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中国邮轮产业:开放倒逼改革 改革推动开放

“中国现代邮轮产业起步之年应该是2006年。该年的7月3日意大利歌诗达邮轮公司的‘爱兰歌娜号’邮轮从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启航,开启了从上海至日韩真正意义上中国沿海现代邮轮的始发港航线”时任上海市虹口区委书记、现任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邮轮经济服务专委会主任孙卫国对10 年前上海邮轮产业的发展记忆犹新。

中国邮轮产业:开放倒逼改革 改革推动开放

孙卫国说起上海邮轮产业发展就像叙述一个个经典故事一样生动……10年上海市虹口区区委书记的工作,让他对上海邮轮产业充满了深厚的感情,更浓缩着他对发展邮轮产业的执着和坚强……

上海邮轮产业的前10年,开放倒逼改革

2002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开始提出黄浦江综合开发战略,对于虹口,则提出了打造世纪精品的要求。上海市虹口区区委、区政府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建设,实现长久以来的航运梦想。

“热闹的码头背后,是北外滩航运服务业集聚区功能设施的日益完善的结果。邮轮经济是北外滩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发的一部分,北外滩的目标是要打造‘1+3’,即1个企业总部基地,要素集聚、邮轮客运和口岸服务3个中心,为上海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挥应有作用。”孙卫国非常看好当时的邮轮经济市场前景。而上海的邮轮产业在那时也应运而生。

“上海邮轮产业发展的前10 年。从2006年7月2号,歌诗达邮轮‘爱兰歌娜号’从上海开辟了母港航线,通常我们将这定义为中国邮轮的元年,到今天为止走了12年时间。”孙卫国回忆道“这十几年发展比我想象的快得多”。这些年间,不仅是邮轮旅游,整个邮轮产业链在中国也得到初步发展。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11个邮轮港接待邮轮1,181 航次,客流量达495万人次。其中,上海总航次512航次,占全国43%,中外旅客298万人次,占全国60%,稳居全国第一。

其中,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享有“国际邮轮港湾”之誉,集中了邮轮服务、交通、商务、休闲等多种功能,其客运综合楼总建筑面积为61,000 m2,5个大型泊位,其中包括3个7万吨级邮轮泊位、1个5万吨级备用邮轮泊位以及1个挖入式港池泊位,可供以旅游娱乐休闲为主要功能的游艇、游船和邮轮停靠。

以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为核心的上海水上门户,带动形成了航运旅游、商业商务等配套服务区;以上海港吴淞口客运中心与周边配套,形成了国内水上旅游服务集散区,树立起了上海水上门户的新形象。

中国邮轮经济仍旧处于“初级阶段”,亟待改革推动开放

邮轮作为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和劳动力密集为特征的新兴产业,可以直接拉动国家的大型船舶建造、港口设施建设、地区旅游资源整合、邮轮专业人士培训、金融产品服务、邮轮消费品供应等邮轮产业的崛起。邮轮产业的发展更需要具有外向型眼光、国际化水平,同时对社会和市场的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国际邮轮出入境旅客数量飚升,邮轮服务的质量并没有提升;邮轮市场十分繁忙,邮轮经济的产业链并没有拉动。对于这种现象,孙卫国认为我国还是处于邮轮经济的“初级阶段”。

