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五歲孩子大人叫他做什麼,他總是都不話聽怎麼辦?

老白一說


教育是門大學問,和孩子鬥智鬥勇,多看一些育兒百科,孩子有逆反心理!給你講則小故事,一個小孩每次考的不好,他的父母不是打就是罵他笨蛋,孩子一次次越考越差,終於考到最後一名,那家長在絕望中乾脆反過來想,既然這樣,不妨換種心態試試,他接過兒子的試卷微笑著說:“考了全班最後一名,太好了!”

聽慣了訓斥的兒子吃驚地看著爸爸:“你是不是有病了?”

當爸的說:“爸爸沒病,你想想,一個跑在最後的人再也不用擔心有人會超過他了,他還有負擔嗎?所以,你只要往前跑,肯定就有進步!”

兒子大受啟發。是啊龜兔賽跑烏鬼還能跑第一呢!於是,心情也放鬆起來,第二次考試就甩掉最後一名的帽子,繼而躍居中游。

爸爸則每次都高興地說:“太好了!你肯定有進步。”當兒子考到第六名時,爸爸說:“太好了,兒子你真了不起,離第一名還差五個了。”

後來兒子一直保持全班第一名。

寫到這時我的心開始糾結了,原本五歲的孩子不該讓你懂這麼多,其實我家兒子就這樣,一二再,再二三的放縱成這樣了,現在上初二也沒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希望你在孩子的教育上多費點心,現在的付出就能得到孩子大了的回報!從娃娃抓起是沒錯的!我常對我兒子說:“我真想把你放棄,讓你自生自滅,長到二十歲以後會怎樣,成個反面教材。”

但我又不甘心,一直在教育兒子的成長路上蹣跚而行!有時我常想!我從頭想到腳後跟我不應該攤上這麼個淘氣的兒子,但我還是“幸運”的攤上了!歸根結底是小時侯沒教育好!兩個女兒乖巧懂事,也愛學習,我的也沒費太多心。

孩子小時也許是天性,也許有隨處,,像你兩人的其中一個,但該教育還得教育,千萬別放鬆,管孩子把握一個度吧!

有時想開了,一個家庭要是波瀾不驚,尤如一灘春水,我兒子可能是那一劑調味品!


華叔家有兒女


小孩子到了五歲都會有點叛逆,就像我的小孩一樣,每次叫他穿衣服,你給他這件他就說他要穿另外一件。你根本拿他沒辦法。我的教育方法可能比較隨意一點吧,反正有的時候實在太煩了的話,我就衝著他發火狠狠地訓他一頓。有的時候也就順著她,她要穿什麼就給她什麼。我也不知道我的這種方法是對還是錯,不過我覺得小孩子即要哄也要也要批評。


明志弘


這個問題,可能大家都遇到過,我來簡單的說說吧!首先你要知道:

1、2-3歲時,出現的叛逆行為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表現,稱“寶寶叛逆期”。

2、6-8歲時,則來到人生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

3、12-18歲時,是人生第三個叛逆期,這是大家最常見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在這裡要強調一點,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個性發展、心理生理發育特點,父母應對的方法也要不同。5歲孩子的年齡,家長的教育不要喊叫,只需要語氣嚴厲即可。孩子執行力要靠平時訓練的,配合一些獎懲方法提高他的積極性。大吼大叫的話,會給孩子心理造成影響的。孩子反著來有幾種原因,看看有沒有對應的,對症處理就好了。

1、孩子自主性,就想自己做。但是孩子小,很多事情做不到,或者在家長眼裡你裡面,他還做不了,可是怎麼勸說都不好使。孩子自主性是正常的,而且也是他成長的自立、積極、上進很關鍵的成長階段。當孩子做不到卻還要做的時候,他其實只是想證明自己可以,或者滿足好奇心。我們完成這兩點就可以了。可以給他做示範,和他一起操作,給他一個替代性的類似的內容,或者給他一小步可以完成的,有難度的部分不讓他做。舉個例子:孩子一定要幫父母做飯,這個他的年紀實現不了。父母可以說,你先幫我摘菜吧,你摘我洗,我就會輕鬆很多,你幫了我大忙。孩子很容易認真的去摘菜。如果他還不會,可以告訴他,來,我先給你演示一下,然後你自己來,摘菜既不能浪費也要乾淨,我猜看過我做的,你一次就能學會。

2、孩子有氣,故意的。尤其是和父母剛剛起了爭執,緊接著父母要求什麼, 他都很容易反著來,其實他就是在宣告自己的主權。父母要求他做什麼,其實也是在宣告主權。所以其實父母和孩子是一樣的。這樣我們就能更多同理孩子了。那麼這個時候如果要減少孩子反著來,一定要先和他剛才的情緒進行溝通。

