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從廣州六榕寺解讀佛塔的風水意向

從廣州六榕寺解讀佛塔的風水意向

曾祥裕

幾次到了廣州辦事都想去六榕寺考察,這次幸得東家李先生在我辦完事後送我到六榕寺禮佛。

六榕寺的歷史淵源

六榕寺位於廣州市的六榕路,該寺離光孝寺不遠,是廣州市一座歷史悠久、海內外聞名的古剎。寺中寶塔巍峨,樹木蔥茂,文物薈萃,歷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跡。

從廣州六榕寺解讀佛塔的風水意向


六榕寺山門前門楣上懸掛的“六榕”二字牌匾,是蘇東坡所書。門兩邊的楹聯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是民國初年順德文人岑學侶撰寫的。我對蘇東坡處於厄運時豁達的人生姿態欽佩不已,特別喜歡讀他豪放的詩詞。

據史料稱,原來的淨慧寺規模相當宏大,佔地甚廣,山門朝南。到了明洪武六年(1373年),寺院一半面積闢為永豐倉,自此之後山門便改為現在的向東,而寺院面積日漸縮小。現在的六榕寺佔地7000多平方米。山門內向西依次為天王殿、花塔、大雄寶殿,北有解行精舍,南有碑廊、觀音殿、六祖堂、補榕亭等。

六榕寺花塔聞名遐邇

禮佛後我對寺中的花塔有極濃厚的興趣。花塔是六榕寺院中的舍利塔,是寺中最令人矚目的建築。因此塔一層層的塔角飛簷,宛如吐苞向天開放的棗紅色花瓣,塔剎又酷似花蕊,整座寶塔猶如一支直插藍天的巨大花柱;再加上塔身紅白相間,色彩斑斕,所以人們又習慣地稱其為花塔。

花塔的平面呈八角形,外觀9層,內設暗層8層,共17層。它是一座仿樓閣式的穿壁繞平座結構的磚木塔,塔高57.6米,是嶺南地區現存最高的宋代古塔。塔剎為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鑄。銅質剎柱身上有1023尊浮雕小佛,還有彩雲繚繞的天宮寶塔圖。千佛銅鑄連同頂上的火焰寶珠、雙龍寶珠、九霄盤、覆盤以及八根鐵鏈等各種構件,重是超過5噸。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匠心獨運的是為維護花塔的根基,所採取的措施。由於古時花塔瀕臨珠江(舊時珠江寬達2公里),地下水位較高,為了保護塔基,花塔的建造者們先沿著塔基,像打井一樣用堅固的花崗岩石砌築9個水井並相互連環依託,形成一個九井環基,然後在上面建造高塔。北宋和解放後重修時都發現了這個九井環基。經科學測量,現在的花塔塔身雖然傾斜了1.7米,塔基仍然比較穩固。然而,花塔畢竟經歷了近千年的風雨洗禮,雖經多次維修,但塔身仍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裂縫,並傾斜1.7米而成了一座斜塔。為此,廣州市政府有關部門撥款400多萬元,採用了“中華791化學漿”、碳素纖維布等材料,從2001年2月開始對花塔進行了加“箍”加固維修,並於同年8月底通過驗收。現在修葺一新的花塔以全新的姿態迎接中外遊客和善男信女到此參觀和朝拜。

花塔外觀十分漂亮,登上塔頂可以飽覽羊城的秀麗風光。傳說在南漢時期,皇帝劉()的寵妃素馨在六榕寺內削髮為尼,中秋節之夜宮女們在塔上懸掛璀璨的花燈,方圓十里都能看到。

再就是我從風水學解讀六榕寺的建築佈局,也發現其比較特別,花塔位於庭園中央,且在大雄寶殿的正前方。這保留了古印度早期佛寺以塔為中心的建築風格,在中國大多寺廟中較為少見。因為,自佛教傳入中國後,寺廟建造有了變化,多數以大雄寶殿為中心,佛塔則建在中軸線的旁邊了。

從廣州六榕寺解讀佛塔的風水意向


寺塔的佛教意義

由六榕寺花塔想到其佛教意義。由於印度“塔”的發音是topa,我國古代通常把它稱作“浮屠”。“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中的浮屠,指的就是佛塔。而“塔”這個中文字裡的“土”字旁,含有封土之下埋有屍骨或“舍利”之意,也用於供奉佛像、佛經之用的。

最初的塔是佛塔是印度僧人用來供奉佛祖釋加牟尼遺骨(舍利子)。相傳佛祖釋加牟尼涅槃以後,弟子們把他的遺體火化,遺骨在火中凝結成了五彩斑斕、擊之不碎的結晶物,稱作舍利子。在佛教信徒們的眼裡,佛祖的舍利是最為神聖的崇拜物,當時有八個國家的國王都帶領兵將前來爭奪,最後他們各自得到了一份。由於佛教信徒們將釋加弁尼佛祖的舍利子視為一種至高無上的神聖物品,因此安放舍利子的塔也就要求既要莊嚴雄偉,又要有匠心獨到的形貌,佛塔也就應運而生。

佛塔不僅是佛祖釋加牟尼的象徵,更是佛家弟子們頂禮膜拜的對象。在釋加弁尼涅槃200多年以後,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打開了最早的八個舍利塔中的地宮,取出舍利子分成許多份,在他傳播佛教的廣大區域內普遍建塔供養。時至今日,佛祖釋加弁尼的舍利塔遍佈於中亞、東亞、南亞和東南亞各地區。

