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人體解剖學》運動系統之顱骨!附:顱底

顱骨(skull)位於脊柱上方,由23塊形狀和大小不同的扁骨和不規則骨組成(中耳的3對聽小骨未計入)。除下頜骨及舌骨外,其餘各骨彼此借縫或軟骨牢固連結,起著保護和支持腦、感覺器官以及消化器和呼吸器的起始部分的作用。

《人體解剖學》運動系統之顱骨!附:顱底

人和脊椎動物頭部的骨架。

以眶上緣及外耳門上緣連線為分界線,將顱分為腦顱和麵顱兩部分。腦顱位於顱的後上部,包括成對的頂骨和顳骨,不成對的額骨、蝶骨、枕骨和篩骨,共8塊,圍成顱腔,容納腦。面顱為顱的前下部分,包含成對的上頜骨、顴骨、鼻骨、淚骨、顎骨及鼻甲骨,不成對的犁骨、下頜骨、舌骨,共15塊,構成眶、鼻腔、口腔和麵部的骨性支架。

中文名

顱骨

外文名

skull

塊數

23塊

位置

脊柱上方

功能

保護和支持

解剖結構

人的顱骨由23塊骨組成,能支持和保護腦等重要器官。除下頜骨和舌骨外,各骨之間都借縫或軟骨相連,屬不活動的連結。顱骨可分為腦顱骨和麵顱骨,前者圍成顱腔,後者構成眼眶、鼻腔和口腔的骨性支架,腦顱骨共有8塊;包括前部1塊額骨,後方1塊枕骨,上方2塊頂骨,兩側各有1塊顳骨,顱底前部中央的1塊篩骨和顱底中部的1塊蝶骨。面顱由15塊骨組成:口腔上方,左右各有1塊上頜骨,上內側有1對鼻骨,後方有1對淚骨,外上方有1對高起的顴骨,後方接1對顎骨。內側有1對伸入鼻腔的下鼻甲骨,鼻腔正中的骨板是犁骨。下頜骨是構成關節而能活動的顱骨。另外,還有遊離的骨塊即舌骨。

各結構組成

顱骨由腦顱和麵顱兩部分組成。腦顱骨分為顱蓋骨和顱底骨。

(1)顱蓋骨由外板、板障及內板組成,包括額骨、頂骨、枕骨、顳骨及部分顴骨和蝶骨大翼,經冠狀縫、矢狀縫、“人”字縫和鱗狀縫連接在一起。顱蓋骨的內面凹陷,壓跡為腦回、蛛網膜粒、靜脈竇及腦膜血管壓跡構成。

(2)顱底骨顱底內面高低不平,由前至後以蝶骨嵴和巖骨嵴為界,形成三級階梯狀的結構,分別稱為前、中、後顱窩。

前顱窩的中央小部為篩骨篩板,兩側大部為額骨眶板,後部為蝶骨小翼,容納額葉。

《人體解剖學》運動系統之顱骨!附:顱底

中顱窩由蝶骨體和蝶骨大翼組成,呈蝶形,分為較小的中央部(鞍區)和兩個較大而凹陷的外側部(容納顳葉)。蝶鞍位於中顱窩中央,蝶骨體上方,前方正中突起稱鞍結節,兩側為前床突,下方為視交叉溝和視神經管,是視神經出顱通道,鞍的中央凹陷為容納垂體的垂體窩,後方骨板的上突起叫鞍背,兩側外上角為後床突。中顱窩有很多骨孔和裂隙與顱外溝通,是神經、血管的通道,其中包括:①眶上裂:內有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及三叉神經眼支和眼上靜脈通過;②圓孔、卵圓孔和棘孔:在蝶骨大翼根部從前向後排列,分別為三叉神經第二支、第三支及腦膜中動脈通過;③破裂孔:位於蝶鞍與巖尖之間,有頸內動脈、交感神經叢通過。

