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德國欲苦學“中國知識” 訪華11次的默克爾任“課代表”

【歐洲時報網】西方政要中有這樣一位定期在中國“深度遊”的領導人:她跟北京大媽們嘮家常,體驗了一把太極柔力球;她在大唐芙蓉園過生日,收到了陝西風情濃郁的壽桃和花饃;她到成都逛起了菜市場,饒有興致地學習怎麼炒宮保雞丁;她還走進了合肥小鎮的一所小學,客串了一把“數學老師”。

是的,她就是德國總理默克爾——被稱為訪華次數最多、最瞭解中國的西方國家領導人。5月24日至25日,她又開啟了對中國的第11次訪問。每次訪華,默克爾幾乎都會去一個新的城市,足跡遍佈中國大江南北,可謂西方政界的資深“驢友”。

隨著中國逐漸成為國際舞臺上難以忽視的力量,近年來德國政府呼籲該國教育體系加強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重視,培養民眾的“中國能力”。在這方面,默克爾可謂身先士卒,當起了了解中國的“課代表”。

德國欲苦學“中國知識” 訪華11次的默克爾任“課代表”

5月24日,默克爾抵達北京,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天安門城樓前華燈柱上懸掛徳中兩國國旗歡迎默克爾訪華。

【默克爾訪華足跡:街頭巷尾處,尋常百姓家】

人未到,聲先聞。5月19日,一向低調的默克爾發佈了一段視頻講話,介紹此次訪華行程。一般而言,國家政要出訪的行程大都是由政府部門發佈,總理親自出鏡介紹,實屬罕見。視頻的主題則是出現在屏幕上的大號字體:與中國緊密合作。

德國欲苦學“中國知識” 訪華11次的默克爾任“課代表”

德國聯邦總理府發佈默克爾講話視頻,主題為“與中國緊密合作”。(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默克爾的演講中,出現了三段她在中國訪問的畫面,可以說是充滿生活氣息,非常接地氣了。事實上,親民正是默克爾的個人風格,她在歷次訪華期間留下了許多有趣瞬間。

2006年5月

北京,菖蒲河公園

和公園大媽一起晨練

當選德國總理僅半年的默克爾首訪中國。在一個雨後的清晨來到天安門廣場東側的菖蒲河公園散步,與正在晨練的中國大媽拉起了家常,誇大媽們“身體看上去真好”。她還嘗試玩了一把柔力球,不過據當時在現場的記者說,對於這種類似將網球控制在球拍上輾轉騰挪的運動,默克爾似乎不太得要領……對於剛上任不久的默克爾,那次訪問或是“投石問路”,親身感受、親眼見證中國面貌後,再來為新一屆德國政府尋找中德關係的新定位。

2010年7月

西安,大唐芙蓉園

56歲生日收到壽桃和花饃

默克爾第四次訪華時來到了古都西安,正巧趕上她56歲生日。在西安唐文化主題公園——大唐芙蓉園內舉行的早餐會上,她收到了當天第一份生日禮物——一個充滿中國元素的壽桃。隨後中國民間藝人又送上了精心製作的花饃,點綴著色彩豔麗的龍鳳圖案,代表著吉祥如意,洋溢著濃郁的陝西風情。

當天下午,默克爾到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參觀。一排排整齊列隊的秦代兵俑雕塑規模宏偉、氣勢磅礴,讓默克爾連說:“真美!真美!”

2014年7月

成都,農貿市場

買豆瓣、吃宮保雞丁

成都是默克爾第七次訪華的第一站。7月6日上午,她來到成都市神仙樹農貿市場,自己掏錢買了一小袋郫縣豆瓣和一些八角。逛了近20分鐘菜市場之後,默克爾來到一家川菜館,在大廚的指導下學習川菜經典菜品——宮保雞丁的製作。

德國欲苦學“中國知識” 訪華11次的默克爾任“課代表”

圖為默克爾在蔬菜區一攤位前駐足。(圖片來源:中新社)

德國欲苦學“中國知識” 訪華11次的默克爾任“課代表”

圖為默克爾向川菜大廚學習宮保雞丁的做法。(圖片來源:中新社)

雖然最終默克爾並沒有親自動手烹飪,但她仍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一盤色香味俱全的宮保雞丁出鍋後,默克爾熟練地拿起筷子品嚐起來。該餐館負責人說,默克爾一個人就吃了一盤宮保雞丁的四分之一。

另據德國《明鏡》週刊報道,默克爾在成都還被一名小朋友問“你幸福嗎?” 默克爾笑了,頓了一下說:“是的,我很幸福。”

2015年10月

合肥,學校

喝啤酒、客串數學老師

此次訪問前,已經到中國來了七次的默克爾特別提出,之前去的都是大城市,希望第八次能去中國農村看一看。所以,默克爾這次的“深度遊”走進了尋常百姓家。在合肥市郊大圩鎮沈福村村民沈自根的家裡,默克爾與他們圍坐一張方桌,桌上擺滿了葡萄、花生、紅棗、板栗。拉了20分鐘的家常之後,默克爾還去參觀了沈自根家的蔬菜大棚。

德國欲苦學“中國知識” 訪華11次的默克爾任“課代表”

圖為默克爾在沈自根家中。(圖片來源:中新社)

從沈自根家出來,默克爾去到了大圩鎮上的金葡萄小學,還走進二年級的課堂,客串了一把“數學老師”。 她在黑板上寫了一個“1”,問孩子們這是什麼?但幾乎一半的孩子都說是7。翻譯提醒她,中國書寫1的方式和德國不一樣,默克爾明白之後,伸手抹去了多出的部分。

德國欲苦學“中國知識” 訪華11次的默克爾任“課代表”

默克爾在金葡萄小學參觀,與孩子們交流,並在課堂上當老師給孩子們上課。(圖片來源:中新社)

在金葡萄小學的足球場上,默克爾跟踢球的孩子們聊起了德國球星。球隊中還有一個8歲的小女孩,因為特別喜歡足球,被破例接納入隊,默克爾還送了小女孩一個簽名足球。

“每年來中國一次很好,而且很對,因為這裡的變化很快。”2015年的訪問後,默克爾這樣總結道。她認為,中國的變化很快,西方對中國的理解也要跟得上這種變化。

【德國注重“中國能力”:總理身先士卒】

用德國人自己的話說,目前德國對中國的瞭解並不深入,但政府正在試圖作出改變。德國《法蘭克福匯報》報道,目前德國有約19所孔子學院,但本國中小學教材中卻鮮有對中國的介紹,大多數教師對中國只具備基本的認識,他們手頭也缺乏有關中國的材料。雖然一些國家已經將中文建立為基礎學科,但德國並沒有。

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秘書長奧爾格·許特(Georg Schütte)表示,由於中國在科技領域的進步,以及中企大量收購德國企業,德國必須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意味著要對中國具備足夠的認識和豐富的經驗。

為此,包括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德國外交部在內的多個部門,要求德國國內加強所謂的“中國能力”,包括語言能力、跨文化能力和基本瞭解中國政治、經濟、歷史、社會各領域情況的能力。

百聞不如一見,對於默克爾而言更是如此,正如她在此訪前發佈的視頻中說道:“我經常走訪中國的省份,不光是首都,我一次又一次地意識到中國的發展動力和發展水平,瞭解到這個國家更多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