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格律詩裡的“鄰韻通押”是什麼意思?

暮色森林985


格律詩裡沒有鄰韻通押這一說法。鄰韻通押指的是古體詩。不過即使是古體詩的鄰韻通押,也不是沒有規則隨便亂用的,關於鄰韻需要了解一下以下幾點。

一、格律詩首句用鄰韻不是鄰韻通押

1、格律詩如果首句押韻用鄰韻,是允許的,但是2468句必須是同一個韻部,並且和首句是鄰韻。

2、最後一句用鄰韻叫做孤雁入群,另有進退格、葫蘆格等使用鄰韻的詩體,嚴格來說都不是標準的格律詩。偶一為之可以,經常用會影響自己的創作水平,這樣和用新韻沒有什麼區別了。

二、不是韻母相同就一定是鄰韻

東、冬是鄰韻,寒、刪、先是鄰韻,但是寒、刪、先與覃、鹽、鹹同是an的韻母,但不是鄰韻。

三、鄰韻不一定是相鄰的韻部

鄰韻不一定是平水韻中相鄰的韻部,例如上平三江和下平七陽離得十萬八千里也是鄰韻。

四、鄰韻平上去入分明

因為格律詩必須是平聲韻,所以大家對平聲韻更清楚一些,但是要注意的是仄聲韻。

鄰韻中平聲韻、上聲、去聲、入聲是不能混用的。其中很多人不注意的是上聲與去聲,在詞林正韻裡,上聲和去聲是混用的,但是詩韻不同,在隋唐以後,基本就見不到上聲和去聲混用的詩了,王力在創作《漢語詩律學》專門統計過,好像只在《長恨歌》中找到一處“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舊,去聲。柳,上聲。”

五、不要把多音字和古今異音字當作鄰韻通押

1、多音字

例如上、下這一類字在唐朝同是“上、去”韻部,因此大家會在押去聲韻的詩中看到這些字,也能在押上聲韻的詩裡看到這些字,因此會有人誤解為是上去鄰韻通押。

例如押上聲韻的詩: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發音晌)。上聲二十二養
敕勒川、陰山下(發三聲),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發音啞)。上聲二十一馬

2、古今異音字

綦毋潛有一首詩《春泛若耶溪》,這首詩沒有換韻,是押的上聲韻。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鬥。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後。生事且瀰漫,願為持竿叟。

押了五個韻:偶、口、鬥、後、叟。其中第八句有一個:後,這個字今天是四聲,但是這個字在上聲韻部,屬於上聲二十五有。

六、換韻不是鄰韻通押

混用叫做換韻,古體詩允許換韻,但是換韻不是鄰韻通押。例如敕勒歌用了兩個韻部,前四句用上聲二十一馬,後三句換韻,用下平七陽。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七、平水韻是宋人合併了以前的官韻

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193韻。唐朝以此為基礎修改作為官韻。北宋《大宋重修廣韻》在《切韻》的基礎上又細分為206韻。

原來韻書裡面可以通押的韻,在平水韻中合併為同一個韻部,因此平水韻只有106個韻部。

八、鄰韻的變化

在《廣韻》中“脂”與“支”是鄰韻,是可以通押的,但這兩個字在平水韻中被合併為一個韻部,不再是鄰韻。

我們所說的鄰韻是以平水韻為基礎標準。

……

道聽途說,未必如是,請自行辨別。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鄰韻通押”本身只是近代部分詩學者的一種提議,至多隻能看成是一個有待討論的學術問題,並非權威的原則規範。個人看法,近體格律詩中的聲韻之律不要再大動干戈改頭換面了,這些都是基礎性元素,適應它、繼承它,比改變它更穩妥。因此,還是不要相信所謂的鄰韻通押,本本分分學詩寫詩為好。

其實現在詩壇上很多的人,在用中華新韻寫格律詩。碰到這樣的詩,我是從來不會去看的。近體格律詩嚴謹的體式規制,本身就是古典美的組成部分。窄韻覺得麻煩就改寬韻,平仄要求也嚴,乾脆把平仄要求也去掉得了。本身學風不實,水平不夠,整天嚷嚷著廢平水韻用新韻,也不自感害臊!



