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锡雕:刻在金属上的三千世界

锡雕:刻在金属上的三千世界

锡雕,中国传统雕塑艺术,是中国乃至世界一门独特的工艺,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锡雕:刻在金属上的三千世界

锡器采用的是高纯度精锡,经过严格的配料、熔化、压片、裁料、造型、捶打、刮光、焊接、擦亮、錾花、雕刻、嵌铜装饰等十几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锡雕:刻在金属上的三千世界

莱芜锡雕,按类别分为:礼器、饮具、灯烛具、烟具、薰具、文具、化妆盒、纪念章、纪念币、浮雕摆件、花瓶、储藏用品等。按表现内容与形式分为:花、鸟、鱼、虫、诗词歌赋、龙、凤、走兽、吉祥物、人物、传说故事等,多达100种以上。


锡雕:刻在金属上的三千世界

人们在相当古老的时代就已开始对锡的运用,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锡制品发现于埃及第十八王朝金字塔中。许多人不知道,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其实是锡铜合金。

锡雕:刻在金属上的三千世界

我国制锡工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清时期锡雕在民间已相当盛行。莱芜制锡艺术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得到高度的发展,达到莱芜锡加工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当时,从事锡加工制作的业者不下千人,器物主要以生活用品和礼器为主。

锡雕:刻在金属上的三千世界

据传,当时到处是打锡卖锡的吆喝声,加工作坊主要分布在现杨庄镇、寨里镇一带,由于时人大多崇尚锡制品,婚丧嫁娶、馈赠亲朋好友更是以锡制品为贵,因此,锡加工成为当时莱芜重要的手工业之一,也是村民农闲时的主要经济来源。莱芜锡雕创始人在此基础上,选取质地、色泽俱佳的上等锡,精工细作,摸索创作出了主要以观赏为目的的艺术制品,在民间收藏。


锡雕:刻在金属上的三千世界

当时锡加工艺术的代表首推莱城西关王氏一家。公元1780年,莱芜城西关制锡世家王家,综合多种艺术,创制了第一批锡雕制品一配套茶具、酒具,其锡制品已脱离单纯生活用品加工的范畴,上升到了以艺术欣赏为主题,兼具实用性的艺术层面上来,以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雕制工艺不断提高,创造性的应用了浮雕艺术和镶嵌技法等,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技巧和精湛的构思设计,用这种技术和工艺生产的锡雕产品,洁净光亮、幽雅别致、玲珑剔透、独具风韵,成为莱芜当时集锡制品之大成者。


锡雕:刻在金属上的三千世界

文人雅士纷纷到王家定制各种器皿,能拥有一件王家的锡雕制品,成为当时上层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从此,“莱芜锡雕”以造型美观、技艺精湛、独具一格而著称于世。

锡雕:刻在金属上的三千世界

锡雕一问世,就受到朝廷的垂青,成为贡品。曲阜博物馆珍藏的满汉全席锡制餐具,即为鲁王工坊第三代传人王业普(字元吉)所做,是乾隆为女儿出嫁时专门定制的嫁妆,资料记载为:“乾隆女儿婚嫁到曲阜,由京派人到莱芜定做” 。在公元1914年美国全球物品展览会上,锡雕荣获“巧手如神”、“巧夺天工”两大金奖,南洋展览会荣获最优龙牌奖,鲁王工坊第五代传人王俊亭(字洪熙)的作品在公元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国际银质奖,使莱芜锡雕艺术从此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锡雕:刻在金属上的三千世界

锡器发展的鼎盛时期是明、清。清代以来,锡器不仅被民间广泛使用,也被皇宫大内大量接纳。在外观上,锡器向来从青铜器、陶器、瓷器中借鉴造型,但从进入清代以来,锡器的造型逐渐挣脱传统束缚,达到‘从心所欲’的艺术高度。但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价廉物美的不锈钢、铝、塑料等制品的出现,加上国家对锡原材料的控制,传统锡器业迅速走向了衰退和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