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何马超最后去蜀国会郁郁寡欢?

把手伸向天国


马超在关中起事反抗曹操的时候,他从没有想过自己会败的那么惨,败的失去了骄傲,失去了家人,失去了未来,失去了所有。他潼关这边一战败,曹操就把邺城马腾全家给灭了,阖门两百余口,无一幸免。

马超悲愤,但他只有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从此立下男儿誓言,此生必报此仇,否则无以为人。


于是,马超逃回凉州,勾连汉中张鲁、羌胡部族,大举攻打陇右诸郡,各郡纷纷响应,只有天水冀城因为是凉州治所东汉王朝任命的刺史韦康仍在坚持固守。马超遂集中全部兵力,大约万余人攻打冀城。

这个时候天水名士杨阜、姜叙、赵昂、梁宽等人站了出来,他们率领宗族子弟,与郡兵协心同守,并在城上修筑偃月营,与马超苦战。


结果,韦康杨阜等人坚守了八个月,苦侯夏侯渊援兵不至,只得投降。马超入城后,张鲁部将杨昂将韦康处死,而除了韦康以外,马超并没有处罚杨阜、姜叙、赵昂、梁宽等人。

杨阜这个人在年轻时就和赵昂等人有比较好的名声,韦康准备投降时,杨阜声泪俱下劝其继续坚守但没能成功。

马超早年间便听过杨阜等人的名声,加上杨阜对韦康的言行来看,也是个忠义之士,也许是因为这些,马超并没有将杨阜、赵昂等人等处死,反而继续任用他们。


然而悲剧的是,杨阜等人并不感激马超的不杀之恩,反而一直想着要报仇雪恨,回归曹操所代表的朝廷。过了大约一年时间,杨阜找了个机会以妻子去世为由向马超请了丧假,然后借机跑到卤城,与姜叙等十几个人联合起来起兵反马。马超听到这个消息赶紧带兵前去攻打,结果刚一出冀城,留在冀城梁宽等人就趁机关上城门,将马超的妻子儿女抓起来全部杀死。马超悲愤欲绝,于是疯了般跑去和杨阜决战,杨阜身上五处受伤,宗族兄弟死了七人,终于将马超彻底击溃。马超南逃汉中,投奔张鲁。


马超来到汉中后,张鲁见马超没了家人,便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被人吐槽说马超一家人都被他害死了张鲁你也想要送女入虎口吗?张鲁一看还是算了吧。此时正值春节,马超唯一剩下的亲人、之前被留在三辅的小妾董氏及其子马秋跑来一家团聚。年夜饭上,董氏的弟弟董种站起来向马超敬酒,马超哪里喝得下酒,他想起往日过节时阖家庆祝时的热闹景象,而反观如今之清冷酒桌,不由大恸,捶胸吐血道:“阖门百口,一旦同命,今二人相贺邪?”转过年便屡次向张鲁借兵攻打凉州,欲报仇雪恨,却都功亏一篑。


后来,张鲁手下大将杨白等因为害怕马超的才能,想要加害于他,马超只得仓皇逃入益州,投奔刘备,而他的小妾董氏、儿子马秋来不及带走,只得暂时留在汉中。却没想到马超前脚刚走没多久,曹操便率兵攻入了汉中,张鲁投降。曹操乃将董氏发给张鲁手下阎圃为妻,又把马秋交给张鲁处理。张鲁二话没说,竟亲手将尚在垂髫之年的小马秋给砍了,以向曹操示忠。

如此马超便真的成了孤零零一个人了,刘备都为他心疼,于是为他找了一个益州当地的女子为妻,为他生下了唯一的小儿子马承。

经历了这么多,名震天下的锦马超再也不复当年之勇了,他在刘备手下几乎没立什么功劳,曹刘汉中之战,他和张飞带队,前往攻打武都,以保障刘备汉中战场的侧翼安全,却输给了初出茅庐的曹魏小将曹真、曹休,还损失了吴兰、雷铜两员蜀将。

四年后,蜀汉章武二年(222年),马超患了重病,上疏给刘备留下了最后遗言:“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堂弟马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马超的意思是,他儿子马承年纪尚幼,只得托付给堂弟马岱抚养,希望刘备多多照顾马岱,以为马超保住这最后的香火罢了,其他没有什么好说的。


同年十二月,马超病逝,年仅47岁。


千古名将英雄梦


大家好,我是痴人,我有不一样的观点。

马超的郁郁寡欢是因为归附刘备意味着马超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在五虎将中,马超是最独特的一个人。马超是典型的高富帅,有羌人血统,身高体长,老爹是一镇诸侯。马超既是一员虎将,同时也当过老板,创过业。

公元211年是马超人生的顶点,也是人生悲剧的开始。这一年,曹操军准备攻打张鲁,关西各军阀以为曹操要吞并凉州,十路军阀共十万人马起兵反叛,此时的马超意气风发。同样是这一年,在潼关大决战中,关西军阀战败。

公元212年,马超利用在羌人中的威望再次起兵,攻占陇上诸郡县,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在京都为官的马腾、马休、马铁父子三人被曹操所杀,夷灭三族。

公元213年,降将反叛,马超一家老小全部被杀害。马超逃亡,归附张鲁。

至此,马超全家均被杀害,仅以身免,身边仅剩从弟马岱。仅三年时间,马超就从人生巅峰跌入谷底。人生再也没有如此的悲剧了,但是悲剧还没有结束。

公元215年,马超妾董氏的弟弟董种前来祝贺新年,马超悲愤:全家百口被杀,血海深仇,没有什么要庆贺的。马超此刻还有最后的生存信念:报仇。

张鲁胸无大志,马超选择投奔刘备。

在刘备阵营中,马超发现自己是一个尴尬的存在。鉴于马超的威名,刘备当然给予高官厚禄。同样鉴于马超的数次起兵反叛的野心,刘备对马超并不信任。在五虎将中,马超有名无实。

