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住房公积金在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住房公积金是国家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各种中小型企业为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

自2011年一来,我国政府一直在住房公积金做着努力。但是努力的方向一直都放在公积金的适用范围。例如允许使用公积金缴纳房屋租金;取消评估、担保等个人住房贷款的费用;确定政府部门、集体和企业的缴纳比例等。

住房公积金在全面步入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始终没有扩大住房公积金的适用人群,简单的说,公积金政策的变动,影响的只是拥有住房公积金的群众。有很大一部分群众,无法享受住房公积金的利好。只有在各项社会福利中,看到各个阶层的群众,才是我国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标志。

我从事自媒体工作,经常走访于城市与乡村。在不久前,因为工作需要,本人前往河北的吴桥县和东光县。在与基层劳动者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我国广大的农民群众,已经面临住房问题。因为越来越多的农村正在向城市化转型,这也是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虽然自己父母依然在家务农,然而相对年轻的农村居民,已经开始为房价犯愁,因为信息时代的便利,他们了解到世界的多姿多彩,试图去接近中心,但在接近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一个困难,那就是住房。他们相对城市居民,公积金阻却了他们的购房道路。有三个方面:

首先,与临近首都的廊坊市相比,东光县的购房压力更大。县城附近的房价开始升高,东光县部分楼盘的房价已经过万。然而廊坊市的房产均价在2万左右。如果进一步的比较,廊坊靠近北京,居民月收入在1万左右;东光县位置远不如廊坊,居民收入在5000元左右。这样看起来了两个地方的居民似乎面临着同样的购房压力,两个月可以买一平米。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两地的居民,政府机构工作的人员可能在公积金方面待遇相差无几;但如果从企业方面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廊坊市的居民相对东光县的居民在公积金方面具有优势。这个道理不用过多阐述,因为各项福利待遇,大城市理应优于中小城市。

第二,东光县与廊坊市相比,就业趋势不同,心理压力也会不一样。与城市相比,县区居民没有那么明确的购房认知。在城市就业的居民,更加了解城市的购房情况,换句话说,他们知道房价很高,一直就为买房做着心理准备。当然县区居民也会为此考虑,可是在不久之前,5年前左右的样子,县区的房价并没有如此之高。不知读者是否了解,其实在县区各个工业园,小场子里打工的农民兄弟,收入要比城市的上班族高得多。东光县一个小型厂房内的工人,其收入可以达到5000以上,那时的房价只有3500左右,同样是中心区域,在县城购买房子的压力,比城市居民在市中心购买房产要小得多的多。以前一个月可以买一平多,现在两个月买一平,天壤之别。

第三,我们需要考虑购房人群的年龄优缺点。就业人群中需要购买房产的集中在25岁—35岁。这部分人群面临着结婚、生子以及之后子女的教育问题。城市就业人群可以通过自己单位、公司的公积金进行贷款买房,这就确定了日后他们工资收入的一部分将输送给自己的房贷。县区居民相对城市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企业较少,贷款购房没有城市就业者方便,每月的可支配收入比例相对较多,可这部分收入的去向多种多样。这个年龄段的优点在于,体能是最优秀的劳动力,精神上是最坚定的工作者;缺点就是在支配收入上,不像中年人那样可以把握好分寸。同样的收入比例,城市就业者将其贡献给自己未来的房产,县区就业着更多的提过了日常的生活水平。长久之后,便会加剧了县区就业者的购房压力。

在住房公积金的改革过程中,是否应该扩大到县区就业者,也就是那部分介于务农与上班族之间的这群社会劳动力。因为农业的自动化会越来越明显,剩余的劳动力自然要输送到其他地方。同样的奋斗历程,是否应当有同样社会待遇,例如住房公积金。

在中国步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提高乡镇居民收入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们进入现代化过程中要面对的住房压力,将社会各阶层的基础福利待遇同步提高,才能保证我国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稳步进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