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他是浪客剑心的原型,也是日本幕末的武士缩影

剑是凶器,剑术是杀人技,而幕末的日本就笼罩这种杀人技的阴影下。诸多传奇被演化成黑白的线条,在另外的次元空间讲着不同而又神似的故事。

这里有爱弹三味线的高杉晋作,也有擅长逃跑的桂,有拔刀饮血的新选组,也有来自不吐槽会死星的万事屋。然而第一个影响笔者的幕末形象却不在其中,这个人有很多绰号,他既是杀人无数的人斩拔刀斋,也是为爱逆刃的十字刀疤脸,天王盖地虎,绯村一米五!绯村剑心——和月伸宏笔下自带红发BUFF的角色,红发具体作用可以参考同时期角色樱木,用一个字形容就是——天才。

他是浪客剑心的原型,也是日本幕末的武士缩影

既然浪客剑心画了幕末到明治初期的故事,形形色色的角色都能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剑心当然也不例外,幕末四人斩之一的河上彦斋(1834年-1872年)正是我们逆刃侠的历史原型。

河上彦斋身高150cm,自年轻时便抱有尊王攘夷的思想,文久三年(1863年),由朝廷中公武合体派对尊王攘夷派发起的“八月十八日政变”爆发,彦斋于此时从长州出发,在池田屋事件(元治元年1864年)后不久抵达京都,并为尊王攘夷派的复兴而奔走。而在这个过程中公武合体派与尊王攘夷派的分歧越来越大,往往到了口角相持不下的时候,手脚就会出手,人类的祖先虽然在关键的拐角走出了丛林,收起了相互撕咬的獠牙,但是骨子里的兽性却还是会在特定的时候从阴暗处刺出。而河上彦斋的剑正是这暗处的獠牙,元治元年七月十一日,主张公武合体和开国论的佐久间象山在回家途中,被河上彦斋及另一人合力斩杀。

他是浪客剑心的原型,也是日本幕末的武士缩影

剑心历史原型 河上彦斋

暗杀佐久间象山后,合适彦斋短暂下狱。遇赦后加入了长州军,并参加了同年爆发的禁门之变。之后长州军败退,河上彦斋回到长州藩,并参加了后来的戊辰战争。

明治维新以后,由于不满新政府的开国方针,仍旧保持攘夷思想的河上彦斋为明治政府所不容。明治四年(1871年),彦斋被捕入狱并处死刑,人斩河上彦斋就此在三十八岁的当口化作了历史上的传说。

说到这里,非日本近代史爱好者可能会一头雾水,尊王攘夷是什么意思,公武合体又是什么意思,凭借笔者尚未还给老师的那些记忆,依稀记得那个年代的教科书是这么写的:来自美利坚的黑船凭借友谊(大炮)叩开了日本的国门,日本的公卿和武士一边看着江户幕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一边看着日益穷困的社会,逐渐寄望天皇亲政改变现状,为此西南四藩联手推翻了德川家的统治,开启了明治维新。虽然将主轴描述的非常清楚,但还是古藤老树,缺乏历史细节的补充,就好比相貌再好,没有饱满的血肉,百年后也就一具骷髅,哪能看出外形优劣最多分得清哪个牙口好。

他是浪客剑心的原型,也是日本幕末的武士缩影

黑船来袭

而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来为这段历史填充血肉,其中也埋藏着日本从亚洲西化标杆演变为军国主义源头的一些线索。

那时候的日本宛如在西太平洋上的一口肥肉,西方的秃鹫在四周盘旋就等着分一杯羹,尊王攘夷的思想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显然很有市场。所谓尊王攘夷,顾名思义就是抬高天皇地位,驱逐外国侵略势力,然而这又是一个很可笑的口号,尊王的武士往往无视天皇的意志,贯彻的是自己的决心,知行合一,听从内心安排,不管盗版正版,似乎都成了王阳明的学生。软弱的当局看清了落后的日本完全不具备攘夷的条件,却扬言攘夷,归根结底从1853年日本开国到1867年武家统治结束这幕末15年中的尊王攘夷,只是过去远离政治的中下武士阶层、朝廷势力与幕府残余势力来回拉锯的阴谋大集合。