据闻,马超投奔刘备之初,直呼刘备的表字,关羽张飞非常生气。第二日开会,关羽张飞不坐座位,而是持刀直立于刘备两旁。马超心惊,再也不敢直呼刘备的表字。

马超人生最后的信念已经没有了希望。此刻的马超战战兢兢,苟活而已。马超已经不是马超了。

投靠刘备七年之后,马超的人生终于走向终点。在临别之际,马超已无任何遗愿,他的精神世界早已经死了。马超留下的遗言:宗族仅存马岱,请刘备照顾从弟马岱。

曾经的意气风发,曾经的雄心壮志,曾经的血海深仇,弥留之际,已经没有任何想法了。哀莫大于心死。

我是痴人,喜欢我的回答,请点赞加关注。欢迎大家留言。谢谢!


补刀虾


马超,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西凉枭雄。有人认为他的武艺不亚于吕布,论智谋却远在吕布之上,是了不起的人才。

马超早年随父亲马腾征战,曹操几次三番想诱他入京他都没去。父亲马腾后来带着一家老小入京做了官,唯独马超仍留在原处统领着马腾的旧部。曹操以为,京城有马腾和一家老小为人质,从此总算心里踏实了些。

然而曹操还是低估了马超。建安十六年,曹操准备取道西凉治兵关中张鲁,马超认为曹操这是假道借俿之计,意在顺道灭了西凉。遂与关中诸将联合抵抗曹操,根本不考虑父亲马腾和一家老小的安危。曹操一看,跟我玩儿这个!看看谁更狠!当即把马超全家都杀了。

从此,马超跟曹操就结下了梁子。马超饶世界追着曹操报仇雪恨,曹操让他打的疲惫不堪,感叹说:“马儿不死,我无葬地也!”不过,最终,马超的关中联军还是让曹操给灭了。马超无奈又投奔了汉中张鲁。

马超去了才发现,张鲁根本不是成大事的人,他手下的人也都是小肚鸡肠,马超在那儿待不下去,又伺机悄悄搭上了刘备。他协助刘备拿下成都,带头拥立刘备称汉中王,为刘备成就蜀汉基业全力以赴。

刘备称帝后,论功行赏,马超成了骠骑将军,位列五虎上将之一。

话说到这儿,马超历经坎坷,似乎结果还不算坏。然而在蜀国,马超的日子过的其实并不舒坦,他空有将军之名,却始终得不到重用。刘备防着他,关张二位也不待见他。马超倍感怀才不遇,刚47岁就英年早逝了。

有人就说了,作为蜀国的开国元勋之一,马超为什么在蜀国过的那么不开心呢?在进行相关了解后,有书君认为,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

一、为不良名声所累。

在小说里,马超是个忠肝义胆之人。可历史上真实的马超,却始终背负着恶名。

当初决定造反时,他明知这么做会害死曹操身边的父亲及兄弟,却对韩遂说出:“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这种话一出口,他的人生就已经贴上了“不忠不孝”标签。

后来姜叙的老娘也曾骂马超: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

马超失去凉州后,投奔张鲁,本想东山再起,但有人劝张鲁,毕竟“他连亲爹都不爱,还能爱你吗?”张鲁本来不是心胸开阔之人,闻听此言也对他失去了兴趣。

可以说,马超最后南下益州投奔刘备,已经是别无他路了。

父亲马腾,二弟马休、三弟马铁都被曹操捕杀。长子死于冀城、次子死于张鲁之手、庶妻董氏被张鲁送了人。

背负着杀父杀弟杀子之仇、夺妻之恨!自己寄人篱下,还被人背后指指戳戳,换了谁,谁能高兴得了?

二、为不被信任而苦。

马超在蜀国一直得不到重用。因为名声不好,又是降将,蜀国政治核心,桃园三兄弟始终不能打心眼儿里接纳他。

刘备只给他虚位,不给相应的实权。汉中平定后,刘备宁可用魏延来镇守,也不用马超,这让马超倍感失落。

建安二十五年,刘备手下有个叫彭羕的,听说刘备调自己远出任职,私下心里很不高兴,于是便去会见马超,跟他吐槽刘备做事不公。

马超不愿招惹是非,尽管对彭漾来拉他为伍颇感不快,但仍对彭羕婉言劝慰。彭羕对他说:“这个老兵痞子真是荒唐无理!”又说:“您是外放官,我是内应,天下不会平定不了。”

马超投奔刘备后寄人篱下,本来就常怀危惧之感,听彭羕说出这种话大吃一惊,默不作声。

彭羕走后,马超便将彭羕的话如实上报,于是彭羕被逮捕囚禁,之后刘备听取诸葛亮意见处死了彭羕。

马超这一状告的,确实不够光明磊落,也为他带来了更为负面的影响。不过这件事,也让我们清楚感受到了马超在蜀国那种小心翼翼又诚惶诚恐的生活状态。

三、因疾病缠身而衰。

有书君觉得,这可能才是马超在蜀国终生郁郁寡欢的真实原因。

因为攻下西川后,正是刘备用人之际。一方面,刘备要在蜀中形势未稳情况下,应对北方曹操的大兵压进;另一方面,刘备还承受着东面来自孙权的压力。之前“借”的荆州,现在可得防止人家来讨还……