比如我今天再給家長們講“同理心”的課程時候,剛好一個孩子因為生病,不得不隨家長身邊,坐在課堂上。開課前,媽媽多次強調讓孩子安靜,孩子要求去玩,媽媽不允許,還把孩子硬按在椅子上。所以課程過程中,孩子心裡面滿是不滿。課程中他咳嗽了兩聲,剛好是別的家長回答問題的時候,孩子咳完沒有注意音量和媽媽說“媽媽我咳嗽了”,媽媽覺得有點尷尬,就讓孩子閉嘴,也不許咳嗽。結果孩子咳嗽聲更大了,頻率也高了,從他的表情,其實我們看得出他是故意的。媽媽就感覺快要氣炸了。後來我跟孩子說,“因為你想去玩一會,媽媽沒有同意,你心裡面很不舒服是嗎?”他點頭。“你剛剛咳嗽是不小心的,但是媽媽不讓你咳嗽,你會覺得委屈對嗎?”孩子說對。“其實如果是我,這個時候也會和你一樣的心情,想給媽媽搗亂,誰讓你冤枉我,還不讓我去玩呢。”孩子笑了。“不過搗亂以後,那那就會讓我們去玩了嗎?”孩子搖搖頭。“那現在我們所有課堂上的叔叔阿姨要一起做一個遊戲了,你願意參與進來嗎?”“好呀好呀”那孩子很興奮。於是問題就解決了。所以要先去處理孩子的情緒,這叫共情,把站在你對立面的孩子,拉回到你的team裡,再重新梳理規則。

3、父母嘮叨逼迫打罵,可能讓孩子形成刻板印象。希望對你有幫助。可以的話採納我呦,謝謝。

感謝大家閱讀,覺得講的還行,麻煩點個贊,謝謝!




駿馬奔馳馳馬思墜


大家好,我是客家人,有朋友問,五歲的小孩,怎麼都不聽話,很難教育。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得分析一下,首先5歲的小孩子,本來心智就不成熟。要讓他聽話。這個是比較困難的。那我們要怎麼做才能讓他聽話點?

想讓一個小朋友聽話,那得制定一些獎懲制度。小朋友也沒有分辨好壞得能力,做的好不好,做的差不差,他也沒辦法分辨。從獎上做文章,小朋友更喜歡大家去表揚他,誇獎他。誇獎做的好,小朋友肯定很開心,天才是誇出來的。打罵都不能解決問題。他做的好,從精神上給他個鼓勵。也可以物質上給鼓勵,鼓勵多了,小朋友也就聽話了。小孩子,越打。越皮,越罵越是反叛,適當的鼓勵,讓小朋友變得更棒喲。你讓他做一件事情,不管做的好不好,首先他有做,你就必須表揚一下他的行為。做的不足的地方,你可以在做完之後跟他說,你怎麼做,可以做的更棒,慢慢的小朋友就不僅僅是聽話了。事情會做的越來越有條理。最後祝小朋友健康快樂成長,天才是誇出來的。當然懲罰這塊也是有的,比如限制一些遊戲等,不能把懲罰做的太過。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覺得有道理得,給我一個讚唄


涯系正宗客家人


答:只談男孩?

1、不同的人叫法不同。學前班老師叫他的名字。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叫他孫子、外孫子、孩子。父母叫他兒子。親戚鄰居朋友可以和他的家人一樣稱呼他的小名、暱稱或愛稱。所有的人都會叫他小朋友。在含有不滿、冷意、恨意時,外人叫他小孩,也可能會罵小兔崽子,小王八蛋。(家人會罵小兔崽子)除此之外,還會有各種方言鄉語。

2、要是不聽話,老師會進行教育,效果不好就告家長。家長會進行教育或訓斥,效果不好會打罵。而親戚、鄰居或外人一般會繞著走開,頂多會在背後指指點點,但不和家長明說,以免被說成和小孩一般見識。

3、要是惹了大禍,則外人一般是告訴警察,讓家長受罰。

對題目還另一種理解:小孩總是不按大人要求去做,怎麼辦?

可能是大人以前太溺愛,小孩不知道所有人都應遵守相關規則,一旦不聽勸將會栽跟頭。所以大人應該讓他知道栽跟頭的痛苦。但方法要適當。

也可能是身心發育不健全?那就要去看醫生。另外,社會上有的機構針對性地開展了一種“感覺統合治療”,也可試試。但會有一定花費。


陳若V06


教育是一個家庭的大事,教育關係關係著孩子的成長與未來,關係著家庭的希望,所以很多家庭把孩子的教育問題都非常重視,孩子聽話則喜,不聽話就焦慮,我認為大可不必焦慮。

首先,每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叛逆期,五六歲這是一個叛逆期,十幾歲又是叛逆期,叛逆期其實就是孩子的個人意識逐漸覺醒的時期,他們對於有些事表現了極大的好奇心,什麼事都像要去嘗試一下,動一下,摸一下,大人說話他已經有自己的判斷與選擇,這是正常的心理表現,不要焦慮。

其次,孩子出現叛逆的情況和家長也有關係。家長總認為自己是家長,高高在上,認為我生養了你,就應該聽我話。其實不然,每個人都是生命的個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識,不要簡單粗暴的教育孩子。要用耐心,愛心,去正確的引導孩子。

