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昨天發佈了《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由於文章篇幅太長,怕大家不好閱讀,因此分成了兩篇文章。

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在這個地宮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塊頂——藻井。

講一個很簡單的概念,就是圓跟方對中國古建築深遠的影響,這個影響是長達兩三千年的。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是一個圓蓋子,地是方的。因為古人很懼怕自然啊,天會打雷會下雨,所以他們如果要拜天的話,用的禮器是圓的。我們小時候學完璧歸趙,那個和氏璧就是圓的。相對應,祭地呢,就用方的這不用多說。

古人想要頂天立地,所以中心位置,是有一個圓——蓮花。不過從圓要轉成方會有一個形狀的衝突的問題,所以通常圓要先轉八角,這樣就柔和許多。再轉方,它就有一個過渡,圓-八-方。就是下圖啦~中國古建築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大家有機會都可以觀察觀察。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晚上趕黃昏時分來大同土林,大同!你乾脆叫風城算了好不好!(土撥鼠:啊!)吹死我啦!差點飄起來啊喂!,是一個5月份還會下雪的神(yan)奇(han)之地呢!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荒涼涼僅我一人……

今日夜宿大同。

凌空危掛鬼斧工,殿宇參差碧落中4月3日

上午先去了懸空寺,又是第一位遊客!again!哇這拍照的時候,沒一個人擋著的感覺真是……甚有千山鳥飛絕的境感,心情賊啦棒!

百尺峭壁懸一寺,

雕樑畫棟近千年;

亭臺樓閣數十間,

木梯迴轉有百節;

真人佛祖敬數座,

香客信徒沒幾個;

訪遍全寺無一僧,

名符其實懸空寺。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懸空寺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寺廟,原名玄空閣,是恆山廟群建築的一個部分,背靠翠屏峰,面對天峰嶺。翠屏峰處於金龍峽谷的西側,其峰雖突起,但石壁中間略呈弧形,懸空寺,就恰好定位在弧形的凹底。寺建築為木質結構,依照力學原理,鑿洞穴暗插飛樑為基,立明柱巧借峰巖著力,樑柱上下相嵌,廊欄左右緊連,形成了框架式結構。(如下圖)

種種天意、人力,才造就了現在我眼前的奇觀。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可以看到的這些木樁並不承重,某些木樁甚至完全不承擔重量。

大部分的木梯都是又陡又狹窄的只能過單人,恐高的人注意了!絕對會腿抖的噠!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順著報身佛的右邊,可以看到“公輸天巧”四個大字,讚賞了懸空寺的絕世建造藝術,“公輸”就是魯班。

木梯上的鐵板,除了防滑和保護功能以外,還有步步生蓮之意。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雷音殿,是佛祖講經說法的地方,成千佛眾集於一殿聆聽佛的教導。這裡在有限的空間內,營造了一個無邊的道場。

雷音殿的泥塑、浮雕、彩繪藝術價值非常高,所塑人物以不同職位,等級和身份顯現出了不同的形態,只是所有泥塑的頭,都被割掉了。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三教殿是體現“三教合一”的典型殿閣,位於懸空寺第三部分的最上層。三位教主共聚一堂,中間為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左邊為儒家創始人孔子,右邊為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於一殿,在全國各地寺廟建築中極為罕見。

集中體現了民族共融,世界大同的境界。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下午趕往朔州市的應縣木塔。正好在塔下的時候看到了我姐分享的一篇文章《營造密碼》,應時應景。其中有一大段就是講的梁思成與應縣木塔。

“在梁思成的古建築考察生涯當中最驚險的一次,是測繪應縣木塔。應縣木塔有67米多高,是當今世界上現存的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在它所處的那個時代,也就是遼代,它的地位大概就相當於東方明珠。

這個塔因為是遼代的塔,所以非常地雄渾,孔武有力,很像金庸《天龍八部》裡面寫的蕭峰所具有的契丹人的氣概。外觀是五層,內部如果加上暗層其實有九層。

梁思成和他的得力助手莫宗江兩個人,花了整整兩個星期時間,就把這個塔從下到上一層一層地全部都測量了。最後擺在他們面前的難題是塔頂和十幾米高的塔剎。來這個塔剎的頂上有八根鐵鏈拴著屋頂的八個屋角,防止大風把塔剎吹走。由於年久失修,大家可以看到,這些鐵鏈就垂下來了。

