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自己明明有十多個兒子,乾隆為何要把皇位傳給嘉慶?

用戶58535274128


因為截止到秘密立儲的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的17個兒子,已經死了10個,只剩下7個,其中還有三個是沒有繼承資格的。

所以乾隆的繼承人只能在八阿哥、十一阿哥、十五阿哥、十七阿哥四個人中選。

至於為何最後選中了十五阿哥永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延禧攻略》中魏瓔珞之子),且聽咱慢慢分析~

乾隆一生有27個子女,17個兒子,10個女兒。

乾隆認為,大清立朝後沒有一個皇帝是以嫡長的身份繼位的,這是一大遺憾。

所以事事要做歷史第一的乾隆就發誓在任內一定要以嫡長繼位,來彌補這個缺陷。

但是,孝賢皇后富察氏生下的兩個嫡子永璉和永琮都不幸夭折,皇后悲痛過度,很快也去世了。

在《百家講壇之成敗論乾隆》中提到,乾隆曾發了一道諭旨說這個事,他反思為什麼嫡子會一再夭折,認為可能是“不能以嫡子承統”,是上天給他定下的規矩,他挑戰這個規矩,所以遭到報應。

從此之後,乾隆再也不考慮立嫡子。

十五阿哥永琰出生於乾隆二十五年——乾隆五十歲時生的他,他的生母魏佳氏,是漢軍旗人,地位不是很高(《延禧攻略》中的“令妃”魏瓔珞)。

但永琰學習非常用功刻苦,為人寬厚質樸,名聲也很好。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秘密立儲,立了13歲的永琰。

為什麼當時乾隆不考慮其他阿哥們呢?

因為截止到秘密立儲的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的17個兒子,已經死了10個,只剩下7個,其中還有三個是沒有繼承資格的:十二阿哥的生母是廢后,四阿哥和六阿哥很早就被乾隆過繼給其他親王。

所以乾隆的繼承人只能在八阿哥、十一阿哥、十五阿哥、十七阿哥四個人中選。

八阿哥永璇的問題是,做事兒有點不靠譜,乾隆派他去黑龍潭祈雨,他卻跑去逛市場,乾隆對他的為人處事非常反感;

十一阿哥永瑆,是清代書法四大家,但他武功騎射不行,被乾隆認為是一個嚴重的不足。

十七阿哥永璘,從小就不愛讀書,經常換便服跑出去尋花問柳。他曾說自己最大的願望,就是將來哪個哥哥當了皇帝,把和珅的府邸賜給他,所以後來嘉慶當了皇帝,果然把和珅府邸的一半,賜給了他。

所以,這四位阿哥里,希望最大的只有十五阿哥永琰。

在秘密立儲十幾年後,乾隆通過觀察,認為永琰身上有四個優點讓他特別滿意。

一,永琰少年老成,自制力強。每天生活非常有規律,辦事認真負責。

二,人品端淳,富於同情心。

三,學習成績很好,武功騎射也不錯。

四,長得不錯,五官端正。

於是,乾隆明發諭旨禪讓皇位。

傳位大典後,乾隆仍然把重要的權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裡,而35歲繼位的嘉慶皇帝,每天都過得規規矩矩的,早睡早起認真地批閱每一道奏章,出席每一個重要典禮,但是不做任何決定,不發佈任何命令——都聽乾隆的處分。

所以說,乾隆這個繼任者對他自己來說,他覺得選得還是相當成功的,至少嘉慶沒有像歷史上的其他皇帝一樣,將禪位的父皇軟禁或者送他老人家一程!而是任由乾隆在太上皇的任上繼續大權在握。


