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試解A股之困:為何經濟更平衡了,股市卻不斷下跌?

試解A股之困:為何經濟更平衡了,股市卻不斷下跌?

  • 關注秦朔朋友圈
  •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054篇原創首發文章

近期股市失控性下跌,6月19日滬指跌到2900點左右,A股再現千股跌停局面,無數股民遭遇心碎時刻。

央行行長易綱19日晚接受《上海證券報》採訪稱,金融市場波動受多種因素影響,中國股市出現波動,主要受情緒影響,既然是市場,就會有漲有跌,投資者應該保持冷靜,理性看待。

針對國內外市場擔心的中美貿易摩擦升級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易綱說,近年來,內需對中國經濟的拉動不斷上升,貿易依存度已從2006年的64%下降到2017年的33%,低於42%的世界平均水平,經常項目順差佔GDP的比例也從2007年的約10%下降到2017年的1.3%,我國經濟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不斷增強。

試解A股之困:為何經濟更平衡了,股市卻不斷下跌?

易綱行長此言傳達的信息是,中國經濟已經不像2006、2007年時的對外依存度那麼高,而是越來越平衡,中國有近14億人口,是一個大市場,“經濟內生潛力巨大,有充分的條件和空間應對好各種貿易摩擦”。

但熟悉股市的朋友都記得,2006、2007年恰是A股的一次大牛市,滬指2007年10月16日創下6124點的歷史最高記錄。從那時到現在,11年時間,滬指跌掉了一半多。也就是說,中國經濟失衡最嚴重的時候,股市反而最牛,經濟走向平衡,股市反而很多熊氣。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筆者試析如下。

先說一下2006、2007年的大牛市。這場牛市的制度性原因是股權分置改革,大股東向中小流通股股東贈股,以獲得流通權。大股東和中小流通股股東通過博弈,形成了利益共同體,產生了合力,這是A股歷史上少見的。而為了股權分置改革能順利推行,政府對於股指上漲也樂見其成。

第二個原因在於資金面。確實,如易綱行長所說,當時中國經濟高度依靠外貿,外貿順差佔GDP接近10%。但由此形成的巨大外匯佔款,卻使得中國的廣義貨幣供應極其充足,甚至有些氾濫。水太多,水漲船高,資產自然升值。外匯佔款是央行強制性結匯並相應釋放人民幣的結果,這一情況一直延續到2007年8月13日“匯改”,國家外管局宣佈,境內機構即日起可自行保留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入,企業無須按照強制政策的規定,將有限保留之外的外匯轉賣給國家。但由於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人民幣對美元一直升值,所以企業還是紛紛將外匯轉賣給國家,而持有人民幣,享受升值。央行接受美元,再吐出人民幣,更加劇了資金面的鬆弛。

在制度面和資金面的兩大支撐下,加上股權分置改革激發了企業大股東的積極性(想想股改第一股三一重工之後的表現),所以牛市逐步形成,並波瀾壯闊。但也必須清楚,滬指從6124點的頂點到1664點的谷底(2008年10月28日),只不過一年時間!泡沫終究要爆掉!

試解A股之困:為何經濟更平衡了,股市卻不斷下跌?

目前的中國經濟,從服務業佔比、內需佔GDP比重、貿易順差佔比等指標看,確實是越來越平衡了。但在中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附加值低的大背景下,他們一方面對於廉價資金的供給還有強烈的依賴,一旦資金面偏緊張、利率向上走,就會倍感壓力;另一面,雖然中國內需市場很大,但競爭也超級激烈,很多中國企業之所以不願意在國內做品牌,寧可做代工出口,就是因為國內市場存在價格戰、賬期長、不誠信、渠道成本高企、勞動力成本上升迅速等等問題,

換言之,中國市場大而不肥,缺乏巴菲特所說的“長長的坡”“厚厚的雪”。此外,近年來,在不怕燒錢的電商的衝擊下,一般實體企業的利潤狀態更不可能有什麼改善,能夠維持現狀就不錯了。

