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感觉企业管理越来越多,一线工人越来越少?

宝鉴明心


我知道有个厂,效益不好,半年没开工资,一线工人早跑光了,办公室正常上班。


夜空中最亮的豬


一、一线工人主要是工资太低,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特别是技术工人收入太少。二、另外管理层外行太多,指手画脚自已为是,一杯茶、一根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工作方式,造成了一线工人非常反感,或直接跳槽。更有甚者有的企业,管理和被管理者比例达到1:3,这是多么可怕的比例。三、管理层工资高于一线工人同级别的60%以上,甚至翻倍,特别是年终奖,一线工人能拿到4万就阿弥陀佛了,但是管理层最少也的10万,高层能拿到50、60万,甚至上百万。在九十年代,我在车间当技术员时,一天接了上上级领导打错了的电话,让我们财务去拿年终某厂领导的奖金5千元,当时我们一线工人年终奖80~120元,牛逼啊!这就是说为什么一线工人越来越少的几个主要原因。


陈阵35


企业现在在减员增效,国企也在搞,一线工人多就想招,像中石化就把加油站委托给个人,这样就把多的人都开回家了,来增加企业效益,其实企业一年下来内耗的钱比减少员工用的钱多了不知道多少倍,企业钱是有的是就不往正地方花,认可把钱白瞎了也不会给员工多发一分钱,这就是现在的企业,占大多数。


卧雪爬冰


你们管理人员的高薪,是来自低层员工汗水,是靠压榨和剥削低层员工而来的,公司老总就是这么用人的,他也不愿多出钱,所以就行成了这一局面,中国大多数企业都是这样!


扬帆137909451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企业通过岗位晋升方式奖励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

对优秀骨干员工的奖励包括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岗位晋升奖励几个方面。有的优秀员工已不满足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他们对个人职业生涯的成长更加关注,企业必须通过岗位晋升让优秀员工得到职业发展的机会。

因此,具有一定年份的企业,管理岗位就会越来越多了。

2、管理岗位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表现更强烈

身为管理岗位的人,更加明确认识到自身职责的重要性,更能自觉履行工作职责,实现自我管理,从而带动其他员工尽职尽责履行工作职责,起到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其实,大多数基层管理人员都是和一线员工一样参与生产劳动,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管理者。企业只是给个名份,每个月多付那么几十块钱的职务津贴而已。但这种激励措施却在企业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却很大。





收获人生后半场


题主这个感觉有些道理,但并不完全符合事实。这种现象与所在的特殊企业有关,与个人的特殊认知有关,同时也与管理本身的发展特征有关。

就人员构成数量来说,正常的情况下,管理人员永远不可能占据多数,即使有部分上涨,但仍然是以基层操作员工为主。

1.企业的价值变现决定着管理人员数量不能过多

对于企业来说,在投入人力、无力、财力等资料、资本及资源的情况之下,就是要在具体的运行过程中实现投入的变现,也就是盈利。这一目的使得企业重视三大方面:

A.市场的需求把握

为了迎合客户需求,抓住市场机会,从而促成交易。企业肯定会紧盯市场,并且将一部分资源和员工的工作放到这一方面。而且,越是对市场重视的企业,这方面的投入越多。

B.重视自身“产品”的持续供给能力

所有的“产品”输出最直接的参与者有三类人员,一是技术研发,二是质量品控、三是“生产”操作。生产操作员工的多与少与产品的加工难易程度、技术含量以及客户的需求数量有直接关系。

如果企业的市场做的好,订单源源不断,那么生产操作员工的数量相对来说应该是最多的。

因为生产操作才是企业变现的最直接落地的基础手段。

C.一定数量的管理人员

管理是做什么的?具体来说是为了指导和保障执行落地的。基于此,管理人员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企业整体目标的落地来进行,而且管理讲究管理宽度和深度,一个管理者面对的都是群体,而不是单一的个体。这就决定着管理人员的数量一定少于具体执行操作人员的数量。

总体上来说,企业管理者的数量是企业员工中的少数,根据企业性质、规模与发展阶段的不同,一般管理人员在企业员工中的占比从5%到25%不等。

2.一线工人并不是唯一的一线操作型员工

所谓的一线操作型员工,即使在工厂,也并不单指工人。而是指在组织架构中处于最基层的以具体实际业务操作为主的所有员工。包括一线业务人员、一线技术人员、一线办公人员、一线生产人员和其他一线服务人员。

一线员工的职权范围都不高,都是最基层的实际工作者。在一线员工中,一线生产员工只占一定比例,但不一定是最多的。这与企业的性质有关、与企业的先进程度有关也与企业的业务模式有关。

