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項羽為何寧死不過江東?並非“無顏見江東父老”,史記裡藏著真相

項羽為何寧死不過江東?並非“無顏見江東父老”,史記裡藏著真相

一:“愛面子”的項羽?

中國曆代悲劇英雄裡,西楚霸王項羽,常叫後人連呼可惜。

這位秦末農民戰爭裡的一代英雄,以楚國貴族後裔的身份,拉起無堅不摧的鐵血虎師:無論是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痛擊秦軍,還是彭城大戰裡三萬騎兵一箭穿心,胖揍劉邦的五十萬聯軍,全是載入史冊的戰場奇蹟。“西楚霸王”的威武,兩千年來傳唱不停。

可就是這麼一位不停書寫奇蹟的“西楚霸王”,卻終於在垓下大戰裡,沒扛住死敵劉邦的大軍圍毆。被一路追到烏江後,江邊的亭長勸他過江回江東重整旗鼓,他卻一句仰天長嘆:“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然後就在江邊死戰一場,最終愴然自盡。

如此悲壯一幕,也引來了後世無數詠歎。好些歷史愛好者更大膽猜想,假如項羽當時看開一點,渡江回到江東老家,咬牙休養生息後再戰劉邦,中國歷史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走向?項羽能否翻盤成功?甚至至少與劉邦劃江而治,建立一個與漢王朝分庭抗禮的強大政權。

也拜這類奇特猜想所賜,項羽壯烈自盡的一幕,也引來不少歷史迷們吐槽:你看這西楚霸王項羽,就這麼把大好的翻盤機會給葬送了,都是面子問題惹的禍。

項羽為何寧死不過江東?並非“無顏見江東父老”,史記裡藏著真相

那麼問題來了,倘若項羽不那麼“愛面子”,硬著頭皮過江了,接下來的歷史走向,是否真有可能來一個歷史大反轉?或者說,項羽寧可自殺也不肯過江,僅僅因為面子問題?

要想弄清這個問題,就得回到當時的“烏江現場”,復原一下《史記》裡,江邊亭長勸項羽渡江再戰時的原話:“江東雖 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您只要佔住了江東,是稱王還是報仇,咱們都有本錢。

那麼這個叫項羽寧死也不肯回的江東老家,真有這句話裡說得那麼強?

二:江東真的能成就大業?

比起後來令孫氏家族雄踞南方的江東來,秦漢之際的“江東”,不完全是一個概念。

當時的江東地區,以《史記》的記載,西南方向有秦朝故將趙佗割據稱王,福建方向也有越人聚眾起事,協助劉邦攻打項羽。另外昔日項羽的故地彭城,也被漢軍收入囊中,昔日楚國大司馬周殷也倒戈投降,雙手給漢朝送上戰略要地九江。在地圖上覆盤下就知道,

項羽這號稱“地方千里”的江東大本營,此時只剩了會稽郡這一小塊地方,而且正處於漢朝三面夾擊下,已然是末路困境。

項羽為何寧死不過江東?並非“無顏見江東父老”,史記裡藏著真相

當然,別看戰略態勢困難嚴重,但江東子弟兵的驍勇善戰,當時也是天下聞名。理論上說,倘若項羽回去後,當地上下一心,即使面對漢朝圍困夾擊,理論上說,項羽也是有得拼。但另一個現實困難,卻叫這個可能性,只能停留在理論上——江東的經濟條件。

和後來的東漢三國時代不同,此時的江東地區,經濟還處於嚴重的蠻荒狀態。照著《史記》裡的形容,那簡直是“無積聚而多貧”。其農業生產尤其落後,幾乎還處於刀耕火種階段。就算江東真如亭長誇耀的“眾數十萬人”,單是戰爭需要的軍糧補給問題,就足以把不擅建設的項羽急到頭大。這樣三面被圍的戰略態勢,外加貧困的物資儲備,過了江的項羽,又能支撐多久?

但最重要的原因,卻是另一條:民心。

三:民心盡失的項羽

項羽馳騁戰場多年,屠城坑殺、煮人燒人都幹過,給百姓留下了殘暴的印象,當然會認為他就算當上一國之主,恐怕也是個暴君。所以才會發生這樣的事:當項羽逃到陰陵迷路時,一老農給項羽指出的“逃生之路”,竟是通往一片沼澤——死路一條。原本有望逃脫漢軍追殺的項羽差點因此喪命。這件事估計讓項羽心裡拔涼,自己民心盡失已經顯而易見。

當然,性格決定命運。且不說項羽剛愎自用,做不到從諫如流,項羽還懷有一種“婦人之仁”。比如,“鴻門宴”上,有機會殺掉劉邦他卻遲疑不決,致使劉邦逃走,造成楚漢相爭的局面,就是這種婦人之仁的最好體現。

項羽為何寧死不過江東?並非“無顏見江東父老”,史記裡藏著真相

再比如,項羽死後,搶奪項羽一部分屍體而受封侯爵的騎司馬呂馬童,早先正是項羽的馬伕,追隨項羽參加大小戰役無數,多有立功,在項羽大封天下時卻啥官職也沒得到,仍是馬伕一個,憤怒、失望之餘背棄項羽轉投劉邦——部下有功卻做不到大力獎賞,人家看不到前途,誰還死心踏地跟你幹?背叛就成了必然。

所以,儘管項羽的神勇“天下無二”,卻難逃悲劇命運。但是,蓋世英雄的結局太慘,向來同情弱者的人們難免總是設想,假如項羽渡江會不會有機會東山再起?唐朝詩人杜牧也忍不住感慨:“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項羽渡江真的可以捲土重來嗎?

對於項羽渡江的假設,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顯然看得很透徹了,他在《烏江亭》中寫道:“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同樣,西楚霸王項羽在一路南逃的路上,已對當時的局勢瞭然於胸,對未來有了清晰的認識,雖然無奈、不甘,但大勢已去,就算渡江也根本不會有什麼作為,與其隻身逃跑,不如大丈夫一些,自我了斷慷慨赴死。所以,他說:“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而這應該是這位英雄從想回江東到決定自刎而死真正的心路歷程。

項羽為何寧死不過江東?並非“無顏見江東父老”,史記裡藏著真相

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的情節,是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大家都知道,《史記》不僅是一部史學鉅著,同時還是一部文學作品,在大英雄窮途末路之時,為他安排這麼一個保全其氣節的悲壯場面,從文學表現來說,無疑是一個妙筆。通過司馬遷的描述,讓人們記住了一個有情有義的蓋世英雄,而不是屠城坑殺,殘暴無比的西楚霸王,項羽如果地下有知,應該是會滿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