覩(睹)心伤”,又据昭文万历十八年(1590)六月十五日按抚庭院告示牌>记载,小洪峪水由临汾地界(东辐村)流入洪洞,(景村)一村之水实由段九成一村祖先用力于小洪峪修渠接水灌溉已经二百余年”。“还水口”群众叫抬涧意即把小洪峪河床抬高,让水流入景村浇灌民田,这是它的主要作用,但抬涧上部还有退水口,水流过大时可以泄洪,让多余的水流入大洪峪,从而保护了景村的水利工程设施及民宅之安全,不受水害故名“还水口”,小洪峪涧河流入景村叫广润渠,其灌溉工程对景村来说是一个巨大而艰巨的水利工程建设。

正如四川的都江堰造福一方百姓一样,广润渠的建成造福了景村及附近村民,灌溉着景村4千多亩农田及下游南马驹村和尧都区附近村落的1千多亩农田,在天旱少雨的北方城市显得尤为重要。

山西临汾;洪洞景村广润渠 润泽乡梓500年

此照片横看:雄伟的大坝与还水口

链接:

抬涧 即“还水口”还水口实际是个抬洪大堤坝,坝顶有两个泄洪口,它是景村洪水灌溉系统。广润渠首的咽喉工程。堤坝全长67米,宽11.4米,厚平均1.8米、东部距顶3米处有两个各宽3米的泄洪口(还水口),泄洪口两侧有10米长的护堤,石方量1500立方米。始建于元天顺元年(1328),耗银数千两,据传小洪峪河床与现大洪峪河床底相平,小洪峪在此流入大洪峪,此河床低于景村引水处数丈,要在此处砌埧引水,还须将小洪峪河床垫起,使与景村地面相平,水方可流入,先民所用方法是筑埧,让洪水挟带泥石漫涧,再加人工垫土,但洪水不一定年年有,一次也漫不起,故堤埧逐年加高,涧底也逐年漫(垫)起,连填带漫历时90多年,才漫平引水,老人们有活传到现在“填沟成渠,九十年有余。”还水口以后因冲塌两次,又经重复耗银数千。详见慈云寺所存道光十八(1839)年五月二十日碣碑碑文,从砌筑还水口,填沟成渠,又经两次修理共130余年耗银数千,可见工程之艰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