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摺子戲賞析」第六十二出——調寇(保定老調)

【主演】王貫英(1938- ),女,河北省安新縣人,保定老調劇團的著名老生演員。師從周福才、張文海,深得兩位老調名師的器重。從藝50多年,先後主演了《潘楊訟》(飾寇準)《忠烈千秋》(飾寇準)、《王佐斷臂》(飾王佐)等劇,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性格迥異的舞臺藝術形象。其藝術特點是身段大度,表演穩健,動作流暢,表情傳神。嗓音開闊厚實,爆發力強,唱腔雄渾寬厚,高亢響亮,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摺子戲賞析」第六十二出——調寇(保定老調)

【劇情】《調寇》,又名《清官冊》,是老調傳統劇目《下邊庭》的一折。宋王命西臺御史劉鼎審問潘洪陷害楊老令公父子的案件,劉鼎因收受潘妃的賄賂,被八王爺趙德芳打死。趙德芳向宋王保薦七品縣令寇準,寇準被連夜調進京城審理此案。寇準剛上任,便收到潘妃差人送來的禮單,寇準不敢收,便進宮面見八王爺陳述心曲。寇準唯恐自己位卑言輕難當重任,八王爺理解寇準的顧慮,命他大膽審案,並許以吏部天官之職。最終,寇準下定決心,不僅要審理此案,更要替忠臣討回公道。

「摺子戲賞析」第六十二出——調寇(保定老調)

【賞析】《調寇》是老調的一出傳統劇目,主要表現官僅七品的寇準在深夜見到八王爺時的忐忑心情,也表現出八王爺明知故問,有意出一點難題,同時又很欣賞這個能言善辯的寇準的微妙心理。有多個劇種演出此劇,深受百姓喜愛,但在以往的演出中,寇準形象處理得較粗糙,王貫英師傅周福才在借鑑了京劇《清官冊》和河北梆子的《調寇》後,對老調《調寇》的寇準做了大膽改革。如:把寇準原來所戴的“黑三綹”改成了“蒼三綹”,以增加人物的滄桑感;把唱詞中“端帶撩袍上金殿”的“撩”字改成“提”字,從而使得唱詞更加講究性格;對照劇中的道白、唱詞, 字字句句地進行了分析、修改,以更符合劇情和人物性格。王貫英演出的寇準不僅很好地繼承了師傅所保留的許多優良傳統,並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調寇》中人物性格一系列揣摩、研究,成功塑造了一個老練世故、足智多謀、獨具老調特色的寇準形象。

寇準在見八王爺時唱道:“人皆言八爺執法嚴明,我還得加小心業業兢兢,正一正頭上的烏紗帽,身上塵土撣掃清,緊一緊腰中橫亭玉,粉底朝靴蹬又蹬,見王爺施一個駱駝跪,口呼著八王爺龍駕安寧。”在這幾句唱中,每一句都結合著動作,把一個小人物在面見大人物時的心理狀態表現得準確到位,觀眾們最愛看的也恰是這一點。再結合流暢的、百姓們耳熟能詳的腔調,活脫脫一副父母官的模樣,所以這個寇準是可親可敬的,同時又是有些世故的,但他的確是真實、自然的。八王爺唱:“明知寇準來此意,假裝不曉問一聲,寇愛卿不在霞谷縣,何日來到汴梁城?”寇準唱:“金牌宣銀牌調,才把微臣連夜召來京。”八王爺唱:“調你進京為何事?”寇準唱:“審問潘楊大事情。”八王爺唱:“七品官職位兒低,敢審我朝太師公?”寇準唱:“微臣看過蕭何律,王子犯法與民同。”問到此處,八王爺笑了,觀眾也笑了,因為觀眾知道八王爺是明知故問,觀眾也知道是八王爺故意要考一考寇準的應變能力。這就是戲曲藝術所獨有的情趣之所在。八王爺賜與寇準天官之職。有了堅強的後盾,寇準心裡有了底,他從王爺府走出,唱道:“寇準謝過君恩情,走出了八寶九龍庭。”這時的寇準有些意氣風發了,步子也邁得大了,水袖抖得也開了,幾聲並不大聲的笑,表明他見到了大人物,並且得到了賞識,也下定了審理此案的決心。當看到龍延閣上寫著“論武將還數楊令公”時,更堅定了寇準要為楊家討回公道的信念。他唱道:“寇準雖說官職小,忠奸二字分得清,此番審問潘楊事,定將此案斷公平。”至此,《調寇》這出戏才告一段落。

「摺子戲賞析」第六十二出——調寇(保定老調)

老調這一劇種長期紮根於河北民間,有著強烈的河北保定地方色彩和濃郁的鄉士氣息。在保定一帶,與廣大觀眾特別是農村觀眾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使冀中一帶的戲曲觀眾群體僅次於河北梆子。保定老調因為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當地百姓常在口頭哼唱的曲調,所以當地有“做飯離不開鍋灶,聽戲離不開老調”之說。《調寇》又是這一劇種最受歡迎的劇目之一,而王貫英演唱的《調寇》,唱腔雄渾寬厚、粗獷高亢,給人一種深沉凝重、威嚴雄壯、氣勢恢弘的感覺,具有典型的中國北方那種忠腸烈骨、慷慨悲壯的民族特色。她的表演自然流暢、親切樸實,一伸手、一投足,包括唸白、動作,都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同時,王貫英在動作幅度上有意識地誇張,但並不過火,反而把寇準這個人物表現得可親可敬,成為百看不厭的人物。當地觀眾這樣評價她:“王貫英就是老調,老調就是王貫英。”以至於建國初期,中央領導看過此劇後給出了“保定有寶,老調不老”的極高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