对于初级加工型企业或者简单的代加工企业,是以生产为主,一线生产员工数量最多;对于生产服务型企业,车间生产员工就不一定最多,一线技术人员或者一线技术服务人员占比就可能不少;而对于采用高智能的现代化设备生产的企业,机器对人的替代性很强,一线生产员工就不需要很多,更多的一线员工会集中到市场、技术、办公或者其他服务岗位。

3.正确理解管理人员和管理工作

很多人有个误解,认为只要不在车间工作的人都是管理人员,只要在办公室的员工都是管理人员。这是极端片面的。即使在办公室工作,大部分也只是一线的具体执行操作人员,而不是实际的管理者;另外,一线生产工人数量少,不代表一线操作型员工少,因为企业特征的具体原因,一线的员工可能聚集到了其他领域。

不管是什么样的员工,不管做的何种工作,都不能,也不可能与管理切分开来。从工作范围上来讲,管理的范围是最广的,管理工作无孔不入,一切员工的工作都与管理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管理人员的数量就多。

为什么会出现管理越来越多,一线工人越来越少的现象?

1.对于“管理越来越多”要一分为二的理解

首先管理越来越多,不一定是管理者越来越多。所谓的管理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管理事项或者管理的渗透程度越来越厉害,原来一线员工接触管理的事项或者参与管理的机会比较少,而现在接触管理和参与管理的频次与机会增加了。

这说明企业对于管理工作的力度加大,希望通过管理来提升效率,通过管理来改变工作质量。加强了管理在执行落地过程中的指导和保障作用。

其次,因为接触管理的频次增加、机会增多,会产生两种主观感觉一种是对于管理的排斥感,就是觉得自己被管的越来越严了,觉得自己没有以前舒服了,没有以前自由了,事事处处都要遵守规矩、都要服从管理,从心底排斥,而越是排斥,越觉得管理无处不在;

另一种是对于管理的感觉越来越强烈,觉得时时处处都在接受管理。好像是个人就要管自己,觉得整个公司的人都是做管理的,觉得公司就是管理公司,管理人员到处都是。

以上两种既是事实,又是错觉。事实是管理与工作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而错觉则是觉得管理者越来越多了。

2.对于一线工人越来越少这种现象也要具体分析

首先,一线工人越来越少,只是个人的主观感觉,没有数据作为支撑。就像我在上面分析的那样,因为企业的特征与发展规划,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与生存发展,就会调整组织构成。一线直接的生产工人数量相对减少,那么其他一线员工的数量变化呢?一线市场人员呢?一线技术研发人员呢?一线服务人员呢?只有从组织的整体来看,才能够有较为清晰的结论。

另外,员工越来越少是一个趋势性现象,但绝对不止是一线工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未来企业会有两种明显的发展趋势。其一,企业员工的角色会呈现越来越明显的复合性特征。彼此之间的工作关系是多重的,彼此之间的“合作”关系会越来越明显,这是组织的流程化和扁平化两种趋势决定的;其二,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对人的替代作用越来越强。这就决定着传统的岗位与职能收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两种趋势的影响不单是针对一线员工,是针对所有员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一线工人会越来越少,而且在不久的将来,管理人员和其他传统的工作人员数量都会减少。

3.如果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其本质是什么?

如果题主的论断是对的,这反映了两个问题。

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分工正在发生变化,在宏观环境的影响之下,企业不得不做出适当的组织应对,改变内部职能分工和人员结构;另一方面,说明传统的制造业正在接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过程中,企业想方设法改变被动和低效的局面。

我们无法说企业的这一做法是对的或是错的,但至少在当前情况下,大多数制造业都在努力转型,都在通过积极的内部改变来适应现代快速发展社会下的新形势。

关于本问题的几个个人观点:

1.其实大家更关注的是基于员工自身利益何去何从的问题

大家可以看一下以上的分析,其实要知道到底怎么回事,要明白何去何从,不一定非要从利益角度着眼。首先,这种现象是在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正常的变动现象,而只站在基层员工或者细节管理的角度是无法分辨或者明晰整体的大形势的。

这种大的形势或者趋势会影响到每一个员工,包括那些管理者,不仅现在,即使将来一样如此。顺应形势你就有好的机会和发展,无视甚至鄙视这种形式,就会面临尴尬的局面。

2.不要错误理解管理,也不要错误理解管理者与一线工人的利益问题。

首先,管理无处不在这是对的,也是正常的,对此质疑或者怀疑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管理者的收入不一定比一线工人高。即使按照传统的职务序列和职级划分,一线工人不一定和管理者处在同一序列,一线工人的职级也 不一定是最低的。事实上,很多工厂的工人薪资要远远高于办公室人员。尤其对于一些工厂来说,那些操作熟练、技术精湛、资质较高的工人享有的待遇水平都能达到高管的层级。

为什么一定认为一线工人待遇就低呢?为什么认为只要做管理,待遇就一定高呢?在实际的企业架构中,多少所谓的管理人员眼睁睁看着一线人员享受高薪而羡慕不已。不是有句俗话吗,“干着卖白粉的活,拿着买白菜的钱”,这不就是对于很多管理者苦逼的形象描述吗?