格律詩要不要創新,當然要。文以載道嘛,主題內容、手法技巧、詩味詩境,都可以融入時代元素,大膽創新。前段時間,我和小築主人探討過這個問題,當前不少人對詩家語認識很片面,食古的問題很嚴重。比如寫詩詞依然常用策馬、仗劍、更漏、螺髻,這些都是古代人說的,如今哪有這回事。相反,電腦,微信,互聯網,甚至手機謝、電視機,都是應該融進去的,大家反而不敢用,用了怕人家說俗氣。謬之大矣。



附詩兩首,博友一笑。

《七律》 詩/嘲顱

一疏大志困平凡,時勢逼人如猛男。

指馬枉尋頻陷鹿,有絲每吐只包蠶。

吟詩易感春秋筆,秉史忽諳司馬談。

或可浪言心是寄,閒愁寬不到江南。

《七言》兩學一做 詩/抱庸

江山易打賡承難,大業千秋系黨團。

奮進當看執節手,征程以賴定星盤。

肅規張紀流毒掃,袪腐除奢正氣端。

常惕四危應有策,兩學一做事途寬。

(圖片均自網絡)我是抱庸。問候朋友。


抱庸詩書


所謂的鄰韻通押指的是格律詩首句起韻式而言,有的首句(即起句)可用鄰韻,如我寫的《臘梅》詩;“獨傲風霜不畏寒,高山峭壁又何妨?百花沉醉無顏色,唯我亢歌吐異香!”起句用的就是上平聲十三寒韻,而對句和尾句用的是下平聲七陽韻。如歐陽修的《田家》詩;“綠山高下映平川,賽罷田神笑語喧。林外鳴鳩春雨歇,屋頭初日杏花繁”。首句起韻用的是下平聲一先韻,對句和尾句是上平聲十三元韻。又如林逋的七律《山園小梅》詩;“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其首句起韻亦為下平聲一先韻,對句直至尾句用的是上平聲十三元韻。須要指出的是;不管絕句或是律詩、排律詩,只要是格律詩,除了首句可用鄰韻外,其它必須一韻到底,不得換韻!通押指的是首句起韻直至整首詩結尾,即用一韻到底,如我寫的《秋戀》詩;“人因情怨犯秋愁,我畏炎寒倍戀秋。秋去秋來知往返,時光一轉忘回頭”。就是用的通押韻式。另有一種上去通押式,那屬古體詩的範疇,在這裡沒必要贅述了!


手機用戶62277769735



一、當下的鄰韻通押源自舊韻格律中的“借韻”格,其本質是對“借韻”的謬解及誤用。

何為借韻?無論是在新韻還是在舊韻的語境下進行描述,“借韻”都是在相鄰或近似的韻部中借字作為韻腳的意思。(新韻指《中華新韻》;舊韻指《平水韻》;下同)

首先,詩用舊韻時才會出現借韻的情況,新韻極為少見。因為新韻的韻部比較寬泛,一個韻部動輒幾百上千字,如果這都不夠一首詩押的(一首格律詩才幾句話,是要上天還是要寫火星史詩?),新韻的韻腳,即便想借也是借無可借了吧?

