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怎麼看待現在極端崇拜明星的人們?

陳琦


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

在這個追求入時,崇尚時髦的摩登時代中,特別是在我們這群“視時尚為珍寶,視陳舊為糞土”的中學生身上,“追星”現象的出現已不是什麼稀奇事。現在,“追星”的“集結號”已經吹起,一下課,校園裡便滿是同學在“高談闊論”,談論自己的“idol”。

然而,當然也有些出“出淤泥而不染”,“居茅廁而不臭”的人,我便是其中一員——反對“追星革命”者。

對於“追星”這個時代的“新產物”(不,或許古代也有,只不過古人“追”的或許不是現在的歌手一類人物),我並不是完全否認它也有好處,只可惜這些利處與弊處相比,只是滄海一粟。

“追星”,從字面上理解,有著“難於上青天”般的困難,而它的意義,似乎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傷害。

關於“追星”的壞處,主要有三點:一,浪費時間;二,分散精力;三,容易“誤入歧途”。

我們中學生,當今最主要的任務是學習,還面臨著學途中最重要的兩次考試——“中考”與“高考”,而“追星”的三大壞處,又恰恰會給我們以致命的打擊。而處於青春期心理發展中的我們,又沒有很好的自制能力,一不留神就會掉入“陷阱”。而我們“研究”明星歌曲的時候,便“犧牲”了研究一部名著的時機;我們專心背歌詞時,就“葬送”了背課文、單詞的時間;我們聽了一場演唱會,又“揮發”了自己一個學期甚至好幾個學期的學費。真是“害人不眨眼”。

有非常經典的兩個例子來證明這些。

一個十七歲的少年,為了見到自己的偶像,足足在偶像劉德華的床底下呆了十七個小時!

同樣十七歲,同樣為劉德華的“粉絲”,一個花季少女為了追劉德華而見上他一面,“追”窮了家庭,還導致自己的父親因無法負擔因此帶來的龐大開支而投河自盡------

這便是血的教訓!

也許你會問我,追歌星那樣,那追偉人呢?

我認為,我們現在不能因他們偉大而盲目追捧。任何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可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點。因此我們對偉人在保持尊重的同時也應保持一顆平常心。畢竟,在我們這個年齡,對事物是非還缺乏很好的辨別能力,也沒有很明確的人生觀,若因偉人的一些影響,或好或壞,盲目選擇自己人生的道路,都十分危險。

總而言之,“追星”只是現代人隨波逐流的一種現象,並不能經受起時間的考驗。

追星路漫漫,這路還不是水泥路、柏油路,是山間小道,崎嶇、坎坷,一不留神就摔個“嘴啃泥”,輕者則輕微擦傷,重者便身體殘疾,只得放棄這段路。若有人能走到頭,或許還能有所收穫。


妖孽彡


沒辦法,我家就八歲的孩子剛才都還說長大後要當明星。問他為什麼?他說可以演電影掙很多很錢來打遊戲,我的天啦,這個電影和遊戲在八歲小孩的腦子裡打下了烙印。我問為啥不當科家和英雄,他說不懂,反問我們英雄和科學家是人嗎?能掙好多好多錢打遊戲嗎?我給他講了英雄和科學家的深遠意義後,他說,那我當了英雄和科學再回來演電影。這時,我哭笑不得。我沒說半句假話,這該怎麼辦呀。誰來拯救孩子們啊。


6920401629


自從有明星開始,崇拜明星的現象就存在了,而極端崇拜明星的人,每個時期,每個年代也都會有。

各年代的明星崇拜現象

邁克爾·傑克遜,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他的每場演唱會,可以用人山人海來形容了,每場演唱會也都有因激動,因亢奮而暈倒被抬出去的人。

上世紀香港樂壇的“張譚兩派之爭”,也是引起過軒然大波的。這次事件並不是張國榮和譚詠麟他們兩個人之間的較量,而是他們的兩家粉絲之間的爭鬥。

他們兩個人當年的火爆程度,對於90後,00後來說是陌生的,是無法想象的。就連我這個80後,也只能從資料中考證,而無法切身感受了。

當時的整個香港樂壇,被他們一分為二,一家為張派,一家稱譚派。兩家粉絲經常互掐,都覺得自家歌手比對方強。尤其是有一方得獎之後,兩家粉絲掐的更是瘋狂。這樣一度讓兩個歌手很尷尬。