他是浪客剑心的原型,也是日本幕末的武士缩影

尊王攘夷代表人物从左至右: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

1860年,强调幕府权力的老中井伊直弼被尊王的水户、萨摩藩武士击杀,这就是有名的樱田门之变。井伊直弼是江户幕府的强权人物,他的死标志着尊王攘夷派开始崛起。

面对尊王派咄咄逼人的气势,继任幕府老中久世广周、安藤信正的一看正面刚不过,只好服软绕后,他们深谙革命都是从内部开始分化的道理,你们不是尊王吗,那我就先搞定天皇。为此,他们缓和了井伊直弼的强权政治,对京都公家推行了公武合体的政策,在位的孝明天皇认为这是幕府希望通过加强朝廷公家和武家幕府的合作,上下同心充实武备,未来在战场和谈判桌上力争恢复锁国的国策,维系天皇的皇统,因而将皇妹下嫁给当时的将军德川家茂表示支持。

正在幕府和朝廷越走越近的时候,尊王攘夷派也嗅到了危机的味道,你分化革命团队,我就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对象,下级武士不再仅仅着眼于争取自身政治权益,他们的眼睛开始望向远在江户的大奥,公武合体的论调让他们看到了幕府虚弱的本质,也让他们觉得推翻幕府的统治才是拯救日本的唯一出路。

他是浪客剑心的原型,也是日本幕末的武士缩影

大奥

当时的日本的封建经济在开国后受到资本冲击,物价飞涨,加之对外赔款、国防开支的增加使得幕府的赋税加重,同样故事一遍遍在东亚重复,就像快速传染的鼠疫。

严峻的经济形势使得中下级武士、贫雇农、商人的生活朝不保夕,人说经济艰难的时候也是唤醒思想的时候,尊王攘夷派自然不能放弃扩大革命基础的机会,种种的不满被顺势引导为对当政幕府的不满。

他是浪客剑心的原型,也是日本幕末的武士缩影

下级武士一心倒幕,但是真正掌握话语权的诸侯却对公武合体寄予了希望,相继高举公武合体大旗在幕府和朝廷间斡旋的正是后来倒幕的西南四藩中的长州藩和萨摩藩。然而藩内的志士并不了解或者说并不愿了解藩主的真意,他们打算拥立接替已经失败了的长州藩主毛利庆亲进京上奏公武合体意见的萨摩藩主岛津久光为倒幕旗帜,显然这个计划并没成功,被岛津久光镇压的志士日渐对萨摩藩失去了信心,转投长州藩,这也为明治时期萨长两派相互倾轧的状况埋下伏笔。

他是浪客剑心的原型,也是日本幕末的武士缩影

明治时期互相攻讦的萨长两派

岛津久光为了幕府立下大功自然开始做大,甚至连幕府也不得不接受他以外样大名的身份干涉幕政、改组幕府的建议。面对气焰逼人的萨摩藩,感到不安的不只有幕府,还有之前同为公武合体支持者的长州藩。当时毛利庆亲的心理好似听砖家讲课的股民,砖家说什么,你反着做就行,你岛津家不是要公武合体吗,那我就尊王攘夷,这效果就如同年初的比特币,从者云集,公卿中的少壮派也受其影响鼓动朝廷朝廷对长州藩下达与萨摩藩共同斡旋国事的敕令。然而如同科比和奥尼尔还需要禅师来润滑,萨长之间也需要这个角色,朝廷的选择是召土佐藩居中调和,万万没想到的是土佐藩内早就统一了思想坚定的站队尊王攘夷,岛津久光回到从江户回到京都后,却发现此去经年,良辰好景早已不在,志向难抒的他只好回到九州的领地。一时间,尊王攘夷俨然成为热搜关键词,诸多大名不忘蹭一波热度纷纷进京,落寞已久的京都竟然聚集了七十余位藩主,朝廷也趁热打铁,抢占权力的滩头阵地,迫使将军在两百年以后再次进京。

他是浪客剑心的原型,也是日本幕末的武士缩影

长期对立的萨摩藩和长州藩

两百年前的德川家光进京时极尽殊荣,而二百年后的德川家茂却成了国事由各藩自理,攘夷由幕府负责的冤大头,幕府自然无心也无能力做到这点,看似攘夷期限的约定即将成为空头支票。

但是赢球不可怕,缺谁谁尴尬。幕府没做到的事,尊王攘夷派就必须得做,态度决定一切,成不成倒是其次,到了约定日期,长州藩封锁海峡,炮轰外舰,虽然迅速被列强挫败,但是获得了朝廷和舆论的赞许。

他是浪客剑心的原型,也是日本幕末的武士缩影

看到长州藩收获大量政治声望,坚持公武合体的萨摩藩也开始不甘人后,宣战英国,两大强藩的态度使得尊王攘夷的势力迅速增长,起兵讨幕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然而天皇认同攘夷的目标,却不赞同本质上无视尊王的激进行为,公武合体仍是天皇和上位公卿的主流思想,面对来势汹汹的讨幕热潮,他们畏惧了,岛津久光抓住了这一时机,发动了政变,权力斗转星移,再次回到了公武合体派的手中。

