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戰國時期為什麼趙國和秦國的國君都是贏姓、趙氏,他們兩家有什麼關係嗎?

淡墨青史


秦國和趙國打架從來不怎麼含糊。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軍四十萬,重挫趙國。誰也沒料想到這兩國是同源吧?



趙國秦國皆是嬴姓趙氏……

很久以前,舜禹時期。嬴姓先祖伯益因幫助舜帝馴養鳥獸有功。所以被舜賜嬴姓。嬴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

商朝末期,嬴姓這代族長是蜚廉。蜚廉忠於商紂王,他擅長奔跑。所以被紂王委派往北方辦差事。他的兒子惡來,孔武有力,常伴紂王身旁。

武王伐紂,紂王被殺,連同惡來也死了。蜚廉另外一個兒子季勝及時歸順,或者立了點功,所以被區別對待。



季勝的兒子孟增很受周成王寵幸,被賜居在皋狼這個地方。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到造父這代,季勝這脈興起了。造父擅長駕車,恰巧當時徐國徐偃王作亂。造父協助周穆王平息叛亂有功。所以被封趙城!

由此,造父族為趙氏。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無道,造父七世孫叔帶屢屢進諫。然不得回覆。一氣之下,攜家前往晉國,侍候晉文候。傳到趙衰(音崔),趙衰成了族長,他認為公子重耳將來大有希望。

趙衰就前去侍候重耳。 重耳流亡,趙衰跟著,與之同甘共苦……重耳成晉文公,成霸主,趙衰跟著,出謀劃策。換來的是趙氏在晉國的崇高地位。後來三家分晉,趙國建立……



惡來這脈在周王對季勝這脈的寵幸之下,夾縫中求生存,不斷繁衍生息,一直傳到秦非子。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被賜秦地,續嬴氏宗祀,號秦嬴。

這時,秦嬴還只是周天子的附庸。但從被王室敵視到漸漸重用,他們迎來了黎明前的曙光。秦國就此初具雛形。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秦襄公出兵救周王室,又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因功被列入諸侯。秦國正式建立……



一輩親,二輩表,三輩四輩不了了。打過來打過去,原來,秦國趙國是一家人。


三叔小記


歷史資料表明,秦趙同祖。

《史記·秦本紀》記載:

徐偃王作亂,造父為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繆王以趙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為趙氏。自蜚廉生季勝已下五世至造父,別居趙。趙衰其後也。

大意是說徐偃王趁機作亂,造父替周穆王駕車,一天跑了數千裡局才救下週天子,於是把趙城賞賜給造父,由此以後便有了趙氏,趙衰就是他的後人。



又《史記·趙世家》記載:

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至中衍,為帝大戊御。其後世蜚廉有子二人,而命其一子曰惡來,事紂,為周所殺,其後為秦。惡來弟曰季勝,其後為趙。

大意是說趙國的祖先,和秦國人是同一個祖先,到了中衍這一代,也皇帝駕車?他的後代中有一個叫蜚廉的,這個蜚廉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惡來,侍奉紂王,在周武王伐紂時被殺,這個惡來的後人就是秦人。惡來的弟弟叫季升,季勝的後人就是趙人。



所以秦人的祖先是造父,趙人的祖先是惡來,造父和惡來共同的祖先是蜚廉,由此判斷秦趙同祖。


文史劉磚家


戰國時期趙國和秦國的國君是同祖同宗。他們共同的祖先是商朝末年的紂王大將飛廉。

戰國時期,趙國和秦國兩家確實是一個祖宗來的。他們最早的祖先,是五帝時期的大臣伯益。伯益幫助大禹治水,立下很多功勞,又善於馴服動物,原本是大禹之後的禪讓繼承人,被封贏姓。但是大禹的兒子夏啟卻推翻了禪讓制度,自立為王,建立夏朝。伯益慘遭殺害(一說逃亡)。此後,伯益的後人費昌在夏朝末年擔任商湯的駕駛員,推翻了夏朝。這個家族從此成為商朝的重要貴族。

商朝末年,費昌的後人飛廉擔任紂王的大將軍,帶領商朝主力征服東夷部族。這時候周武王率軍趁虛而入,在牧野展開大戰。飛廉的長子惡來英勇戰鬥,為紂王戰死疆場。紂王也自焚殉國。飛廉在東夷反抗周軍,兵敗而死(一說自殺)。飛廉的次子,惡來的弟弟季勝卻活了下來。

