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自费出书有意义吗?

中山文苑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我看来没有意义。

一、出书是个人能力的体现

出书的意义更多在于证明个人的写作能力,一个作者出了书,说明他的知识体系一定是成系统化的,而且有了大量的作品,至少也要写了十万字,才有编辑愿意为作者出版纸质书。

自费出书只要有钱就能做到,但不代表个人实力。数量是有了,但是有没有质量不敢保证,反正你愿意出钱肯定有人愿意为你出版。



二、自费出书没有利润

出书收入虽然不是很多,但对于普通人来说也算一笔不小的收入了,尤其是影视版权,赚辆豪车都绰绰有余。

但自费出书就没有收入了,而且还要贴钱进去,从设计到印刷再到推广,算下来也要不少的费用,掏腰包式的出书能有多大意义?



三、没有粉丝就没有销量

一本书出版了只是开始,最终卖得怎么样才是关键。

现在出书的人不在少数,但销量却是两极化,有人靠出售版权买车买房,也有人出书却无人问津。

因而出书也要考虑各种现实因素,没有粉丝就没有个人影响力,不起眼的作者出书了也很难卖出去,不仅赚不到钱,还打击自信心。

与其掏钱出书,倒不如好好积累粉丝,提高写作能力,要出书并不难。

1.简书写作

简书上面活跃着很多资深编辑,他们会在简书上面寻找有潜力的作者。

像我在简书写作4个月就收到8家出版社的出书邀请,当时一个月要写那么多字感觉压力挺大的,加上感觉自己作品还不够好就拒绝了,对自己作品有信心的作者可以去简书碰碰运气。

2.进文学群

网络可以找到很多文学或者写作群,很多编辑也在其中,可以通过QQ搜索相关的群,然后加入,多往群里分享文章,如果有编辑看中你的作品就会主动联系你。

3.朋友引荐

圈内很多作者都出书了,而且也认识不少编辑,如果你身边有这种朋友,而你的作品也不错的话,可以毛遂自荐,让朋友帮你引荐一下。

我是苏乐,前500强企业文案策划,富书,樊登读书原创作者,青云计划得奖者,专注分享写作干货 欢迎关注我,2019年一起写作变现!

苏乐爱写作


这事在大都市、文化县城最多。

我见过一位仁兄,所谓山大美术系的,因为品性不行,在山东老家叫什么台的城市开广告公司混不下去了,到了北京居然当了两所大学的某专业研究所长。

现在转行,干得风生水起,全国各地都邀请他去,一会儿讲课,一会儿策划城市活动,有的还是什么地方重大项目。

一次,他请我去他家作客,一个像他女儿一样大的女孩叫他老公,酒足饭饱后,他拿出十几本自己的专著,什么《头盔思想家》、《泛想,思想矩阵》等。除了他能看懂,估计没几个。

临走,他少夫人送我时轻轻说,都是他自己花钱印的,他是看谁或什么情况下给什么书。我只是心疼,你说印200本与2000本差不多钱,干吗不多印一点呢。

我真的好感动,不由说,是啊,这可是一个长久的活儿。少夫人好像很赞同,"好啊,我回去跟他说说去"。




朱锡北


这事儿并不稀奇,在码字圈儿应该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最早接触到自愿自费出书的人士,是一位海南的老教师,在教学之余笔耕不辍,写了满满一个稿本子,都是律诗或绝句,五言或七言,整整齐齐端端正正,看得出是一位极为严谨的律诗作者。

此老是一次笔会上认识的,算是一个执着而倔强的基层一线文人,教书匠。他的屡次投稿,都被编辑部无情的压制了,连一句回复都没有,基本都是石沉大海,声息皆无。后来他受某高人启发,说要自费出版自己的诗集,刊印成册。拿给编辑老师,编辑不紧不慢的随手翻了几翻,就还给了老人,带有一丝哂笑的神态说:您这稿子印了还不如不印,省得连响儿都听不着。

老者却高昂了头颅,一副慨然赴死的神情,咬牙切齿地蹦出几个字:必须出!