很难想象,在如此紧要的时刻,刘备那么深谙驭人之术的人,会弃马超这样的名将而不用,并且将其一直闲置,直至郁郁而终。

其实在史实记载中,马超的死因很简单,就是“病亡”。马超是西凉人,他打小生长在干燥的北方,一路征战来到气候潮湿的蜀中,水土不服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看之前的赤壁之战,曹操的惨败不也因为北方军士适应不了南方的炎热潮湿气候大量患病吗?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超的情绪。马超的悲痛愤怒贯穿了他的后半生。他四十七岁就病故,很可能是由于负面情绪摧垮了他的身体。

他的全家二百余口,包括妻子杨氏、幼子三人在内的至亲都被屠杀,这种悲痛使他几乎疯狂。中医上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致病中的作用,称为内伤七情。

马超的内腑受损后,经历的是战争生活,条件的恶劣加剧了他的病情。尽管身体强健,再加上战争生活中精神紧张,病情被暂时压制。但是被闲置下来后,精神一松弛,病情就会在短时间内恶化。

马超一入川就病魔缠身,而后也一直处于“半养病”的状态,可以想象,精神状态肯定也好不到哪里去。

纵观马超的一生,这个十七岁从军,二十岁就威镇天下的一代名将,如此孤独凄惶的走完了后半生,的确让人不能不为他的坎坷人生扼腕叹息。

而他之所以在蜀国一直郁郁寡欢,一则是因为名声不好,人品受到质疑;再则是由于在蜀国始终被当做外人,得不到重用;而最根本的原因,则是因为他的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被疾病缠身,身上不舒服,那肯定总是闷闷不乐的。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马超并非去蜀汉之后才郁郁寡欢的,回顾马超的一生,想不郁郁寡欢都难。

马超一生虽战绩辉煌,但其内心一直颇为凄凉,这从马超的平时表现都能看现来。

马超曾联合关西军阀与曹操对抗,在潼关打得曹操差点丧命,被曹操以离间计击败。之后马超联合张鲁部将卷土重来,乘曹操无暇西顾之机,发动冀城之战,在战场上马超一人独战杨阜与其宗祖昆弟七人,全被马超杀了,后因夏侯渊的援兵赶到,马超被击败,逃回汉中。



在汉中,张鲁对马超非常客气,马超还曾向张鲁借兵反攻祁山,但被击败,之后由于张鲁部将的劝谏及威胁,马超逃到益州投靠刘备。

215年正月初一,马超之妾董氏的弟弟董种来向马超恭贺新年,马超捶胸吐血而说:家门百口余人,全部被杀害,如今我们两个还有什么好相庆祝的?

马超因为自已的任性,认韩遂作父,起兵与曹操对抗,导致身在洛阳当人质的父亲马腾、弟弟马休和马铁及家族几百余口人全部被曹操杀害。



冀城之战中,马超的长子被杀,妻子杨氏被杀。

马超南下投靠刘备时,将自已的庶子马秋和妾董氏留在汉中张鲁处,曹操南征张鲁,张鲁投降,曹操将马超之妾董氏赐给阎圃,而马超的庶子马秋被张鲁新自杀害。

马超投靠刘备时,已经40岁了,整个家族中除了堂弟马岱外,其它的所有亲人全部被杀的干干净净,都是非正常死亡,则这些亲人的死,全部与马超有关。所以当董种来恭贺新年时,马超才会一时翡情交加,尤其是在新年这样喜庆的日子。

马超少年英雄,戎马一生,到头来图个什么,年近40岁,一无所有,家破人亡,寄人篱下,能不郁郁寡欢吗?



马超入蜀后,刘备对待马超的态度,可以说是做到了仁至义尽。

马超一入蜀地,刘备马上偷偷配给马超一支军队,马超领兵前来围攻成都,刘璋立马投降,马超因功被刘备任命为平西将军,并且都督临沮(现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

217年,刘备开始发动汉中之战,马超策动氐族雷定七部万余人响应刘备,牵制曹军先锋主力,但马超在此战中并未建功,反而被曹军击败。

219年,刘备称汉中王,马超作为《汉中王劝进表》中排名最高的官职,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刘备给足了马超地位与面子。

221年,刘备称帝,马超被土封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是蜀汉名义上的最高军职。



刘备自已也曾多次寄人篱下,明白那种感受。马超也是一方诸候,这已经刘备对马超所能表现出来的最大仁义了,毕竟是一方诸侯,刘备不可能全权重用,这道理刘备懂,马超也明白。

马超在蜀汉,虽居高位,但内心颇为惶恐,从马超举报彭羕背地里骂刘备就能看出,刘备虽对马超仁义至尽,但马超始终觉得自已是外人,除了这些,我想马超再也不能实现自已的理想,也是他郁郁寡欢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马超为什么会郁郁寡欢呢?

1、家破人亡。

前面已经讲过,马超的家人全部被杀,并且都是非正常死亡,而且家人的死都与马超有关,马超再铁石心肠,也难免痛彻心扉。

2、寄人篱下。

马超前半生何其英雄,纵横杀场,贵为一方诸侯,而如今呢?寄人篱人,能不郁郁寡欢。刘备前半生虽然也多次寄人篱下,但刘备前半生寸土没有、寸功未建,寄人篱人也不算失败,马超不同,从贵到贱,从有到无,由奢入简难啊!