再次,要分析孩子不聽話的原因,五六歲的孩子好奇心很強,好奇心引導好了對孩子以後的求知慾,探索欲有很好的作用,一味的這不需做,那不許做,嘮嘮叨叨,只會引起孩子的反感。

最後,要注意教育方式,平等看待孩子,充分尊重孩子,不要簡單粗暴,也不要嘮嘮叨叨,更不要冷漠對待。

總之,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己正才能正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對成長中的孩子產生影響,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不改清蔭待我回


在2歲後我們發現孩子開始漸漸變得不聽話,因為在到這個階段的孩子就已經開始有自己的小想法了,所以孩子長到2歲左右的時候,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調皮,並且“犟”。對於這樣的不聽話,家長解決的方式很重要,因為大人的一言一行會直接影響到孩子。

當孩子發脾氣耍賴時,讓他獨自在一個屋子裡呆一會,不要急於去說服他,沒有多久,他就會安靜下來,這時在和他講道理,他就會接受。二、適當體驗,有時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本來是不正確的,這時,大人不妨在沒有危險的前提下,可以讓他嘗試,當他碰壁時,在給他講道理,他也會樂意接受。因此,家長在給孩子立規則時,還要教會孩子如何做,比如:如何坐好、如何擺放物品等。孩子的行為有一個累積的過程,不良的行為會逐漸演變成壞習慣。反過來也是一樣,糾正也需要一個過程,所以要給孩子一個時間,而家長要多一些耐心。若孩子不講道理或有其他不當舉止,家長不能任其發展,要隨時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若家長沒有這方面的耐心,孩子的不當行為很有可能會更糟。

孩子不聽話的時候,耐心教導非常重要,最好不要用打罵的方式解決問題,尤其是2歲到6歲的孩子。不聽話的孩子,我想首先是從心理上面,給他進行疏導,作為家長或者是老師,不能一味的懲罰,要進行鼓勵教育,當他取得了一點點的成績的時候,對他進行鼓勵,甚至讚揚,不能一味的在別人的面前,責備或者責罵,或者甚至進行體罰的教育,這樣會出現惡性的循環。


青雲湘雨


5歲大的孩子要好好跟他溝通了,比如有些家長,該吃飯的時候,叫孩子吃飯,孩子說吃不下不吃,有些家長怕孩子餓著,去哄著他吃,另外一種家長,就是等下他一叫餓就去做給他吃。

還有一種家長孩子說不吃飯,首先就會去和孩子溝通,人的一日三餐不管餓不餓都要去吃點,吃飯是有時間點的,不然會對身體不好,還有比如我們去上課又不能在去吃東西等等這些都告訴他,如果他還不去吃,你可以這樣說:媽媽尊重你自己的決定,既然你正餐不吃,那我們先說好,沒有到飯點是不能吃東西的,小孩子隨口就會答應的,他答應了就不要讓他吃,包括所有的零售等等那些東西。

那麼他沒有吃飯過不了幾個小時他就一定會餓,那時候不管她怎麼鬧都不要給他吃東西,這樣我相信一次性她就會記住了,從小就給他自由選擇的權利同時也讓她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

其實小孩子的習慣是從小開始培養的,不是任何事情都要聽大人的,但是一但她自己做的決定,就要自己去承擔責任,我兒子,我是放養的,讀書的時候我從來沒有給他整理過書包,也沒有早上叫他起床過,這些事情都是他自己安排的,我們只是和他商量了一下,他什麼時間該幹些什麼事情,然後商量好做一份表格給他,我個人感覺還是比較管用


hj慧君


三歲到五歲的孩子正是屬於人生成長階段的第一個逆反期,這個時候他們的大腦細胞即將發育到人生最高的活躍期,但是因為所見所聞所認識的有限,所以他們不能充分理解大人的情感和意思。

但是這時他們內心會認為自己“已長大了”,所以你不能用命令的口吻讓他去做某事,而是說,“**,你已長大了,是不是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啊?”

或是“**,…那件事該怎麼去做呢?”

換種語氣跟他說,他就會主動去做了。

我的大寶才三歲半,不但會幫我掃地,還會自己洗碗(因為他吃完飯我們早就吃完洗完了,所以他就自己洗自己的碗),還要幫奶奶包餃子,更是每天給爺爺洗腳,總之,我已經長大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幹,是他天天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當然了,他現在吃飯要吃半小時以上,還要用奶瓶喝奶粉,有時也會氣的我把他按倒在懷裡狠狠的揍一頓。但是他也會認識到自己錯了,會跟我說“對不起媽媽,我做錯了”“對不起媽媽,以後不會再犯了”。

所以說,這個階段的孩子,要讓他們養成獨立自主的意識和習慣,這樣他們就會自己主動去做事情了。


恆o隱九


其實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我們鄰居家有一個很可愛的女孩。每當她任性耍驢時,她媽媽和媽媽的媽媽[笑哭][笑哭]總是束手無策,但孩子總是非常聽我的話,我的辦法是,一,孩子任性時設法轉移她的注重力,二,平日無論答應孩子了什麼都要兌現,兌現時必須提醒她你兌現了答應她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重承諾的習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