惡來,就是秦國國君的祖先,季勝,就是趙國國君的祖先。

至於趙這個氏,是在周穆王時期,季勝的五世孫造父為周穆王駕車有功,被封在趙地。從此後,造父的後人就以趙為氏。而和造父同祖宗的另一支,即惡來的後人,也沾光用了趙為氏。

再往後,造父的後人成為晉朝的大臣,世襲公卿,最後和韓魏兩家一起瓜分了晉國。而惡來的後人奉命給西周天子養馬,又在關中受封一塊地盤,抵擋西戎入侵,最後成為了秦國。


巴山夜雨涮鍋


秦趙本一家,司馬遷對此有詳細考證,足為可信。

根據《史記》記載:趙氏之先,與秦共祖。他們的祖先大費為舜訓練鳥獸,甚有功,被賜姓嬴。到周繆王之時,大費的後代造父為王駕車,一日千里以救亂,周繆王以趙城封造父,由此改為“趙”姓,成為趙國的起源。

秦國起源於非子,非子的五世祖父蜚廉是造父的三世祖父,也就是說非子是造父的孫子輩族人。在非子早期,“以造父之寵,皆蒙趙城,姓趙氏”。到周孝王之時,非子以善於飼養馬及其他牲畜,而賜地於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

所以,趙國王室姓趙,秦國王室姓嬴,同處於嬴姓祖先,而且秦國祖先早期還得到了趙國祖先的大力庇護,並同姓“趙”。

另外,秦、趙軍守邊於中國最寒苦的北方,在戰國中後期的戰鬥力最強、國力最盛,而且長期針尖對麥芒進行抗衡。“秦趙同源”之說也就時常出於諸人之口。


積微君


中國古代史從春秋以前,基本上大部分古國,都是由氏族建立,趙國也是由趙氏氏族建立的。關於氏族有一點要說明,氏族除了自己的“氏”名以外,還要有自己的族姓,這個“姓”代表著這個氏族更早的來歷。趙氏嬴姓,“趙”是氏族名,“贏”是氏族姓。

在《史記 趙世家》中記載:趙氏之先,與秦共祖。趙國人跟秦國人是同一個祖先。《史記 秦本紀》也記載了趙人和秦人是同一個祖先的傳說。

趙氏和嬴秦的族人淵源,從史書上往上翻,可以追溯到一個叫“女修”的女性。在《史記 秦本紀》中說她是“帝顓頊之苗裔孫”!傳說這位女修是吞玄鳥之卵,而生大業。(《史記 殷本紀》中簡狄也是吞了玄鳥的蛋生的商契)女修生的這個兒子大業,就是趙秦共同祭祀的男性祖先了!至於為什麼只有大業母親的名字,可能是因為大業他爹的名聲不怎麼響,女修是出身“帝顓頊”,把大業父親的名望給遮蓋下去了。也有種說法是,當時依照母系社會的階段,人們“知其母,不知其父”!

不管怎麼說,趙秦的祖先,有著一半顓頊的血統,顓頊這可是五帝之一,在黃帝之後,帝嚳(kù)、堯、舜之前。可以說是很尊貴的血統了。

《史記 秦本紀》大業取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與禹平水土!大費也就是伯益。伯益這個人呢,最大的功勞就是幫助大禹治水,這個在很多史書上都有記載。因為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將姚姓之女許配他為妻,並且賜姓“贏”!

伯益又生了兩子,一個叫大廉,一個叫若木。大廉的後代被成為鳥俗氏,若木稱費氏。伯益的後代在夏朝並沒有什麼記載,從夏朝到商朝這段時間,沒有資料。秦趙先祖再次再史書上出現的時候是商朝中期,大廉的玄孫孟戲、仲衍(中衍),倆人傳說鳥身人言,帝太戊聞而卜之使御。

《史記 秦本紀》: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仲潏(中潏)!戎胥是仲衍的曾孫,與酈山女生的兒子就是仲潏!仲潏的兒子是飛廉,飛廉又生惡來,惡來就是秦的始祖!惡來供職於商紂王,到了周武王起兵伐紂,被周人所殺。

《史記 趙世家》、《史記 秦本紀》都有記載,飛廉復有子曰季勝,季勝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為宅皋狼。宅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

趙氏的名稱來源於造父,造父也是以御著稱,跟隨周穆王西行,西行過程中,徐偃王叛亂。造父“為穆王御,長驅歸周,一日千里以救亂”!因此造父受到周穆王的賞賜,賜趙城,於是造父的氏族就改為了趙氏!

