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工資4000的話,相當八十年代的多少錢?有何依據?

手機用戶60959784858


想想,現在4000塊的工資,在一線城市也就應屆生水平吧,二三線城市也是有點工作經驗了才有這麼高。大學生真的不值錢了,要是換到八十年代,怎麼也能捧個鐵飯碗啊。


表面上這個問題看起來,把4000塊換成同類物品,然後再看看這個物品在八十年代值多少錢,這樣不就好了。但是看下其他人的回答就知道了,這麼多年,人民消費是不斷改變的。這也就意味著,改變的不僅是物價,還有物資。

如果我們簡單地把4000塊錢換算成八十年代的衣食住行,傢俱、家電等等,工資4000在八十年代的價值40-400元不等。很多人都會覺得說,八十年代物價很低,東西不貴很容易滿足幸福指數高,但八十年代和2018年的時代特徵完全是兩種樣子。


八十年代正處在過渡時期,買衣服、糧食還要憑票,有錢都買不到,而且為什麼那時候鐵飯碗值錢,是真的工資高嗎,是福利補貼好啊。放任何時候,福利補貼都有固定工資無法企及的優勢,比如單位分房,節日物資等等。


但你有沒有想過就算物價水平再低,就算福利待遇再好,沒法生產出來的東西,有錢你能買得到?幸福都是對比出來的,能得到別人買不到的東西,就是一種幸福。對比一下八十年代,2018年的物質生活水平真的好得不只是一點點。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應,雖然貧富差距在不斷地拉大,但隨著生產、物流、消費方式的改變,消費水平卻在不斷地變得“平等”的。


不僅衣食住行的樣式在不斷的豐富,就算只有4000塊工資,只要不怕餓死(當然現代社會是餓不死人的),名牌內衣褲、運動鞋、LV包包,以前可能是有錢人的特供商品,現在想買還是能買得到的。

而且商品房市場也在不斷地變得成熟,公寓、洋房、毛坯、精裝、別墅,好吧,工資4000的朋友看看圖紙就好。但至少買車首付分期,門檻是越來越低了。很多家庭背景一般的人,努力工作一兩年,還是可以買得起的(買不起的是車位,而且就算買得起也養不起啊。)放八十年代這是沒法想象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羨慕物資貧乏的八十年代呢?因為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處處都是起跑線,處處都是財富良機。而對於2018年只有背影沒有背景的人來說,早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那時候,只要努力讀到高中,早點來到大城市打拼,咬咬牙買個房,少奮鬥十年?抱歉,這還是保守估計。如果大膽一點,早點去深圳或者海南,下海經商,沒積攢起財富,積攢點人脈也成,怎麼也能沾上點改革紅利的邊。


這麼說雖然有點馬後炮,但是回首八十年代,誰不是掐斷大腿地後悔“要是當初怎麼樣怎麼樣就好了!”韓寒的電影《乘風破浪》不就是這樣一個關於選擇的故事嗎?多少人在電影院暢想,要是我穿越回去,只做三件事:買房,買房,還是買房!

算了算了,洗洗睡吧,明天還要上班呢(淚目)……


小白讀財經


回答這個問題容易暴露年齡。如果要從宏觀上去回答的話,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要考證到。有關機構和專家在這方面都有專門的論述。我這裡只是從我的回憶中搜尋一下某些特定產品的價格,和今天做一個比較,來大致判斷一下。

上世紀80年代,我記得一張電影票大約是四、五毛錢。今天的電影票按照折扣價格計算,35塊錢上下一張,大約漲了80倍,按照這樣的比例計算的話,現在的4000塊錢相當於80年代的50塊錢。

再比一比公園門票,那會兒無錫錫惠公園門票5分錢,現在70元,差不多漲了1400倍,照這麼算,現在的4000塊錢相當於80年代的3塊錢 !