藝能八卦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沒有別的選擇了,唯一合適的人就是嘉慶。

其實乾隆很清楚,嘉慶是個才能很平庸的人,性格也不是優秀的政治家。

嘉慶在位期間,除了收拾了和珅,平定白蓮教起義,基本沒有什麼成就。

而滿清也是在嘉慶時期的24年內,迅速衰落下去的。

但在當時乾隆看來,已經別無選擇。

乾隆首先選擇的是正宮皇后富察氏生的兒子永璉(次子),誰知道後者9歲就病死了。

隨後,乾隆選擇了永璉同母弟弟,皇七子永琮為繼承人,誰知道後者2歲也死了。



乾隆一向不喜歡長子永璜。一是他的母親不是皇后,只是乾隆的侍妾,地位不高。二是乾隆認為認為永璜的性格不好,是個無情之人(可能忤逆過乾隆)。

乾隆長期對長子永璜非打就罵。尤其是兩個兒子死後,乾隆聽說長子永璜暗地裡開心,勃然大怒,幾次喊來臭罵一頓,還威脅要廢他為庶人。

長子永璜受驚嚇過度,沒多久重病臥床。

乾隆此時才懊悔了,急忙親自去探望。永璜躺在床上淚眼汪汪地哀聲道:“兒子不孝,不能送父皇了。”沒多久,他就病死了。



這3個兒子死後,乾隆唯一的心血放在皇五子永琪身上。

永琪也是很聰明的孩子,不但學習不錯,還擅長騎射。但永琪從小身體就不好,隔三差五的生病臥床,乾隆才一直沒有立他。

1765年乾隆破例封他為榮親王,試圖讓他接班。

誰知道,永琪第二年就病死了,年僅25歲。

在永琪死之前5年,25歲的皇三子永璋也病死了。

至此,乾隆死了5個兒子(永璉、永琮、永璜、永璋、永琪)。

另外2個兒子 四子永珹、六子永瑢,被乾隆過繼給兄弟其他王爺,不可能繼位了。

這樣一來,一共少了7個兒子。

剩下的兒子除了3歲前夭折的5個外,只有永璂、永璇、永瑆、永琰、永璘共5個長大成人。

其中,本來是永璂最有機會。

他是繼任的皇后烏拉那拉氏的兒子,血統高貴。

然而,皇后烏拉那拉氏性格剛硬,不會拍馬屁,經常和乾隆吵架。

乾隆下江南的時候,曾經偷偷睡過漢人名妓。皇后烏拉那拉氏得知以後,勃然大怒,夫妻兩人爭執起來。皇后烏拉那拉氏一怒之下,便剪掉自己頭髮!在滿族的風俗中,只有丈夫死了才剪髮表示哀悼,所以,乾隆認為這是烏拉那拉氏在咒皇帝死,差點氣破肚皮。

於是,皇后烏拉那拉氏的兒子,十二子永璂也不被乾隆喜愛,直接排除在繼承人之外。


剩下4個兒子中,最有才華的是八子永璇。

永璇是個優秀的讀書人,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通。

可惜,永璇生下來就有殘疾,是個瘸子。

乾隆認為他如果繼承皇位,會被外國恥笑,也只能排除在外。

十一子永瑆也是個書法家,寫的一手好字,非常投乾隆的脾氣。

可惜,永瑆喜愛漢文化過頭了,曾經多次抨擊滿族文化落後,以漢人君主自居,鄙夷不學無術的滿族老臣。

乾隆認為如果永瑆上位,可能導致滿漢力量的失衡,國家會混亂,也只能排除了。

那麼,最後還剩2個兒子,十七子永璘和十五子永琰。

十五子永琰就是嘉慶,他的才能很平庸,和那幾個才華橫溢的兄弟不能比。

但是,如果和弟弟永璘相比,嘉慶還是牛逼的。

為啥?永璘是個荒唐之人,從小不讀書,不練騎射,只知道吃喝玩樂泡妞,業餘就酷愛下棋和吹牛逼。

永璘這人性格倒是不錯,是個天生的樂天派,任何時候都嘻嘻哈哈。他的朋友眾多,上到皇親國戚啊,下到街上販夫走卒,都能相處的很好,毫無王爺的架子,當然也胸無大志。

他自己也沒有做皇帝的願望,曾經說過:除非兄弟們全死光,皇位才能輪到我。

這樣搞來搞去,也就是嘉慶帝適合了。


嘉慶帝雖然平庸,但也沒有明顯的能力和性格缺陷,做人中規中矩。

在乾隆看來,滿清局勢已經大體穩定,不需要開疆破土,嘉慶的能力也就足夠了。


據說乾隆猶豫多年,才立了嘉慶。

資料中這麼寫:公元1773年,乾隆在傳位詔書中寫下了立永琰為儲君的內容,並暗暗向上天禱告:老天,如果皇十五子永琰是個賢君,保佑他平安幸福吧!如果他不賢,請讓他短命而終吧!朕不是不愛子,只是江山社稷比父子之情更重要。


