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中國最熟悉清代王爺墳的人,不是溥儀後人,竟是個搞冰箱的工人!

一個人如果沒有什麼教育背景,還要每天就和工廠裡的扳手、鉗子打交道,誰會想到他有一天會棄工從文呢?但是,還就有這麼一個與眾不同的存在,他就是馮其利,“中國研究清代王爺墳第一人”。

中國最熟悉清代王爺墳的人,不是溥儀後人,竟是個搞冰箱的工人!

說起這麼個人,大多數人可能都不熟悉,但是在北京的文史圈是有名的。馮其利,初中文化,一畢業他就被分到了北京的一處工廠做工,這個工廠是專門做電冰箱壓縮機的,在當時這是一門頂好的差事。但沒做多久,他就開始“不務正業”了,工廠裡的活一概學不會,直到退休,這鉗子、扳手也沒順手過。就這麼個人,怎麼會和文史圈這麼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圈扯上了關係呢?

中國最熟悉清代王爺墳的人,不是溥儀後人,竟是個搞冰箱的工人!

這就要從他的一大愛好說起。馮其利這一雙使不好扳手的手掌,寫起硬筆小楷來卻格外的靈巧。於是,在上班之餘,他就幫學者鄭公盾抄寫文稿。在為鄭公盾抄稿的過程中,馮其利漸漸迷上了歷史,尤其是清代史,並花四年時間讀完了500多卷的《清史稿》及其他大量的清史專著。他能一筆一畫地繪出北京地圖,一到週末,他就帶著這些地圖和乾糧到各處去“探險”。1982年,在隆恩寺調查明清石刻的過程中,他第一次發現了清朝的王爺墓,這座墓是努爾哈赤第七子饒餘敏親王阿巴泰立祖的王爺家族的。自此,一發不可收拾。

相對於其他的領域,“清代的王爺墳”是一塊冷饃饃,沒有幾個人願意啃。原始資料少,野外調研量大又難找,即便是研究這一塊的專家學者也不願入手。但馮其利就奔著這一塊空白去了,十年不曾回頭。

中國最熟悉清代王爺墳的人,不是溥儀後人,竟是個搞冰箱的工人!

從皇族後裔、官宦世家、清史專家、知名學者,到村民、看墳戶,甚至是撿垃圾、拾破爛的,只要能提供線索,就都能成為馮其利的老師。一雙平足踏遍了北京的郊外,風餐露宿的生活讓馮其利看起來就像個流浪漢。從8平的土胚房,到14平不見光的南房,見證了馮其利十餘年間在學術領域的成長。郊外考察,無論回來多晚,查詢史料、整理採訪記錄和考察結果從不過夜。堆積的稿紙一摞一摞地消耗,用過的筆芯一捆一捆地丟棄。

中國最熟悉清代王爺墳的人,不是溥儀後人,竟是個搞冰箱的工人!

多年艱苦努力,終於結出豐碩的果實。20世紀90年代中期後,馮其利的《清代王爺墳》《京郊清代公主墳》等專著相繼出版發行或連載於檔案史料諸書,他也因此成為清史、考古、歷史、地理、民俗等研究領域的名人。馮其利的通訊錄上記錄了近千名愛新覺羅氏後人的姓名、地址和電話,哪家祖上的根兒是誰,分多少支,沒人能比他更明白。但凡有研究相關領域的學者,就要過問他。畢竟,研究清代王爺墳,沒人比他更通透啦!

令馮其利常常感到很遺憾的一件事情是,很多中國的歷史是外國人在研究,例如清朝滿族的墓碑和墓葬研究是日本學者在做,史料也只能從日本找到,“難道以後研究中國歷史要去國外嗎?”所以他拼著一己之力就想多留下點東西。

2014年11月24日,馮其利因腦梗去世,享年65歲,去世前兩個月還出版了新書《京郊清墓探尋》。熱愛歷史的馮老曾向妻子炫耀:“我認識800多位皇族後人。”妻子反問:“那你能託人給兒子找份工作嗎?”他只是笑笑,不說話。或許他從沒奢望得到什麼,他只是一名愛鑽研歷史的普通工人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