借韻在唐宋之格律中還算是一種常格,並不少見。其中的主要格式分為“孤雁出、入群格”與“飛雁出、入群格”。前者所借的韻放在首句尾,其餘韻腳一韻到底;後者借來的韻放在末句尾,之前的韻腳要嚴守另一韻部;孤雁格為主流,飛雁格次之;可借鄰韻,亦可借別韻。舉例: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雨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中:上平一東;濃、鍾、峰、松:上平二冬。

元稹《故行宮》:

寥落故行宮,(東韻)

宮花寂寞紅。(東韻)

白頭宮女在,

閒坐說玄宗。(冬韻)



此外還有“進退格”(隔句押一韻,用兩鄰韻)、“葫蘆格”(前二、後四各一韻,用兩鄰韻)、“軲轆格”(每兩句一韻,用兩鄰韻),這三格在當時屬於試驗體,所作不多。流傳到當下就變成了文字遊戲愛好者和舊韻炫技者用來搏取機巧吆喝的手段了。不是嗎?舊韻的韻部本就不寬,選字已是不易,還弄些小玩意兒跳來跳去又出又進的,還嫌韻部不夠窄怎地?從試驗體,到邊緣體,再到遊戲體,就是這後三格沒有形成主流的直接原因。

除上述三格試驗體還存有十數首古例,再加上常見兩格“孤雁入群格和飛雁出群格”之外,當下所謂的“鄰韻通押”都不能叫借韻,而是出韻(也稱落韻),是失律。這不是我說的,古有宋、明、清詩解,近有王力。

二、鄰韻通押屬於不同韻典間的混用。

咱們可以看看舊韻的鄰韻是如何劃分的(所謂的鄰韻通押者寶典):①東、冬。②江、陽。③支、微、齊、灰(半)。④魚、虞。⑤佳、灰(半)。⑥真、文、元(半)。⑦寒、刪、先、元(半)。⑧蕭、餚、豪。⑨庚、青、蒸。⑩覃、鹽、鹹。只有歌、麻、尤、侵這四個韻部是單獨使用的,沒有鄰韻。

除了仄聲部和入聲部,這般通押下去,其實正好押出了一部《詞林正韻》的十四個平聲韻部,而且是《詞林正韻》的所有平聲部。



通押成這般模樣,誰能自證得清寫的格律詩押了《平水韻》還是《詞林正韻》?拿幾首“借韻古例”出來大肆宣揚通押的,都是浮於表面者,詩詞韻書大概都是白讀了,人云亦云,並未去真正做過更進一步的研究,經不起細工推敲。

還有那些“畢生通押粉”,想必是根本不懂《平水韻》和《詞林正韻》之間的區別。古今格律詩,哪一個是用《詞林正韻》來入韻的?嗯,蘇東坡或許能算上一位,但咱有蘇軾的高度嗎?或者咱有大小李、杜那般敢於無視格律的才氣嗎?沒有,還是老實回到基點默默耕耘吧,莫要強詞奪理。更不要把自己放在“歷史和發展”的高度上,把謬解說成是為格律詩的韻部拓展事業作大膽嘗試和無私貢獻。視古人之規為“陋規”?視《新韻》如無韻物嗎?



連《量子力學理論》和《廣義相對論》至今還無法統一,就算《弦論》到現在也還是處於摸索和論證階段,不及百年的標準宇宙模型還有待發現新粒子去加以完善,這倒好,一個通押就全踩了。(嗯?貌似扯遠了,牽回來接著說~)

在此格外要奉勸新近入門的朋友,千萬別拿“老幹部體”當回事,誤人誤己。一撮平時詞彙積累不夠,一到寫詩時就詞窮的人,鄰韻通押就是這類擁躉的託辭罷了,不必當做金科玉律,也別受薰陶誤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夯實基礎才是王道。

三、鄰韻通押既是疑古也是否今。

Why?

看官,還沒看明白嗎。如此這般通押下去還講什麼《平水韻》、《詞林正韻》和《中華新韻》?一步橫跨三部韻典。居然還在那裡指點別人:“古今不能混用”!咱還是乾脆都用新韻得了,如此咬著舊韻不放是故作清高,還是表示比別人多會了一部平水韻?(哦,還有半部詞林正韻)

另外“古為今用”這句怎麼解釋也解釋不成“古為己用”吧?自個兒怎麼得勁就怎麼用,還分新韻舊韻幹嘛?什麼《平水韻》又《詞林正韻》的,大家也都別在那露怯了,一個《中華新韻》全部梭哈了。結果還說什麼“我這是舊韻,鄰韻通押懂嗎?”對不起才疏學淺,真沒看懂,這是在否定舊韻的文化意義,還是在懷疑普通話的文學地位?