後來,張國榮即宣佈不再參加任何與音樂有關的評獎。

哥哥退出評獎,無形中給後來的“四大天王“留了機會。四大天王中的劉德華,當年也有一個著名的事件。一個女孩因為太喜歡他,一直想見他,爸爸不得不變賣了家裡很多東西陪他到香港找劉德華,最終,爸爸無法再繼續忍受女兒的這種行徑,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後來的明星,有張信哲,任賢齊,王力宏,周杰倫,再後來的,大概就是謝霆鋒,吳彥祖這些,年代與我們越來越近了,一直到近幾年的歸國四子,以及19年爆火的肖戰和王一博。

粉絲與流量的關係

不知什麼時候起,“流量”這個詞開始流行起來。大概是近幾年網絡平臺的發展和推廣,讓粉絲們可以參與到明星的運作和成績裡面。本來,粉絲和明星的互動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無非就是聽演唱會,買專輯,收集海報。

但是,現在因為互聯網,追星就變成了更多元化,更具體化的事情。粉絲的每一次打榜,都能為明星帶來實際的成績。相反的,明星流量的大小,排名的前後,確實與粉絲有不可分的關係。

所以,當粉絲可以參與進來的時候,當粉絲的行為可以影響愛豆的時候,粉絲心裡自然是有成就感的——你的成績,有我的一份。於是,就有了比先前要高漲的多的熱忱。

電子產品的普及,讓追星的時間成本降低

我上學那會,追星只能靠雜誌,記得那時有本雜誌叫做《時代影視》,是一個月一刊還是半個月一刊,記不清楚了。這本雜誌就是所有追星者的精神食糧和主要渠道。那時追星的時間成本還是挺大的,因為得等嘛,等到雜誌更新才能瞭解新的訊息。

但是,現在,電子產品的普及,只有你不想看,沒有你看不到。上午發生的事,下午就知道了。所以,追星的時間成本幾乎沒有了。

而且電子設備裡炫目的視覺聽覺共存的感官刺激,遠比單調的雜誌報刊要強烈的多,吸引人的多,尤其是對於年輕孩子,更是無法抗拒。

只看到明星的光鮮

電子產品的普及,讓明星的曝光率越來越頻繁。再加上媒體的大肆渲染,所以,很多孩子只看到明星很帥,很酷,很有錢,穿名牌。

他們根本看不到,明星背後的心酸,以及每個明星背後其實是有團隊,經紀公司和資本投資的一系列運作的。

崇拜明星本身沒有錯,但是,除了看到明星的帥,酷,有錢之外,還應看到他們的付出,他們的努力,他們的堅持,他們在娛樂圈摸爬滾打的堅強。


然見裡的偶遇


崇拜明星,是人類社會進化到現代的一個極其正常而普遍的現象,無論文藝,還是體育明星,都是如此。這是人類和平年代的一個正常現象。

但是,極端崇拜明星卻是一種病態。誰病了?一、個人,缺乏正確人生觀和靈魂之人,因為他們不知道大寫的我,和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民族、祖國才是自己真正的感情歸宿。二、社會病了,正是因為社會的驕寵和放任,造就了高收入並自以為是的明星現象,才造就了極端的追星族。可悲、可卑、可憐、可恨……,可又無可奈何?


o剛哥0


我覺得崇拜偶像是人成長過程中很正常的現象,不同時代崇拜的對象群體就發生了改變,但凡事過猶不及。

現在大多數青少年的偶像都變成看那些明星,但是明星身上也有閃光點,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不能因為崇拜明星而去幹擾到他們的生活,尤其在互聯網如此發達的今天,那些極端崇拜明星的粉絲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對明星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

另一方面,有些粉絲乘坐十幾小時飛機,去給明星接機,結果也就只能看一下而已,其他什麼也沒有。像那些一天什麼都不做,一天想著這個哥哥那個哥哥的追星的人,我覺得這樣是特別不好的。我覺得還是要有自己的生活,不能一味的為見明星不管不顧的,所以任何事情都有謹言慎行,理智追星才是正道。