造父因為此功,受到了周王朝宗室的寵幸,順帶著惡來的那一脈也居住在趙城,託與趙氏宗族名下,非子(秦非子),嬴姓,名非子,號秦嬴,伯益之後,商朝重臣惡來五世孫,周朝諸侯國秦國開國君主,西周犬丘人。約公元前900年―公元前858年在位。秦非子因善於養馬,得到周孝王的賞識,獲封秦地,這才從趙氏分立出來自立為秦氏。成為秦國始封君,號稱秦嬴。公元前858年,非子去世,其子秦侯繼任君位。

造父的六世孫奄父,《史記 趙世家》: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時伐戎,為御。及千畝戰,奄父脫宣王。關於千畝之戰,周王室在此戰中是贏還是輸,記載不一。我們只說在這次戰爭中,奄父還是幹著祖上的老本行,為周宣王戎御,周宣王靠著奄父才擺脫困境!千畝之戰也是周王室走向衰敗的一個轉折點!


周宣王死後,就是那個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周朝明顯是混不下去了,於是就有了“奄父生叔帶,叔帶之時,周幽王無道,去周如晉,始建趙氏於晉國”!


歷史上的那些人和事


關於姓氏其實比較複雜,我就簡單的說吧,這兩家的當家人是有著共同的祖先的。

看過《封神榜》的人不知道對於一對叫飛廉、惡來的父子有沒有印象,飛廉為父,惡來為子,父子二人常年為商朝君王守衛邊疆。在著名的牧野之戰中,惡來被周軍生擒,後被周武王處決。但是飛廉並沒有死,帶著族人辛苦到了一個叫奄國的地方。但是後來這個奄國興風作浪參與了一次動亂,飛廉的身份被著名的周公旦發現,並賜死。

此時,飛廉子嗣並沒有斷絕,惡來的弟弟季勝沒有參與動亂被赦免了。而且他因為馬養的好,後來成了周天子的御馬官。後來季勝有個子孫在叫“造父”的一次平亂中立功,被周穆王賜封在趙城。請注意,這個趙城就是以後趙國的封地源頭。

這也就是惡來的弟弟季勝,我們權且作為一個節點,當做趙國貴族的祖宗。

然後說秦國。

惡來的子孫並沒有被趕盡殺絕,而且因為熟悉邊境的情況,沒過幾世,就又成了替周天子守邊境的大族。只是惡來及其以前替商天子守邊疆,惡來的子孫服務周天子罷了。到惡來的四世孫“大駱”時,娶了“申侯”的女兒為妻,後來逐漸被重視,大駱的大兒子就是“秦非子”,這個秦非子,就是一統天下秦朝的第一代秦候。

這樣大家明白了嗎?商朝飛廉的兩個兒子,惡來和季勝,兩支主要後代分別為秦和趙。


撫劍偷聽琴


長話短說,簡明扼要,杜絕複製。


首先要追述到上古母系社會時代,姓氏中的“姓”和“氏”是不同的。上古八大姓姬、姜、姚、嬴、似、妘、媯、姞均為母姓

秦趙兩國的祖先為同一個人,名為伯益。伯益他們宗族是第一個被賜姓的人。大禹賜姓為“嬴”。(令提出一點,嬴姓的嬴是這個這個字,不是輸贏的贏。下面是月女凡而不是月貝凡)。只不過還沒昭告,大禹的位置就被他兒子啟給搶了。

後來隨著人口太多,同姓的也就太多,又隨著父系社會的更替,父姓也就是“氏”就興起了。商末有個連飛廉的,是伯益的後代。有兩個兒子,一個是大名鼎鼎的惡來,他的直系後代建立了秦國,另一個是季勝,他的直系後代建立了趙國。也就是嬴姓趙氏。


