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9 金融業: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2018年版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在22個領域推出新一輪開放措施。其中包括金融領域,取消銀行業外資股比限制,將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壽險公司的外資股比放寬至51%,2021年取消金融領域所有外資股比限制。

金融業進一步開放的格局和速度在意料之中。按照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提出的“宜早不宜遲,宜快不宜慢”的要求,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前期人民銀行聯合多部委對外資持股金融機構的比例宣佈放寬。比如,推動證券行業放開股比限制相關政策已經落地,目前已有3家外資機構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申請材料,還有不少外資機構正在積極接洽。銀行業開放方面,6月初,《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徵求意見稿)》發佈,取消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資一致的股權投資比例規則,讓境外金融機構更多享受國民待遇。這次外商投資准入負面清單是正式通過整體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清單形式確認。

一家外資銀行負責人告訴記者,中國開放中外合資金融機構中外資持股比例至51%,“得到大股東的權利之後,會計方面可以控制,更重要的是我們真的可以作為主人公一樣,把外資行制度帶進來,我們翹首以盼。”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丹佛校區)摩根大通商品研究中心研究主任楊堅認為,逐步取消金融行業對外資所有權比例的限制,是中國金融深入改革和進一步對外開放必須採取的步驟。一方面,這意味著對中國金融監管挑出了更大的挑戰,同時也蘊含著可能的一些新的風險,但是,另一方面,這也能夠有助於倒逼推動中國金融業真正進一步走向國際,做大做強,提高效益。總之,這是中國進一步成為世界經濟和金融強國所必需的,機遇和挑戰並存。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觀分析師唐建偉表示,從中國加入WTO的經驗看,凡是對外開放比較徹底、積極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行業和領域,大都發展較好、競爭力不斷增強。金融業進一步開放,對於提升中國金融業的國際化水平和全球競爭力大有裨益。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外資持股比例上限放寬至51%,外資就可以絕對控股,這就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邁向國際化。這也意味著國家需要更多的通過法律、監管以及市場來施加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對於經濟管理和金融監管能力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中國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央行行長易綱多次談及金融對外開放強調,“金融開放絕不意味著國門大開、一放了之。在開放過程中,一要加強金融監管;二要堅持持牌經營。”

金融業擴大開放步伐加快,市場的反應總體正面積極,但也有一種觀點擔憂擴大開放會帶來銀行業外資化。對此,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金融開放不會造成國內銀行的外資化。中國銀行業的綜合實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已經躍居世界首位。2017年世界前一千家大銀行中,中國上榜銀行達到126家,較13年前上榜銀行增加了110家,四大國有銀行排名穩居前十。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實力來自於規模與質量的結合。迄今為止,發達國家的先進商業銀行可能仍有質量上的優勢,但卻已沒有了規模上的優勢。難以想象的是,外資機構不具有壓倒性的資本優勢就能使一國銀行業“外資化”。當然,未來不排除一些中小商業銀行被外資控股的可能性。鑑於中資商業銀行雄厚的資本實力,在未來一個時期,外資銀行以其較弱的資本實力要獲得整個中國銀行業或是國有大型銀行的控制權,基本上沒有這種可能性。市場上若有更多一些具有外資色彩的中小銀行,可能會較好地發揮“鯰魚效應”,有助於促進中資銀行公司治理機制改善和經營管理水平提升,推動銀行業市場競爭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有助於拓展企業融資渠道,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促進中國銀行業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

金融業開放,還利好資本市場。比如保險資金,是當之無愧的機構投資者。隨著保險市場的開放,將有包括外資在內大量更多元的保險資金進入市場,對資本市場的發展是一種不可小視的力量。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主任王緒瑾表示,此次進一步開放人身險市場。長期壽險資金側重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這有利於資本市場平穩健康運行,並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

金融业: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