“古今通轉”也不是這麼玩兒的吧?新舊韻部能合在一起的字多了去了,古今都無疑義的字,通用便是通用,跨典跨部跨古今“通押”算是怎麼個一回事?“古今通轉”說的是,古今能保持一致的,可以通用無須多言,而不是說不同韻部之間可以通押,鄰近韻部也不行;更別說多部韻典古今混用了!

最後,真正的實錘來了——

大談鄰韻通押的朋友,知道《平水韻》和《詞林正韻》是怎麼來的嗎?我可以準你現在就去查《切韻》、《集韻》以及《廣韻》這些中古韻書。看看那麼多的韻部是怎麼劃分出來的。



先分清“古音構擬”和現實發聲之間的區別,然後大膽的切,切完之後再告訴我,究竟哪些解音構字告訴了你它們是可以押成現在這“十四通押部”的?通押的根據,是與古韻一脈相承過來的,還是更靠近新語言的韻部劃分?

用舊韻進行格律詩創作,既然都詞窮到了不忌鄰韻通押的地步了,為什麼不去直接使用新韻?為什麼還要一再模糊舊韻的真實定義?“鄰韻通押”是古今格律詩的最大笑話之一,沒有之二!不服來辯,我自冷眼圍觀,呲牙微笑以待,呵呵。

『最後忘了說了,本人主頁的“文章”欄里正在連載《七天速成格律詩》,歡迎各位行家裡手前來圍觀、拍磚和摧殘!生氣一律免費,氣出幽怨者,長期享受威挨披待遇,尊享黑鑽等著你拿!』PS:最後這段也是原創,手機碼字不易,可以轉發、送花和點贊!但謝絕“你搬運的歡,晾我在一邊”。看好嘍,我最後這句就是通押,押的是上平十四寒、下平一先!)


薩小刀


為回答該問題,首先明確幾個概念。

一、鄰韻

一般指在平水韻裡二個字讀音相近,韻目相鄰(多數情況),稱其兩字互為鄰韻。

互為鄰韻的字,在詞林正韻裡合為同一韻部(韻目)。如“一東”、“二冬”互為鄰韻,均在詞林正韻的第一部(平)。

二、鄰韻通押

鄰韻通押是指古體詩裡把鄰韻當成一個韻部,任何韻腳都可以用鄰韻,叫鄰韻通押。

例一,唐.李白《古風(其十九)》

西上蓮花山,迢迢見明星。

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

霓裳曳廣帶,飄拂昇天行。

邀我登雲臺,高揖衛叔卿。

恍恍與之去,駕鴻凌紫冥。

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塗野草,豺狼盡冠纓。

星、冥,九青(平);清、行、卿、兵、纓,八庚(平)。鄰韻“九青”、“八庚”通押。

另外,填詞用的是詞林正韻,詞林正韻裡由於把平水韻裡的鄰韻合併為一個韻目了,不存在鄰韻了,所以用詞林正韻填詞,無鄰韻通押之說。但是,若用平水韻去判別詞的韻腳,可以看到詞裡是存在鄰韻通押的。

例二,宋.李清照《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暮、路,七遇(仄)去聲;處,六御(仄)去聲;鷺,七遇(仄)去聲。

這一首詞裡,用了兩個臨近的韻目七遇和六御。

三、格律詩裡的“鄰韻通押”

嚴格來說,格律詩裡不存在鄰韻通押。之所以會提出這樣的命題,可能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1、格律詩的首句允許用鄰韻,誤認為首句用鄰韻就是鄰韻通押,實際此種情況只是首句借用鄰韻,不叫鄰韻通押,習慣上叫孤雁出群格,不視為出韻。

例三,宋.蘇軾的七絕《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二冬韻)

