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9 南京城内的清凉山虽然“个头”不高,但大有来头

南京市鼓楼区清凉门内,有一座山名叫清凉山,山高190米,方圆约4公里。山上巨木参天、竹林茂密,十分凉爽宜人。每到盛夏时节,当地人好似赶集一般涌上清凉山,只为躲避酷暑。

清凉山,最初名叫“石头山”。别看山不高,来头可不小。

南京城内的清凉山虽然“个头”不高,但大有来头

清凉山入口

话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欲借长江天堑图谋天下,所以就在峭立江边的石头山建城,设立了金陵邑。从这个时候开始,南京才有了“金陵”之名

如今,金陵邑故址,就在古望山(今八字山)与石头山之间。

石头山的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楚威王在此设立金陵邑,一定是看中了此地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到了三国时期,以石头山为据点的金陵邑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备派诸葛亮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抵抗曹操的大计。据说诸葛亮特地骑马到石头山观察山川形势。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面,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好似猛虎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评价此地:“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南京城内的清凉山虽然“个头”不高,但大有来头

清凉山的景色宜人

现在,山上还有一处名叫“驻马坡”的遗址,便是诸葛亮登临石头山时留下来的。山下有“虎踞关”“龙蟠里”等地名,也向我们表明了那段久远的历史与石头山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

南京的别名“石头城”的得来亦和石头山有关。

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孙权将都城迁到秣陵县(秦始皇二十四年,楚国灭亡,秦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当时,长江绕石头山麓东去,巨浪时时拍击山壁,日积月累将山崖冲刷成了峭壁,山下南侧是水陆码头,渡江而来的人登岸后首先入目的便是石头山。

孙权为了拱卫都城,次年以石头山西坡的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筑造了城墙,周长有七里又一百步取名“石头城”。因地理位置险要,石头城的军事地位非常突出,孙吴一直将此地作为水军基地。

南京城内的清凉山虽然“个头”不高,但大有来头

通往山顶的石径

此后的数百年间,这里都是军队占守的军事重镇。若有战争,敌我双方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

如今,在清凉山西麓,自清凉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一段雄伟的城墙,饱经风霜而雄姿宛在,这就是石头城遗址。

那么,石头山又是从什么时候起改叫“清凉山”的呢?

五代时期,长江逐渐西移,至南唐时,石头山的地理位置已没有那么险要了,其军事地位渐弱。南唐后主李煜将石头山下的兴教寺扩建为“石城清凉大道场”,即今天的清凉寺,从此,石头山也跟着改叫清凉山。李煜还在寺内建德庆堂作为避暑离宫,命人在山上广植翠竹,使其更具“清凉”之感。南唐古建筑现已毁损无遗,仅存古井一口,为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年)所掘,故名保大泉。

南京城内的清凉山虽然“个头”不高,但大有来头

清凉山上的银杏谷

清朝康熙年间,被誉为“金陵八大家”之首的画家龚贤,在清凉山西麓置地半亩,建屋数间房屋,取名“半亩园”,相传今清凉山上的“扫叶楼”即龚贤的故居。原建筑毁于太平天国年间,清光绪十五年重建,现经维修,保存尚好。

此后,清凉山一直作为公园对外开放。山上有清凉寺、扫叶楼、还阳井、崇正书院、翠微亭、驻马坡等古迹,还有一座中华奇石陈列馆。

迈进清凉山的大门,你将看到四条上山的路。其中三条路是石阶小路,迂回曲折,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林子下,走起来颇有野趣,两条直通山顶,另一条通往清凉寺;最后一条上山的路是较为宽阔的环山路,机动车和自行车均可通行,极为便捷。

不管选择哪条路上山,一入清凉山,便深感山幽、林静、风清。

若是金秋时节来到清凉山,山上的“银杏谷”已是一片金黄。笔直的银杏树一排连着一排,在万从绿树中格外显眼。

可以说,清凉山一年四季皆有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