偏偏一句話說不完


根據歷史記載,他們是同族。共同祖先是紂王寵臣蜚廉,秦國祖先是蜚廉長子惡來,趙國是次子季勝,兩國分開發展是在西周。

秦國和趙國王族竟然是同一祖先,趙國貴族出自商朝名門,為商朝重臣蜚廉的直系子孫,蜚廉是商紂王手下的大臣。趙國始祖造父為蜚廉的四世孫。

而秦國呢,秦非子(?-公元前858年),嬴姓,名非子,號秦嬴,伯益之後,商朝重臣惡來五世孫,周朝諸侯國秦國開國君主。蜚廉和惡來是父子。


陌上花開4327


戰國時期趙國和秦國的國君都是贏姓、趙氏,只是因為,他們兩家在商朝,是同一個老祖先,但到周朝時,各開一支,只能算是遠親了。

趙國趙氏一族來自造父被周天子封,造父為季勝五世孫,開始為周大夫,後來為諸侯晉國大夫,後三家分晉,成為趙王。

秦國嬴氏來自非子被封,非子為惡來五世孫,周王封秦非子的同時恢復了秦一族對贏姓的主祭,秦開始為周大夫,周王東遷後,成為秦王。

兩家老祖宗季勝和惡來,都是蜚廉的兒子,兩者都姓贏,惡來嫡子,季勝庶出。

蜚廉則是三皇五帝是炎黃部落聯盟下邊一個部落的首領,該部落以風為信仰,蜚廉也被傳為風神。


董江波


戰國時期趙國和秦國的國君的確都是贏姓趙氏。要說清這個問題我想先和大家聊聊華夏姓氏文化。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這麼一個問題:”姓“字是女字旁,可咱們中國人不是隨父姓嗎?其實在上古時代中國人的姓氏並不是一個概念,而是姓是姓,氏是氏,就像咱們中國古人的名字其實也分成兩部分——名是名,字是字——比如關羽字雲長、曹操字孟德、諸葛亮字孔明......姓氏最初起源於母系氏族時期——那時的人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那時的人是隨母姓的,隨父的那個是氏。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我們今天所謂的姓氏其實恰恰是當年的氏而不是姓。

嬴姓家族的祖先是輔佐大禹治水的伯益,伯益曾輔佐舜帝馴服眾多鳥獸,舜帝賜其為嬴姓。後來伯益後裔造父因平定徐偃王之亂有功,周穆王將趙城賜封給造父,造父的族人以此為氏,稱趙氏,即為嬴姓、趙氏。從此造父的後人就繁衍成為嬴姓趙氏家族。嬴姓趙氏家族的族長之位傳到大駱這輩時娶了申侯的女兒,生有兒子成,是大駱的宗脈;同時大駱還有一個庶出的兒子非子。非子擅長養馬,源源不斷為周王室供應著對付西戎部族的戰馬,於是周孝王把秦地賜給非子,讓他再延續嬴氏的祭祀,號稱秦嬴;與此同時也沒廢黜申侯女兒的兒子成做大駱的宗脈。非子的後人形成了後來的秦國,那麼成的後人呢?

成的後人世代作為晉國卿士一直延續著趙氏的宗脈,直到這個家族誕生了一個名叫趙衰的人物為這個家族奠定了日後崛起的根基。當時晉國發生內亂,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在外,趙衰一直追隨在重耳身邊並和重耳同時娶了翟國君主的兩個女兒,成為了連襟。後來公子重耳回到晉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念及趙衰多年的輔佐之功和連襟情誼——在當時晉國的軍政改革中晉文公將晉國原來的三軍擴編為五軍,趙衰被晉文公任命為上軍主帥,但趙衰從大局出發讓先且居做了上軍主帥,自己只擔任上軍副帥。此後趙衰一心輔佐晉文公稱霸圖強。

