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1972年,李承乾墓被发现,但却被盗了,专家猜测是分金定穴之术

1972年,李承乾墓被发现,但却被盗了,专家猜测是分金定穴之术

文 | 韦爵爷

1972年,李承乾墓被发现,但却被盗了,专家猜测是分金定穴之术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颇受宠爱,八岁时就被立为太子。可能由于长大后身患腿疾,而导致心理扭曲,便时常阳奉阴违、不耐学习,甚至因为嫉妒弟弟受父皇宠爱而几次暗杀,后试图逼宫谋反败露,被充军黔州,郁郁而终。没错,今天小编要说的就是这位废太子的墓。

在陕西省礼泉县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圆锥形的小山坡,长约六米,高约两米,被当地人戏称 “牛犊冢”,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原来是因为这个墓就附近其他的墓而言,规格实在太小了,因此而得名。根据此墓与昭陵的距离,这应该是陪葬墓,那么这到底是谁的墓呢?1972年,经过考古人员对此墓的挖掘勘探,发现这里竟然是唐朝废太子的墓。

1972年,李承乾墓被发现,但却被盗了,专家猜测是分金定穴之术

该墓与其他唐朝的墓结果相似,全长30几米,然而在进入墓室的甬道顶上,却出现了一个洞口,很明显是盗墓贼留下的盗洞。巧的是,这个盗洞的位置正好在主墓室顶上,这盗墓贼怎么打洞打得如此之准,不前不后,恰到好处。据专家推测,要么就是这盗墓贼技术太高超,已经达到了分金定穴的水平,要么就是之前了解这座陵墓之人所为,一时贪财也不是不可能。从这里进入墓室是最方便的,直接进入主题,丝毫不用费力摸索。

墓室是正方形的,西面靠墙处就是用砖砌成的棺床,只见棺床下面的砖都被已经翘起了,墓室里只有棺木却没有遗骸,墓墙壁上原有的壁画,几乎全部脱落,人为的破坏加之自然环境的影响都导致墓体毁损严重。

1972年,李承乾墓被发现,但却被盗了,专家猜测是分金定穴之术

陵墓虽然被盗,但仍出土了一些盗墓者拿不走的陪葬品,其中还有一块墓志铭,但是墓志上的字体普通,雕工粗糙,不比其他皇室那么精致。其他出土的随葬品也主要是陶俑一类,就是普通的彩绘陶俑,并不十分珍贵,被发现时也大多脱落严重,比较完整的并不多。可以说这位李世民长子的墓也太寒酸了,完全不像是皇室的墓穴,为何会如此呢?小编猜想这可能跟他废太子的身份有关。

的确,李承乾从小备受宠爱,但长大后身体不好,腿脚有毛病,使得他品行恶劣,后造反失败被贬为庶人。据记载,虽然李承乾图谋不轨,但唐太宗对这个从小宠到大的长子还是十分疼惜的,知道他的死讯时,还一度荒废了几日朝政,又以国公之礼下葬他,但是没有陪葬昭陵。

1972年,李承乾墓被发现,但却被盗了,专家猜测是分金定穴之术

后来李承乾的孙子再三凑请后,唐玄宗才下诏将李承乾归葬昭陵。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也知道了为何他的墓室如此简陋,谋反的经历和庶人的身份,使他在皇室的地位不比他人。并且专家根据有棺无骸的情况分析,那时并没有运回李承乾的尸骨,而是实行招魂陪葬的习俗。

在权力至上、亲情淡薄的皇家,为争皇位兄弟相残的例子比比皆是,一旦成功就是登上权力的巅峰,一旦失败便是坠入无尽的深渊。权力之于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苦哀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