遠近高低各不同。(一東韻)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一東韻)

“二冬”、“一東”互為鄰韻,均在詞林正韻的第一部(平)。

2、孤雁入群格

指在格律詩的首句入韻式中,在末句借用鄰韻,是否視為出韻,有爭論。孤雁入群格的應用不多。

例四,宋.范成大的七絕《滹沱河》

聞道河神解造冰,(十蒸韻)

曾扶陽九見中興。(十蒸韻)

如今爛被胡羶浣,

不似滄浪可濯纓。(八庚韻)

“十蒸”、“八庚”為鄰韻,均在詞林正韻第十一部(平)。

四、注意事項

我們現在所說的鄰韻是以平水韻為標準。就平水韻與詞林正韻而言,鄰韻只存在於平水韻中,詞林正韻裡挨近的韻目不叫鄰韻。

1、並非兩韻目緊挨著即是“鄰韻”,比如“二冬”和“三江”從排序上緊挨著,但並非“鄰韻”,因讀音不相近。在詞林正韻裡不在同一部,“二冬”在第一部(平),“三江”在第二部(平)。

2、韻目不相鄰也可能為鄰韻,例,“三江”(上平)與“七陽”(下平)為鄰韻,因讀音相近。二者都在詞林正韻第二部(平)。

3、韻母相同不一定是鄰韻

如,寒、刪、先與覃、鹽、鹹,韻母同是an,但不是鄰韻。從位置上看,前者是上平十四寒,後者是下平十四鹽。

在詞林正韻裡的位置:前者在第七部(平),後者在第十四部(平)。

總之,鄰韻通押只運用於古詩及詞裡,格律詩裡雖然借用了鄰韻,但不叫鄰韻通押,比如叫“孤雁出群格”及“孤雁入群格”等。小編在這裡只是記錄了自己的學習心得,至於當前爭論的創作格律詩到底允許不允許鄰韻通押那是另一話題。我的態度是“先學懂,再表態”。歡迎諸位方家批評指正!





雪勁松369


律詩和絕句的韻字,一般指每一句最後一個平聲字的韻母相同的字。韻母相同的但不在格律詩和絕句同一個韻部的字,不可以用在同一首律詩或絕句裡,即律詩和絕句不可以鄰韻通用。比如,一東二冬兩個韻部混用在絕句或律詩裡,是不行的。但在宋體詞裡,可以鄰韻通用。

也有少數仄韻律詩或絕句,比如;

七絕--秋風浩蕩

萬里清秋風浩蕩,

香梨樹下添蕭爽。

晴空一鶴逐遊雲,

遠近高低迷俯仰。


東張西望客


[鄰韻通押],是近代提出的押韻方法,毛主席也提倡寫詩可押鄰韻。

如今要是說寫格律詩,用平水韻還不能押鄰韻,那是根本不瞭解什麼叫[押韻]。

所謂[鄰韻],就是發音相近,但是韻部不同的字。格律詩一開始講究的是[一韻到底],就是說寫詩押韻的字必須來自同一個韻部。

[韻部]怎麼來的呢?就是前人根據文字不同的發音,把發音相近的字歸為一類。比如說[臣]跟[神]發音類似,那就可以歸類到同一個韻部。這就是[韻書]的原理。



目前可考的第一本韻書,是隋朝的《切韻》。因為每個朝代語言都會發生變化,所以基本上歷朝歷代都會重修韻書,目的就是讓韻書順應語言的變化。

現在寫詩用的[平水韻],最早緣於南宋劉淵編著的《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共107個韻部。而在此之前通用的是《大宋重修廣韻》,但有206個韻部。可以說前面這本《平水韻》,就是《廣韻》的鄰韻通押版本。

