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无锡旧城内直河上的十三座桥

华鈺麟/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无锡旧城内(指城墙之内)贯通着一条南北走向的干河。没有拐弯处,京杭大运河流经西门桥,至小尖分道,内侧沿城墙经北水关,穿城出南水关,河道全长约3000米。这条河,历史上称为直河,又称弦河。这条河进城后又分叉为弓河及9条箭河,使城周只有9里13步的小小无锡城内竟有48条河,是江南的典型水乡城市。直河给城内居民带来了饮用、洗涤、运输生活日用品以及出行的方便,河上船只川流不息,无锡是京杭大运河唯一穿城而过的城市。


无锡旧城内直河上的十三座桥

这条直河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宋代单锷《吴中水利书》称城中直河为运河,这是见于史书记载最早的朝代。上世纪60年代初,直河已被填没改为中山二路,靠西一侧在原来太平桥填平处建造金星服装厂门市部,在工地开挖至2米深处掘出一块保存完好的砖街,在砖街两面的填土处发现了几枚古钱,上面的年号是“宣和通宝”、“政和通宝”、“熙宁通宝”、“淳熙通宝”和“咸宁通宝”等。这些年号都属北宋时代,没有发现北宋以后的钱币,说明这条西河头附近的直河支流,在宋代已存在。

这条贯通无锡全城的直河两岸的居民是怎样过河的呢?

明代弘治无锡县城地图显示,当时河上共有北水关桥、仓桥、大市桥、中市桥、南市桥、南水关桥等六座桥,这六座桥都是石级拱型桥。南、北水关桥桥型较小,与其它各桥不同的是桥下分别有两扇水栅门,直插河底,一遇战事水栅门紧闭,水关内边有兵驻守。


无锡旧城内直河上的十三座桥

大南桥、中市桥、南市桥桥型较大。仓桥与其它两桥一样大小,桥有二行车道。据考证,明朝仓桥以北为德里仓,内贮军粮,明末大将周迂吉曾驻守无錫,他的都督府后来便成为无锡县衙门所在地。环绕这一地区,有营桥巷、驻骢桥、东鼓楼巷、西鼓楼巷等地名保留到解放后。从德里仓运粮的粮车必定经过仓桥,所以仓桥比其它桥坚固。这六座桥除大市桥在辛亥革命时因桥堍的“古观音堂”被拆掉改建成水泥桥外,其余五座桥保存到1958年直河被填没时才拆掉。


无锡旧城内直河上的十三座桥

清康熙年间,直河上架起第七、第八座桥。第七座桥是为方便南门一带行人过河建造的一座木桥,名叫“便民桥”,这桥架于南市桥与南水关桥之间。不久离便民桥不远处,靠近南城门河边的一个高墩上,建造了一座叫“小南海”的寺庙。为了便于庙内和尚进入庙门,在便民桥与南水关桥之间造了一座小型石桥,专供和尚行走,取名“渡僧桥”。无锡桥、庙相对的有两处,大市桥正对古观音堂,所以叫“桥对庙”;而“小南海”遥对渡僧桥,因此叫“庙对桥”。“小南海”建筑精致,颇有特色。1950年拆除城墙时整体移到電头渚广福寺。

直河上的第九座桥建于民国初年。当时无锡城内旗杆下杨家,声势显赫。清朝末年已有好几人在朝为官。到民国初年北洋政府期间,杨家有人在北洋政府担任财政部要职。某天晚上,盛巷桥上“脚班”搬运工被全部召至旗杆下杨家,有几只大驳船停靠在直河上杨家门前的码头边。工人从船上扛抬小木箱从偏弄进入宅内。这些木箱虽小却比较沉重,抬了大半夜将近运完时,不料其中一档人因绳索久磨断裂,一只木箱坠地破损,箱中白花花大洋抛落一地。这些工人这时才知道,他们运了一晚上,运的竟然都是“袁大头”银洋。不久,在旗杆下斜对书院弄的河面上,架起了一座坚固的钢筋水泥桥。因跨度大,桥较陡,两边也有水泥护栏,命名为“迎样桥”。附近居民知道夜运“银洋”的故事,背地里直叫“银洋桥”。