後顱窩大部分由枕骨構成,兩側部的前壁為巖骨的後面,容納小腦、腦橋和延髓。窩中央是枕骨大孔,為顱腔與椎管相連處,延髓經此與脊髓相連,並有椎動脈和副神經頸支通過。枕骨大孔的前方為斜坡,斜坡下端的兩側各有一圓形隆起為頸靜脈結節。巖骨嵴後面有內耳孔,為面神經、聽神經和迷路動、靜脈通過。枕內隆突為竇匯所在處,橫竇起自竇匯的兩側,走向顳骨巖部上緣的後端,續於乙狀竇。頸靜脈孔內有頸內靜脈、舌咽、迷走和副神經通過。

顱骨骨折是指顱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顱骨結構改變,包括骨質連續性的中斷及碎裂,直接徵象為骨質內外板的連續性中斷。

CT檢查的優勢顱骨骨折可發生於顱骨任何部位,以頂骨最多,其他依次為額骨、顳骨、枕骨。CT是橫斷位圖像,密度分辨率高,圖像無重疊,因此粉碎性、凹陷性骨折比線形骨折顯示明顯。若發現顱底骨折的間接徵象,同時加做薄層掃描,則對顱底骨折的診斷及顱腦創傷的綜合判斷及治療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於顱底骨形態較複雜、不規則,自然的間隙及孔道多,所以對無移位的線形骨折顯示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重建的薄層圖像連續細緻觀察,尤其是依據三維重建圖像所提供的多層次、多方位、多角度的豐富信息,為顱骨骨折的診斷提供可靠的依據,儘量避免誤診。

緊急處理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如果是開放性顱骨骨折或腦組織已外露,應注意防止感染。可將傷口周圍5釐米範圍內的頭髮剪去,輕輕覆蓋上無菌紗布包紮。對於傷口內的髒東西,不要擅自取出,以免擴散感染。2、對腦脊液的處理一定要慎重,千萬不要堵塞鼻腔和耳道,也不能用水沖洗或向耳鼻內滴藥水,而是應該任其自流。因為腦脊液連同血液在流經不清潔的鼻腔、耳道時已被汙染,如用棉花等物堵塞,液體返流入腦內就容易發生顱內感染,導致腦膜炎、腦膿腫等嚴重後果,甚至造成死亡。同時要告誡病人不要用力擤和咳嗽,不擦、摸外耳道,可漱口,保持口腔清潔。3、應讓病人頭部處於高位,可將床頭抬高15~30度,以免顱內感染或積氣發生。4、不論身處何處,都要想盡一切辦法,儘快將傷者送往醫院治療。

顱骨損傷

一般伴有腦損傷。顱骨損傷,骨折癒合約需3月以上。在提前癒合方面,西醫治療尚無較好方法。明顯開放性顱腦損傷者,立即進行手術搶救治療。對顱底骨折合併腦脊液鼻漏及耳漏採取平躺保守治療2周,症狀消失,治療效果不佳,行腦脊液鼻漏修補術。對閉合性顱腦損傷分別給予手術或保守治療,對顱骨骨折並單純硬膜外血腫術前無昏迷、CT示中線結構無明顯移位者,行血腫清除術或顱骨成形術;對硬膜外血腫術前昏迷、CT示中線結構明顯移位者,或合併硬膜下血腫,腦挫傷者,行血腫清除術加去骨瓣減壓術;對非功能部位單純顱骨凹陷骨折,小面積且深度不超過1cm,無顱高壓症狀者,保守治療;單純顱骨線型骨折,保守治療。其術後及保守治療病人均用抗生素、脫水劑、腦神經營養藥物,並維持水及電解質酸鹼平衡。