趙衰死後趙氏家族由其嫡長子趙盾執掌,那時沒有科舉制,朝廷官職基本都是世襲——趙盾承襲父職也是順理成章之事,不過當初追隨晉文公的功臣子弟們幾乎都承襲了父職,這並不是趙盾獨享的特權。然而趙盾很快在這些功臣子弟中脫穎而出:被晉襄公任命為執政大夫和中軍元帥,成為晉國曆史上第一位同時身兼文武軍政大權的大臣。擔任晉國執政後趙盾官運亨通。自擔任執政的那一天起他便制定章程、修訂律令、清理訴訟、追捕逃亡案犯、使用契約治理政事中的弊端、恢復貴賤制度、重建已廢官職、提拔屈居下位的賢能。史載:“宣子於是乎始為國政,制事典,正法罪。闢獄刑,董逋逃。由質要,治舊汙,本秩禮,續常職,出滯淹。既成,以授太傅陽子與太師賈佗,使行諸晉國,以為常法。”趙盾的好運還沒有結束,上帝似乎就是要他來執掌晉國門戶,所有的擋道者都該死。就在趙盾成為正卿,實權狂飆式膨脹的幾個月後年輕的晉襄公一病不起。襄公自知不久人世,彌留之際將趙盾招到自己的榻前,囑咐趙盾:“我死之後扶立太子夷皋為君”,再交代完其餘後事,病逝。晉襄公死後趙盾召集文武群臣商討立嗣問題。趙盾在會上提議:“亂世當立長君,太子夷皋年幼不能理政,不如擁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公子雍深受文公喜愛,又有才學,在秦國也是官居大夫,立他的話晉國的霸業可以得到延續。”這時候中軍佐賈季反對趙盾:“不如立公子樂吧!他的媽媽被懷公與文公所寵愛,我們立她的兒子,晉人必然擁護!”趙盾據理力爭:“辰嬴的地位不高,一個婦人侍奉過兩國國君,淫婦一個。立他的兒子名不正言不順,辰嬴地位卑賤,在文公的內人中排名第九,這樣的人,她的兒子能有什麼威望呢?作為先君的公子,公子樂不能得到大國的庇護而呆在陳國這樣一個小國,說明他很沒出息。母親淫蕩、兒子沒出息,就沒有威望;陳國又小離我們又遠 ,有事情也不能援助,怎麼能鞏固地位呢?而公子雍的母親杜祁呢?人家因為襄公當了國君,就主動讓逼姞(晉襄公的生母)排名在自己的前面;因為翟人是我們的強鄰,就讓季隗也排在自己前面;就這,人家在文公的內宮還是第四名呢!因為杜祁的謙讓,文公就喜歡她的兒子,讓公子雍到秦國去做官,當了亞卿。秦國強大、離我們又近,足以成為他的外援;母親深明大義、兒子受到寵愛,足以在老百姓中樹立崇高的威信,立他不是很合適嘛。”隨著趙盾參與冊立晉君,他的權力得到無以復加的擴張,趙氏家族壟斷了晉國的文武大權,然而此時的趙盾預料不及的是在他死後趙氏家族將面臨一場幾乎令其滅亡的災難。

由於趙盾長期把控晉國的文武大權,可這也引起了晉國君主和晉國其他世家大族的羨慕嫉妒恨。晉成公的姐姐趙莊姬是趙家趙朔的妻子,公元前587年身為侄媳婦的趙莊姬和趙朔的叔叔趙嬰私通,之後趙嬰被趙同、趙括兄弟驅除到齊國。公元前583年趙莊姬告發趙同、趙括要叛亂,早就對趙家心懷不滿的晉國君主可算找到打擊報復的理由了,在他的號召下同樣對趙家不滿的世家貴族揭竿而起,向趙氏殺去。趙同、趙括猝不及防,慘遭殺害。殺紅了眼的貴族們打算斬草除根,一時間嬴姓趙氏家族慘遭滅門。不過趙家說是被滅門,到底還是有一個獨苗逃出生天。誰呢?正是趙莊姬和趙朔所生的趙武——趙武幸運在他的母親趙莊姬是晉國君主的姐姐,出生在晉國宮廷的他正好躲過了那場滅頂之災。按說僥倖保全性命的趙武作為晉國君主的外甥可能會一直平平淡淡度過餘生,雖然也算是貴族階層,但應該不會恢復祖先封地,更不要說青史留名。問題是他不僅本人青史留名了,他的後代更是開創了戰國時代的七雄之一趙國。趙氏家族得以翻身應該感謝一個叫韓厥的人——此人早年是趙家的養子,深受趙家養育提拔之恩,如今趙家落難的他眼看其他世家貴族爭相對趙家落井下石,但韓家一直拒絕發兵攻打趙家。韓厥不僅拒絕出兵,更是頂著巨大的壓力進宮面君並大膽直言:“趙氏,先賢伯益之後。自中衍以下,嬴姓顯貴。趙衰佐文公、趙盾佐襄公,皆社稷之臣,有大功於晉。奈何一朝獲罪,而絕其嗣?今有功於國者,恐無後於晉!望君侯三思……”韓厥的話一定程度點醒了殺紅了眼的晉君,他沉默半晌,自知有些過分:趙衰、趙盾功勳卓著,今以私心滅趙宗,難堵悠悠之口。沉思後的晉君命外甥趙武續嬴姓之嗣,並將封地還予趙氏。