3、壮志难酬。

有没有想过马超为什么宁愿放弃自已父亲兄弟的生命也要反抗曹操,只有一个解释,建立功名利䘵,结果是功名没有,亲人死亡,何其悲壮,在马超在失败后,多次借兵反攻曹魏,为了什么?一是报仇,二是建功,即使投降刘备也不例外。

而蜀汉的现实情况是:无法帮马超完成心愿。自关羽失荆州的,蜀汉开始走下坡路,到刘备夷陵兵败,蜀汉的情况就更加不如人意,而在刘备大败的同年,马超也因病去世,年仅47年,此生再难壮志,恐怕是马超郁郁寡欢最重要的原因。

而马超临死前的唯一心愿是:愿刘备善待自已唯一的亲人堂弟马岱!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如果可以重来,马超未必会再选择反曹,这一反不仅败得全军覆没,更严重的是,因为他的反叛,被扣押在邺城名为当官实是人质的父亲马腾,弟弟马休等被杀,并夷三族。卷土重来的冀城之役,中了杨阜的诈降计,妻小也受诛杀,至此成为孤家寡人,与从弟马岱相依为命,在汉中过新年时,马超侍妾的弟弟董种向他贺新,马超听了吐血说,家门百余人全部被杀害,如今只剩我们两个还有什么好相互庆祝的?兵败失地,亲人死绝,人生惨事全让马超摊上了,说郁郁寡欢还是轻的,恐怕有时连自杀的心都有。


211年,曹操即将进攻汉中张鲁,派遣钟繇、夏侯渊率领军队出河东,试图从马超等凉州军阀的领地通过,马超杨秋等人心疑曹操图己,起兵反曹,经潼关之战、抹书间韩遂等,曹操费了老大劲才打败凉州军阀,隔了一年,马超又再冲击凉州,攻杀凉州刺史韦康,取下冀城,在杨阜姜叙等人的内外配合下,夏侯渊急行军来援,再一次大败马超。马超无路可逃,只得投奔汉中张鲁,为张鲁部将妒忌,借兵攻打祁山又失利,只得逃入山中。(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恰逢刘备正攻打成都,得知马超下落后,派人延请,马超欣然从命,带着刘备给他的军马兵围成都,吓得刘璋无法可想马上出降。先封平西将军都亭侯,刘备进位汉中王,封左将军,假节,蜀汉建立,马超官位居众将之首,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从这些可以看出刘备待马超不薄,而凉州牧这一官位更有深意,间接证明刘备集团下一步可能是攻取凉州,因为还有一事呼应,在《三国志吴主传》说到,得知刘备取得益州,孙权派人讨要荆州,刘备不答应,说要等取了凉州就把荆州给他,孙权以为是胡说八道。其实可能真有此战略构思,被孙权搞砸了。如取凉州,马超必受重用。


但大国臣不如小国主,马超初在凉州,有人有地盘,何等快意,入川后受到约束是必然的,何况关羽还曾因此想入川与他比武,这种寄人篱下的感觉极不好受,又因刘备实力和地理所限,想要出川报仇时机也不成熟,空有挽天壮志徒呼奈何,郁郁寡欢必然存在,但他临终向刘备托孤,也可见双方还是互相信任的“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讬陛下,馀无复言”。


南方鹏


这个问题我从3个方面为您说明。

1,马超在刘备称汉中王后虽然被封到了很高的官,但其实刘备对他的信任程度甚至不如孟达,傅士仁等人,原因也很简单,马超就是一个不忠不孝的狂妄之徒。马腾之死与小说《三国演义》并不一样,并非马腾造反失败被杀马超为父报仇,而是马腾不出意外本来能安稳的在曹操那个做官,马超疑似被害妄想症发作非要联合韩遂去打路过的钟繇,起初的几场胜仗马超也自信能取代曹操树立新的军阀地位,但最终惨遭镇压,曹操迁怒于马腾父子将其全部诛杀。后来刘备又辗转张鲁部最终到达刘备麾下,虽然那个年代没有手机没有微信,但像马超这种网红的黑历史成都还是有专人去收集的,刘备虽然收纳了马超,但一想到他曾做出坑爹之事,不可能不过意的去。

2,另一方面,刘备是三势力中实力最弱的,要不想在三国竞争中早早掉队,就得尽可能的扩张地盘收买人心。扩张地盘对于皇叔来讲难度很大,但收买人心就是举手之劳了,所以在进汉中王后为了向荆州帮示好黄忠做到了后将军搞的关羽还有些不高兴,而为了拉拢西凉军自然就给了马超一个骠骑将军做。官职看上去不小,但终究是有职无权,再者说三国中期季汉的戏份并不多,也没有多少舞台去让马超发挥,而季汉真正开始闹腾还是在刘备被陆逊击败郁郁而终后才开始的,这时候马超都死了一年多了。

3,马超的能力是否像小说中的那么强也是个未知数,都说西凉铁骑杀敌如入无人之境,但是否只有马超有能力统领这支先锋军,还是说大家是看在马腾的面子上才听从他的指挥,考虑到无数的西凉军能跟着马超和韩遂的节奏造反,那么也说明这群人大多也是有勇无谋的无情之辈,入蜀后马超被安排与张飞协同作战而不是独当一面,除了信任因素外会不会也是对马超能力的一种否定,除此之外马超毫无突出表现。所以这三方面或许能让你清楚并不是刘备不会用人,而是马超自身有很大的问题。


逻辑文史游


马超入蜀是无奈的选择。他不忠于蜀汉,蜀汉也不信任马超。两者的关系与其说是兄弟,不如说是主客关系。

我们先看看马超归顺蜀汉是什么情形?