早期用中藥口服或鼻飼,可促進血腫機化,使肉芽組織提前形成纖維結締,再變為軟骨,然後軟骨細胞經過增生、變性、鈣化,以達骨折早期癒合。顱腦損傷,西醫對原發腦損傷尚無有效治療手段。保守或術後西醫治療基礎上治療組加用中藥口服或鼻飼並針灸治療,可起到逐瘀洩熱,接骨續損,祛瘀醒腦之作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預後。中醫理論認為,顱骨、腦損傷之後,骨折筋傷,血離經脈,凝聚成瘀,踞於經遂,瘀積不散。血不活,瘀不去,則骨不能接。瘀血不去,阻滯腦脈,矇蔽清竅,則神昏,故中藥及針灸治療,可收清熱醒腦,祛瘀開竅之功。

《人體解剖學》運動系統之顱骨!附:顱底


顱底

顱腔底部稱為顱底。是醫學上重要的部位。

中文名

顱底

外文名

basis cranii

解剖

從外面看

顱底又可分為前部和後部,主要結構:枕骨大孔、枕髁、破裂孔、髁管、頸靜脈孔、頸動脈管外口、莖突、莖乳孔、舌下神經管外孔、下頜窩、枕外隆凸、上項線、骨顎、切牙孔、顎大孔、鼻後孔、卵圓孔、棘孔。

前部主要為面顱骨,前部中央的被稱為骨顎的水平薄板由上頜骨與顎骨構成,骨顎前方是牙槽弓,上顎的牙齒排列在此處。骨顎正中的顎中縫後方是供顎大動脈進入鼻腔的切牙孔。其後方為顎大孔,顎大動脈從此出顱再進入切牙孔。顎大孔的位置在頜第2磨牙、第3磨牙顎側之間,具體位置則因人而異,主要以第3磨牙顎側為主。再往後是被鼻中隔後緣分成左右兩半的鼻後孔。鼻後孔兩側的垂直骨板稱為翼突內側板。翼突外側板根部後外方排列著卵圓孔和棘孔。前部兩側是屬於顴骨的顴弓。顴弓根部後方有是與下頜頭組成關節的下頜窩。窩前緣有稱關節結書的隆起。

後部中央,鼻後孔後方為枕骨大孔。25歲以後,孔前方的枕骨基底部與蝶骨體直接結合(之前通過軟骨結合)。枕骨大孔兩側為枕骨髁,枕骨髁同寰椎側塊上關節的關節窩。其後方為髁孔,髁前方外側為舌下神經管外口。枕髁外側,位於枕骨與顳骨巖部之間前後依次分佈著不規則的頸靜脈孔和圓形的頸動脈管外口。兩對頸靜脈孔和頸靜脈窩之間、枕骨大孔前方是咽結節。頸動脈管外口內側可見蝶骨、枕骨和顳骨圍成的破裂孔,頸靜脈孔的後外側是莖突,頸突前外側是外耳道。莖突根部後方為莖乳孔。再後方為乳突。最後方為枕骨的枕外隆凸及兩側相互平行的上項線與下項線。

從內面看

顱底部又可進一步區分為三個窩室:顱前窩、顱中窩與顱後窩。主要結構:①顱前窩----雞冠、篩孔。②顱中窩----垂體窩、交叉前溝、眶上裂、圓孔、卵圓孔、棘孔。③顱後窩----枕骨大孔、斜坡、枕內隆凸、橫竇溝、乙狀竇溝、頸靜脈孔、舌下神經管、內耳門、內耳道。

顱前窩(anterior cranial fossa)由額骨的眶板、蝶骨體前部、蝶骨小翼和篩骨的篩板構成。顱前窩體積較小,左右對稱,容納大腦半球的額葉,在凹下的正中央前方是被稱為雞冠的縱形骨嵴,兩側是篩骨的篩板,篩板中有許多篩孔,嗅絲從這裡通向鼻腔。篩板外側顱前窩的底由薄而不平的額骨眶板構成,它同時又是額竇和篩竇的頂以及眶頂。

