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8 每週薦書|李軍書單

石皓 / 本報記者 整理

每週薦書|李軍書單

李軍

李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人文學院副院長,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96-1997、2002-2004年、2011-2012年和2013年,分別在巴黎國際藝術城、法國國家遺產學院、哈佛大學本部和哈佛大學佛羅倫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從事文化遺產和跨文化、跨媒介藝術史研究。2014年任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客座教授。

代表作品:專著《希臘藝術與希臘精神》 《穿越理論與歷史--李軍自選集》;譯著《宗教藝術論》 《拉斐爾的異象靈見》;主編"眼睛與心靈:藝術史新視野譯叢"(北京大學出版社)。

風格問題——裝飾歷史的基礎

(奧)阿洛伊斯•李格爾著

邵宏譯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16年版

每週薦書|李軍書單

《風格問題:裝飾歷史的基礎》主要內容包括:羅德島人、早期比奧蒂亞人和早期阿提卡人、交織卷鬚、卷鬚飾帶的發展、滿地一式卷鬚圖案的進一步發展、茛苕裝飾的出現、希臘化和古羅馬的卷鬚裝飾等。

建築的七盞明燈

(英) 約翰•羅斯金著 劉榮躍 張璘譯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06年版

每週薦書|李軍書單

《建築的七盞明燈》是羅斯金的一部有關哥特式建築的傑作,享譽英美藝術界,為好幾代人評判藝術價值提供了標準。該書闡述了建築的七大原則:“犧牲原則”、“真理原則”、“權力原則”、“美的原則”、“生命原則”、“記憶原則”和“順從原則”,為二十世紀的很多建築和設計提供了靈感。此外,羅斯金認為建築是從先輩手中繼承下來的東西,並映射出先輩生活的景況。這種思想對當今的建築保護有著深遠的影響。

信仰與觀看——哥特式大教堂藝術

(法)羅蘭•雷希特著 馬躍溪譯 李軍審校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7年版

每週薦書|李軍書單

長久以來,人們習慣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理論家所“打造”的語言來解讀哥特式大教堂藝術,其或被歸結為尖形拱券、飛扶壁等建築技術,或被簡化為一種關於光線的審美。然而,這些解讀不約而同地忽略了中世紀的一場革命……

在此背景下,法國著名藝術史家羅蘭·雷希特就中世紀大教堂藝術提出了全新定義,認為它揭示了中世紀人們利用觀看來增強信仰的需求。大教堂建築因此成為圖像的載體——遍佈其中的圖像賦予聖經中的訓導以可見的形態,建築自身亦被處理成一幅巨大的圖像。這一變化也對其他領域產生了影響。

從此,我們將用不同以往的眼光看待大教堂這一空間。

《信仰與觀看:哥特式大教堂藝術》:哥特式大教堂藝術只是關於尖形拱券、飛扶壁等建築技術的創新麼?抑或是否可以被簡單地視為一種關於光線的審美?人們所慣用的那套對哥特式藝術的解讀語言,忽略了怎樣一場革命?在這場革命中,中世紀的人們如何看待圖像和空間?又如何將其與信仰關聯?羅蘭·雷希特就哥特式大教堂藝術提出全新定義,為我們理解大教堂空間打開了嶄新的維度。

仰觀集——古文物的欣賞與鑑別

孫機著

文物出版社 2015年版

每週薦書|李軍書單

《仰觀集:古文物的欣賞與鑑別(修訂本)》中收錄了作者孫機撰寫的35篇文章,最早的一篇寫於1980年,最晚的一篇寫於2009年,歷時凡30年。此期間作者一直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工作,主要研究、介紹該館展藏的和在他處見到的與之相關的文物。文章涉及文物的種類較多,從陶俑、繪畫、服飾、玉器、兵器、飲食器、滇文物、遼文物、龍文物直到古羅馬文物等,跨度較大,作者揭示了其內涵,並闡揚了它們的意義。

貢布里希文集: 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

E.H.貢布里希著 楊思梁 徐一維 範景中譯

廣西美術出版社 2015年版

每週薦書|李軍書單

《貢布里希文集: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內容豐富、充滿趣味而且非常重要的著作中,E.H.貢布里希轉向了自少年時代就令他著迷的領域——裝飾藝術的歷史、理論和心理學。本書是對《藝術與錯覺》有關再現心理學研究的補充,是對人類探求時間與空間中秩序與節奏的廣泛研究。

本書所列舉的各種文化背景中裝飾藝術的代表作,表現了人類的一種意趣,這種意趣可在人類創作的戲劇、詩歌、舞蹈、音樂及建築中找到。這種人類的基本特性需要從我們自身的生物遺傳中才能找到解釋。貢布里希教授以其特有的清晰、學識的深度,以及對各種學科的廣泛興趣,解決了美學最基本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