一是上海港邮轮出入境游客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对市场消费拉动有限,对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缓慢;二是邮轮公司航线单一,低价竞争、市场混乱、游客反映服务质量不升反降;三是邮轮货物供应,国家对船供货源关税政策等原因造成国内货物价格缺乏竞争力,更加难以进入邮轮供货渠道;四是我国邮轮运营企业尚未真正起步,且也无能力涉足,发展本土化的邮轮企业任重道远;五是涉及邮轮的国内保险、租赁等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尚未建立和完善;六是国内建造大型邮轮刚刚起步,核心技术难以把握,国产化率更无从谈起;七是我国沿海城市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沿海和内河有发展邮轮的巨大潜力,但是,在政策法规、码头设施、经营服务和旅游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短板;八是当前大力支持、鼓励和保护国内邮轮企业的国产化、本土化,参与平等竞争十分迫切,政府在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和政策扶持方面还需要统筹兼顾、加快步伐;九是国家旅游局批复同意设立的邮轮经济实验区,在政策支持和落地方面突破甚少,对上海邮轮经济的实际促进作用不够;十是邮轮旅游市场在价格体系、营销方式、服务质量以及处理维权纠纷等方面,还应规范服务、加强管理、完善法规。以上十点,需要在未来通过进一步大胆改革创新加以突破和解决。

“发展邮轮产业,市场资源一定要集聚,不能盲目建设邮轮母港,如何衡量,其实有三条检测标准:邮轮真正的产业链是否形成;邮轮经济占当地GDP 的比例是否提高;邮轮公司的经营状况如何。”面对当前越来越多的邮轮母港建设,孙卫国很担忧,“建设邮轮母港一定要考虑市场因素,不能‘一哄而上’,这样势必造成国家财力的分散”。

中国邮轮产业:开放倒逼改革 改革推动开放

上海将打造成为亚洲第一国际邮轮母港

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开放倒逼改革”的逻辑在过去30多年中屡屡得到验证。在邮轮产业发展时代,这种逻辑同样适用。

“自从2004年金秋时节马来西亚丽星邮轮在北外滩开启了‘丽星之夜’活动后,邮轮很快闯进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开放倒逼改革,开创了中国邮轮经济发展的先河,推动了现代邮轮产业从无到有、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当前的邮轮特点又是改革推动了开放,邮轮产业一定要重视开放,发展邮轮产业一定要站在全球视野中进行战略定位,因为邮轮产业本身是一个高度国际化、全面开放的产业,不能简单等同于一种旅游产品进行开发,而是全产业链、上下游的共同建设、完善,包括港口硬件设施的配套、运营服务的标准等都要与国际化接轨”孙卫国说。

开放倒逼改革,并不是什么新鲜说法,却不断给邮轮产业带来新的惊喜。

当前,游客乘坐邮轮跨出国门使旅游出行更加丰富多彩,也使国际旅客乘风破浪来观赏上海这个东方之珠的国际大都市。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邮轮出入境人次和邮轮靠泊都跃居世界前列。近年来,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以惊人的速度得到发展,与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一起成为上海作为世界邮轮大港的新标志。上海作为著名的国际邮轮母港,这也使世界航运旅游市场始料未及,更为我国邮轮产业链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1+1﹥2,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和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要抱团发展,要共同展示中国上海这个大都市的魅力,抱团发展定能打造成为亚洲第一国际邮轮母港”孙卫国表示。

“我是兜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我一直看好的邮轮事业”孙卫国笑着说。近日,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邮轮经济服务专委会的成立,让孙卫国非常激动。“为了更好地发挥邮轮产业集聚的优势,我们将专委会办公地点放在了‘上海北外滩航运中心’,‘上海北外滩航运中心’由虹口区人民政府整体规划打造,目标是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标志、展现北外滩航运服务集聚区的形象,促进航运信息交流与汇集,提升北外滩的航运产业能级和地位。”“届时,邮轮经济服务专委会的工作将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顺势而为、有所作为’的精神,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各方意见、深入解剖突出矛盾和问题,沟通市场信息、反映企业需求、积极为政府献计献策,共同努力铸造专委会办成单位会员的温馨之家,邮轮发展的航道之灯,拼搏市场的避风港湾。”孙卫国表示。

“当前,中国邮轮产业在新一轮发展中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突破’,同时还要促进‘转型、改造、发展’,这是推动中国邮轮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孙卫国微笑地告诉记者,“对于上海,我们的目标就是吴淞和北外滩国际邮轮中心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将上海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亚洲邮轮母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