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章太炎为什么会有这种观点「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


“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一语,出自章太炎口述,其弟子朱希祖记录,详见朱希祖《本师章太炎先生口授少年事迹笔记》(《制言》杂志第25期“太炎先生纪念专号”):


“余十一二岁时,外祖朱左卿授余读经,偶讲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曰: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论,若果李闯得明天下,闯虽不善,其子孙未必皆不善,惟今不必作此论耳。余之革命思想即伏根于此。依外祖之言观之,可见种族革命思想,原在汉人心中,惟隐而不显耳。”


这话有两重意思。一是事实。我们少时都背过中国历史朝代歌,其中一句曰“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从字义上看,取代明朝的是清朝,明亡于1644年,清建于1644年,一死一生,顺利接轨。不过,还有一种歌诀唱道:“明到崇祯帝,大顺立闯王。”只要略知明史,不难发现,崇祯之死,明朝之亡,其实亡于闯王李自成之手,崇祯十五年三月十九日,攻破北京城、逼崇祯上吊自杀的乃是李自成的军队,一个多月后,清军占领北京,赶走的也是李自成的军队,与明朝并无关系。


这是事实,同时构成了一个历史空隙或契机。清朝开国之后,为了缓和与明朝的敌对关系,特意制造了一种说法:清朝不是明朝的敌人,而是朋友,明朝亡于李自成之手,他们赶走了李自成,等于为明朝报仇雪恨。譬如爱新觉罗·福临的年号,为什么叫“顺治”呢?按罗威廉《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哈佛中国史第六卷)解释,顺治的意思是“大顺的征服者”,大顺指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朝。这是非常大胆的诠释——我们平时理解的顺治之意,指“顺利治国,实现华夏一统”——却也不能说毫无来由。


基于此,章太炎云“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逻辑则难自洽,明朝亡于李闯可谓事实,而非假设。只是李自成及其大顺朝不成气候,兴亡于瞬息之间,被后世忽略不计。


再说第二重意思。章太炎此言,出于对清朝的仇视,认为满人不如汉人,爱新觉罗氏不如李闯。联系其历史语境——那是一个民族主义奔涌、民族国家崛起的时代——我们必须对他的民族情结表示尊重。然而,如果返回中立而客观的视角,以清朝的历史,对比朱左卿的假设,哪怕李闯的子孙“未必皆不善”,其执政成绩能否高于清朝十二帝呢?高阳《清朝的皇帝》一书附录,以资质、本性、体格、教育、责任感、统驭、应变、私生活、机遇等九项为标尺,给清朝的皇帝打分,我们不妨推而广之,以此为古往今来的中国皇帝打分,最终将会发现,评分最高的皇帝,还是清圣祖康熙,评分最高的王朝,还是大清。章太炎的“反不如”,照旧难以成立。


羽戈


章太炎先生是个大汉族主义者,他的排满主张代表了相当一部分革命党人。太炎先生少年时就苦修四书五经,秉持“治国平天下”的夙愿,然而在他30岁那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逃到西安,八国联军撤走后,慈禧又打死挪用国库重修颐和园和圆明园,这下可把太炎先生气坏了。

他率先剪去辫子,在胸口别了个牌子,上面书写着“我们炎黄后裔,绝非蛮夷子孙”几个字!

他如此特立独行是因为对满清的极端憎恶和鄙视,后来他流亡日本,在崇祯殉国那一天,举办了“亡国242年纪念会”,日本警察问是“你清国哪一省的人”,章太炎回答:“大明王朝的遗民”!由此可见,章太炎认为明朝亡于1660年,1659年12月永历帝进缅甸,并遭到囚禁!

须知,章太炎最佩服的人就是明朝抗清义士,其中一生抗清的张煌言(号苍水)是他顶礼膜拜的对象(他的学生鲁迅也是如此)!

他的遗愿就是“安葬在杭州西湖南屏山,愿与张苍水为伴”!

因为憎恶满清,向往大明,所以他就这么说了!在他看来,“闯贼”要比“满清”好得多了!