梁思成居然就握著冰冷的鐵鏈雙足懸空爬上去了。學生一看老師都帶頭爬了,只好硬著頭皮也跟著爬上去。他們兩個人就把塔剎也測量下來。”

我在塔下仰望的時候,耳畔間風鈴大作,塔身巍峨聳立,塔頂陣陣麻燕飛過,麻燕以木塔生蟲為食,因此木塔得以屹立近千年而不倒不僅是靠精美做工、科學比例、明層夾暗層、剛柔結合,還因為這些小護衛們。

山西博物院,其內結構設計原型也來源於應縣木塔的外形輪廓。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真是無愧於“峻極神工”的題詞。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看《曉說》的時候,常聽矮大緊吐槽現代人工藝多麼多麼不講究,小到吃飯的傢伙什,哈哈。由古論今,智慧都有,唯看用不用心。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我也和那些重走梁林之路的大牛們一樣,佩服建造這塔的時代,和那時代裡不知名的大建築師,不知名的匠人。

崇福寺

“山西省十大最美文物景觀”之一,裡面的彌陀殿更是“山西省十大最美古建築”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我國現存遼金三大建築之一。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彌陀殿

這棟建築的琉璃脊飾樑架結構,以及殿內的精彩塑像、華美壁畫等等,都是保存了九百多年的金代原物。而彌陀殿,有“五絕”享譽海內外。第一絕是琉璃脊剎,這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大的脊剎琉璃武士。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雕琢玲瓏古樸的窗花隔扇,圖案豐富多彩,鏤刻精緻奇巧,這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金代雕花隔扇。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觀音殿

這座五楹大殿是崇福寺的另一座金代建築。 其樑架構造也是極富創造性的,採用“減柱營造法”減去了金柱,這個樑架結構,巧妙採用了兩重人字形叉手,進行了力的分解,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有效擴大了殿堂空間。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今日夜宿朔州。

傲雪臨關風雲變,桃紅杏白共嬌俏4月4日

上午來到了雁門關。從雁門關景區的後腰鋪驛站進入,當時的驛站、店鋪林立,過往商旅、馬隊到了這裡都會休整一下,而其中最火爆的街道就是邊貿街。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來到雁門關開始,變天了,從爬固關時候穿著短袖的一身大汗,到雁門關上風雪交加。真真的體會了一把“黑雲壓城城欲摧”,“霜重鼓寒聲不起”。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從27號後腰驛站,我一路走到了1號前腰驛站,而後原路返回去後腰取車呀……來回共16公里,還行,走熱乎了。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進了關,我首先就往最高處去,直奔雁塔。過雁峰峰頂上的這座雁塔是雁門關景區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塔高21米,位於最高處,自然是傳警體系的組成部分。在塔下俯視整個雁門關景區,一股蒼涼豪氣,直入心頭。雁塔前是一處依山勢而建的七級露天碑林,這裡陳列了兩百多通曆代文人墨客題詠的關於雁門關的詩文碑刻。

一座雁門關,半部華夏史。這篇篇碑文,都是文人們登臨雁門關後的喟嘆。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這個形似月亮的小池叫雁池,相傳昭君出塞,告別故土,在雁門關彈奏起悽婉的琵琶曲時,往來大雁被琴聲吸引,落在這裡。昭君出塞,一別就是永生,我們如果一告別自己的故土,就是永別的話,誰還敢說自己有這種魄力和決絕,邁向遠方?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這是我國現存為數不多的“古代交通規則碑”,最早立於清朝乾隆三十六年。當時正是乾隆盛世,雁門關道南段有一條路特別擁擠,為了改變交通堵塞狀況,代州知州就另開了一條車道。這塊分道碑上的內容就是告知鄉民,南邊來的車輛從東路走,北邊來的車輛往西邊走。這樣就緩解了交通壓力。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阜戈寨民俗村,以前也是商隊打尖修正的貨物集散地。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離開雁門關,驅車4小時,夜宿呂梁。