問題來了,寫格律詩如果必須保證[一韻到底],那麼當語言發生變化,韻書就得重修,這個邏輯沒錯吧?歷代一直就是這麼做的。

但是呢,在如今寫詩所用的《平水韻》中,有很多韻部發音都是相似的,比如[東]跟[冬]押韻嗎?押韻,但是卻是不同的韻部,這種情況顯然很不合理。



從近代開始,由於沒有新的韻書可以代替,所以退求其次,採取了[鄰韻通押]的方法,暫時解決了難題,只等待新的韻書出世就可以解決了。

建國之後,把普通話定為國語,《中華新韻》也隨之問世。但是由於普通話中沒有入聲,所以這跟歷朝歷代的韻書有區別,這就讓寫詩之人一時接受不了。於是有的人就繼續沿用《平水韻》,直到今天,寫詩還是以平水韻為主。

如今有些人學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味要求格律詩要[一韻到底],卻根本不考慮韻書是否不合時宜。既要把格律詩跟《平水韻》綁定在一起,又不肯接受[鄰韻通押]的建議,因此造成不上不下的局面。

在我看來,寫詩用平水韻或新韻都可以,如果用平水韻,就不必拘泥於[一韻到底],押鄰韻最好的方法是參考《詞林正韻》。

詞韻原本就是按照詩韻的鄰韻而編的,詞原本是用來唱的,但是如今唱法都失傳了,只能用來讀。你說讀詩和讀詞,除了句式不同之外,有什麼本質區別?如果沒有區別,為什麼填詞可以用鄰韻,寫詩就不可以?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對於如今學詩之人來說,我的建議是不要盲目聽從別人的看法,要多去思考事物的本質到底是什麼,當然這也包括我的觀點。

瞭解更多詩詞有關知識,敬請關注詩詞補習班。

詩詞補習班


“鄰韻通押”是押韻詩中經常會遇到的情況,但一般都是爭對於唐格律詩來說的。而這個“鄰韻”只是在古韻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平水韻”中才有的現象,而在中華新韻十四韻中是不存在的,因為新韻把鄰韻部合在一處了。

那麼“平水韻”是什麼?

它的全稱叫《平水新刊韻略》,是金朝江北平水人劉淵著的。它的前身是北宋時期的《廣韻》,《廣韻》的前身是由唐朝的《唐韻》來的,《唐韻》的前身是隋朝陸法言的《切韻》。

為什麼不同朝代的詩韻書不同呢?

因為各個朝代的語言是由所變化的,就像我們今天講的普通話不可能和古時候一樣。所以根據語言的不同就要對原先前朝的韻書也要修改,就是我們今天的《中華新韻十四韻部》也是有依據的。

最初的《平水韻》是成107韻部,後來元初陰時夫著《韻府群玉》是106韻的版本的“平水韻”。明代以後,文人都沿用106韻部,

在清代康熙年間,皇家也編修韻書,因為當時士子進考場作試帖詩,要詩韻。必須統一的詩韻。於是把“平水韻”根據當時情況稍微又修改編著成冊,叫《佩文詩韻》作為清代科舉用的官方韻書。

實際上我們現在用的古韻“平水韻”就是這部康熙年間的修訂本。

這本“平水韻”共共106韻10235字,分平上去入四聲。

押韻有了,那麼鄰韻又是什麼呢?

像著名學者王力也說:所謂鄰韻,即指韻音相近者。比如“因”“恩”的韻母是不是很像,這就形成鄰韻,像鄰居一樣。

下面將“平水韻”允許鄰韻通押的歸納一下,如下:

第一類: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第二類:平聲江陽;上聲講養;去聲絳漾。第三類;平聲支微齊,上聲紙尾齊芰,去聲寘未霽。第四類;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第五類:平聲佳灰,上聲蟹賄,去聲泰卦隊。第六類,平聲真文及元半,上聲軫吻及阮半,去聲震問及願半。第七類,平聲寒刪先及元半,上聲旱潸銑及阮半,去聲翰諫霰及願半。第八類,平聲蕭餚豪,上聲篠巧皓,去聲嘯效號。第九類,平聲歌,上聲哿,去聲個。第十類,平聲麻,上聲馬,去聲禡。第十一類,平聲庚青,上聲梗迥,去聲敬徑。第十二類,平聲蒸。第十三類,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第十四類,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