事實上晉君之所以把趙家封地還給趙武除了韓厥的進諫之外,還有一層深意:晉國世家貴族的勢力盤根錯節,即使君主也難以完全將其打壓下去,如今利用其他世家貴族的勢力打壓了實力最強的趙家,但難保不會有新的強勢世家崛起,留下趙家勢力作為平衡晉國各大世家貴族勢力的一大砝碼還是有必要的。況且趙武雖是趙氏後裔,但畢竟是自家外甥,用起來也相對放心。這時的趙武十歲左右——一個未成年的娃娃如何能夠把持剛遭大難的家庭?趙武年幼,不能持家,內外倚靠趙旃打理。趙旃是趙家另一個經歷劫難而大難不死的倖存者,據說年輕時的趙旃囂張跋扈狂放不羈,然而在經歷家族變故後變得日益成熟,不再像年輕時張狂跋扈,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失去了跋扈的資本。趙旃經過自己的努力奮鬥,硬是在趙家經歷幾乎滅族的災難後重新做到了新軍將的位置上。即使如此他依然恪盡職守地輔佐作為趙家嫡長一脈的趙武。趙武漸漸長大成人,晉國的君主也換成了晉悼公。晉悼公任命趙武為新軍佐,重新成為晉國八卿之一。此後趙武在晉齊鞍之戰中立下軍功,被任命為晉國執政,恢復了其祖父趙盾時代趙家的權勢。趙盾主政後為晉國做了三件大事:(1)陪同晉平公,與齊景公、宋平公、魯襄公、衛殤公、鄭簡公、曹武公、莒犁比公、邾悼公、滕成公、杞文公、小邾穆公在重丘結盟,從而鞏固了晉國的霸主地位;(2)促成秦晉盟好——趙氏家族本就出自嬴姓,和秦國君主算是遠房本家,雖然血緣早已疏遠,趙武還是接著這個由頭向秦國拋出橄欖枝,秦景公心有靈犀,認同趙武的倡導。前547年開春秦景公委派胞弟公子針訪問晉國,遞交國書。趙武對秦後子的造訪很是看重,命叔向與公子針洽談。此次議和獲得了實效,自此秦、晉之間的鬥爭基本結束,兩國的下一輪廝殺則要等到一百年後由魏文子斯領導的三晉伐秦戰爭;(3)促成晉楚米餅和約。在趙武主政的八年間晉國鞏固了霸主地位,又以和平方針維持著中原各國之間的和平,為中原各國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和平環境。

趙衰、趙盾、趙武三代人為趙氏家族的崛起奠定了最初的基礎,但他們都還沒把趙氏封地打造成為一個半獨立的國中之國,真正為戰國時代的趙國奠定基業的是趙武之子趙鞅。趙鞅身處的年代晉國君主的權力大幅縮水,晉國六大世卿家族都將自家封地打造成為半獨立的國中之國。公元前525年晉昭公在位,趙鞅被任命為下軍佐,是晉國六卿之末;公元前509年正卿魏舒猝死,趙鞅升任上軍將,為六卿第三位,接替魏舒擔任正卿的是中軍將士鞅,他拉攏晉國六卿家族中的範氏、中行氏和智氏壓制趙、韓、魏三家。鑑於士鞅勢大,趙鞅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身為晉國六卿之一的趙鞅基本對晉國朝政不加干預,轉而加大了對趙氏封地的內政改革:經濟上減輕趙氏封地的稅賦;政治上推行郡縣制、禮賢下士、選賢任能、虛心納諫;軍事上獎勵軍功,以功釋奴。