薩沙


嘉慶帝叫愛新覺羅顒琰,生於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乾隆帝有序齒的皇子有十七位,嘉慶帝是皇十五子,位置比較偏後。那我們來看看乾隆帝死的時候,他在世的皇子都有哪些。

乾隆帝死於公元1799年,此時還在世的皇子還有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顒琰未改名前),皇十七子永璘,乾隆帝雖然有十七子,但他駕崩的時候,其實只有這四個選擇,那我們繼續來看這四位皇子。

永璇與永瑆的生母是淑嘉貴妃金佳氏,死於乾隆二十一年,而永琰與永璘的生母是令皇貴妃魏佳氏,死於乾隆四十年,而永琰是於乾隆三十八年被秘立為儲的。子以母貴,那麼永琰的優勢在於,生母地位更高,而且死得比較晚。

乾隆先後立過三個皇太子,分別是皇次子永璉,是孝賢皇后嫡子,但是九歲的時候就去世了,第二個是皇七子永琮也為是孝賢皇后的嫡子,但是兩歲的時候也去世了。第三個就是皇十五子永琰了。

也就是說,永琰是比較幸運的,乾隆帝皇后生的嫡子都去世了,而他的母親為皇貴妃,在身份上就有很大的優勢,被立為儲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當然永琰本身也是重要原因。

永琰六歲的時候就師從兵部侍郎奉寬,後又跟著工部侍郎謝墉學詩,要知道乾隆帝也是十分喜好寫詩的,說明父子倆肯定十分有共同語言。永琰十三歲的時候就能通讀四書五經,永琰最著名的老師就是朱珪。

那我們再來看看其他三位在世的皇子的情況,皇八子永璇是最年長的,但是他有兩個劣勢,第一為人輕浮,做事不穩重,第二腳有疾病,儀表上面有所欠缺。

皇十五永瑆很有藝術天分,在詩文,書法上面頗有造詣,但在性格上面略有不足,尤其十分的吝嗇,當時他的福晉是重臣傅恆的女兒,嫁過門後竟然每日都只吃粥度日,而她帶來的嫁妝都入了永瑆的親王府庫裡。

至於皇十七子永璘,年紀最小,也最不成器,不喜歡讀書,脾氣又不好,在乾隆五十四年,乾隆帝八十大壽的時候,他的哥哥們都封了王爵,就他只封了貝勒,就說明乾隆帝對他最為不滿意了。

而綜合之下,皇十五子,喜愛讀書,精通儒學,做事穩重,性格溫和,待人友善,自然是乾隆帝最好的人選了。

 


歷史簡單說


嘉慶,清朝入關後的第五個皇帝,乾隆的第十五個兒子,作為第十五個兒子能夠當上皇帝,可以說嘉慶的運氣還是不錯的。不說乾隆有十幾個兒子,就說排在嘉慶前面的十四個乾隆都不選,偏偏選上他是不是運氣很好呢?

可以說乾隆把皇位傳給嘉慶,嘉慶的運氣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來說乾隆的選擇也很少。嘉慶作為皇帝,能力還是欠缺了一點的,在位期間讓後人記住的可能也就是除了和珅吧。也正是在嘉慶時期,西方開始來到了中國,清朝出現了衰落。但是乾隆為什麼會選上嘉慶呢?

一方面來說,就是乾隆的選擇已經很少了,其實乾隆之前已經立了兩個皇太子了,但是前兩個都死了,第一個就是乾隆的次子永璉,皇后所生,乾隆的嫡子,當時乾隆已經是秘密立永璉為太子了。但是永璉九歲的時候就死了,後來乾隆又想立七子永琮為太子,但是永琮兩歲的時候就死了。之後才是第十五子顒琰,也就是嘉慶。而乾隆其他的皇子很多都是死的早,比如說三子永璋,五子永琪,還有九子,十子,十二子,十三子,十四子,十六子等等都是早早的就去世了。這些人都是在乾隆立嘉慶之前就死了。從這點來說對於乾隆的選擇還有多少呢?