另类文史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他是坚定的反清排满主义者。

他自己说道:

“余十一岁时,外祖朱左卿授余读经,偶读蒋氏《东华录》曾静案,外祖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余问:‘前人有谈此语否?’外祖曰:‘王船山、顾亭林已言之,尤以王氏之言为甚。谓‘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余曰:‘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

章太炎起初倾心于康有为的强学会,曾寄去十六圆会费加入。后来他看到康有为、梁启超的君主立宪制,只是想维护一个好皇帝,并没有彻底的革命;光绪帝当初赞成变法,不过是“保吾权位”。于是,章太炎于康、梁彻底决裂,他重新树起反清的旗帜,与向改良派展开斗争。

其间,章太炎被满清政府通缉,他逃亡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

章太炎提出:“满洲弗逐,欲士之爱国,民之敌忾,不可得也。浸微浸削,亦终为欧、美之陪隶已矣。”他响应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加入同盟会,发表了大量反清排满的文章。革命军兴,他以“军政府”名义起草发表《讨满洲檄》,明确指出:“自盟而后,为扫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有谕此盟,四万万人共击之。”

经过武昌首义,革命军逐渐占领全国。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聘任章太炎为总统府枢密顾问,他的反清排满主张终于最终实现。


迷楼


因为清末革命理论的基础在于:排满与扬汉。革命家利用满汉矛盾最具革命效果,也更容易引发社会各界的认同。章太炎曾写过一篇文章,篇名为:《排满与民族运动》。

由于清廷对外无力,对内压榨日趋严重,赋税压力大,一些鼓吹民族主义的革命党,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排满文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曾是同盟会的口号之一。所谓鞑虏,就是指代满族。

排满风潮是1900年之后号召力最强的革命口号:将鞑子赶回满洲去,章太炎是排满理论的集大成者。1901年,章太炎在《国民报》第四期上发表了《正仇满论》:

关外为满洲之地而关内为汉人分地,“今日逐满,亦犹田园居宅为他人所割据,而据旧时之契约碑界以收复吾所以固有而已,而彼东三省犹为满洲之地。故曰逐满,而不曰歼灭满人。到了1908年,章太炎在《排满平议》中又进一步阐发排满的意义:

排满者,排其皇室也,排其官吏也,排其士卒也;非排一切政府,非排一切满人,所欲排者为满人在汉之政府。

排满运动有很强的文化基础和华夏传统。儒家华夷之辨理论,就是章太炎排满思维的来源之一。章太炎精通传统经学,回忆小时候与外祖父朱有虔学习儒学经典,说: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他还深情的回忆道:

外祖曰:今不必作此论,若果李闯得明天下,闯虽不善,其子孙未必皆不善,惟今不必作此论耳。余之革命思想伏根于此。

可见排满作为大旗,非常有效,也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1909年皇族内阁出台后,《申报》等舆论直接指责清廷统治者为“逆胡”,直接催生了士大夫的结社和南方的革命潮流。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倡导五族共和,天下一家,排满就逐步失去价值,章太炎颇有智慧,在《致留日满洲学生书》中说:

汉人天性和平,主持人道,既无屠杀人种族之心,又无横分阶级之制,域中尚有蒙古、回部、西藏诸人,既皆等视,何独薄待满人哉?

好玩的是,排满在文学解释上也有发挥。鲁迅就说过: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此种表述,与时代息息相关。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

秦右史


这句话是章太炎先生自己向人家提起的,说他十二岁时,外祖父领着他阅读《东华录》,当他读到曾静案时,外祖父对他说,夷夏大防,同于君臣之义。章太炎就问,前人是否也有人这样说?外祖父回说,王夫之顾炎武说过,王夫之还认为历代亡国都不重要,只有南宋才真正亡了,衣冠文物随之一起灭亡。


章太炎拍案而起说,“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后来他在闲谈中向人家介绍这是他革命思想的起源。章太炎是清末民国初的文人革命家。又名炳麟,浙江人,醉心汉文化却又说“六经皆史也”,致力推翻满清却又认为“帝制推不推翻无所谓”,留学日本又力主抗日,骂蒋介石是“石敬瑭”。(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办过报组建过同盟会,是鲁迅,钱玄同等民国大师的老师,只认真理不认人,树敌甚多,谁当权就怼谁,触忤当权者多次被捕。