由此,當中國企業更多地依賴國內市場時,雖然宏觀經濟平衡了,但微觀市場主體的日子可能更難過。加上去槓桿的陣痛期沒有過去,穿透式監管壓縮了很多昔日可行的融資管道,使得整個金融的水池子不像過去那麼充沛,而是越來越節制了。這倒逼企業走內涵式發展、創新式發展之路,但很多企業因為種種原因轉型乏力甚至無能為力。企業無能為力,還是靠債務驅動,很多質押股權以借債的企業,最近股價都跌到觸發平倉線附近。此起彼伏,連帶的都是壞消息,自然讓投資者擔心銀行股也隱患重重。近期銀行股靠近估值底部,就是投資者預期的一種表現。

銀行不再“大放水”,5月社會融資增量急劇下跌,資本市場也顯得格外嚴肅。證監會強化監管,發行常態化,近期更有CDR等“高估值獨角獸”的空襲壓力,這都使得市場在短期內有了不能承受之重。中美貿易爭端只是最後一根稻草而已,何況這根稻草比鐵棍還重!

雖然中國經濟長期向好,也充滿韌性,但就目前來說,可謂結構性陣痛夾雜著不測風雨,頗有些羸弱的情狀。易綱在19日大跌後就接受採訪,釋放消息,顯然是看到了負面情緒連環發酵的危險,所以早表態,穩人心,調控投資者預期,使其正常化。

易綱說,“人民銀行始終高度重視外部衝擊的影響,我們將前瞻性地做好相關政策儲備,綜合運用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穩定,把握好結構性去槓桿的力度和節奏,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就筆者個人的理解,股市風險的底線應該是不重蹈2015年驚心動魄的夏天和2016年初“熔斷”那一幕。此綱非彼鋼!

中國股市向何處去?短期來看,確實不樂觀,5月份的經濟數據缺少亮點,加劇了對下半年經濟的擔心。但中長期來看,中國的轉型升級、創新驅動已經取得了不少實質性的進步,很多行業裡,中國企業“輕舟已過萬重山”,新舊增長動力在加快轉換。“中國的資本市場有條件健康發展,我對此充滿信心”,易綱所言,不是放空炮,而是有的放矢。政府不會輕言救市,但呵護之心已經表露無遺。

尤其在當下諸多內部經濟、金融矛盾暴露,而外部特朗普又不消停的背景下,如何不讓信心動搖,也在考驗相關部門的智慧。股市不能搞成政策市,但股市有政治屬性、社會屬性、民生屬性,則是肯定的。思維非常市場化的易綱此次及時發聲,可視為著眼大局的表現。

試解A股之困:為何經濟更平衡了,股市卻不斷下跌?

最後稍微說兩句美國,國內投資者常常抱怨,為何A股提不起來,而美國一直高位向前?近期美國經濟數據如零售和就業等表現強於預期,美聯儲宣佈上調指標利率,並暗示可能在今年餘下時間再加息兩次。一般來說,加息對股市利空,但加息另一面也說明經濟有過熱的可能,才要勒緊韁繩,反而提升了對經濟基本面的信心。股市超強的時候,加息都變成正面因素而被市場輕易消化。2007年,中國一年內六次加息,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物價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但股市牛頭基本不改。

美國股市目前的走勢有些類似2007年的A股,“長牛”“強牛”之後能持續多久,市場已經有很多預警。有“里根經濟學之父”之稱的David Stockman是里根時期的白宮預算辦公室主任,他警告稱,美國股市可能暴跌50%,在最近接受CNBC採訪時他說:“我稱這是一個‘不怕死的市場’。未來道路上佈滿風險,卻幾乎不會帶來什麼回報。這個市場的定價遠遠超出了現實。”他還說,在經濟擴張週期進入第十個年頭之際,特朗普的減稅舉措將增加赤字水平,“這只是不負責任的瘋狂行為”。

美股近年的確表現亮麗,不過最近在貿易爭端影響下也初現調整,道指六連跌,已經跌掉了今年的漲幅。與之相比,A股的確不如人意。A股要重振雄風,最靠譜的路徑還是要提高上市公司的效益和回報水平。自強者勝。和自強者在一起,投資者也才會贏。至於眼下,A股估值水平已經降回兩年之前。機會是跌出來的,投資者的明智態度應該是不再恐懼,更加淡定。

試解A股之困:為何經濟更平衡了,股市卻不斷下跌?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試解A股之困:為何經濟更平衡了,股市卻不斷下跌?

試解A股之困:為何經濟更平衡了,股市卻不斷下跌?

試解A股之困:為何經濟更平衡了,股市卻不斷下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