另一方面來說其他的幾個和嘉慶也是沒有辦法相比的,要麼是庶出,要麼就是能力比嘉慶還差。雖然說當時乾隆立嘉慶的時候,他的生母魏佳氏不是皇后,但是自從乾隆的第二位皇后輝發那拉氏死了之後魏佳氏基本上就是後宮之主了。乾隆對魏佳氏還是比較喜歡的。魏佳氏就是我們知道的令妃,乾隆對她還是很喜歡的。而魏佳氏給乾隆生了四個兒子,十四子永璐早夭,十五子永琰,十六子沒有起名就死了,十七子永璘,但是永璘這個時候還很小。所以愛屋及烏,永琰被選上皇太子也就不怪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這個問題算是歷史研究的“顯學”之一。之所以成為“顯學”,有很多人討論,主要是嘉慶能夠當皇帝,怎麼看都是一個“奇蹟”。

簡而言之,皇位傳給嘉慶,既是不得不為的結果,也是可選擇範圍內最好的結果。

乾隆長壽,多妻多子,前前後後總共有十七個兒子,嘉慶排行十五。排行靠後,且不是嫡子,按照“立嫡立長”的原則,皇位落到他頭上的或然率低的可憐。

雖然清代沒有嚴格依循“立嫡立長”的繼承原則。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到嘉慶自己,沒有一個皇帝是靠“立嫡立長”而登上大寶的。

But!“立嫡立長”依然是皇位繼承的重要考量因素,而且乾隆對“立嫡”的執念,比起他爺爺康熙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道是“子憑母貴”,排行和出身不佔優,靠母親的孃家牛逼而逆襲成功,這種例子在歷史上也屢見不鮮。可惜嘉慶的生母魏佳氏的孃家也不牛逼。

魏佳氏的父親名叫魏清泰(漢人),本是正黃旗包衣,屬於正黃旗漢軍,無權無勢的一介小吏。先是沾了女兒的光,被抬旗入鑲黃旗滿洲。之後又沾了外孫的光,被追封一等承恩公。

有一點,嘉慶跟他母親很像,都是起手一把爛牌,最後愣是打成了清一色。魏佳氏進宮時只是個“貴人”,別看title帶個“貴”字,其實等級很低。這個等級連固定編制都沒有,只要皇帝身體扛得住,弄多少個“貴人”都不違反禮法。魏佳氏靠著自己精明能幹,加上兒子給力,一路混到了皇貴妃,死後還被追封為皇后。

按照封建迷信的說法,能當皇帝的主,都是八字死硬死硬,剋死一大票兄弟那是基本操作。乾隆有十七個兒子,十個成人。成人的十個裡面,過繼了兩個,早死了四個,最後實際有可能競爭皇位的也就四個人。

乾隆帝即位初年,立過一次太子。當時密立正妻元配富察氏的兒子永璉為皇太子。可惜永璉立為太子兩年後偶感風寒,於乾隆三年十月十二日巳刻夭亡,年僅9歲。感冒都能弄死個皇太子,這也只能說是這孩子福薄壓不住。

這事對乾隆的打擊還是挺大的,他連續五天沒有臨朝,並把密定諭旨公佈於眾,

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

死了嫡長子,還有嫡次子。可惜嫡次子永琮不到兩歲就歸西了。乾隆十三年,孝賢純皇后,也就是元配富察氏也去世了。這下徹底斷了“立嫡”的可能性,儲君只能是在庶出皇子裡選擇了。

要不怎麼說“天子自有神明護佑”呢。嘉慶生於乾隆二十五年,出生前十幾年,老天爺就出手把“立嫡”的可能性徹底抹殺了。

既然不“立嫡”,那就“立長”唄。結果皇長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立刻莫名其妙掉坑,就因為對孝賢純皇后之死顯得不夠悲痛,倆人被乾隆申飭,已經基本被排除在儲君候選人之外了。其中永璜還因此鬱鬱而終。

乾隆的兒子“死走逃亡”的,最後剩下有希望當儲君的只剩下“仨兒子+一個孫子”。仨兒子分別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一個孫子則是皇長子永璜的第二個兒子綿恩。