至于后来的结果,不得而知。应该是出版了吧。

像这种自费出书的现象其实并不奇怪,一个业余作者,接触的文化圈儿并不广,却自认为自己的大作完全可以媲美任何一部煌煌大作。自掏腰包也就情理之中的事儿了。

但我却极不提倡这种做法。一来是因为您的稿子通过了若干个编辑的审阅,连修改的余地都不存在,就说明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印出来也没实际价值,起码是只能自己掏银子买下来送人,或者干脆贮藏家中,束之高阁,再无见人的机会。

如果是一个家财万贯的爱好者,花上几个钱到不值得心疼。但那些人中,很多是穷酸腐儒,自命不凡,又大都生活拮据,经济方面捉襟见肘,还要拿出一大部头自费出书,其实就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而已,并不能助推其走上文学创作的前台,成为炙手可热的风云人物。而家里却闹了饥荒,入不敷出,甚至举债,实在是不智之举。

我个人提倡有能力的出书——把稿子送到编辑部,让比较权威的编审人员衡量一下儿好坏优劣,是否达到了出版发行的水准,然后再行刊印也不迟。否则的话,就是自己搞了一堆废物,卖又卖不出去,留又留得抓心挠肝,这是何苦呢?自己找罪受也不是这般折腾啊。

这股自费出书的风气也该有效的杀一杀了。



龙吟148119260


没什么意义。

我自己出过一本书《营销人秘密手记》,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封面还是我本人的大头照。

这本书不是我自费出版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邀请我出版的,所以我没掏一分钱,相反还赚了一些钱。整个出书的流程都走了一遍,所以还是有发言权。

出书就为两个东西,一个是名,一个是利,自费出书两头都不占。

首先是名,现在都没几个人读书了,你要指望靠出书出名,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其实效果还不如开个公众号。

其次是利,自费出书,除了要花几万块钱买个书号,还要联系印刷厂印刷,还有物流发货,一大堆成本;同时,你要指望这个书大卖,肯定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没有渠道,没有流量,不会营销,所以书哪怕写得再好,肯定是卖不出的。

你要是问:“那我有渠道,有流量,懂营销,自费出书是不是就有搞头了呢?”

如果你有渠道,有流量,懂营销,那你也不会自费出书了,肯定有一堆出版社追在你屁股后面请你出书,就像我一样。

说了这么多,你肯定说,那我还是不要自费出书了。我觉得这个结论对于大部分人都适用,但是有一种特殊情况可能例外,就是你是做文化生意的。

文化生意是哪些,比如你是做培训的,你是做字画生意的,这些生意打交道的圈子,还是要看门面形象的。你拿出一本自己出的书,哪怕是你自费出的,反正别人也不知道,也可以装点门面,对你的生意是有加分的。


吴寒笛可爱多


中国的图书出版由新闻出版总署管理监督,只要称之为“书”,必然会有一个ISBN即俗称的书号,一般在书的封底的条形码和数字就是ISBN;同时在书的第二页(扉页的反面)还有一个CIP数据,称为版权页。这二者是在国内出版图书不可缺少的两个必要数据。如果没有就只称为内部资料不能称为图书。自费出书的成本挺高的,一般一个书号就要卖到万元以上,后继的编辑、校刊、排版、印刷和销售都由作者自己出资负责,一般1000册起印,出版出来的书除了交几十本给国家版本局备案后,其余全归作者,销售和发行的利润也全归作者。

比较常见的自费出书有两种,一种是学术类、专业论文类的书籍因为出版社考虑到成本回收不愿冒市场风险公费出版,但这些书籍对于个人评职称、拿研究经费、报项目又是硬指标,很多人不得不自行掏腰包来自费出版这类小众专业书籍。另一类则是为了给朋友、亲人留下念想,选择比较有文化的自费出书方式,比如民间诗人、父母的书信、日记等,以自我纪念类的文集为主,因为作者是普通人,没有市场销售,必须自费出书。实际上很多作家和学者在成名之前也是通过自费出版获得市场认可的,据说莫泊桑的《羊脂球》最初自费出版了400册,三年多才卖完;台湾的散文作者刘墉,初期作品也是无人问津,只能自费出书,后一举成名,成为出版商追捧的对象。