曹操因心中的孽障,杀害了马腾家父子三人。可是却遗漏了马腾长子马超。马超素有武名,西凉附近的文臣武将或是少数民族壮士没有不心服口服的。马腾死后,马超起兵反曹。一度将曹操迫得无路可退,甚至割袍断须,以避马超。可惜,马超勇猛有余,而战略不足。最终还是败在了曹操手中。西凉待不下去了,只能向南投奔汉中的张鲁,最终转投刘备。

但是,很可惜马超最终在蜀汉郁郁而终。我想应该是这两方面的原因:

一、蜀汉对于马超的不信任。

1、马超出身名门,投靠太晚。马超出身伏波将军马援之后,马家在西凉一直是名门望族。这样的出身明显高于蜀汉这一批出身市井的文臣武将。即使投入了蜀汉也必然存在很多的间隙,无法信任马超

2、马超在蜀汉地位尴尬,更多的像是一面旗帜。蜀汉的主要大将中,马超是最后投奔刘备的。可以说其在蜀汉之内寸功未立,而地位确实不低。为什么?一方面马超出身名门,家族久居西凉,其本人又在羌胡之间素有威名。蜀汉夺取汉中,下一步发展方向必然是陕陇地区。马超对于蜀汉进击关中是有利的。但是,用他也要防他,他就如同一匹暂时服软的野马,一不小心便会脱缰而去。另一方面马超本身就是一面“反曹”的大旗。收留马超其实就是接过了“抗曹扶汉”的大旗,有助蜀汉增加声望。这样的尴尬身份注定了马超“

位尊而权低”对于叱咤风云多年的马超而言,如何不感到郁郁不得志。

3、汉中之战后,蜀汉的工作重点转移。马超的死敌是曹操,而投奔刘备未尝没有假借刘备之手对抗曹操以报大仇的意愿。可是我们都知道,汉中之战后发生了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蜀汉的工作重点从抗曹转变为敌吴。攻吴失败后,诸葛亮主政。为了消弭攻吴失败造成的不良影响,只能选择修养生息。这让将报仇作为大事的马超,丧失了人生追求


二、马超对于蜀汉的不忠诚。

1、马超投奔刘备实属无奈之举。当时,马超在张鲁手下生存。当时,外部曹操坐镇长安,对汉中虎视眈眈,在内张鲁以教统国,作为异教徒的马超不断受到张鲁手下重臣的排挤。就是在这样生死存亡的时刻,马超无奈的投降了刘备。未尝没有寻找临时庇护所的意思。

2、马超难以融入蜀汉内部。刘备创业一生,颠沛流离。其手下人才,自然而然按照地域形成了派系。比如徐州派、荆州派以及益州派。马超作为一个凉州人,半世枭雄,在蜀汉政权内除了他自己带来的旧人,那里还有什么伙伴。政治上他可以说是孤立的,也可以说是半独立的

综上所述,蜀汉不信任马超,马超不忠于蜀汉,两方之间互相有所猜忌。使得马超在政治上难有作为,军事上无攻伐曹魏的机会,再加上亲人离散,故乡难归,如何不令马超郁郁寡欢。


历史的拐点


  马超是蜀汉的“五虎上将”之一,曾在西凉割据一方,也曾在刘备集团攻略成都、汉中等战斗中贡献重要力量。然而,在他不世之功的背后,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悲惨经历.

  

  马超自幼从军,20岁时便在马腾与韩遂的混战中屡立战功,通过多年来战场厮杀积攒的声望,马超在关西地区树立了很高的威信。但他的人生从公元211年的

渭南之战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战,不仅关乎胜负,也关乎亲情,更是解读马超的重要线索,因此,我们首先对渭南之战前后的诸多可疑问题进行分析。

  渭南之战的序幕,在公元208年正式拉开,赤壁战争前夕,马腾在张既的游说下入朝为官,仅留马超继续统领其部队,而从马腾入朝开始,直至马超在西凉地区的势力基本被消灭,围绕着渭南之战,一共有四个问题让人很难理解。

  第一、马超反叛曹操,发动渭南之战的政治目的是什么?

  汉末西凉地区的情势是极其特殊的,从公元184年边章之乱开始,一直常年处于战乱之中,直至公元192年,韩遂马腾接受诏安,西凉地区在形式上重新接受汉王朝的统治。然而从这一刻起,西凉地区就进入了一个军阀混战的阶段。而这一局面导致了西凉地区的各个小军阀既难以壮大,又难以形成统一的局面,然而当有外部势力对这一地区的军阀利益产生威胁时,这些势力往往又会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因此,公元196年后,逐步开始掌握关中地区控制权的曹操集团,一方面安抚西凉军阀,并在官渡之战中利用西凉军阀为己服务;另一方面在无法迅速统一西凉的情况下,也时时防备着西凉军阀。这一状态维持到公元208年马腾接受朝廷征召,入京担任卫尉之职,西凉军阀开始出现一种逐步放弃西凉军事力量,接受朝廷统治的姿态,然而这样一种情况下,马超却于公元211年联合西凉十部军阀发动叛乱。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再来探究一下马超这一行为的政治目的。以马超方的官方言论来说,他们认为曹操以讨伐张鲁为名,行假道灭虢之计,因此组织关西联军一起反抗。

  但是,从战争的实际进程来说,马超方面并没有采用最适合的防御战略,而是选择了一种主动攻击的姿态。正如曹操在看到关西联军集结于通关之后所说“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当时曹操赤壁新败,兵力不足,难以深入西凉征讨各部军阀,若采用稳固的防守战略,紧固城墙,各部之间互相联络互为唇齿,曹操是很难有所作为的,然而马超等人却选择了较为激进的战略方式。

  显然从这一点来看,马超的野心不止于守土,更有进取关中之心。从渭南之战失败后,马超又分别依靠羌人、张鲁两次对关西地区发动攻击,这也印证了上述观点。

  第二、马腾为何突然接受入朝为官,还带走自己的大部分家眷?