從《清史稿》看,永璇似乎沒有什麼過錯,也沒有什麼明顯的缺陷。但朝鮮人的史料中,但是記了永璇不少黑材料。

據《李朝正宗實錄》記載,乾隆五十六年,朝鮮使臣金履素回國覆命,讓書狀官沈能翼整理了一份別單,別單稱“第八子永璇,為人輕躁,做事顛倒,故皇帝不以子待之”。《李朝正宗實錄》還記載“第八王沉湎酒色,又有腳病,素無人望”。

綜合來看,永璇應該是生來腿有殘疾,不受乾隆待見(一直到嘉慶四年才混到親王),也無望儲君之位。所以沉湎酒色,算是破罐子破摔了。但就是這麼個沉湎酒色的主,居然是乾隆兒子裡面活的最久的,一直熬到了道光年間。

永瑆寫的一筆好字,據《清史稿》記載,“永瑆幼工書,高宗愛之”,而永瑆的族侄昭槤在《嘯亭雜錄》裡也稱讚永瑆的書法“書法遒勁,為海內所共推。”

但這位皇子據說人品差點意思。按照昭槤在《嘯亭雜錄》中的說法,永瑆是“天性陰忮、好以權術駇人。持家苛虐,護衛多以非罪斥革……逢迎權要,其上眷稍有衰者,即罵詈之”。

而且這位皇子據說還摳門至極,搞出了不少奇葩事。身為盛世皇子,秘了媳婦的嫁妝,還摳的媳婦吃不飽穿不暖。自己的馬死了,煮了給全家當口糧,一點不浪費,“是日即不舉食,其吝嗇也若是”,也算是難得一見。永瑆這種性格跟他爹肯定是談不到一塊去的,也基本被排除在儲君候選之外了。

綿恩雖然是孫子輩,但年齡比嘉慶還要大。綿恩生於乾隆十一年,比嘉慶大了整整十四歲。雖然是“長房長子次孫”,但乾隆實際上是把他當長孫來培養的。綿恩長期擔任京師禁衛軍的領導,負責拱衛京畿。朝鮮國使臣曾認為,未來的皇帝將在十五子永琰和皇次孫綿恩之間產生,綿恩的可能性會更大。喜歡歸喜歡,但畢竟差著輩分,而且有建文帝的前車之鑑,乾隆最終還是沒有選擇隔代傳位。


月下沒有花


其實乾隆也不滿意嘉慶的!

眾所周知,乾隆曾經至少有4次秘密立儲過!第一次是嫡長子永璉,第二次是嫡次子永琮,第三次是著名的五阿哥永琪。可惜,前面三個都死了!所以乾隆也一直認為自己命硬,喜歡的女人,兒子,都活不久,都先於自己而去!比如以上的三個兒子,比如元后孝賢,皇貴妃慧賢,包括著名的令妃,年齡比乾隆小很多,也是40來歲就去世了。所以,乾隆認為自己註定是個孤家寡人!

所以,乾隆在後期也就不想著立儲這件事兒了!第一是因為立誰睡死,第二也是因為滿意的都死光了,剩下的都那麼回事兒,沒有特別滿意的!

根據朝鮮史料記載,當時乾隆在選擇繼承人上曾經有過思量,因為他實在太能活了!以致於生生熬死,熬老了前面幾個兒子!後面年輕力壯的兒子又沒有出彩的,所以也有人建議乾隆仿照前朝。在孫子裡面選一個出彩的繼承皇位!當時最受寵的皇孫是定恭親王綿恩。這個綿恩是皇長子永璜的次子,但是他的長子早逝,所以綿恩的地位和建文帝是一樣的,都是老皇帝的大孫子!但是乾隆皇帝吸取了明朝的教訓,認為跨過兒子直接立所以會造成動亂,不利於皇朝的統治!所以孫子輩的所有人都被排除在外了!