鲁迅先生评价说,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


这句话他后来也有解释,认为闯王虽然不是明君的材料,但明朝的江山给满清不如给他,好歹也是汉人,李闯本人不善,但他的后人一样会用汉文化汉传统做事,逆取顺守,不像满清大兴文字狱,不择手段破坏汉文化只为强化统治。与上文的“夷夏大防,同于君臣之义”,是有连贯性的。

用今人眼光审视逝去故事,镜古烛今,我是南方鹏,欢迎关注。


南方鹏


因为章太炎此人的观点承袭了明末清初的儒家心学思想。

经过宋朝理学,明朝心学改进后,儒家思想里最重要的东西实际上只有两条了。其一是君君臣臣;其二是华夷之辨。特别是经过蒙元统治后,朱明一统华夏,华夷之辨深入人心。



而君君臣臣这样的阶级思想的重要性,经过满清政府的大力宣传,却是要高于华夷之辨的。

所谓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就是说只要我儒家判定你是夷狄,那么你就比不过我华夏民族的人。



实话说,这种思想放到今天来讲,是狭隘的,偏激的。但在清末时期,章太炎鼓吹革命,把华夷之辨再次提出来,而且一反过去只提君君臣臣,把华夷之辨大张旗鼓的提出来,却如同一道闪电开启了人们的心智。他的这个提法是符合当时社会情况,对当时人们反对满清腐朽统治有益处的。



总而言之,章太炎的“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是当时人们反对满清政府的思潮里的一股想法,是自然的从以往儒家的华夷之辨中引申出的思想。我们不能过于苛求当时人们立刻脱离儒家的家国天下的窠臼,直接宣讲民族共和。循序渐进,有前因后果,才是我们做学问的道路。


王斌兔斯基





因为章太炎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愤青”,当时还没有治史,对于许多事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意识与主观,如果是往后几年,章先生便不会说这句话,但是会说更狠的话。

章太炎,强硬、霸道的汉民族主义者,绰号“章疯子”,可谓是“不疯魔,不成活”。



章太炎在读到清朝官修史料《东华录》记载的“曾静案”,他外祖父朱有虔感叹道:“夷夏之防,同于君臣之义。”在古代,君臣之义是不可逾越的“教条”,朱有虔的意思便是在说满汉之防基本没有缓和的余地。然后朱有虔又说王夫之曾经说过:“历代亡国,无足轻重,惟南宋之亡,则衣冠文物,亦与之俱亡。”章太炎听罢,便说了这句话:“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章先生为何这么说呢?夏商周以降,洎乎两宋,皆是汉人(华夏)王朝为正朔,然而南宋的灭亡导致蒙元入主中原,汉人衣冠近乎绝嗣,明朝创立后,始复汉人衣冠。但是,清朝取代明朝却再次导致汉人衣冠的沦陷,如果是李自成得天下,便仍然是汉人正朔。

这段对话也孕育了章太炎后来的“排满思想”与“革命思想”。这句“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上可承明太祖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下可启孙先生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可谓是遥相呼应,只是章先生的民族主义较明太祖和孙先生显得更为极端。

我为什么会说如果往后几年章先生便不会说这句话了呢?在史学界,将朱由检在歪脖子树上自尽视为明朝的终结,南明没有被视为明朝国祚的延续,而朱由检是在李自成即将攻破北京时跑到煤山自尽的,显然明朝是被李自成消灭的,那时的满清还被吴三桂拦在山海关外面呢,怎么能说是清朝灭了明朝?清朝消灭的只是苟安于南方的南明,并不是明朝。所以,当章先生读过这段历史后,是不会说出这么“有损颜面”的话了,可是他却会说出更狠的话!