明星身上也有正能量,所以我覺得喜歡一個人,要學習他們身上對我們有利的一面,學習一下特別勵志的東西,而不是盲目追星。

對那些過分崇拜偶像的現象,我感覺他們可能就是迷失了自我,我覺得有可能他們把這個偶像想象的太完美了,才會做出這些瘋狂的舉動。





怪怪的撲撲熊


凡事都有個度,所謂物極必反,說的就是這,明星嘛各行各業的明星,他的作品或者本人特點可能跟我們的三觀或多或少會比較合,所以我們喜歡甚至崇拜,這個可以有,給予我們身體和心靈的放鬆愉悅也可以是我們的精神支柱等等,但是為了追星而追星是不可取的,追星為自己累是糊塗行為,明星的粉絲那麼多,你要死要活的對於明星無任何影響,但是你的家庭卻有可能支離破碎,所以追星要理性 要適可而止。


笑起來真好看哇


這就是現在社會大力炒作明星的弊端,小朋友從小耳聞日染,價值現扭曲,老師的教育遠比不上明星對小朋友汙染力度大,以致出現很多腦殘粉,為了明星不學無術網上拉幫結派,為了維護自己喜歡的明星可以瘋狗一樣逮誰咬誰,歪曲事實,無所不用其極,對老師也不再有敬畏之心,對父母也可以置之不理。


oo笑看人生oo


凡事過於極端,那麼或多或少會有問題。其實追星本無可厚非,畢竟每個人都會有些喜好,你喜歡聽歌他喜歡看電影,這都很正常。稍微追星其實沒什麼,我所說的稍微追星,可以理解為你多花點時間精力去關注某位明星的音樂或者影視作品,但是切記不可過於迷戀而迷失自己,不能每天一睜眼就是某個明星,更不能去幻想和某個明星怎麼怎麼樣,人還是要腳踏實地做好自己,記得之前有個女的非常迷戀劉德華,過度追星,迷失自己,給家庭造成了無比傷害,這都是過度追星的惡果和反面教材。就像賭博一樣,小賭怡情大賭傷身一個道理。過好自己,為家人為家庭多付出一些,才是最應該做的!


隨風啊


極端崇拜明星的人太多了,他們或許心中沒有目標,沒有志向,無腦崇拜,或者因為明星的顏值,或者因為他們的某一項藝能,由剛開始的喜歡變成到後來自我麻痺的一種變態信仰,這些崇拜毫無疑問的對自己毫無用處,反而有害,就天天看八卦新聞,看到有不利於自己心中那個如夢幻泡影的明星的負面新聞或者有人吐槽他心中的明星時,他們會受不了,慢慢發展到後來就會引發粉絲之間的罵戰,這些都是毫無意義的,可是他們又不願意醒,沉醉其中無法自拔。這種行為是幼稚的,是不成熟的,幾乎沒有人能改變他們,出了他們自己,誰也救不了他們。我們不斷的強調一個人一定要三觀正確,首先得認清自己來這個社會是幹什麼的?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就在追星的途上不斷的墮落下去,這樣是很不好滴。


忌貪忌燥


現在的年輕人追星一般都是跟隨潮流,從眾心理。羨慕明星高薪工資和臺上的光芒,把一些演員明星當做偶像。

其實不是說追星不好,而是不要盲目追星。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要跟風。科學家的精神難道不比一些影星歌星值得我們學習嗎?醫生救死扶傷,為人們冶療難道不能成為我們的楷模嗎?所以年輕人更應該科學的選擇自己的偶像,確定努力的方向。千萬別盲目追星,否則會對自身造成不利的影響,迷失了方向。

在這次疫情中,李蘭娟院士說的話:“這次疫情結束以後,希望國家給年輕一代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把高薪留給德才兼備的科研、軍事人員……適當管控娛樂圈那些“明星”動輒上千萬的片酬!只有少年強則國強,為祖國未來發展培養自己的棟樑之才!希望媒體,教育部門,全社會能夠形成一個共識,那就是教育我們的孩子要崇尚科學,要尊重科學家,要努力成為科學家。疫情過後,希望全社會樹立健康觀念,樹立生物安全意識,多科普健康知識,多一些憂患意識”。這是多麼有哲理的話啊!那些盲目追星跟風逐流的人這時候清醒一下自己的頭腦了。

話又說回來,追演藝明星這件事很早時代就有用。影帝周星馳,賭神周潤發,女神關之琳是以前的當紅巨星,他們受過很多人的追棒。或許有的人會說,他們演技很好,十分努力拍戲,得到應有的名聲和金錢是理所應當的。那麼如今的演員也有刻苦之人,胡歌,勒東,孫儷等演技也很不錯。在對他們崇拜的同時,更應該學習他們那種刻苦的精神,對演技的高要求,而不是隻看到他們光鮮的外表和收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