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應用稅收大數據:企業路在何方

應用稅收大數據:企業路在何方

最近一年多來,大數據猶如一股強勁的風,吹皺企業稅務管理一池春水。對此,企業是從容擁抱,還是徘徊觀望?專家建議,企業應儘早規劃、及早準備,以適應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與日益嚴格的稅收監管環境,完成稅務職能的轉型及提升。

应用税收大数据:企业路在何方

聽:先行先試者的“智慧體驗”

增值稅申報表自動填寫,納稅申報數據零錄入智能生成,納稅申報時間由半天縮短為10分鐘,辦稅人員由39人減少到5人,全流程稅務風險有效管控,稅務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經營成本大大降低……作為大數據應用的先行者之一,海爾集團深刻體驗到大數據給企業稅務管理帶來的“智慧升級”。

海爾集團全球資金總監、全球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總經理邵新智告訴記者,海爾ERP系統與青島市稅務部門納稅申報系統實現了數據直連互通,ERP系統自動形成標準化數據模板,財務人員只需要上傳數據模板,就可實現ERP系統數據自動導入青島市稅務部門網上申報系統,完成納稅申報操作,實現了零錄入、零跑腿,極大減輕了財務人員的工作量。

在邵新智看來,稅務機關掌握的大數據,對於企業開展內部風險管理具有重要意義。作為集團財務部門,如果能夠通過稅務機關的大數據,及時、全面地瞭解各子公司的涉稅指標數據,集團就能更加有效地管控涉稅風險,企業發展將更加健康、快速。稅務部門能否“開倉放數”,將積累的大量涉稅數據返還給企業,發揮好企業對稅收大數據的增值利用?海爾的這一大膽設想,得到了青島市稅務部門的支持。不久,稅企直通、一體兩翼的智稅通平臺成功上線。

傳統數據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調查統計,存在數據滯後性、缺乏多維度衡量等問題,難以及時系統反映事物發展狀態。大數據技術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海爾集團稅務遵從主管李素珍告訴記者,大數據技術打通了企業稅務管理全流程,實現了從企業業務生成、政策管理、涉稅報表、風險內控、智慧申報和稅務部門反饋的一體化閉環管理。發票處理、申報表生成和稅務風險管理等企業稅務管理人員日常投入精力最多的基本痛點,隨著大數據的應用均得以有效化解。“之前,我們對此想都不敢想。”李素珍說。

對於大數據給企業稅務管理帶來的改變,不少勇於嘗新的企業與海爾有著同樣的感受。方欣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總經理楊紫怡介紹,以美的集團為例,基於大數據技術,涉及內控、稅源、徵管的50多個稅務風險分析指標模型被嵌入美的集團財務系統,實現了稅務監控手段與企業經營軟件的深度融合,稅務風險管理和企業內控機制的事前可控,幫助企業“自我把脈”,對發現的內控漏洞提出風險防範建議,引導企業完善稅務風險內控機制,開闢了稅務風險防範新途徑。

北京羅格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稅收大數據預測分析和決策管理的創新型公司。該公司科技諮詢部產品總監黃偉高告訴記者,大數據產品和服務的應用,不僅能幫助企業找到最適合的納稅服務,得到有效的涉稅輔導,更好地把握相關稅收政策,還能幫助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全息、動態地瞭解自身及企業上下游客戶的經營情況,作出稅務風險提醒。

目前,大數據在企業稅務管理領域的認知度已大大提高。從海爾的探索實踐可以看出,大數據給企業稅務管理帶來了一系列重要改變。當前,國際和國內稅收大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國際稅收監管環境趨嚴,國內“互聯網+稅務”行動計劃的推出與金稅三期新系統全面上線,這都使得企業深刻意識到,積極應用大數據技術,推動稅務管理信息化邁上發展新階段,是必由之路。

看:大數據應用的“年輕模樣”

根據記者採訪的情況看,儘管企業已日益重視大數據的應用,但在實施層面大多仍處於初級階段。在很多專家看來,大數據之於企業稅務管理,依然是一副“年輕模樣”。

一位資深專家直言不諱地指出,大數據不僅指傳統意義上的結構化數據,還包括非結構化數據和半結構化數據。大數據技術的真正應用,是把非結構化、半結構化數據結構化。即把基於多渠道獲取海量的沒有直接關聯的數據,存放到非關係型數據庫中,進而找到兩個或多個變量之間的相關性及其趨勢,對細分的業務場景應用發揮直接的指導作用。但現實是,絕大多數企業的財稅信息,本質上僅是企業內部的一張二維關係型數據庫表,是對結構性數據的應用,即使數據量再大,也是“小”數據。

記者採訪的情況是:即便對傳統意義上的結構性數據的應用,很多企業都才剛剛起步。某大型企業稅務經理朱女士告訴記者,在大數據應用方面,該企業還處於摸索階段,目前對於稅務數據的採集、核對和調整,仍以人工方式為主。同時,據她瞭解,不少實行稅務信息化管理的企業,尚處於採集、查詢稅務數據的基礎階段,基於大數據深度分析而實現的預測、預警和決策功能還沒有突破性進展。

在與諸多客戶交流時,畢馬威中國稅務科技主管合夥人王磊感覺到,我國企業大數據應用的成熟度有待提高。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目前大多數企業內部稅務部門仍然用Excel表格這一技術手段管理企業內部的稅務合規工作。財務人員需花費大量時間通過手工完成日常管理,對申報數據是否準確沒有十足把握。稅務經理則將大部分時間用於獲得業務信息,管理已發生交易的稅務問題,很難了解企業正在開展的活動或交易,也沒有時間考量防控稅務風險的方案等。