公元前501年正卿士鞅去世,智氏家族的荀躒以中軍將為正卿,趙鞅以中軍佐為次卿。趙鞅經過多年的努力奮鬥,終於成為晉國六卿中的第二號人物,可這時趙氏家族內部潛藏的隱患卻爆發了:當年趙鞅之父趙武繼承趙氏爵位封地時因為年幼,依靠本家趙旃輔佐,為此趙武投桃報李將趙家封地內的邯鄲城作為趙旃的封地(為了和趙氏本宗區別,下文稱邯鄲城的趙氏家族為邯鄲氏)——邯鄲氏的趙午聯合範氏、中行氏向趙氏本宗發起進攻。趙鞅逃到晉陽和荀躒以及韓、魏兩家組成聯盟。至公元前497年7月中行氏、範氏、邯鄲氏三家圍攻趙氏,趙鞅倉皇逃往晉陽避禍,三家緊追不捨,兵圍晉陽城。這時趙鞅迫切需要得到智、韓、魏三家的支援,尤其是據有正卿之職的智氏家族的態度更為關鍵,然而智氏家族卻給趙鞅開出了一個難以接受的條件:若要智氏發兵援助趙家必須先殺死趙氏家臣董安於——這倒好,敵軍還沒退,就要趙鞅先殺自家家臣,要是開了這個先例豈不令所有家臣寒心?到時趙鞅又如何號召自家家臣為保衛趙氏家族而戰呢?就在趙鞅一籌莫展之時董安於主動找到趙鞅說:”“如果我死,晉國便會安寧,趙氏得到安寧,那我哪裡還用得著繼續活下去呢?人生誰無死,我董安於之死已經來的很晚了!”轉身便上吊自盡。董安於成也趙鞅;敗也趙鞅。因為趙鞅能夠知其才、用其才、盡其才,他早已將自己的生命交予趙氏,詮釋著“士為知己者死”!

公元前493年在得到智、韓、魏三家的援助後趙鞅正式起兵討伐中行氏和範氏,在這場戰爭中趙鞅首創軍功定爵制度——凡在戰鬥過程中立下軍功者奴隸自動免除奴隸身份,平民則可依據軍功大小晉升相應的爵位,不知道後來商鞅變法的軍功爵制度是否是受了趙鞅的啟發。趙鞅在這場戰爭中身先士卒,率軍大敗中行氏、範氏和鄭國的聯軍。戰後不久正卿智文子荀躒去世,趙鞅以中軍佐成為晉國正卿,成為繼趙盾、趙武之後趙家第三位執政。趙鞅執政後第一件事就是徹底消滅作亂的中行氏和範氏兩大家族:公元前490年兩家盤踞的最後據點——柏人被攻佔,至此持續八年之久的晉國六卿混戰結束。第二件事是恢復因晉國內亂而受到損害的晉國霸權:公元前490年趙鞅率軍討伐衛國、攻打鮮虞,逼迫宋國重回晉國勢力範圍。第三件事是在公元前482年黃池盟會中逼迫吳王夫差同意晉國先歃血,使晉國在晉吳之爭中佔了上風。第四件事是在公元前478年率兵討伐衛莊公並打敗前來救援的齊軍,遏制了齊國重新崛起對晉國霸權的威脅。

趙鞅晚年在選擇繼承人問題上出現了猶豫——本來按當時的慣例:嫡長子繼承製是天經地義的,但趙鞅的小兒子趙無恤打小天資聰穎,深得趙鞅喜歡。然而在選擇繼承人問題上趙鞅和其他玩政治的人一樣必須以政治利益為重、以趙氏家族的未來為重,個人的喜好恐怕難以令趙氏家臣心悅臣服。思前想後趙鞅寫了訓誡在兩片竹簡上,叫來嫡長子趙伯魯和小兒子趙無恤說“要慎重地記住。”三年後問他們,伯魯已經不能說出上面的話了,問他的竹簡哪裡去了,已經丟失了;問無恤,他背誦訓誡已經很熟練了,問他的竹簡在哪裡,從袖子中把竹簡上呈給趙簡子。因此趙鞅認為無恤是賢能的,立他為繼承人,這就是趙襄子,就是這位趙襄子成為了三家分晉後的趙國第一代國君。