3.职场上最聪明的做法是顺势而为

作为一个职场人,身在具体的企业环境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明白和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动趋势。然后主动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以顺应这种趋势。只有这样,个人才能够与企业同步,个人才能够有较好的职业发展。

很多职场人见不得不同的观点,在实际工作中见不得对自己不利甚至看不惯的事情,对于职场环境过度敏感,甚至强烈的排斥周边环境的变化。不是主动改变自己,而是尝试改变企业的环境,这是毫无意义的。

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管理也是无处不在的,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但是管理的目的需要摆正,不能过多的给员工压抑感,否则事与愿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顺应形势的不断进步,各种分工和内部组织的员工构成都会逐渐发生巨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明白形势,同时不断完善和强大自己,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指尖视野


有时候感觉也是对的,在工厂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智造的大背景下,一线工人数量肯定是越来越少的。

远的不说,就说我上一家公司,作为一家上规模的饮料公司,年产能达到10亿元,真正的一线工人也不过百十来人。就更不要说富士康这样的庞然大物了,用工数量与前些年相比都是在明显的减少。

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加上产业政策中国制造2025,促使工业自动化和产业互联网深度融合,对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低,很多机械设备都是通过电脑控制的,根本不需要人去手动,需要的也是那些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

另一方面,人口出生率下降,年轻人的数量越来越少,普遍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一线工人的基数已经没有原来大了,再分摊和稀释,那你在工厂你看到的一线工人就更少了。

简单来说,我们已经过了吃人口红利、靠数量取胜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

工人的数量是呈现这样一个下降趋势,那么这就必然导致有一部分人从事服务业或者其他工作。而管理人员是不是增多了?我们需要给一个定义,按照德鲁克的说法,管理者不一定是带团队的人,而是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者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含了技术人员和许许多多的专业人士,像科研人员,工程师,教师,医生,律师,健身教练,美容师等等,这些都可以说成是管理人员,就更别说在办公室里做的那些职能管理人员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管理人员肯定是明显增加的。而德鲁克又给出了一个特别关键的定义,那就是决定一个人是不是管理者,就看他有没有愿景和使命,这个看上去好像有点虚,但是对于现代知识型社会来说,一点都不虚。

他反反复复的说过三个石匠的故事,主要差别在于第一个石匠只在于做一份工作,养家糊口,类似于我们的一线工人;第二个石匠要做全国最好的石匠活,他是个专业人士;只有第三个石匠回答说他在建一座大教堂。

在德鲁克眼里,第三个石匠才是真正的管理者,因为他心中有蓝图和愿景,这是管理者和普通人员在思想观念上的本质区别。

所以无论是发展趋势,还是从一定高度上看待这个事情,这都是正在发生的,我们只有去迎接他,拥抱他,才能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喻派职言,今日头条签约作者,15年人力管理经验的职业导师。出版有《绩效管理顶层设计》、《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等专著。

喻派职言


某采油厂在精减干部的口号下,突然从工人中多出了几十个名曰管理层的不挂名干部,实为假科长,拿着干部的工资奖金,(这部分是高于工人的),但上面没拨这份钱,因为上级不承认,或许不知道,那这份钱从哪来呢?一,成本,这样成本就超了,二,每个工人扣点儿,这就成了,多聪明的主意吧?


一杯浊酒几许快哉


感觉错了。

没把技术蓝领、行政蓝领、业务蓝领当基层看,认为他们没干活、坐办公室、占便宜了。

这思想三十年前一点也不新鲜。如今大量残留,只能说明民众从小农小商小作坊转向大工业化之路尚属遥远,一个观念,会影响几代人的。

说话很直,勿责。


靖儒散人6906


一个一线工人,要四个后勤人员伺候着,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分配应当是,一线一万,后勤三个五千的,一个一万的。现在一比四是实现了,但是那三个五千的,全是拿一万了,那个一万的拿了两万!所以完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