以主食大米來計算,那會兒的大米實行計劃經濟,需要憑糧票購買,我記得每斤是一毛五分左右。現在的普通大米2塊5左右一斤,差不多漲了17倍。這樣算的話,現在的4000塊錢相當於80年代的240元 。

那會兒城市裡的公交車的票價按照距離的遠近一般是五分、一毛和一毛五。取中間值一毛錢。但那會兒沒有空調車。今天城市裡的空調公交車,一般是兩塊錢左右。非空調車已經不多,有的話大約是一塊錢左右。按照一塊錢對一毛錢來計算,大約漲了十倍。按照這個比例的話,現在的4000塊錢相當於80年代的400塊錢。顯然這個比例,並沒有反映出真實的通貨膨脹情況,說明現在的政府對公交補貼的力度還是很大的。

再說食堂飯菜價格,那會兒我記得在學校食堂吃一頓飯,簡單的一葷一素,加上三、四兩飯,一頓飯才五毛錢左右。現在十塊錢根本打不住。差不多漲了20多倍。這樣算的話,現在的4000塊錢相當於80年代的200元都不到。


悠遊四方


八十年代,我已經讀初中了,對那個年代的物價記憶猶新。

我八十年代讀初中的時候,家遠的孩子都是住校。那時,我們每天的生活費只有三毛錢,一個月九塊錢就夠了。雖然吃的差一點,但是能保證吃好。

八十年後期,我去江西讀中專。那時,家裡基本給四五十塊錢就夠一個月生活費了。很多偏遠貧困地區的學生,家裡只給二十塊錢,甚至不給生活費,憑學校的獎學金和助學金就夠一個月的生活開支。那時,學校的飯菜很便宜,肉菜才五六毛錢,素菜才一毛錢。學習好的,每個月助學金和獎學金就有三四十塊錢,省著點花,吃飯沒問題!而現在,一個大學生,每個月生活費最少得1000元!相當於翻了五十倍!

八十年代物價很便宜,那時一個冰棍,最好的才五分錢,便宜的兩分錢,現在呢?最便宜的也得五毛吧,相當於翻了20倍!那時的香菸也很便宜,兩三毛錢一盒的香菸有很多,現在最便宜的也得五六塊錢,相當於翻了20倍!那時的蔬菜也很便宜,基本都是幾分錢一斤,現在呢,隨便一個菜都是兩三塊錢,相當於翻了30來倍。

八十年代,一個工人每月工資五六十塊塊錢,基本能保證全家一個月的吃喝拉撒。而現在呢?每個月三千元的生活費,都感覺捉襟見肘。當然,現在生活水平比過去好了,吃的比過去更營養、更健康了,扣除生活水平提高因素,翻了30-40倍應該綽綽有餘。

八十年代,國家實行福利分房,房子是一分錢不花的,而現在呢,一套房子隨隨便便就百八十萬,不知道翻了多少倍!八十年代,企事業單位都是免費醫療,父母在農村的職工,父母的醫藥費可以報銷50%。而現在呢,連發燒都不敢,住個院的話,輕輕鬆鬆送走一萬多,不知道翻了多少倍!

所以說,現在的4000元相當於八十年代的多少錢,真的不好說,因為,不談房子和醫療的話,根本沒有對比的基礎!讓我看,最多也就是相當於八十年代的60-100塊錢吧!

溫馨提示:1.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點贊和評論,謝謝

2.每天掰開了揉碎了給你講講管理那點事,如果感興趣,請閱讀本頭條號相關文章!



管理那點事


八十年代豬肉是每斤0.73元,而且沒有浮動價格,一年四季一樣,雞蛋是3分錢一隻,也是一年四季不變,到了八十年代中後期,我去西安讀書,一紮啤酒是0.5元,一盤小菜是0.5元,一串羊肉串是0.5元,有的小菜只有0.3元。

現在,一斤豬肉便宜的六、七元,好的十幾元,遇到生豬養殖減少,二十多元也有。也就是說,有10倍的、20倍的、30倍的,雞蛋最高時可能達到50倍、60倍。

最讓人難以接受的,當然是房價。八十年代是統一分配住房,雖然面積小點,但租金也十分便宜,只有幾元錢。現在,房子是自己的了,房子面積也大了。8成以上家庭每月支付的利息,可能就相當於以前所付房租的1000倍以上。

如此一算,現在的物價應當是八十年代的4、50倍,八十年代的4000元,按照紙面價值和理論上的通貨膨脹,應當相當於現在的400元左右。但是,如果從實際購買力來說,可能還沒有這麼多。更重要的,那時看病、上學、住房都幾乎不花錢。