  这一点也很有问题。依据马腾本人的说法,是他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想过点安稳的日子。然而,他却把军队留给了马超,自己协同两子及亲眷百余口进京,这就很让人奇怪了。若是真心归顺,解散武装或者带领主力部队共同投诚,再或者将部队交接给朝廷之人都是更安全的方式,而马腾的行为与其说是归顺,看起来到更像是去做人质。不过做人质带着这么多人就更让人不理解了。

  有部分观点认为,马腾的做法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势力,进而保证自己的安全,但留给马超的部队,一来已经无法接受自己的直接管辖,二来也无法在自己处于危险之时解救自己。因此这种观点也是说不通的。

  第三,为什么要在马腾入朝为官后才发动叛乱。

  应该说,公元211年是发动叛乱的一个不错的时机,曹操想通过讨伐张鲁这一口号逼反关西军阀,而关西军阀却也正缺乏这样一个好的借口去发动叛乱。然而联军中的两大势力,马超全家都在京城做人质,而韩遂也在公元209年刚把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去当人质。你们想要反,还一个劲的送人质做什么啊?

  至于借口这东西,再好找不过了,赤壁之战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时机,借口也是现成的“清君侧”,呼应孙刘联军,反而还更容易取得胜果,而马超韩遂也都没有投鼠忌器的问题。

  第四,马腾对于马超的反叛是什么态度?

  这又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马腾全家被处死并不是在马超叛乱开始就发生的,而是在渭南之战后,马超联合羌人再次发动叛乱之时才被处死的。应该说,从马腾全家开始陷入危机,到他们被处死有近一年的时间,而在这一期间没有任何关于马腾态度的记载。若他不支持马超的行为,那他应该至少有书信去劝阻马超,或者与其断绝关系,也可保全全家。若他对马超的行为持支持态度,那他又为什么要深入虎穴去做人质呢?

  对于以上这些难以用常理解释问题,部分学者给出了一个阴谋论的解释。即是认为马超为庶出长子,难以继承爵位,故而以反叛之际一面扩张势力,一面除掉父亲和兄弟。然而这种说法是很没有根据的,凭借多年的战功,马超早已享有高官厚禄,并且多次得到朝廷的征召,截止马腾入朝,马超已被封为偏将军、都亭侯;而马超若想继承其父的军队和割据势力,通过马腾的入朝为官,他也变相的实现了目的。因此这种阴谋论是站不住脚的。

  然而,通过对这个四个疑惑的一些分析,我们发现,以马超韩遂为首的西凉军阀,有一定的野心,却是毫无长远政治目标的。通过这些军阀的一些过往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们时常因利苟合,利尽而散,更常因为小利而战火不断。马腾与韩遂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能结为异性兄弟,却也能因为利益不均而连年交战。正是出于这样一种政治态度,使他们总能因为一些眼前利益而使自己的政治目标改变,这也就解释了为何马超、韩遂等如此善变了。至于马腾在其子反叛这件事上毫无表态,或许也仅是及至彼时,他的言论已经完全无关紧要了吧。

  当我们再去回顾马超的一生,却发现他纵横沙场半世,建立不世之军功,却似乎从不知为何而战,纵然全族二百余口皆因其而丧命,临终却不知自己该恨曹操、还是杨阜、亦或猜忌自己的张鲁,又或是始终无法完全信任自己的刘皇叔,纵然封侯拜将,亦难掩心中悲凉。当他流亡于陇上,败附于汉川,蹉跎于蜀中之时,可曾怀念因自己而枉死的亲族?

  及至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想必此时,马岱已成为孟起心里唯一的寄托了吧,亲情之重,血浓于水!一句“余无复言”,字字锥心,好不凄凉!

  


孙博士侃历史


马超身上的黑历史太多,刘备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油子,他对马超谨慎使用,是正常的选择。而马超作为一个小军阀,寄人篱下,也难免会产生郁郁寡欢的心态。不过我觉得,马超在蜀汉的抑郁不得志,除了刘备对他的谨慎使用之外,主要还是他的军事才华太偏科造成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历史上的马超是一名猛将,他的战斗风格比较狂野,善于在野外打冲锋战。敌人疯,他比敌人更狂野。越是突然的遭遇战,他越能打得凶猛。并且他在羌人当中有比较高的人气,对关陇士族也有一定的号召力。但是除此之外,马超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亮点了。

在一名将领身上最需要看到的军略、治军等方面,马超的身上看不到。

对将领的能力最为考验的阵地战、攻城战等方面,马超身上也看不到。

如此明显的优缺点,是不是就意味着马超对自己部下的军事素质,还有忠诚度,要有极高的要求才行?否则一群执行力不高,一群不善于打冲锋,打仗不那么狂野的士兵,怎么可能贯彻马超的军事思路?

换而言之,是不是就意味着,如果马超脱离了西凉军这个平台,离开了擅长打冲锋,性情狂野的西凉军。让他去指挥一群对他忠诚度和执行力都不那么高的蜀军时,他是不是就铁定玩不转了?