在转瞬即逝的时间之流中,人总想抓住些永恒的东西。儒家视“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指道德操守垂范后世、立功指事功业绩,立言指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据说历史上能够做到三朽的人只有两个半,分别是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从某种意义上说,自费出书也算是立言的一种,与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甚嚣尘世比起来,自费出书实在是非常有意义、有文化的。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无忧精英网


2.追求名利。主政一方的官僚,为求名利自费出书,。由施贿者出资,由手下一批御用文人编写书稿,购得书号自印几万册,下属各行业人手一册(大多出自公费〉。一本书获利几十万,又能装逼文雅,何乐而不为呢?

3,自我安慰性出书。许多老教师,老年文学爱好者,或者老年文史爱好者,年轻时怀抱出书梦想,可才识不逮,不受国家出版社青睐,多次碰壁后只好堰旗息鼓,暂时放下。退休后,眼看着在世之日不多,心中尚有一个遗憾一一出本自己的书。于是翻箱倒柜,搜寻出发黄的书稿,几翻修改润笔,忍痛拿出几万元送到出版社和印刷单位,很块地书稿变成装订漂亮的新书,分别赠送给亲朋好友,以慰一世夙愿。

上述三种情况,第一种出于实用主义考虑,当然很有必要;第三种情况虽无必要,但也可从人文主义关怀角度给予怜悯之情,也无需讥讽;第三种情况则大可挞伐,不是说当官的不能出书,而是不能以出书图谋自肥,不能用胡诌乱说欺世盗名,污柒官场文化生态,侵浊廉政之风。


山西的牧马河的春天


首先摆一下自己的观点,我情愿在杂志发表文章,也不愿意自费出版书籍。

有网友可以会骂我矫情,那是你自己能力有限,写不出书而已。事实还真不是这样的。

10年来,自己相继在不同杂志刊发杂文、研讨文章、论文几百篇(主要是时政、管理类,网文很少),有核心的、有一般的,每次看见文字变成铅字,心中都溢满了喜悦,就像看到自己孩子出生一样。

如果,我所有稿件汇集在一起,出一本几十万字的书,还是不成问题的。曾有朋友也劝我把文章收集一下,集结出一本书。但被我拒绝了,因为我自己很清楚,文字能打动人、能帮助人、能为社会建设建言,就算实现它的义务与责任了。即便我将它们揉在一起出一本书,难道它就能发挥出更大更强更好的效益与任用?自己有几斤几两,我心里还没个逼数吗?

思来想去,与其把这么多年的稿费投入进去出一本谁都不愿买的书(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还不如用稿费再买一些书,送给山区需要的孩子们,也许那样,我的文字才会显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好了,回到正题。虽然我自己不支持自费出书(一本只有自己和自己朋友看的书),但是,我也绝不反对别人出书。不同自然人,三观不同,对社会对事物的认识肯定也不同。出不出书,只要他自己觉得值、觉得高兴就行!!


第一任职


我觉得问题要看出书的目的是什么。1、如果是想通过出书赚点银子,那还是洗洗睡吧,毕竟没多少人愿掏腰包买些没多少受众的书的,除非你的书确实好。2、如果是因为有规定出了书可以升工资评职称之类的,那也可以,但没多少实际的价值,只是为了利益而己。3、如果仅仅是想沽名钓誉,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却又不太宽裕,那就算了吧,毕竟出书要花钱的,毕竟出的书也当不了饭吃,还是实际点好。4、如果自己又有兴趣,又有闲钱,那么出一本自我欣赏连带送人,倒也挺有成就感的。5、如果认为自己的文字还有点价值,于人有益,尤其是可以做为精神财产留给后人,将自己的理念思想示之于子孙,对他们产生积极的正能量的影响,那,就有出的价值。