不過,過去由於物質不豐富,縱然有錢,也買不到多好的東西。現在產品豐富、商品琳琅滿目,產品質量也遠高於過去(食品要考慮安全性,可能就很難說了)。所以,貨幣的貶值不代表生活質量的下降、生活品質的降低。如果要說不足的話,主要是現代人生活中的安全感沒有以前強,生活壓力比較大。尤其是生不起病、不起房、上不起學。這個,可能就需要客觀看待了。


譚浩俊


如果比較生活必需品的購買力,如今的工資4000元大概相當於80年代的40元;如果比較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可能也就是80年代的4塊錢水平。

比較不同時代的貨幣購買力,要防止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電器、汽車和高科技產品是不能作為購買力比較的。

很多人一說貨幣購買力和生活質量,喜歡拿電視、汽車來比較,比如80年代電視機死貴,買1臺黑白電視要攢好幾年工資,現在1個月工資搞定;80年代根本沒人買得起汽車,現在1年工資就能買上1輛;有的甚至搬出電腦、手機來說事,80年代壓根就沒有這些高科技產品,生活很枯燥,用以證明如今貨幣購買力強,生活水平好。


按照這個邏輯,古代的皇帝生活水平還不如今天的工薪階層,因為他們雖然有數不盡的金銀財寶,但他們沒有電視、汽車、電腦、手機,所以沒有購買力。

殊不知,經濟學上衡量貨幣購買力不能用這些,而是要用生活必需品。

所謂生活必需品,是指人類維持生存必需的、最起碼的東西,也就是衣食住行醫教,即吃飯穿衣、住房出行、看病教育。除此之外的,都算不上生活必需品。

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彈性極小,也就是受價格和供給影響很小,所以可以用來比較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地區之間貨幣購買力。

如果僅僅從衣、食和日常生活開銷等方面比較,不考慮住房、醫療和教育等大額支出,今天工資4000元的購買力能相當於80年代的40元,因為生活必需品在不斷上漲。但80年代1個單職工家庭40元收入足夠養活4口之家,今天1個單職工家庭4000元工資養活3口之家比較難。

如果考慮住房、醫療和教育等大額支出,現在就沒法活了。房價、醫療和教育“三座大山”中,光是房價就能壓迫地你喘不過氣來。

80年代的住房、醫療和教育改革還沒有鋪開,尤其是住房沒有市場化,價格不是市場決定,而是計劃決定,因此城市居民在這幾個方面負擔是比較小的。

80年代的城市基本很少有外來流動人口,本地居民掙工資的,都是公有制單位,城市沒有開發商,都能享受福利房政策,房子都是成本價,雖說有的交房款也要借錢,但沒有太大壓力,攢上幾年就能還上。即便是80年代後期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這些大城市,已經開始實行商品房政策,房價也沒有高到十分離譜的程度。

如今的房價,不光是北上廣深這些一線城市,就連國內的二三線城市,甚至四五線的縣城,房價都蹭蹭上漲,成為難以承受之痛。4000元工資省吃省穿,或許能勉強能養活一個3口之家,但你永遠擁有不了一套屬於自己的住房,就算是租房子,也不夠交房租。

不要說什麼轉變觀念租房住,你問問那些租房住的人,沒有屬於自己的住房,他們哪裡來的穩定感和安全感,哪裡能有家的感覺?更何談幸福感?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默默93982夢中的旅行


工資4000千,實際上是400萬,應該是工資4000元,相當於80年代的多少錢?

其實我們國家的80年代,是改革開放後,變化非常迅猛的年代。

1985年,我們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9.3%,此後的四年這一數據分別為6.5%、7.3%、18.8%和18%。

1986年,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全國職工年平均工資為1271元,平均月工資106元。據統計,1990年全國職工的年均工資為2140元,平均月工資178元。增長了68%。

如果考慮平均工資的話,2016年北京市的平均工資是7706元,青島市的平均工資是4910元。不過這些工資都是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會比整個平均工資高一些。

而我們全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不到2200元每月。

依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6年全國平均工資數據,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67569元,全國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42833元。
所以,現在月工資是4000元的話,還趕不上2016年全國的平均工資水平了。



那個年代,我們的社保公積金還沒有建立起來,拿到手的工資都是實的。而現在扣完社保公積金,我們拿到手可能不到3500元。

貨幣比值相當於1:20左右。

也就是說我們月工資4000元,經濟相當於過去90年的平均工資178元左右。

其實這樣比較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我們的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和發展,人們的購買能力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更是不斷改善。