第十五類,平聲覃鹽鹹,上聲感儉豏,去聲勘豔陷。

入聲可分為八類第一類,屋沃。第二類,覺藥。第三類,質物及月半。第四類,曷黠屑及月半。第五類,陌錫。第七類,緝。第八類,合葉洽。注意;在歸併為若干大類以後,仍舊有七個韻是獨用的,這七個韻是;歌 麻 蒸 尤 侵 職 緝

要是再要深究下去,這裡恐怕是一時半會兒說不完的。


怪譚先生


在格律詩詞創作中,習慣上寫格律詩依《平水韻》,填詞依《詞林正韻》。《中華新韻》或《中華通韻》則詩詞通用,由於在新韻的編制中,韻部已很寬,故不在本文討論範圍。


鄰韻通押的意思是,將鄰近的韻部當作同一個韻部使用,其主要適要用於填詞,《詞林正韻》的編制,本身就是以《平水韻》作為基礎,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部,合作同一韻部作使用的。例如:

第一部:平聲一東二冬通押。上聲一董二腫、去聲一送二宋通押。

第二部:平聲三江七陽通押。上聲三講二十二養、去聲三絳二十三漾通押。

填詞之所以容許鄰韻通押,是因為詞原來是配樂演唱的,歌妓可在演唱時,將字的尾音作適當變調,使其變得押韻。

而格律詩是以吟誦作表現的,其相對於詞而言,用韻要嚴得多。因此,寫格律詩不能依《詞林正韻》,也不容許鄰韻通押。若以鄰韻通押的作品參加詩賽,基本上都過不了較律員這一關。



但有兩種情況,借用鄰韻,可視為合律:

一、孤雁出群格

前兩日,我答題時討論過近體詩的格律,其中首句有押韻(平收)和不押韻(仄收)兩種情況,那麼,在首句入韻式中,起句可借用鄰韻,這種體例,稱作孤雁出群格。其不會被視為出韻。我舉兩個詩例:

例一《題西林壁》(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二冬韻)

遠近高低各不同。(一東韻)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一東韻)

例二《山園小梅》(宋.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一先韻)

佔盡風情向小園。(十三元韻)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十三元韻)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斷魂。(十三元韻)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須檀板共金樽。(十三元韻)

首句入韻的格律詩,借用鄰韻的韻字,作為首句的韻腳。唐宋幾成風氣,視為定例,叫‘借韻’。起名號‘孤雁出群’…… 如冬韻詩起句入東韻,支韻詩起句入微韻,豪韻詩起句入蕭餚是也。(摘自《今韻說略》)

二、孤雁入群格

孤雁入群格的應用並不多。其與孤雁出群格的不同是,在首句入韻式中,其是在結句借用鄰韻,一般情況下,也不視為出韻。也舉兩個詩例:

例一、呼陀河(宋.范成大)

聞道河神解造冰。(十蒸韻)

曾扶陽九見中興。(十蒸韻)

如今爛被胡羶浣,

不似滄浪可濯纓。(八庚韻)

例二:故行宮(唐.元稹)

寥落故行宮。(一東)

宮花寂寞紅。(一東)

白頭宮女在,

閒坐說玄宗。(二冬)。



除以上兩種情況外,也有一些詩作,採用了其他的借韻形式,但多是作為一種創作實踐,並未獲得廣泛認同,故不被列為定例,仍會被視為出韻。


詩詞書院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做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走又開封。

這幾句不知道記錯沒有,這就是借鄰韻。

這個方面有不少的列子。我也用過鄰韻,

花到荼靡春已殘,斑斑往事漫荒原。

一人名字心尖上,滑到唇邊不敢言。

這是很常用的模式。當然這是指平水韻而言,新韻就沒有這麼一說了。因為新韻用韻很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