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4 樊姬:“贤内助”的千古典范

樊姬:“贤内助”的千古典范

大事小以仁,小事大以智。

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

后人对其评价很高,像“一鸣惊人”、“问鼎中原”等都是关于他的历史典故,在诸国中有很高的威望。

但楚庄王刚即位时,像“扶不起的阿斗”般,整整三年,不问政事,整日寻欢作乐。

有大臣讽刺他“国中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鸣,”庄王听完,严肃地回答说,“这只大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在实现“一鸣惊人”的过程中,楚庄王身边有位红颜知己一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就是我们今天的女主角——樊姬。

史书中记载的樊姬不仅美貌,而且很有智慧。

她的智慧从以下三个小故事中可见端倪:

  • 01 对月梳妆

楚庄王登上王位之后,非常喜欢打猎,因此耽误了不少政务。

樊姬借和庄王打赌的机会,说“如果大王能做到不痴迷打猎,那臣妾就能做到不吃肉”。

原本庄王并没有放在心上,但樊姬言出必行,果真一连数月不沾肉腥,庄王非常羞愧,后来就逐渐减少了外出打猎的次数。

楚庄王有段时间还沉湎于酒色,樊姬知道后,设法规劝,但效果甚微。

于是,她整天粗麻布衣,也不梳妆打扮,只有在满月的时候,对着星星和月亮梳洗。

这种怪异的举动引起了楚庄王的注意,庄王想一探究竟,樊姬无奈地说:“女子为心情愉悦而梳妆,如今大王沉迷女色,数月不见,我梳妆给谁看呢?还是星星和月亮更为长久啊。”

楚庄王认真反思了樊姬的话,开始远离女色,认真打理朝政。

樊姬:“贤内助”的千古典范

  • 02 庄王的礼物

据说,楚庄王在选拔王后时,定了一个标准:谁能送上最合心意的礼物,就立谁为王后。

后宫诸妃费尽心思,纷纷拿出自己的体己,一个比一个出手阔绰,搞的后宫像是在斗富。

只有樊姬整天没事人般,一点也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到了进献礼物的日子,其他人打扮的花枝招展,唯恐最后一个被召见,樊姬依然我行我素、淡定自若。

庄王见樊姬两手空空,好奇地问道:“你准备的是什么礼物呀?”

樊姬从容地说,“送人最好的礼物就是给他最需要的,大王您眼下最需要的是一位贤德的王后,我就是那个礼物啊”。

庄王被樊姬的机敏所折服,不禁打量起她来,眼前的樊姬和后宫的其他妃子不同,她不拘泥问题本身,不人云亦云,这才是那个能懂自己、有助于楚国霸业的人啊。

于是,庄王下令,樊姬被立为王后。

此外,为了充实庄王的后宫,也为了让庄王更加安心处理前朝的政务,樊姬亲自从各处寻找美女。

当然,她的遴选标准,不仅要求容貌端庄秀丽,而且要求品行方正无缺。

后宫和前朝互为援引,牵一发而动全身。

从无数历史教训来看,王朝统治的一个极大祸根就是后宫和外戚争权夺利、各自为政,比如,西周的灭亡和汉初的“诸吕之乱”。

樊姬此举从根本上保证了后宫各方的平衡与稳定,杜绝了专宠和内斗的现象,为庄王的霸业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

  • 03 进谏贤才

关于樊姬对贤才的见解,《列女传》详细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楚庄王很晚才从前朝回到后宫,樊姬出来迎接,关切地问道:“今天下朝怎么这么晚?一定又累又饿吧?”

庄王开心地说:“我今儿才知道,和贤人在一起,既不会觉得累也不会觉得饿”。

樊姬很好奇:“大王所说的贤人是谁啊?”

庄王答说:“虞丘子”。

樊姬掩面而笑,说:“我认为认为虞丘子是一个贤臣,而不是一个忠臣。

我伺候大王11年了,派人到郑国、卫国寻求贤女献给大王,现在宫内比我贤良的有2个人,跟我差不多的有7人,我难道不想独占大王的宠爱吗?

但我知道,我不能因私情蒙蔽国事,想让大王多见到一些人,了解别人的才能。

我听说虞丘子担任楚国令尹十余年,推荐的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的兄弟,没有听说他推荐贤人或者斥退不贤的人。

这样做是蒙蔽国君而堵塞贤人进身的道路。

知道贤人而不推荐,这是不忠,不知道哪些是贤人,这是不智。”

第二天,楚庄王把樊姬的话告诉了虞丘子,虞丘子羞愧万分,于是让出自己的房子,派人去迎接孙叔敖,把他推荐给庄王。

在樊姬的支持下,孙叔敖很快接任令尹,治理楚国三年,最终协助楚庄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二霸主。

由此可见,樊姬既有识人之术,又有用人之明。

“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史书上短短八个字,高度评价了樊姬的贡献。

在男权统治下,樊姬凭借自己的贤能和才智,最终赢得了楚庄王的宠爱和后世的无限尊重。

樊姬:“贤内助”的千古典范

考古小贴士:樊姬墓,位于今湖北荆州城小北门外东北约4公里处,又名九里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