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東北的經濟在全國屬於什麼水平?你怎麼看?

寂靜之春


水平一直在下降,誰還記得共和國之初,瀋陽還是四大城市之一。



東北的經濟問題已經出現了很長時間,很多東北人或者東北家庭在孩子高考期間,就已經基本確立外出讀書,並且在南方找工作的想法,而且持這種想法的東北人不佔少數。當然,可能由於一些分數等原因,最終依然選擇留在東北,但似乎每一個東北人都有一種想要去南方看看的衝動。東北的經濟為什麼一直沒有起色? 其實有很多原因,第一點就是東北作為重工業基地。國企的比重太大,私企在這種情況下很難生存下來。



在前些年國企幾乎包辦了社會服務的很多行業,而在東北三省,居民對於國企的認同感還是較強的。這種認同感並不是說工資高,福利待遇好。而是這些舊的國企在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往往比一些新起來的私企和南方的外部企業在短時間內掌握更多的可利用資源。 這種競爭優勢很難使得外部企業在東北停留很長時間。因為優質的資源都被國企所掌握,私企想要開拓市場,不能說是不可能,但至少從成本來講要高於南方各省份。



而且近年來。重工業尤其是東北的重工業發展並不算好。政府雖然也給了很多優惠政策,但這些政策相比於南方而言,卻又略遜一籌,在吸引人才置業方面並不突出。最關鍵的是東北人的人均工資較低。消費市場雖然廣闊,但消費質量並不高。由於經濟上的限制,東北人在消費市場上完全競爭不過南方省份。體現出來的就是物價很實惠量大,但就是掙不到錢。而更關鍵的是,東北不論是就業機會和創業機會,與南方各省市相比都有很大的缺陷。



人情關係也氾濫成災。流程繁瑣,待遇落後,而且經營環境惡劣。造成大量的人員流失,東北人離開了東北,在各個地方發展似乎並不差。東北的發展受阻,其實不是人的問題,更多的是東北本身所固有的環境出了問題。連東北人都不願意待在東北,遑論其他地區的人。更為重要的是,一些政策也出現一些問題。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之下,一個工廠破產自然會走破產程序,但是在東北破產企業也不被允許將職工推向社會,為了生存,企業只有招商引資。



新工廠和企業引進來之後為了安頓職工強行把員工推到新工廠,表面上看工人的就業問題是解決了,但實際上沒有幾個工廠能在此情況之下運轉多長時間。工資低是一定的。因為工廠原本就不需要這些人。但是為了使得地方的就業率好看,不發生一些系統性的問題,這些多餘的職工有必須留在工廠。企業沒有利潤怎麼可能在東北加大投資。


世界史圖鑑


分析一下東北經濟衰退真實感受。

我是瀋陽人,說說瀋陽吧,在90年代中期之前,瀋陽的私營企業多如春筍,那真是有門路、膽子大就能賺錢。這些小型微型工廠有鑄造、鍛造,機械加工,化工等等行業。

它們有個共同特點,就是給國營大廠加工配件及附屬品,隨著90年代後期國營企業因體制弊病、有的倒閉,有的停產,有的對外轉讓,結果大部分小企業因為缺乏自己的市場化產品,隨著國企的倒閉而倒閉。

所以一直到現在存活下來的國企還在艱難的活著,私營企業大部分倒閉。

在同一時期的南方,從當初做拉鍊,鈕釦,劣質電器,低檔服裝、鞋帽等產品完成了資本積累,迅速進行企業升級,成為一定規模的民營企業,不但有自己的產品、還有自己的品牌。這就是東北現狀:國企蕭條,民營慘淡。

再談另一個情況,打個比方,假如東北人十個人中有三個去了外省市,他們在外省打工,做生意的產值算在外省的GDP中,外省的人均GDP只除以它們本省人數,無論總產值還是人均產值都顯得很高,利潤卻歸了這部分東北人。而東北的GDP是剩下那七個人創造的,算人均GDP是被十除,雖然總產值不高,人均產值也不高,可實際是剩下那七人創造的,這個比喻說明了東北人真正的人均收入並不是人們想象的那麼糟。


更上一層樓g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大連人,這麼說的原因是我從出生到上學到工作都未離開大連。

在我十幾歲的時候,也就是2000年前後,大連也好,大連的開發區也好,引進了一批批日企、韓企等外資企業,因為我小學很多同學輟學了,全部都去這些企業上班,那時候還很羨慕他們能夠在外資工廠工作。再後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連高新區的軟件園熾手可熱,當時國家某領導人要把高新區軟件園打造成為中國的班加羅爾,看似這個夢想已經毫無疑問的破滅了。現在,大連除了造船廠名聲在外,海鮮比較好吃,其他貌似幾乎沒有什麼大的發展。