因此来说,马超在刘备集团过的很憋屈,主要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方面,是因为他有多次改换门庭,刘备对他的人品不放心,不敢委以重任(像关羽、张飞坐镇一方);另一方面,没了西凉军,刘备再拨一支新部队给他,他也确实玩不转。



可能上面的结论太单薄,没有说服力。下面再仔细讲一下马超的兴衰史。

马超的出身不用多说了,马腾的儿子。他父亲马腾是关陇一带的军阀,统帅着一支吃马家的饭,穿马家衣的私人武装。早年,马超在父亲马腾的指挥下带兵。后来马腾退休养老,马超作为主帅的儿子,自负勇力,冲锋陷阵,继承了这支部队对马腾的向心力。

千万别小看了这种向心力,因为西凉军对马腾的向心力够强,所以才能够支持马超在日后驰骋疆场。不懂?举个例子,当年的曾国藩能够打败太平天国,靠的就是他从湖南带出了的几万湘军。这些湘军,吃着曾大帅的饭,穿着曾大帅的衣,拿曾大帅发的饷,他们有自己的共同语言(湘话)、有共同的人际关系网(都是同乡)。跟着曾大帅到了离家乡千里之外去玩命,除了死心塌地跟着曾大帅打仗,没有别的出路。

投降?对不起,语言不通,连沟通的机会都没有。逃跑?对不起,不认识路。估计怎么回家都不知道。曾大帅不仅仅是湘军们的上级和命令者,同时也是他们的保护者,是他们衣锦还乡的精神寄托。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马超的马家军。他们在乱世中,没有任何出路,跟着马腾、马超就是他们的出路。除非是马氏父子不要他们了,否则他们不会走,一辈子愿意为马家卖命。(结果马超后来真的把他们抛弃了)

在马超没有跟曹操闹掰前,他参加了一场由司隶校尉繇组织的作战(平阳之战)。在这次战斗中,马超西凉军的那股狂野气质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当时马超被弓箭射中,但马超忍着剧痛,继续指挥冲锋,西凉军见大帅都忍着,也是奋勇杀敌。猛将庞德一马当前,如入无人之境般的冲到最前面,一刀砍死了对方的主帅郭援。马超勇,他的部将比他更勇。这种勇猛的前提就是西凉军对马超的信任。

为飞矢所中,乃以囊囊其足而战,破斩援首。——《三国志·马超传》

建安十三年(赤壁大战那一年),马腾带着除了马超以外的全家老小投奔了曹操。但是马腾又不放心曹操,怕他翻脸,所以把部队和马超留在了关陇,以作为外援。


从这一年开始,马腾正式退出西凉军。他的部队由马超全面接管。马腾的西凉军继续吃着马家的饭,穿着马家的衣,为马腾家族卖命。只不过统军的人由马腾变成了马超。



建安十六年,曹操下令讨伐汉中张鲁。由于之前,关中军阀曾经听从锺繇的命令,在他的带领下替曹操征讨袁绍。所以这一次曹操也没有多想,直接便让自己的大军开进了关中。结果这一下,关中炸了锅。

以韩遂、马超、杨秋、李堪、成宜等十余路关中大军阀一致认为,这就是曹操那厮的假途灭虢之计,名曰讨伐张鲁,实际上肯定是要消灭他们这些关中军阀。于是他们一起反叛,爆发了潼关之战。

起兵之前,马超做了一件非常挫的事。他对韩遂说,我的爸爸弟弟,你的儿子,都在邺城当人质。现在我们要造反,曹操肯定会把他们都杀了。要不然,我认你为父,你认我为子。我俩组一对父子,至于我的父亲和弟弟,你的儿子,我们就甭管了。(曹操一开始并没有杀马腾,而是在马超第二次叛乱后,才下决心杀的马腾)

今超弃父,以将军为父,将军亦当弃子,以超为子。——《裴松之注三国·张既传》

不过这件事记载于裴注三国志,可信度?可信可不信。


潼关之战的过程简单叙述。在战争初期,曹操通关北渡黄河的时,他自己亲自殿后,结果冷不丁的被马超来了突袭战,打的措手不及。差点连老命都丢了,情形有点像孙权在逍遥津的遭遇。

这一战,马超善于打冲锋的军事才华,西凉军如猛兽的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再此之后,马超就没啥亮点了。曹操靠着他的老谋深算,在军略、计谋简直玩操了关陇军阀。甚至到了决战阶段,西凉军连最起码的对阵厮杀都打不过曹操军。马超败的一点都不冤。就是纯粹的打不赢。

潼关之战后,马超逃回陇右。第二年,他率诸戎渠帅卷土而来,陇上郡县皆响应。曹操认为马超不能收服,便杀了马腾。这一事件对马超西凉军的凝聚力和马超在陇右士族心中的影响力,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就在此后,马超再此在陇右打算收服当地豪族、士人时,本土豪强就不鸟他了。

建安十九年,陇右豪强代表杨阜等人,起兵联合驱逐马超。马超敌不过,率部跑路。他自己的妻子全族被杀。这一事件,对马超的威信又再次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部将士卒认为,你连老爹、妻儿的性命都保不住,我们这些人的身家性命还能交给你这种不靠谱的人?