我的過去確實有一點兩點讓我們嚮往的地方,還是我們現今的生活總體好。生在福中要知福,千萬不要不知足。


暖心人社


80年代到現在三十幾年間我國一直處於通貨膨脹的狀態,人民幣一直在貶值。過去我們小的時候父母一個月一兩百塊可以養活一家人,現在我們月薪幾千還不夠自己一個人生活。

近期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偉發表了一篇權威學術研究報告,提到經過三十多年的通貨膨脹,80年代的一萬元放在今天相當於255萬。看看這三十年都經歷了什麼,我們從與生活息息相關的食、住、行、醫來分析。

首先是食,八十年代米價0.12元/斤,肉價0.95元/斤,蔬菜0.02元/斤,現在按普通家庭的消費米價5元/斤,肉價15元/斤,蔬菜3元/斤,平均價格是30年前的60倍。

其次是住,先看租房:八十年代一套100平房子每月房租為1.2元,現在每月房款至少2500元。再看買房:八十年代三線城市買一套100平的房子1000元,現在要50萬。住房成本是30年前的幾百倍,一二線城市甚至還遠遠不止。

再次是行,八十年代出門大都是走路和騎自行車,沒有花費。現在出門要公交、地鐵、打車,出門就要花錢。

最後是醫,八十年代普通病症看病花費大約是0.98,現在平均為90,看病成本是30年前的91.8倍。

綜上,相比八十年代生活成本提高了很多,工資月薪4000元就跟八十年代的25元左右。雖然相比老一輩我們這一輩人的生活水平確實提高了,但是生活壓力更大了。

你覺得有道理嗎?


我是職場達人“萍行職場”,感謝你的關注,升職加薪有套路!

萍行職場


我82年大專畢業的,在上海參加工作,半年後轉正,工資是58元。當時還有兩個明目的副食品補貼,一個是8元,一個記不清楚了,大概是12元吧,然後還有獎金十幾元,車貼2元,加在一起每月收入90幾元吧,但肯定不超過100元。但那時的物價也很便宜,記得第一個月領工資,在中山公園對面杏花邨請客吃飯,一桌好幾個人,連菜帶酒才26元。一個月抽菸才幾元錢,跟現在一包最廉價的紅雙喜價錢差不多。交通費是買月票的,六元一個月,算因公的,單位貼4元,自己出2元,上海的公交車基本上可以隨便乘。在單位吃飯,掏10元錢,買10糧票的飯票2.7元,剩下的買菜票,省點可以在單位食堂對付一個月,還是包括早飯和午飯的。皮鞋豬皮荷蘭式的7.65元一雙,牛皮青年式的13.80元一雙,滌綸卡其布的外套也才十幾元一件。所以節省一點,一個月下來,總有30~40元的剩餘。


七蟲七花1199


這個問題單從數字上分析沒有什麼意義,拿那些過來人講,他們的切身體會似乎更能說明問題。

我拿這個問題問了問家中的長輩,他們認真思考討論後得出的結論是:現在的4000元大概相當於八十年代的50元左右。

當時的生活,物質相對匱乏,消費途徑也不多,人和人之間的貧富差距也並不明顯。一個月四、五十塊錢卻可以滿足一大家子的衣食住行。尤其看病、上學、結婚、住房的壓力並不大。唯一奢侈的東西就是電子產品,但那時候電子產品普遍都貴,而且很多家庭買一臺電視機📺都是打算看幾十年的。

如果單單比較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費水平,似乎並不公平。畢竟社會在發展,有些東西和工資收入水平比較起來是便宜了,但有些東西卻是貴了。還有很多東西是新興的消費,以往並沒有的。比如:買車養車費用、手機費、網費、保險、學生的補習費、外出旅遊的費用……

客觀地講,以前的生活相對簡單,沒有亂七八糟的花費項目,當然,那時候供消費的娛樂場所也很少。

就生活幸福感來講,現在的物質生活確實很豐富,但生活壓力也很大。尤其是教育、醫療、房地產、結婚生子、喪葬等等幾大方面,在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相關費用也水漲船高。

總的來說,社會是在進步的,現在的老人們都承認現在的物質生活要遠比以前的豐富,而且平均壽命也高於以前。但真正的幸福不是僅僅靠金錢多寡來衡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