從考古資料看來,中國佛寺的佈局在公元第四第五世紀已經基本上定型了。中國早期的佛塔一般都是寺院的主體,唐宋以後,塔才移於寺旁或寺後。總的說來,佛寺的佈局,基本上是採取了中國傳統世俗建築的院落式佈局方法。一般地說,從山門(即寺院外面的正門)起,在一根南北軸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佈置一座殿堂,周圍用廊廡以及一些樓閣把它們圍繞起來。

這些殿堂的重要性,一般地是逐步加強,往往到了第三或第四個殿堂才是廟宇的主要建築——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的後面,在規模比較大的寺院可能還有些建築。這些殿堂和周圍的廊廡樓閣等就把一座寺院劃為層層深入,引人入勝的院落。在最早的佛寺建築中,佛塔的位置往往是在佛寺的中軸線上的,有時在山門之外,有時在山門以內。但是後來佛塔就大多數不放在中軸線上而建立在佛寺的附近,甚至相當距離的地方。

從廣州六榕寺解讀佛塔的風水意向


佛塔的內部構造有固定模式。塔的建築結構由地宮(有的塔有地宮,有的塔沒有地宮。地宮是埋藏佛骨真身舍利和佛經、佛像以及與佛教有關的東西)、塔基、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後來,臺座部分增高,而覆缽、寶匣和相輪就相對縮小。覆缽、寶匣和相輪安置在塔頂,塔頂高聳,直衝雲霄,四周用金屬相輪匡匝,表示巡迴九天。尖頂下安放寶瓶,有的儲存舍利。瓶下臺基做成蓮花托盤,表示“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靜崇高境界。這種三位一體的標誌,成為“剎”,所以我國佛教寺院也叫古剎。而塔的太做部分則成為塔身。剎,既有宗教意義,又對塔起了裝飾作用。

塔在我國現在廣袤的土地上現存近萬座,絕大部分是佛塔。中國佛塔造型形式種類繁多。除了花塔(其主要特徵,是在塔身的上半部裝飾繁複的花飾。用來表現佛教中的蓮花藏世界),還有樓閣式塔,在中國古塔中的歷史最悠久、體形最高大、保存數量最多,是漢民族所特有的佛塔建築樣式;亭閣式塔,在中國古塔中的數量和地位僅次於樓閣式塔;密簷式塔,是印度的覆缽式塔與中國古代傳統的亭閣建築相結合的一種古塔形式;覆缽式塔,是印度古老的傳統佛塔形制,在中國很早就開始建造了,主要流行於元代以後;金剛寶座式塔,下面有一個高大的基座,座上建有五塔,位於中間的一塔比較高大,而位於四角的四塔相對比較矮小。

佛教之所以在中國得以蓬勃發展,在於其入鄉隨俗,融入了中國本土文化。從佛塔的佛教旨趣到中國哲學觀的體現。這個過程我們又可發現易經的陰陽觀念的運用。

在中國數字觀中,數字有奇有偶,有陰有陽。天數為奇數又稱為陽數;地數為偶數又稱為陰數。天在上,是圓的,向高發展要用天奇數。奇數層在佛教中往往用來表示清白與崇高,所以塔的層數皆為奇數。這可以從佛教術語“七級浮屠”之說,側面地看出基數的意義。而地在下,是方的,平面展開要用地偶數。這就是天地合一。如西安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師為供奉從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經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層磚塔,後在武則天長安年間改建為七層。大雁塔塔通高64.5米,塔體為方形錐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築藝術中不可多得的傑作。

當然,數字也有中國人吉祥的寓意。如曲靖寥廓山的“靖寧寶塔”為仿明清4方形塔基、8面形9級樓閣式寶塔,採用了中國傳統文化數字中的“四”是寓意事事如意;“八”是中國人喜愛的吉祥數;“九”乃是單個數字中最多最大之意,“九”且是“長久”的寓意;“四、八、九”寄託人們期盼“四面八方平靜安寧長久”的和平和諧願望。

塔的組合也由早期的孤塔獨立(雲南陸良縣的千佛塔屬單塔)發展到雙塔對峙(雲南昆明市的東西寺塔即是)、及三塔鼎立(雲南大理的三塔鼎足而立在蒼山下)。到後來甚至出現了上百座的塔群如林,人們便稱之為“塔林”(河南登封市少林寺塔林是最大的塔群)。

從廣州六榕寺解讀佛塔的風水意向

佛塔的邊數也有其意義根源。四邊形象徵四聖諦;六邊形象徵六道輪迴;八邊形即是八相成道;十二邊形指十二因緣等等。所以塔的平面皆為偶數。宋、遼、金由唐代的四方形轉變為六角和八角形。這一發展解決了兩個重大問題:一是增強了抗震的性能。二是多面形塔擴大了登塔眺覽的視野。(參閱:華瑞?索南才讓.中國佛塔[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佛塔的風水意象

塔發展到今天已經失去了它原來禮佛的意義,雲南學者支雲華等人對塔的研究另闢蹊徑,認為塔的用途在中國則由原來單一的禮佛性質發展到裝點山河風光,有風水之意向,並融入了中國人所倡導的民風民俗以及振興文風,築塔鎮邪惡之祈願的寓意等等,這些塔被稱之為“風水塔”。

風水塔在明朝時期開始大量出現,是中國本土文化藝術的道教和儒家,利用佛教文化藝術中的佛塔形式而建造的塔,並賦予中國文化藝術內涵與其上的風水塔又稱之為文峰塔、文星塔、文筆塔等,這些獨具中國文化藝術特色的風水塔遍佈全國。不過在現代人眼中禮佛的佛塔意義在淡化,而文筆塔的風水意義在強化。建文筆塔能鎮山川,蓄文脈,出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