顱中窩(middle cranial fossa)形狀如蝴蝶。顱中窩由蝶骨骨體、蝶骨大翼及顳骨巖部構成。分佈著除枕骨大孔外幾乎所有的開口。顱中窩中間狹窄,凹陷的兩側容納大腦的顳葉。中間部分是蝶骨骨體,骨體中的空穴稱為蝶竇,骨體上方垂體窩及垂體窩後方的骨隆統稱蝶鞍,蝶鞍中央凹陷處是容納腦部垂體的垂體窩,垂體窩兩側與蝶竇僅相隔一薄骨層,大腦垂體位於此處。蝶鞍後方高起的鞍背兩側角稱為後床突,蝶骨小翼後緣的內側端也明顯增厚,稱為前床突。蝶鞍前方是視交叉溝,溝的兩端同時也是垂體窩的外側是視神經管,視神經從此處通向眶腔。視神經管外側為眶上裂,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眼神經支、外展神經由此入眶。蝶鞍兩側有頸動脈溝、破裂孔、海綿竇、圓孔、卵圓孔和棘孔。頸動脈溝為一淺溝,向前通入蝶骨大翼、小翼間的眶上裂。破裂孔則續於頸動脈管內口。海棉竇為一空腔,從眶上裂內側延伸至顳骨巖部尖端。其內有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眼神經、上頜神經支、外展神經。海棉竇外側壁內,又分別排列有動眼神經、滑車神經、眼神經與上頜神經。圓孔、卵圓孔、棘孔分別是三叉神經上頜神經支、三叉神經下頜神經、腦膜中動脈進入入顱腔的通道。

顱後窩(posterior cranial fossa)由枕骨和顳骨巖部構成。容納腦部的腦幹和小腦。顱後窩最大的特徵為巨大的枕骨大孔,該孔位於顱後窩中央最低處,連接顱腔與脊髓腔——脊髓與延髓在此銜接。大孔後方可看見稱為橫溝的淺溝,橫溝前方是容納小腦的小腦窩。橫溝與另一條起自枕骨大孔的縱溝相交匯,交匯處形成稱為枕內隆凸的十字形隆起,橫溝向上延續與顱頂內面的上矢狀竇溝連接,向下通枕內嵴連接,兩側續於橫竇溝後又轉向前下方同乙狀溝相連,止於枕骨大孔外側的頸靜脈孔。頸靜脈孔內的乙狀竇出顱後成為頸內靜脈。頸靜脈孔又為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和副神經進出顱腔的通道。枕骨大孔前方斜面為斜坡。孔的前方外側有供舌下神經通過的舌下神經管內口。在顱中窩與顱後窩之間為弓狀隆起,而弓狀隆起後方同時也是顳骨巖部後面開孔稱為內耳門,面神經與位聽神經經由此處通往顱腔。

顱底骨折

屬於顱骨骨折的一種。顱骨骨折指顱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顱骨結構改變。顱骨骨折的傷者,不一定都合併嚴重的腦損傷;沒有顱骨骨折的傷者,可能存在嚴重的腦損傷。畢竟,顱骨骨折的存在提示傷者受暴力較重,合併腦損傷機率較高。顱骨骨折按骨折部位分為顱蓋與顱底骨折;按骨折形態分為線形與凹陷性骨折;按骨折與外界是否相通,分為開放性與閉合性骨折。開放性骨折和累及氣竇的顱底骨折有可能合併骨髓炎或顱內感染。

(1)嚴密觀察意識、瞳孔、生命體徵變化,因顱底骨折患者常併發腦挫傷、顱內血腫,絕大多數伴有腦脊液漏,易引起中樞感染,因此必須嚴密觀察意識、瞳孔、生命體徵變化,有手術指徵者,及時做好術前準備,在生命體徵穩定情況下,立即送手術室行手術治療。

(2)顱底骨折常併發遲發性大出血,原因主要是蝶竇內假性動脈瘤破裂引起的,應密切觀察有無突眼症、顱內雜音、球結膜水腫等遲發性出血的症狀。

(3)顱底骨折還容易引起視神經、面神經、聽神經損傷,應早期發現、早處理,爭取挽救神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人體解剖學》運動系統之顱骨!附:顱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