4月5日

按計劃前往磧口古鎮和李家山村,為的就是一睹吳冠中先生口中的平生三大發現之一的李家山村。

之前查看各路遊記的時候,已經提前知曉了地處偏遠,路難走的情況,不過實際上……更慘烈!不巧4月4日山西各地下雨下雪,所以第二天這段路就陷小車車啦~果然出門玩還是開四輪驅動更安心。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所有人就掉頭唄,掉頭上去之後和人聊了兩句,有一輛車上坐了兩位爺爺的也是要去磧口,我就臨時和對方組了個車隊,帶我走了一小段盤山路之後,就上大道啦~盤山路上又看到一輛車栽溝裡了……也是由此,到了地方以後我數次和導遊聊天時候說,路通!財通!不管搞啥都得先搞好路!真是差點就逼得我打道回府了。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在那時,東市街是鬧市區,西市街是服務業,做些釘馬掌的事情。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因為吳冠中的原因,磧口和李家村現在都成了寫生基地。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磧口鎮位於湫水河與黃河交匯處,湫水河攜來了大量泥沙,擠佔黃河水道,黃河河床在磧口由400米猛縮為80米,“黃河行船,談磧色變”,除了極有膽識的老梢公,幾乎沒有人敢在磧中行船。於是,雄心勃勃的晉商們只有“望磧興嘆”。磧口成為一種地理上的極限,所有的船筏,一到磧口便意味著水路販運的終結和陸路運輸的開始。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當年黃河水運繁榮之時,許多李家村人都在磧口經營生意,賺錢之後回到李家山蓋房,從而形成了這一大片質量上乘樣式考究的窯院村落。隨著磧口的沒落,很多人家都漸漸離開,留下些老人仍然留在這貧瘠的山中,整個村莊漸顯蕭瑟破敗。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早在西周時期,磧口黃河沿岸就有大片棗園。導遊帶著我逛的時候,說我是自家人,一位老奶奶熱情熾熱的送了我一袋酸棗。回家以後把磧口紅棗和酸棗都洗乾淨,泡三炮臺呀~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磧口是山下一村,所以積水多,積水多,則修高石檻,防止水患。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從山上往下的路,也是考慮到排水問題,修成工字型,且防滑。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想畫水彩了。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磧口有一位愛好攝影的程導,我一直覺得美是處處都有的,只不過有的人有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眼中自帶構圖,色彩搭配。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今日夜宿呂梁。

王家大院沐春陽,一代晉商走天下4月6日

王家大院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王家,從走商開始,到由商入仕,逐漸成為當地一大望族的歷史。王家大院是總面積25萬平方米的一個大型建築群。

其鼎盛於康熙、嘉慶年間,在當時王家當官的人很多,從二品到五品就多達101人。王家大院規模宏大,主題院落是按照前堂後寢的樣式來佈局的,不同身份人的居所和不同功能的院落經過了巧妙佈置,體現了官宦人家的威嚴和宗法禮制的規整。大量的磚雕、木雕和石雕裝飾是王家大院的建築特色之一。

敦厚宅的門樓對面是一塊大型的磚雕照壁——獅子滾繡球。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敦厚宅的隔壁——凝瑞居,居主是旁邊敦厚宅的王汝聰的弟弟王汝成。按照輩分來算的話,王汝聰的宅院要比王汝成的院牆更高,但是弟弟的官職更高,所以無論是從門前的下馬是還是建築內部的裝飾來看,凝瑞居都顯得比敦厚宅更加氣派。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從五福門進到紅門堡,第一個院落就是德馨軒,德馨軒是靜升王氏第二十一世子的宅院,曾擔任過花翎鹽運使(大肥差)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石雕柱礎:該石從上至下分五層。最上層雕有鼓,指“天圓地方鼓在上”,代指“天”;二層雕有錦緞,寓意“錦繡前程”;三層雕有蝙蝠與祥雲,寓意“福祥雙至”;四層雕有草龍,為“鎮宅避邪”之物;最下層雕有回紋,指“回紋不斷,子孫不斷”之意。柱礎石整體寓意“上有天,下有地,吉祥如意好福氣”。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瞻月亭,此亭與東堡門上的觀日閣遙相呼應,東觀日出西賞月。亭子周圍石柱上雕刻十二生肖,以回字形環繞。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二)續:清明七日獨駕——環遊山西半省

4月7日

返回太原。

這次出遊,好好感受了一番“地上看山西”,更重要的是做一次沒做過的事情,看看自己能做到什麼,能做到什麼程度,做不到什麼,怎樣才能做到。氣定神閒,境由心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苟且不單單是苟且,也是腳踏實地的生活。

人生只在呼吸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