趙襄子繼位時晉國的世家大族在經過長期的混戰之後形成了智、趙、魏、韓四大強勢家族,而他們之中尤以智氏實力最為強大——智氏家族的家主智伯(即智瑤)在朝擔任執政。而此時越國已帥軍北上,稱霸中原,這對於傳統霸主晉國而言,是一個莫大的恥辱。作為晉國的執政的智伯心裡很清楚:晉國大權旁落,政出私門,若要恢復晉國霸業,必須進行削藩。為此智伯率先將智氏一個萬戶城邑先給晉公,韓康子、魏桓子也迫於智伯的威力,也先後向晉公獻出一萬戶之邑。趙氏的宗主趙襄子拒絕獻出城邑,智伯便聯合韓、魏兩軍,組成三族聯軍攻趙。趙襄子居耿(今山西河津南),因城簡陋不能禦敵,令延陵生率車,騎部隊先行,自率大軍隨後,到人心向趙的大城晉陽防守。晉陽城牆完整,府庫器用充足,倉廩糧草實備;而且宮殿四周茂密環生可用來造箭桿的“ 荻蒿”、“楮楚”,高十餘丈。趙襄子下令大造弓箭,積極備戰。

智伯率聯軍到晉陽後即發動強攻。趙軍依託城牆工事,堅守三月,聯軍始終未能攻克。智伯見強攻無效,便改用圍困及水攻的戰術,切斷所有出入通道;決開汾水灌淹晉陽城。大水淹沒城內“三版”(六尺),時間長達三年之久。城內生活非常困難,糧食即將斷絕。人們懸釜(炊具)做飯,搭棚居住,士兵體力下降,群臣中投降、外逃的思想也與日俱增;晉陽形勢極為嚴峻。也不知智伯是不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竟得意地說:“起初,我不知道水可以滅亡他人國土,現在我已知道了。”韓康子、魏桓子兩人聽聞此語非常恐慌,互使眼色作暗號,因為魏氏的安邑城,韓氏的平陽城都有可能是智伯下一個水攻的對象。

趙襄子在危機之時決定採取分化瓦解聯軍,策反還擊的對策;他派丞相張孟談暗地去見韓康子、魏桓子,用“唇亡則齒寒”的道理說服他們與趙聯合,共同對付智伯。智伯叔父智果遇張孟談,發覺韓、魏兩氏可能倒戈,馬上報告智伯,建議速殺韓康子及魏桓子,或者以重賄收買二人身邊謀臣。但智伯並不重視,未採納智果的建議。趙襄子擔心事情有變,連忙通知韓、魏當即行動。三月丙午日夜韓、魏軍秘密出動,殺死守河堤的智吏,突然決堤放水反灌智軍。智軍因忙於救水而陷於混亂。韓、魏軍急從兩翼進攻。趙襄子則親率精銳從正面出城反擊,大敗智軍,擒獲智伯。最恨智伯的趙襄子還將智伯的頭顱雕刻上漆,當飲酒之首爵。為了免除後患,韓趙魏三家聯手屠殺智伯家族兩百餘人,瓜分智氏封邑,天下震驚!

至此晉國只剩趙、魏、韓三家實力強大的卿大夫家族。公元前438年晉哀公死,晉幽公即位。韓、趙、魏瓜分晉國剩餘土地,只有絳與曲沃兩地留給晉幽公。從此韓、趙、魏稱為三晉。趙桓子一年後去世,趙氏之人殺了他的兒子,迎趙浣即位,是為趙獻子。獻子之子趙籍後來繼位,即是趙烈侯。魏桓子之後由其孫魏斯繼位,韓康子之後由其子武子繼位,韓武子之後由其子韓虔繼位。趙、魏、韓三家向周天子派出使節請求冊封,早已無權無勢的周天子只得默認三家分晉的現實,自此趙、魏、韓三家由卿大夫家族正式升級成為諸侯國,此即資治通鑑中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前375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侯剩餘土地,晉國徹底滅亡。回顧秦、趙兩國的建國曆史可以說兩國國君屬於同宗同源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