前面說了,乾隆太能活了,前面的兒子死的死,養廢了了的養廢了!所以前面幾個兒子不予考慮!後面的兒子,除了廢后生的不予考慮,朝鮮妃子生的不予考慮,最大的就剩嘉慶了!剩下的都比嘉慶還小呢!最主要是乾隆最小的幾個兒子都被令妃包圓了,立誰都一樣……

然後乾隆就愁啊,嘉慶他也不滿意啊!於是,據說,他在祭天祭祖宗的時候就發下誓言,列祖列宗在上,今有皇十五子永琰,若不可立為儲君,就讓他隨了幾個哥哥去孝敬各位祖先。若是尚可立為太子,就讓他好好的活著。最後,永琰活的好好的,乾隆地也都80了,所以就立了永琰當太子了!永琰當時也35歲了。乾隆帝考察了永琰也考察了10來年……最後,沒招兒了,沒別人了,然後這孩子也命硬,沒被儲位剋死,所以他就當了皇帝了……當然,據說最後嘉慶是被雷劈死的,所以,看來這列祖列宗的也還是不滿意他啊,就是反射弧長了點兒……

當然,乾隆皇帝不止一次的說過,如果最小的最受寵的十公主(就是嫁給豐紳殷德的那個)是個男孩子,必立為儲君!這個孩子不止長相上,包括性格上,為人處世上都像極了乾隆!可惜她就是個女孩兒……這事兒就連嘉慶也是知道的!在繼位後也是對這個妹妹多有照顧……


趙佳巖律師瀋陽


這問題問的,跟嘉慶不是乾隆兒子一樣。

嘉慶是乾隆第十五子,是庶子,但嫡庶之別在清朝皇室一向不受重視,整個清朝也沒幾個皇帝是嫡子出身,嘉慶能夠被父親乾隆選中,得虧是他生的晚,因為乾隆實在太能活了。

如題目所說,乾隆有有十七個兒子,但夭折率很高,活到成年的只有十個,熬到他退位的更是隻有零星幾個。我們列舉一下乾隆兒子的壽命:

皇長子永璜(1728-1750),享年23歲。

皇次子永璉(1730-1738),享年9歲。

皇三子永璋(1735-1760),享年26歲。

皇四子永珹(1739-1777),享年39歲。

皇五子永琪(1741-1766),享年26歲。

皇六子永瑢(1743-1790),享年48歲。

皇七子永琮(1746-1747),享年2歲。

皇八子永璇(1746-1832),享年87歲。

皇九子(1748年—1749年)早夭無名,享年2歲。

皇十子(1751年-1753年)早夭無名,享年3歲。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享年72歲。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享年24歲。

皇十三子永璟,(1755-1757),享年3歲。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享年4歲。

皇十五子永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即嘉慶,享年61歲。

皇十六子(1762—1765),早夭無名,享年4歲。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享年55歲。

活到乾隆晚年退位(1795年)時的只有四個,也就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七子永璘以及皇十五子嘉慶,乾隆再怎麼不樂意,也只能在這四個兒子中挑選繼承人,而嘉慶在這四人中,恰恰就是個高個子。

這四位皇子是兩位妃嬪所生,淑嘉皇貴妃金佳氏生永璇和永瑆,令懿皇貴妃魏佳氏生永琰和永璘。

所謂子憑母貴,從生母地位上,嘉慶就高了一頭,其母魏佳氏出身漢軍正黃旗,生前已是皇貴妃,相當於副後,在皇后缺位的情況下,她就是後宮之主。而金佳氏出身內務府包衣(奴僕),後來才被賜姓金佳氏。雖然她給乾隆生了四個皇子(還有四子和九子),但生前只封到貴妃,只是一位普通的妃子,遠不能跟魏佳氏相比。

母親地位的低下無疑成為永璇和永瑆極大的劣勢,而且這對兄弟倆都有不可登基的弱點,永璇是腳有殘疾,永瑆則是會文不會武。

一個有身有殘疾的人怎麼能繼承大統?乾隆直接把永璇排除。至於永瑆,他的愛好跟乾隆有一丟丟像,自幼酷愛書法藝術,但他的水平甩開乾隆十八條大街,在楷書、行書、草書等方面頗有造詣,與劉墉、翁方綱、鐵保並稱清中期四大書家。