1903年,章先生公开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痛骂康有为甘做满洲奴隶,痛骂光绪“载湉小丑”,甚至说:“诚如是,则载湉者,固长素之私友,而汉族之公仇也。况满洲全部之蠢如鹿豕者,而可以不革者哉?”这些话比“明亡于清,反不如亡于李闯”要狠无数倍吧!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听了肯定统统都要气炸。

章先生的民族主义虽然过于极端,可又何尝不是对清朝的彻底失望,对当时中国现状的极度不满与殷切希望?


宁糊涂


印象里没有看见章太炎说过这话,但是,这话如果说是他说的,从口吻上确实很像。

章太炎是近代一个著名历史人物,他是一个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大汉族民族主义者,好像是绕口令一样,我们看看他的遗言,很能代表他这个人,他说“设有异族入住中夏,世世子孙毋食其官禄。”

章太炎这个人思想像近代史一样复杂,早年搞朴学,后来受进化论影响很深,后来革命思想极深,最后又有了佛家思想作为他的世界观。传统与现代交织在他的思想里,但是从头到尾,他都是一个民族主义者。

章太炎对于《左氏春秋》(乾嘉学派就是精于対儒家经典子句的考据)颇有心得,《左传》里“华夷之辨”思想那一套,对他影响很深,但是他也只是看见了其中想看见的东西,传统思想里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他没有采纳。而且,他读过晚明知识分子的书,这也是他排满思想的一个源头。

但是,与传统最大的不同是有了种族主义思想,他认为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这和动物不同种类一样,无法调和。这种种族主义思想,很有可能继承自“进化论”,严复的《天演论》甲午之后对中国影响很深,他把自然界弱肉强食的东西拿来社会学领域,并且提出“保种”的主张。章太炎在一段时间内,非常崇拜严复,受其影响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毕竟这一套理论继承了西方的东西,嫁接过来总会有不对劲的感觉,章太炎也是如此,他认为中国人种是西方来的。这和传统思想或者当今某些民族主义者是截然不同的。

章太炎排满思想,算是他早年就已经有了,他对于满族和蒙古族态度是效仿日本大和民族对待虾夷狄族一样。他对于努尔哈赤的评价也是“一任权谲”。章太炎后来反思自己早年,对于清王朝态度不够坚决,罪“当弃市”。

总之,章太炎是一个复杂的民族主义者,他身上的种族主义色彩是洗不掉的,他排满的话也不胜枚举。



半卷


你要知道章太炎是什么人,才能清楚他为什么有这种观点。

章太炎最著名的身份有两个,一个是大学者国学家,另一个是晚清革命党。他说这句话的时候,还不是革命党,还只是个国学学生,跟外祖父学习。

国学总难免碰到夷夏之说,也就是后来的汉民族主义的古代说法。所谓不如灭于李闯,就是说,李闯虽然是贼,虽然暴戾,但他们毕竟是汉文化的人,当权后还是要用汉人的方式治国。

而在满清的体系下,汉文化显然只是满清的组成部分之一,虽然汉地提供了绝大部分的收入,但汉作为整体在体系内地位并不高,满蒙联盟才是第一等,汉人整体上处于被统治状态。

章太炎等民族主义者对此很不满,所以有“排除鞑虏、光复中华”之说,要建立一个纯粹的汉文化政治体。

显然,很多人后来背叛了自己的理想,民国并不是汉文化共同体,而是和满清一样的一个普世帝国,“五族共和”取代了“排除鞑虏”。

虽然我不赞成革命党们的民族主义观点,但一些人观点如此嬗变,对自己有利后立刻就能抛弃原先的追求,实在很可鄙。

看来他们不是反对满清,而是反对自己不处于满族的地位罢了,他们对大清无限热爱呢。


加密货币百晓生


支持。章太炎的这句话是很中肯的。

满清误国三百年绝不是胡吹的,满清入主中原,虽然有功有过。但过肯定是大于功的。

满清对于汉地的防范,是我国近代以来各方面落后世界的根本原因。如果李自成胜出的话,不会有这个因素,近代也不会像清代这个样子。

另外,满清的剃发易服,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如果没有这个行为,满清的影响也许会正面很多。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