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老包頭的茶館和“捎賣”

【聚焦學習】

老包頭的茶館和“捎賣”

同治年間,一個叫楊宇全的人效仿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忠和源和廣和源茶館的樣子開設了義忠源茶館。光緒年間,又出現了福義源、長慶源、南北錦義源茶館。辛亥革命後,復生源、四和元、四盛元、巨錦齋、寶成源、寶興元、和合元等茶館又相繼開業。到1949年全包頭有13家茶館,從業人員150餘人,生意十分紅火。

一個城垣面積僅4平方公里的包頭城,為什麼會有如此眾多的茶館?一是包頭是水旱碼頭,聯通京津,輻射西北,商賈雲集。往來商人需要有一個聯誼同行、拓展人脈的社交場所。二是茶館五行八作,各色人等聚集。談天說地,神侃海聊,信息靈通。一些商販從中瞭解市場行情、商品餘缺,因此茶館又是信息流通採集的場所。三是貧民百姓,如拉洋車的、打短工的在沒活的時候,要一壺釅釅的磚茶,邊喝邊等僱主的聘用,茶館儼然又是勞務市場。四是經營得法,效益很好。這也客觀上刺激了茶館業的繁榮。以復生源茶館為例,開業三年,就賺了個本對利,盤點庫存,共計麵粉20000多斤,白、赤糖100餘包,胡油5000餘斤。

茶館的掌櫃掌管全盤業務。二掌櫃是領桌的,除本身勞動外,還指揮全盤生產。有句順口溜:“當官的入了閣,買賣人當了官,手藝人領了桌”。可見領桌的是手藝人中的佼佼者,除了手藝高超且有較高的組織管理能力。員工還有燒麥匠、乾貨匠(也稱紅爐匠)、跑堂的,倒水的。後兩種人不掙工資,收入主要靠顧客給的小費,生活十分清苦。茶館都是半天營業,下午一點左右,就關門準備翌日的營業。

包頭的茶館不同於其他地方的茶館只供應茶水,而是除了賣茶水外,還捎帶著賣燒麥和各種乾貨。說到燒麥,市面上的叫法很不統一,有“燒麥”“稍麥”“稍美”“燒賣”等叫法。家父曾說正確的叫法應該叫“捎賣”,即捎帶著賣的意思。據《綏遠通志稿》中記載:“惟室內所售捎賣一種,則為食品中之特色,因茶肆附帶賣之”。包頭俗語“附帶”為捎,故稱捎賣。還有一個傳說:歸化大昭寺邊上,弟兄兩個賣包子,分家後,鋪子歸哥哥,弟弟在店內打工。為了掙錢娶妻,弟弟在包子上鍋蒸時,做些薄皮開口的包子區分開賣,捎帶賣的錢歸弟弟,久而久之,取名捎賣。乾隆皇帝有句詩也提到了這種食品:“捎賣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乾隆吃東西必然探究來龍去脈,因此,捎賣作為名稱的正宗源頭是沒有問題的。

老包頭的茶館和“捎賣”

燒麥皮要用上等好面,和好的面要擦到、搋到、揉到、醒到。擀燒麥皮要薄厚均勻,口面一致,有底有幫。肉要自己屠宰,復生源茶館在韓慶窯子村經常存放100-200只羊,什麼時候要,什麼時候拉回來屠宰。做餡時要把肉上的筋皮、杏油、血胰子、腰子等切除。蔥用蔥白,不能用蔥葉。這樣蒸出的燒麥皮筋、餡嫩,不破不爛,色鮮味美。

捎帶賣的乾貨品種很多,一類是吊爐乾貨,一類是油鍋貨,還有一類是蒸鍋貨。吊爐乾貨有刀切、澄沙、月餅、酥饃、提江、麻餅、自來紅、自來白、二細月餅、玫瑰餅、杏仁酥、香蕉餅。雞蛋焙子、糖三角、糖半圓、潮糕、長壽糕、福壽糕、芝麻酥、蛋黃酥。穿心酥、核桃酥;油鍋貨有蓮花酥、馬蹄酥、芙蓉酥、中果、糖棗、蜜柿子、蜜棍、朝陽餅、桃花、小麻葉、千層麻葉、饊子等;蒸鍋貨有喇嘛糕、綠豆糕、蛋糕等。這些乾貨和糕點根據銷售情況輪流制作,每日陳列若干品種,供顧客選用。乾貨匠分掌案、幫案、燒爐三個工種。

茶館的經營方式很靈活。對有信用的商戶,吃喝後寫在摺子上,每月初二、初六結賬一次,復生源每年要送出一百多個摺子。除了在茶館內經營,復生源還讓夥計抬上各種乾貨和擀好的燒麥皮、燒麥餡到旅店、商號的伙房現蒸現賣,便利了顧客,擴大了銷售。對待顧客,不論達官貴人還是黎民百姓一視同仁。有些破落戶或閒散人員往往買上一盤燒麥,一碗茶,一泡就是半天。這些人花錢不多,說道不少,對夥計頤指氣使。人們稱這類人是“坐底害”。他們無論怎麼無理,茶館仍然笑臉相迎,微笑相待。

隨著社會的發展,茶館的各種功能逐漸被新的業態取代,1956年公私合營後,很多茶館改為食堂。但其所衍生的民俗文化,仍為今人津津樂道。

作者:韓滿祥 (家父韓懷信解放前曾做過復生源茶館掌櫃,從其生前家中閒聊及撰寫的文史資料中,筆者對老包頭茶館的情況略知一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