普華永道向記者提供的一份企業稅務科技成熟度調查報告也顯示,中國內地及香港151家受訪重點行業企業中,31%的企業不具備稅務科技資源配置;6成企業僅用電子表格開展建模分析,缺乏系統化的稅務數據分析工具支持。普華永道有關專家分析,一方面,我國企業在面臨基於大數據技術的稅務職能轉型時,缺乏行業基準或最佳實踐參考,大多數企業有良好的願景,但缺乏可參考的稅務大數據管理平臺建設方案;另一方面,企業稅務管理團隊的稅務數據分析和變革管理能力,跟不上企業對大數據應用的需要。

大數據的發展趨勢和技術挑戰,都是顯而易見的。從觀望到接受,再到跟進,儘管需要時間,但越來越多的企業期待將大數據技術應用於稅務管理,讓專業性的稅務職能發揮更專業的作用。碧桂園福建區稅務副總監林新宇告訴記者:“公司一直在積極探索大數據應用,實現風險前置、優化管理和機制完善,今後會繼續加大在大數據應用方面的投入。”

一些機構的調查數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中國大企業稅收研究所和上海匡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日前發起的《大企業稅務信息化建設》調查問卷顯示,逾40%的被調查企業有稅務信息化的中長期規劃。普華永道的上述調查報告顯示,約有51%的企業已經制定或者正在制定跨年度稅務科技策略或發展規劃;約有16%的企業已採納稅務科技,69%的企業計劃採納稅務科技;在未來5年內,35%的企業會引入精通數據分析、統計、技術以及流程與變更管理的專業人員,21%的企業將高度利用依託互聯網、雲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共享服務中心。已邁入第20個年頭的《Harvey Nash/畢馬威CIO調查2018》顯示,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和技術架構等仍然是市場最需要的技能。

議:如何與大數據“熱情擁抱”

未來已來。

擁有大數據是時代特徵,應用大數據是時代機遇。對於企業而言,又該如何與稅收大數據“熱情擁抱”呢?

普華永道有關專家分析,企業未來應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企業的科技成熟度,為應對大數據時代提供足夠的硬件支持。同時提升數據整合能力,整合不同程序和系統中的財務數據,完成企業財務系統與納稅申報終端的對接,建立具有稅務信息敏感度的企業數據中心,分析有效稅務數據,提高內部稅務風險防範。此外,要對員工展開培訓,提高員工運用新型科技工具處理數據的能力。

碧桂園福建區稅務副總監林新宇建議,企業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基礎數據庫,將集團內所有成員單位工商登記信息、稅務登記信息、股權投資關係、成本數據和銷售數據等基礎信息納入統一系統管理和維護,實現按管理層級、行政區劃和業務板塊等多維度查詢、展現;二是在建立基礎數據庫基礎上,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預測模型,提高數據預測分析能力;三是建立稅務檢查管理機制,實現日常涉稅事項的流程化管理,減少人工干預,並針對重大涉稅事項(如重大投資、併購、境外交易等),根據事項類別、性質、關鍵字、內容和關鍵比率等要素智能產生風險清單,生成稅務風險分析報告,提高稅務人員對重大業務事項的參與程度,加強稅務風險的事前防範;四是建立納稅申報檔案、涉稅事務檔案的定期歸集機制,實現稅務檔案的電子化分類歸集,確保稅務檔案的完整保存,方便按權限隨時調閱。

針對目前大企業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信息不對稱狀況日益加劇等特點,方欣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分公司總經理楊紫怡表示,企業應積極充分應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實現科技技術與稅務工作的高度融合,實現業務數據和涉稅數據的標準化,即採購、報銷、銷售、OA等系統數據的標準化和風險指標庫的標準化,為企業稅務管理帶來便捷、高效、智能的體驗,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用數據創新。對於目前沒有稅務大數據方面應用的企業,也應積極主動地投入資源,制定計劃,規範實施。

北京羅格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科技諮詢部產品總監黃偉高告訴記者,大數據對企業日常運營和包括稅務合規在內的全面合規經營正在產生深遠的影響。在企業稅務管理科技轉型過程中,要從 “人”的角度和“事”的角度加以考量。從“人”的角度看,建立政府大數據監管和社會大數據決策思維,與經營戰略融合考慮稅務戰略和具體安排,並根據企業規模大小和稅務事項的複雜程度,配套建設組織架構、崗責體系和操作規範,控制流程中的關鍵風險點;從“事”的角度看,將高頻、可標準化處理的涉稅事項固化到企業的信息系統中,通過自動控制的方式提升稅務管理能力,同時建設和完善基於稅務大數據的風險識別預警系統,提升自我診斷能力,提前發現和處置稅務合規風險。

“對大多數企業而言,改變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長期實踐。”畢馬威中國稅務科技主管合夥人王磊說。他提醒企業,通過大數據等科技手段轉變企業稅務職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漸進,即習慣於傳統手工作業的企業如果要實現轉型,以最終實現高度技術化和熟練的內部稅務職能,將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同時,任何稅務科技解決方案都需要從稅務業務角度,根據包括我國稅收監管環境在內的外部環境,予以調整,確保方案是合適的、可用的、可擴展的、具有適應性的,並且是可以落地的。

本報記者 崔榮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