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0 《夏收三部曲》——張萬迎作品

(文/張萬迎)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從人工、半機械化到機械化,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歷史,給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和記憶。

純手工收割時代

過去中國還很落後,夏收是純手工收割。那個艱苦的年代令人永遠難以忘懷。

《夏收三部曲》——張萬迎作品

從我記事起,我看到的夏收場象:金色的田野,一眼望不到邊。田野裡到處是人,女人在前面割麥子,男人們在後面裝載拉運。十幾歲的孩子牽著毛驢或黃牛曳著滿載麥子的架子車,大人們駕著車轅,一車一車往村子拉運。由於麥子裝載的很多很高,有時幾乎看不到駕車轅人的臉,只能看到兩條腿在車軲轆前不停的交換。土路上人、車、像織布的梭子,來來往往,反反覆覆,十分繁忙。如果好幾天不下雨,路上就會出現一層厚厚的糖土。一輛輛滿載麥子的架子車從土路上碾過,立即就會蕩起陣陣塵土,如同火車頭上冒出濃濃滾滾的煙霧。

麥場裡,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忙忙碌碌,十分熱鬧。麥場口兩邊有兩面紅旗,迎風招展,十分顯眼。紅旗下面有兩名穿白襯衫藍褲子,脖子圍著紅領巾,手持紅纓槍站崗放哨的少先隊員。他們如同軍人,抬頭挺胸,站得筆直,目不轉睛,威風凜凜。為了防火防盜,出入麥場人員都要嚴格檢查。麥場裡有撒麥子的、有趕著牲口拉著石碌碡碾場的,有翻場、起場、揚場的,有積麥草積、有裝麥袋子、有裝車拉運入庫的等等,人多的如同趕集上會一般熱鬧。

那時夏收叫打仗,口號是“大幹一個月,打贏三夏這一仗”,“龍口奪食、顆粒歸倉”等等。牆上的彩色標語是:防火防盜嚴防階級敵人破壞,抓防火安全,確保夏收勝利等等。每個人精神琴絃都繃的很緊很緊,挽起袖子,起早貪黑,沒黑沒明,苦幹實幹。從田地裡到麥場裡那宏大的場面,就像當年淮海戰役中的支前隊伍,人山人海,氣勢磅礴,浩浩蕩蕩。

我記得那時奶奶已經病重,父親身體也很差很差。家裡主要勞力就是母親和三個姐姐。母親和姐姐經常下地勞動,每天很辛苦,特別是到了每年夏收之時。

為了這個家,為了多掙工分,奶奶硬撐著有病的身體還要做飯。父親有病也要堅持幹農活。每次去割麥子,母親和三個姐姐,每人都要多帶三張刀刃。那時割麥子的鐮刀刃是活動的,可以自由更換。因此,多帶幾張刀刃可以提高收割效率。這也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

我當時還小,弟弟更小。我幫不上什麼,大人們割麥子時我只能跑跑腿。為了這個家,我有空就給大人們送饃送水。饃是黃饃,在灶火邊烤得橙黃,然後夾些紅紅的油辣子撒些鹽,或者加一些炒熟的綠辣椒,老遠聞著就清香撲鼻。西北人常說:熱饃夾辣子,一口半拉子。然後再提一壺開水拿一個白瓷槓子。

我清楚的記得家裡的那個茶壺很漂亮,是個圓圓的白底瓷茶壺。聽大人說是景德鎮的瓷器,我看不懂,當時還不識字。我只清楚記得在茶壺的肚子上有一幅畫,是個穿紅肚兜的胖呼呼的娃娃,頭頂紮了一撮頭髮,懷裡抱著一條大鯉魚。咧嘴笑著,樣子很開心。周圍是青翠的荷葉,粉紅的荷花。孩子的胳膊腿圓乎乎的,就像腳下的蓮藕。旁邊有幾個黑字,大人說是連年有餘。

我啥也不懂,只覺得茶壺上的孩子很好看、很可愛。就是不明白,我村裡的孩子為什麼都是瘦哩吧唧的,包括我和弟弟。我心裡暗暗想:自己為何不能長成水壺上面可愛孩子的模樣呢?