仓桥与大市桥之间有一座“新市桥”,这是20世纪30年代将真应堂巷拓建成复兴路后架起来的水泥桥,这段河面是直河河面的最窄处,不足5米,所以没有什么坡度。当时无锡国民党县党部便在复兴路“竢实外操场”的对面。这是直河上第十座桥。

第十一座桥虽然只是便利行人从二下塘到三皇街过河的一座普通的木桥,但是它的名气很大。只要品尝无锡名特产酱排骨,就知道“三凤桥酱排骨”。这座桥由两岸居民协商取名,桥西堍正对三皇街口,第一字取名“三”;桥东堍是凤光桥南堍,第二字定为“凤”,故名为“三凤桥”。桥建于1925年。在靠近二下塘一面,桥堍与附近凤光桥堍的落差近3米。1927年三凤桥慎余肉庄创建时,聪明的慎余老板王云清将三凤桥一边的房屋辟为猪栏,存放活猪,精料饲养,宰杀后煮成熟肉;靠凤光桥一边店面则经营生、熟肉和各种点心。那里设置切熟肉的墩头板,居高临下,在气势上便胜人一筹。

直河上另外还有两座木桥,都是在民国年间建造的普通木桥,一座是从欢喜桥巷口通至对岸的桥,取名“欢喜桥”;一座是从二下塘承贤桥至对岸时郎中巷口的桥,取名“和平桥”。


无锡旧城内直河上的十三座桥

以上所述,自明代到解放初,直河上共有各个年代建造的不同类型的桥共计13座。

1937年无锡沦陷时,侵华日军放火焚烧了大批民居。1938,直河东岸原北门至大市桥堍三阳南货店段的所有民房全被焚毁。战后重建,将原来狭窄的街区拓宽成12米宽的中山路,并延伸至凤光桥堍,原本是石桥的打铁桥、盛巷桥都改成平坦的水泥桥。凤光桥保留原来的坡度,只是石板桥改成平的水泥桥,直河经凤光桥与六箭河相通。原来的9条箭河,只有这条箭河还与直河流通,其余都已在不同时期淤塞了。

承贤桥虽也已改成水泥桥,但桥旁原有一座名叫“义狗亭”的小石亭,亭中有承贤桥四面碑。碑上刻着高攀龙的《承贤桥记》,曾作为文物保护。

直河西岸一侧没有遭日军破坏。从北开始,直河两岸有五座桥。第一座是北水关向西拐的留郎河,河面上有座石拱形桥,名叫留郎桥。《锡金识小录》记曰:“旧有妓女聚居于此,故名留郎。后妓女散去,居人因河溪多垂柳,改为柳浪,今又易名溜龙。”到后来留郎桥又一度改名“留浪桥”。

第二座桥是太平桥,是普通的石条桥,直河水经此流向西河头。

第三座桥叫胡桥,是一座小型石桥,直河水经此流向连元街。在胡桥堍原有一眼泉叫“惺惺泉”。上面砌有井栏,附近居民都在井边洗涤淘米。相传启蒙学童饮过惺惺泉水后,读书特别聪明,可以“连中三元”。附近的“连元街”由此得名。井边原“惺惺泉”三个砖雕字嵌在墙上,直河填没后便湮没。上世纪60年代初,王兴记馄饨店迁至中山路连元街口营业,在挖掘山墙基础时,惺惺泉再度涌出水来,后用水泥盖没。

第四座桥是水獭桥,普通的石条桥,直河水流过三凤桥,经水獭桥流向三皇街,再向西便是后西溪。


无锡旧城内直河上的十三座桥

到南门的最后一座桥是虹桥,是木桥。直河水至此有一分流,向西经虹桥下拐入学前街前的束带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