短暂的回光返照并不能根本上拯救幕府统治,猜疑已经形成,只会滚雪球一般愈来愈大,公武合体派本来就是有着根本利益冲突双方的临时联合,最大的敌人就是时间,有将军和重要大名们共同参与的执政团队没过多久就土崩瓦解。长州藩此时就如同河上彦斋一般躲在暗处,等到了这个拔刀时机。1864年,长州军东进京都,最终不敌,这就是历史上的禁门之变。

他是浪客剑心的原型,也是日本幕末的武士缩影

自此以后长州藩企图用武力控制朝廷,将政局收归尊王攘夷派的意图彻底暴露,也就彻底站到了幕府的对立面。被定为朝敌的长州藩在幕府军与外国舰队双重压力下,不堪重负,以妥协换取了生存空间。

按照这样的节奏来看,幕府统治似乎即将回归,那么长州藩又是怎么绝境逢生,终结幕政的呢?萨摩藩和长州藩之间又是怎么放下仇恨,同气连枝的呢?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段风云突变的历史。

西南四藩中,萨摩、长州无疑是中流砥柱,讨幕的最终成功源自于两大强藩的合作。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最早认识到萨长两藩是未来日本核心的正是与两藩都交过手的英国。当时英国的对手法国积极扶持幕府势力,为了击败法国在日本占据更强有力的地位,它选择了幕府最为强劲的竞争对手萨长二藩。

他是浪客剑心的原型,也是日本幕末的武士缩影

西南四藩区位图

幕府征讨长州的战争已经证明了独木难支这个道理,为此英国的对促成两藩合作开始了积极的斡旋。刚吃过亏的长州藩自不在话下,屡受幕府排挤的岛津久光也受藩士影响从公武合体转向尊王攘夷。长期对立的萨长两藩在讨幕这个共同目标下达成盟约。

而支持幕府的孝明天皇去世则彻底将公武合体的论调带进了坟墓,年轻的明治决意抛弃幕府革新政治。从国外势力的支持到地方武装的联合再到公家领袖的首肯,从上至下,从外到内,尊王攘夷派都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德川家统治的垮台只需要一根导火索。

他是浪客剑心的原型,也是日本幕末的武士缩影

明治天皇

尊王攘夷派显然没等多久,这根导火索很快就出现了,随之而来的是幕末第三种政治论调——大政奉还的出现。自知大势已去的末代将军德川庆喜提出奉还大政,仿照西方议会开展公议政体,然而这只是幕府断臂止损的措施,实质上借助最大诸侯的地位德川家可以轻易获得公议体制上最大的权力,这自然不会被倒幕派所容忍,幕末政治最后一种论调顺势出现,以岩仓具视为代表的的下位公卿提出了王政复古的口号,天皇在千年以后再次开始接近实权,并要求德川庆喜放弃领地,幕府广大既得利益者自然不会认同这个命令,双方战斗一触即发,而与四年前所不同的是,这次的朝敌从长州藩变成了幕府军。

在英式装备的讨幕军面前,装备落后且不得人心的幕府军一败千里,日本延续了676年的武家统治完完全全的画上了句号。

回过头来我们来看幕末十五年波诡云谲的角力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广大的下位公卿、武士以及商人由于日本严格的门阀划分,长期在政治上被边缘化,经济上被弱势化,改变自身地位是他们的真正需求,无论是公武一体的论调还是大政奉还下的公议政体都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修缮,显然不会被倒幕的驱动力所接受,唯有尊王攘夷才满足了他们打破现状的愿望,当他们借着这种思潮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开始影响藩政的时候,就会催生出强大的倒幕力量。

他是浪客剑心的原型,也是日本幕末的武士缩影

其中渴望破局的下级武士无疑起了最为重要的驱动作用,渴望社会地位的转变也随着政权的获得转化成了渴望国家地位的转变,扩张的性格写进了当时的国家性格之中,这也为日后日本军人法西斯化,军部在亚太地区的军国主义扩张埋下了伏笔,当数千万生命成为冤魂,烽火狼烟从数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飘起的时候,即使再仁义的逆刃侠,也会随着疯狂的国家忘记心中的雪代巴成为面目狰狞的千人斩。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警钟长鸣,才能防微杜渐。

他是浪客剑心的原型,也是日本幕末的武士缩影

日本的侵略扩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