我記得給大人送的水不是茶水,是農村人稱為豬耳朵草(學名:車前子)泡的水。那葉子厚厚的綠綠的,長長的呈橢圓形,十分像豬的耳朵。上面還長有許多像穀子一般的小絮絮,結了很多小籽。那豬耳朵草也很神奇,看起來不怎麼樣,可是泡在水裡就成了透亮的黃色,很像茶水。聽說喝了可以清肝膽,解心火,除熱毒。每到夏天,農村人都準備了很多晾乾的豬耳朵,幾乎家家都喝此水。當然也有奢侈的人用竹葉、桑葉、絨花等泡水喝。他們都是天然的,防暑降溫的植物。不過生產隊裡為了防止群眾上火影響夏收,給每個大人還發了幾袋人丹、薄荷片防暑降溫。

地裡割過的麥茬一行行一排排,像一把把豎起的鋒利尖刀。我每次去都是穿著姐姐夜裡加班趕製的千層底,黑條絨面布鞋。穿著條條粗布上衣,下著一條黑色大檔粗布褲子。送完水和饃,一群小朋友在麥茬地裡打鬧追跑。新新的鞋子上機會扎破幾個窟窿,腳有時也被扎破了皮,流出血來。大人們氣憤的大喊:“快點回家,少在這裡搗亂”。

送饃送水回家,奶奶表揚說:“我孫子真乖真懂事,好樣的!”。然後獎勵我一塊白色透明的冰糖。我嘴裡含著冰糖,跳著蹦著,高高興興出了門,去和小朋友玩去了。

為了多掙工分多割麥子,母親姐姐們每天天不亮就出門,一直低頭彎腰不停的割麥子。直到太陽出來,烈日照在當頭,一大片麥子全被放倒,一堆一堆放在地上。一直幹到一點多,人已精疲力盡,有時都站立不穩才肯回家。

回到家,父母和姐姐已經累得直不起腰。要坐在凳子上緩半天才肯洗臉。吃過飯本想休息一會,但是鐮刀不快了,只好硬撐著疲憊的身體,在磨石上蹭蹭蹭蹭磨起鐮刀。

每個人三把刀刃,母親和姐姐共有十二把。鐮刀刃擺在地上就是一大片。我很好奇,模仿著大人的模樣也在磨石上磨起鐮刀來。

母親怕我不小心割破手,所以不讓我學著磨鐮刀。但是,我看到母親和姐姐那麼辛苦,我就堅持要學。學會了還能幫她們磨鐮刀,替大人分擔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有一次我卯足勁手抓住刀刃兩端,蹭蹭蹭蹭快速磨著。磨著磨著一不小心,手上劃了一個小口子,紅紅的血跡一滴滴順指頭流了出來。母親和姐姐心疼壞了,趕快用棉花燒成灰給我敷上,用布條纏包好讓我休息。後來我還是學會了磨鐮刀。以後每年夏收,我就幫著母親和姐姐磨鐮刀。當時三姐才十二歲,還在學習割麥階段。有時一不小心,就會割破手或割破腿。

父親雖然身體不好,但是為了家也付出了很多很多。他和其他人一樣拉麥、碾場、揚場等,很辛苦。經常是滿頭、滿臉、滿身的灰塵和麥糠皮。

場里人很多,有男有女,還有小孩。女人們頭頂著溼毛巾或戴草帽,五六個人一組,共分幾個組,一個挨一個排成隊,在各自一塊圓圓乾淨的空地上一把把撒麥子。麥子撒成一道一道隆起的麥嶺,想打仗的戰壕。讓陽光透射暴曬,然後又去另外一塊空場地撒麥。男人四五人一組,和女人一樣分成相應的小組,在後面戴著草帽,脖子上搭一條白毛巾,負責從翻場、攤場、碾場、揚場、積積、裝糧、拉運、入庫。

撒開的麥子經過反覆幾次,暴曬翻場,直至麥稈用手一折,咔喳一聲折斷為好。這時,碾場的人一個個戴著草帽開始登場。專門有趕牲口曳著碌碡碾場的,有翻場啟場的、有揚場積麥的等等。分工明確,緊張有序,吃苦耐勞,汗流浹背。

尤其揚場是個把式活,也是個最髒的活。通常下午風比較大,是揚場的最佳時機。夕陽下,一個個揚場的人,頭帶草帽,脖子上搭一條白毛巾,圍著一個半圓,一木鍁一木鍁把地上帶皮的麥籽馳撒在天空,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弧線。麥糠皮塵土落在頭上身上、吹在臉上脖子上全然不顧。汗水浸透了衣衫,塵土染滿了臉龐。碩大的一個麥場,很多攤點一起幹活,揚的揚、掃的掃,配合密切,個個賣力。那勞動時發出的咔喳聲、嘩啦聲、歡笑聲,組成一曲豐收的交響曲。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勞動的壯觀場面,多像一幅美麗的夏收圖畫。