自幼爱好文学,青年时还曾做过好一阵文学之梦。后来因为生活而渐渐疏远了,但梦却依在,笔也从未放下来过,这么些年,写了一百多篇散文,有经历有感悟,有经验有教训,每每动笔之前总要问问自己这一篇有没有给别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们些有益的东西,无病呻吟没有意义。关于婚姻家庭,关于教育孝道,关于为人处事,关于理想信念,总是将之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一种方式,通过文字去传达自己心中想表达的情感,想表达的声音;所写文章每每发上空间,也总是得到了Q友们的热赞好评。写得多了就有了出本书的想法,目的主要就是为了将自己的一些理念感悟,人生经验教训留存下来,给孩子们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同时也给自己的梦想一个交代。

因此,如果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那就应该去做,抓紧去做。


明月又满西楼


首先要判断一下出书的目的是什么?通常来讲,如果把出书本身当做乐趣,而并没有指望通过出书要么成为郭敬明(挣钱),要么成为吴晓波(专业领域专家),那么尽管出,当然如果是有钱的基础上。但是,如果抱有太多的功利性去出书,往往会得不偿失。我有一些朋友出书,是希望通过出书能够树立专业专家形象然后可以去给企业做咨询。但是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虽然出书对于做咨询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大前提是你写的书得有人看,而且要有深度,而指望一本书就能怎样是比较少见的,所以利用好“复利效应”,不断的在一个领域写,逼着自己在某方面成为专家。至于出小说类的,有一个文学家的梦,那就继续吧。


大强师兄的小思维


知乎上有个问题老在我时间线上打转,就是有位知友问“某老朋友有个当作家的理想,自费出书行不行?”

其实我对这类问题一点兴趣的没有,因为这种问题的答案是毫无疑问的—不给钱想都别想。跟我提出这种问题的任何公司和个人,我都会立即礼貌地拒绝并迅速拉黑。说我文人自恋也好,说我敝帚自珍也好,说我不识好歹也罢,反正我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任何犹豫和纠结。但是,我看到很多人建议是不要找出版社自费出书,因为这样不值得。

这么讲就未必了,笔者认为,在理想和感情上考虑性价比是最愚蠢的事。

前段时间,有个退休了很久的老同事来单位,给另一位当年和他共事过的老同事送了本书,书名是类似《x氏警世恒言》,内容一看名字就知道了。他印了两百多本,都送亲朋好友了,据说反响还不错。

老同志蛮有兴致地聊了他写书的初衷、写书的目的以及自己的人生感悟,但我工作时间非常忙,没有过去聆听他的人生智慧。

事后,我向老同事借阅了这本书,想进一步了解一下这位前辈的智慧。

书是自费出的,其实我真想说,这算是自费请图文店打印的吧。印刷质量搞成这样不说,连字体和行距都没调好,看起来真心累。

翻开扉页,上面用钢笔字很郑重地写了两行大字“致xx同志存阅,祝……”既不龙飞凤舞,也没张牙舞爪,反而是犹如小学生般生拙。再翻下去,内容就不予评价了,但有一个细节我很震惊,近两百页的书,到一百多页后面的几处明显错别字他居然都用钢笔纠正过来了,可见他对这本书有多重视。

作者赠书给我的这位同事其实并不老,当时只是他的一个小跟班,现在也不是什么大领导,只是刚好负责退休人员的工会福利这一块,才有了一年一次的接触机会。据我的了解,他们两人当时共事的时间有限得很,关系也不密切。

于是乎,我在这本书上看到的是他对自己人生的留恋,出书是他儿时的梦想,写的是他如今的寂寞。

人生中,我们总要完成一些感动自己的任务,做一些别人无法理解的事,毕竟,这是自己的人生,我们既不需要向别人解释,也无需取得他人的肯定。我们这这么做,纯粹就是因为自己喜欢。

仅此而已,仅此足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