不過這個形象,怎麼看怎麼像南唐後主、宋徽宗之流,還有一個重要的點就是永瑆不善騎射,這就是忘本了,如果還有選擇,乾隆絕不會選他。

這對哥倆被排除了皇位,心態也放得開,一個活了八十七歲,一個活了七十二歲,都是高壽。

最後就只能是嘉慶和永璘兄弟相爭了,兩人同母,嘉慶又大,畢竟多吃幾年飯,優勢多少有點。並且永璘是乾隆幼子,很受乾隆寵愛,從小驕縱壞了,成年後四處遊蕩、惹是生非。

這些事雖然不足以讓乾隆厭惡永璘,可乾隆也覺得不適合讓他繼位,那麼就剩下嘉慶了。

在這四人中,他的表現的確是最好的,有一定才學、身體健康、騎射也行,對乾隆也很恭敬,乾隆還能怎麼辦?只能他了。

綜上所述,乾隆選嘉慶接班不是因為嘉慶非常突出,而是因為比他突出的哥哥們都沒了,如皇次子永璉,乾隆早就密立他為儲,結果掛了;皇五子永琪(就是《還珠格格》裡的五阿哥),文武全才,也很受乾隆喜愛,準備當做繼承人培養,結果掛了。

獲得久並不代表能力超群,以嘉慶的能力,如果把他跟乾隆調過來,說不定還能得個守成之君的美名,可在實幹家乾隆幾十年的操勞下,大清已經千瘡百孔,剛一繼位就爆發了牽連數聲的白蓮教起義,後來天理教起義竟然殺進了紫禁城!實乃千古未有之事。


平沙趣說歷史


乾隆什麼人?號稱古今第一文才皇帝,平生賦詩萬餘首,堪稱十全武功。

當然,稍微懂點門道的朋友,心裡就開始不善意的笑了。乾隆那些名頭,都是下邊人溜鬚拍馬得來的。幾萬首詩,卻未有一首為大眾耳熟能詳,要把他與古今第一文采皇帝靠,恐怕有點捉急,康熙第一個便不會答應。

顯然,乾隆是自我很浪漫的人,浪漫到頗有黃婆賣瓜的味道,最主要是和珅他們綠葉的角色扮演得一流,乾隆自然飄飄乎,虛榮心爆表。



其次,還是說到和珅。乾隆愛和珅,除了和珅本身熟諳官道有真才實學之外,最主要是兩個人能尿到一個壺裡去。說不好聽點,乾隆有時候在紫禁城內對著和珅意味深長打個哈欠,和珅就能心領神會幫他妥妥安排好一切,哥倆狼狽為奸,出宮逛窯子,舞風弄月,流連勾瓦琉璃。


人生得一臣子如此,內能替其輔政丈量天下,外能八面玲瓏幫他逍遙快活,最主要是忠心不二說話還好聽,足矣!

乾隆長壽,秘訣在於開心。

傳位給嘉慶也是這種考慮。

(乾隆:弘曆)

乾隆早年欲立儲君三次,個個早夭。永琪的死讓他痛定思痛不敢再立。等到了晚年大臣擔心他年老隨時一命嗚呼紛紛建議他立儲,可是他回過頭來看著自己兒子們,死的死,殘的殘,唯一閤眼就只有永琰、永瑆了。

首先,他第一個不喜歡永瑆,因為他摳門得緊,沒有半點他大開大合的帝王氣象,搞不好自己傳位給他養老無望。並且永瑆還處處宣揚革故鼎新,乾隆絕不允許自己活著有人推翻自己的教條。再說了,所謂愛屋及烏,乾隆可不太喜歡永瑆母親。

(嘉慶:永琰)

永琰就不一樣了,雖然平庸,沒有永瑆那麼精明細算,但是所幸在他聽話,孝順,事事唯其馬首是瞻。乾隆退位後可想再過幾年好日子,這些素日裡就溫良恭儉的永琰肯定是能滿足他的。永琰生母乃魏皇后,根正苗紅。永琰很受用。


不書


首先,嘉慶是清朝第七位、清軍入關後第五位皇帝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的年號,乾隆十五子,對應時間為嘉慶元年(1796年)至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共使用二十五年。嘉慶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被密建為皇儲,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為嘉親王,六十年(1795年)被正式宣佈立為皇太子,第二年(1796年)正月,受乾隆帝禪位繼帝位。