雖然,馳撒出去的麥子,有麥糠皮、有塵土,風兒吹來,落人一頭、一臉、一身,但是沒有人喊苦叫累,沒有人怕土怕髒,一個個大花臉上露出了燦爛豐收的喜悅。

每年交公糧,也是一項重大任務。幾個人拉著一輛載滿糧袋子的架子車,一個挨一個,要步行幾十裡以外的糧站去賣。那陣勢人車如流,像打仗一樣,聲勢浩大,波瀾壯闊。

半機械化收割年代

時代在發展,歷史在前進。但是苦難的日子總是過得很慢很慢。時間一年一年艱難的過去,人們好不容易度過了十幾年艱苦的日子,終於迎來了半機械化收割的時代。

《夏收三部曲》——張萬迎作品

有了拖拉機,節省了不少人力財力。就連牛也省了不少力氣。每到夏季收割時,人們不再一鐮刀一鐮刀,一把一把彎腰去割麥子。有了半自動收割機,拖拉機前面戴個大刀具,機器所到之處,一道道麥子就會應聲而倒。農村人把半機械化收割機,習慣稱之為“放倒機”。

運輸也不用人和牛拉車了,都成了拖拉機的事。男人們只需要用鐵叉把麥子挑上車,用繩子紮緊就可以了。婦女們也不用下地了,在家裡只需要做好飯菜,照顧好老人和兒童就行。拖拉機一車一車把麥子從地裡拉到場裡,堆積如山。

碾場也不用人趕牛拉石碌碡了。人駕駛著拖拉機碾場,或者直接用脫粒機脫麥籽。

脫粒機就像一個永遠也吃不飽的漢子,七八個人不停的填喂。幾個小時以後,一個個堆積如山的大麥積,在一個小小如桌子大小的脫粒機的吞吐下,就很快變成了一堆堆麥草和一堆堆帶糠的麥粒。

揚場也省力氣了。帶糠的麥粒也不需要男人們等到下午或半夜借風費力去揚,而是立即用電風扇吹揚。幾個人很快就把一大堆帶糠的麥子分離開來,乾淨的裸露在場中心。經過人們辛辛苦苦幾天晾曬,等麥子含在嘴裡用牙一咬,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響時,就可已裝袋子上車,拖拉機運到糧站交公糧變成錢。人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輕鬆,一天比一天幸福。

機械化收割年代

時間過得飛快,一晃又是十幾年已去。社會又發展了一大步,一臺臺大型智能聯合收割機閃亮登場,夏收完全進入了全自動收割的年代。人們不動一刀一槍,站在田間地頭就可以把糧食變成一張張票子。

《夏收三部曲》——張萬迎作品

每到麥子泛黃,金浪翻滾的時節,一個個大形聯合收割機就呼嘯而來。只見龐然大物在金黃的海洋裡,哼哼哼轉幾圈,田地裡一大片一大片麥子就變成了乾淨的麥籽。麥子不用轉手,就直接賣給在地頭等待收購的麵粉廠老闆。麥子直接就變成了人民幣,多幸福啊!

早上,大地還是一望無際的金色麥浪,晚霞滿天時,地上就變成了短短的麥茬,就像誰用推子給大地理了個

“寸發”,大地顯得精神了很多。接著就是全自動耕種。

幾天以後,太陽再次冉冉升起時,黃土地上又長出了一望無際綠油油的禾苗。那綠色禾苗是希望,是美好的未來。藍藍的天空,一群可愛的鴿子,咕咕地唱著,在空中盡情的飛來飛去,多麼自由多麼歡樂。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隨著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農業逐漸進入機械化時代。人們已經不像以前那麼辛苦,那麼費勁。完全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剩餘的勞動力可以打工、做生意賺錢。全國人民奔上了小康,生活一天比一天幸福快樂。現在,種地已經成為生活中一種消遣和樂趣,成為很多城裡人追求羨慕的一種浪漫,成為城裡人追憶農耕時代的一種美好體驗和超然享受。比如去鄉下的櫻桃園、草莓園、桃園、蘋果園等,體驗農耕,自食採摘,歡樂無窮。

但是不管怎麼說,幾十年前的夏收場景,依然令人常常回憶,久久難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