同一年,马超人心尽失的报应来了。他在逃出陇右,投奔汉中张鲁后,要求张鲁帮助他重新出兵陇右,报仇雪恨。结果刚出兵,就被张郃打的丢盔弃甲。西凉军还没跟曹军交战,就自行崩溃了。这种表现与当年曹操西进关中,差点被打的老命都快丢了,形成了鲜明对比。

超将氐羌数千逆郃。未战,超走,郃进军收超军器械。——《三国志·夏侯渊传》

兵出陇右失败后,马超遭到张鲁猜忌。于是他从武都逃入氐中,再此逃命。

这次潜逃,他真的就扔下了自己的军队,孤身跑路。就连庞德这样的心腹老将,马超也没有带着。就这样被他给扔下了。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庞德和一些西凉军的将领,死也不愿意重回马超麾下的原因。由此可见,马超的人心已经散到什么地步。而一旦没有人心,失去了视生与死的马家军的支持,马超也就不是那个打仗如野兽的马超了。

当然,他也再次扔下了自己另一波妻子,最后一个儿子也被张鲁所杀。(所以马超才会在临死前跟刘备说,自己全家被杀,仅剩一个弟弟马岱,希望能善待之)

还是在这一年,刘备得知马超的遭遇后,才派李恢与马超联系。马超穷途末路,便立刻前去投奔。

当马超投奔蜀中后,刘备这个老兵油子睿智的一面立即体现出来了。他没有像张鲁一样让马超单独领兵,而是资助马超军备,拿他当一个核武器,吓唬刘璋,吓唬张鲁,吓唬曹操!毕竟刘备是冀州人,崛起于荆州,他在西凉、关中没有任何影响力。而马超是什么身份?这个不用再多说了。只要马超还活着,他就是一个信号。就像核武器一样,我可以不用,但我只要有这玩意,就能吓唬吓唬对手。

所以别小看刘备,他只是不如曹操而已。他玩弄政治的手段,也是一流水平。

综上叙述,从公元211至214年,马超在最开始的阶段打了曹操一个突袭,这是他最擅长的突袭打法。然而马超开局即巅峰,此后便一路走低,连战连败。在最考验将领素质的持久战和攻城战中,马超表现的可谓是非常糟糕。并且在计谋和招揽人心方面,马超表现的也是糟糕透顶。他的手上或许不是一副好牌,但也不是一副烂牌!而这幅牌被他打的如此糟糕,他的能力如何,可见一斑。

其后三年。刘备把马超摆的很高(不高也吓不着别人),但是却一直都没有重用。不过实话实说,刘备想重用马超,他也很难有气候。毕竟他的老班底没了,这时候再让他去带兵,根本无法形成战斗力。

为啥无法形成战斗力?道理很简单。

马超是哪人?是蜀中人么?他在蜀中,一没根基,二没旧部,三没血亲,身边只有一个不顶用的马岱。(估计连语言也不通)。昔日马超能纵横关中,靠的是他爹马腾,用了十几年打造出来的一支狂野部队。而马超本身不善于练兵,没有打造虎狼之师的本事。他就是个急先锋,没有老班底,就无法发挥他本领的冲锋猛将。

两年后,考验马超的时候到了。刘备尽遣蜀中大将攻汉中,马超也去了。不过他只是随张飞一起参加了汉中之战的攻防前哨战。在这次战斗中,马超的表现一般般。毕竟汉中之战打的是持久力,而且全部都是在山地作战,这并非马超所长。

不过刘备还是展其所长,让他专门到氐人聚集区负责攻略。然而马超的军略真不行(连张飞都不如),最后没发挥出什么作用。结果汉中之战的风头完全让黄忠捞去了,而很多人却并不知道马超也参加了这次大战。

刘备遣张飞、马超、吴兰等屯下辩;遣曹洪拒之。二十三年春正月,曹洪破吴兰,斩其将任夔等。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阴平氐强端斩吴兰,传其首。——《三国志·武帝纪》



再后来,关羽在荆州兵败。刘备出于战略目的的需要(攻占凉州),想重用马超。结果马超在次年即去世,命苦啊。

总的来说,马超在蜀汉的郁郁寡欢,其实是他自己造成的。他身上有黑历史,刘备肯定要防着他。但是他本身的能力不够硬,这也是他在蜀中憋屈度日的原因。

这就好比,国共内战时,我党的有些指挥人员会投奔到国府那边去,其中还不乏高级指挥人员。然而,但凡是投过去的,在对面几乎都是默默无闻,发挥不出自己的一身军事本领。这其中的缘由,其实就是一个很朴实的道理:一个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干部,肯定不是一个好干部。一个脱离了自己士兵的将军,只是一个凡人而已。即使再高大的参天大树,如果没有合适的生存土壤,它也不可能生根发芽。


Mer86


马超起事时其父马腾身在许都,起事以后其父及其家人先是被下狱,而后被杀害。

这让他从西凉起事之事就为人所耻笑,倘若不能逐鹿中原,此事人们当然能屡屡提起,倘能成就帝王之业,自会有人美化。否则,一曰害父,二曰叛君,名不正而言不顺。

他本西凉军阀,兵败而投蜀。胸怀问鼎九五之志而为人臣。此其一也。

马超为人跋扈,好与人争斗,不体恤下情,故而士卒多有叛者,因此其阖家二百人在其兵败失势时就戮。

先丧父,后破家,这样的痛楚其自不能忍受。投至蜀中后所得之妾不过聊补一二耳。此其二也

一个满腔抱负,甚至付出父亲生命的代价的人,最终青史留名为:著名蜀将。这点他想必不会想不到。活着尚且偷生,身后亦为人臣。

对于一个欲自立的人来说,难道不是最大的悲哀吗?此其三也

马超,终其身为一良将,而非英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