其次,乾隆為什麼選擇嘉慶,個人感覺主要是三方面考慮:1、乾隆可作為繼承人的兒子本來就不多,多數兒子都是早夭;2、子憑母貴,嘉慶的母親是乾隆比較喜歡的一位妃子,兒子被選為繼承人的概率也比較大;3、嘉慶的個人能力還是有的,清朝入關以後很注意皇子貝勒等的教育,皇子從小都要參加作為參政理政能力的培訓,所以每個皇子最基本的治國理政水平還是有的,從側面也印證了,不管清朝皇帝能力如何,還是沒有出過前朝之類的暴君的。謝謝,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自有自哉666


乾隆皇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活過八十幾歲的皇帝,在位時間也是僅次於康熙帝,達到了六十年。他也是個著名的風流皇帝,光兒子就有十七個。但是其中七人不到十歲就夭折了,三人成年後早逝了,皇四子永城和皇六子永瑢過繼給了乾隆的堂兄弟。所以別看乾隆兒子多,最後能成功長大成人的並不多,加上乾隆帝自身壽命長,等到他1773年秘密立儲時只有皇四子、皇六子、皇八子、皇十一子、皇十二子、皇十五子和年僅七歲的皇十七子。而其中皇四子永城和皇六子永瑢已經過繼了,沒有資格做儲君,皇十七子年齡太小不作考慮。剩下的就是二十七歲的皇八子、二十一歲的皇十一子、二十一歲的皇十二子和十三歲的皇十五子,最終選中了年齡最小的皇十五子顒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這也是乾隆實在沒得選了才選他的。

幾個早逝的皇子中乾隆最先喜愛的是皇次子永璉,這也是乾隆帝最愛的富察皇后所生的,永璉出生時乾隆尚未登基,到乾隆做皇帝時永璉已經五歲了,作為嫡長子乾隆自然是十分寵愛這個孩子,剛登基就封永璉為太子,可惜永璉沒有福氣,九歲就生病去世了。這對乾隆帝是一個打擊,但愛子已亡,乾隆帝只得取出密詔追封永璉為皇太子,永璉也成為了清朝唯一一個時候被追封為皇太子的人。後來富察皇后又生了永琮,乾隆帝本想著又得一嫡子可以好好教育其成才,將來好託福江山,可惜永琮兩歲就得天花死了。富察皇后也因此悲痛欲絕,不久後去世了。

乾隆十五年乾隆冊封嫻妃為皇后,但乾隆並不寵愛她,乾隆三十年她與乾隆南巡途中爆發矛盾,乾隆帝大怒,於同年五月收繳她的皇后、皇貴妃、嫻貴妃、嫻妃共四份冊寶夾紙,而其子永璂受母牽連失去了爭奪儲君的資格。

乾隆帝還有一位特別出名的皇子,我們也都很熟悉,就是還珠格格里戲份較多的五阿哥永琪,乾隆帝對永琪非常滿意,甚至多年後乾隆還明確說自己想傳位給永琪,可惜的是永琪英年早逝,只活了二十五歲。永琪在生前就被封為榮親王,可見乾隆對他有多贊可,如果永琪能跟乾隆一樣長壽,相信他一定能帶領清朝重回巔峰。

乾隆三十七年乾隆帝要秘密立儲了,幾個兒子裡也只有皇十五子顒琰還算中規中矩,其他的幾個兒子總有乾隆看不慣的地方。乾隆帝立顒琰也實在是無奈之舉,他還在祭祀時還向天禱告“所立皇十五子顒琰如其人賢,能承國家洪業,則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賢,亦願潛奪其算,毋使他日貽誤,予亦得以另擇元良。朕非不愛己子也,然以宗社大計,不得不如此,惟願為天下得人,以繼祖宗億萬年無疆之緒。”什麼意思呢?就是顒琰如果賢能,就保佑他治國有成,如果不賢能就不要讓他在這世上耽誤大清了。

後來嘉慶雖然當了皇帝,可有乾隆這惡毒的禱告在先也真是夠倒黴的,嘉慶皇帝沒能收拾好乾隆留給他的爛攤子,清朝的衰弱已經無法阻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