以上均是感性的認知和感受。下面我說一下因為工作,我接觸到的政府、企業主以及一些上市公司對於區域選擇的考慮。

我是做產業諮詢的,產業基本來自於國外,對於在中國落地的項目,基本都需要政府提供一些土地、空間、政策之類的,同時落地項目的投資者也需要在中國選擇交通方便、人流多、政策好、營商環境好的地方。因為我是接觸外商投資者以及國內的一些項目方投資者的,從他們在中國選擇區域的偏好來看東北經濟處於怎樣的水平。

涉及貿易類的產業供應鏈重型投資的,需要建立倉庫、分揀包中心以及總部中心這樣的重資產投入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一定是首要選擇區域,西北區域是西安,中部地區鄭州、武漢、長沙,西南地區成都、重慶在列,東北地區僅僅選擇大連,最遠到瀋陽,中標2個城市。這還不錯,因為貿易類尤其是消費品貿易,大連有空港、海港,在佈局上還是需要填補空白的。在城市分撥中心上來看,以往盤錦、瀋陽還是重頭戲,現在我接觸的投資者們,對於東北地區的城市分撥中心佈局為零。

涉及智能製造類產業,無論是重資產建廠、投設備,還是平臺型的嫁接,都需要原本製造業相對發達的地區,尤其是在工業4.0發展時代,中國在國際參與的分工已經逐漸由低端向高端發展,智能製造所選擇的區域就更加需要智力、資本密集的地區。大家可以看看下面的佈局圖片。

很顯然,東北地區的佈局產業類型,如若不是大型央企、國企,恐怕其他外資企業或者民營企業是很難觸及的。

涉及新能源、新材料、電網、教育、等產業類型,毫無疑問,都是以智力、人才、資本密集為主的地區為第一選擇,目前來看,這些產業的投資者還沒有選擇東北的打算。

還有很多其他產業類型,包括大健康、醫療類、文體中心、商貿類等等,在需要做重資產投入的前提下,他們都會第一時間選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中南地區幾個重要的城市。他們思考的路徑跟以下幾方面是分不開的。

1、城市發展的綜合指數,包括城市GDP,人口數量,集聚的產業類型以及城市配套,未來的發展潛力等。

2、土地增值情況,包括工業、倉儲、商業用地的未來增值空間,甚至有部分重資產投入是需要配置商住用地的。

3、政府的政策扶持,包括對前期產業導入部分的運營扶持,財稅扶持,人才引進扶持等。

4、地方資金情況,包括政府的產業引導基金,銀行支持力度,私募基金等。

總之,通過產業投資者在全國的佈局來看,從我的個人判斷,東北的經濟發展水平,僅僅在西北相對落後地區之上一點點,甚至更危險。期望國家政策、政府擔當等方面能夠大幅度提升,振興東北,義不容辭。


岱兮


東北挺好的,收入高房價低,我們黑龍江除了哈爾濱,其他的地市房價都很便宜,都在5000塊錢左右。一個月收入可以買一平米到兩平米房子。物價也不高,夏天涼爽,冬天有供暖。如果人均月收入10000,在東北生活是非常舒服的。


東方巴黎布偶貓


東三省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一直呈下降的趨勢。1978年東三省GDP合計866億元,佔當年全國GDP(3679億元)的比重是13.2%。到2017年東三省GDP總量是55431億元,佔全國GDP(827122億元)比重下滑為6.7%。也就是改革開放40年來,東北在全國的經濟比重下滑了一半。

從經濟發展水平看,東北也不高。2017年全國人均GDP是59660元,黑吉遼三省沒有一個達到了全國水平的。吉林5.61萬元、遼寧5.48萬元、黑龍江4.27萬元,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6%、8%和28%。尤其是黑龍江,其經濟發展水平已經下滑到全國下游了。

經濟發展的好不好主要看看企業發展的情況。2018年,遼寧、吉林和黑龍江分別有7家、2家和2家企業入圍中國500強企業榜單,合計11家,約佔500強入圍企業的2.2%。其中擠進前100名的只有一汽和鞍鋼兩家企業。像福建、湖北等中等規模的省份,一省入圍500強的企業就有10家,幾乎和整個東三省相當。

不但是經濟總量、發展水平在全國排名不前,而且東三省的經濟增速也是較慢的。2017年黑吉遼GDP增速分別是6.4%、5.3%和4.2%,分別排在全國第26、27、28位僅高於內蒙、高速、天津等三省市區。

因此,總體看來,東北經濟發展形勢不樂觀,經濟增長乏力是最大的問題。


財經知識局


東北經濟是不能用GDP算的。

單看遼寧

大船出品的遼寧號航母的GDP是多少;

第一艘國產航母的GDP是多少;

每一艘052-054-055-056的GDP是多少;

601所的GDP是多少;

沈飛的殲31GDP是多少;

葫蘆島出產的常規、核動力潛艇的GDP是多少;

鞍鋼的航母特種鋼材的GDP是多少?

國之重器,是經濟價值可以衡量的嗎?

共和國需要資源時,我們是資源輸出地。

共和國需要糧食時,我們是糧食輸出地。

共和國需要裝備時,我們是裝備製造地。

不論貧窮,富貴。我們始終是共和國堅定的基石!


Au旅途


在改革開放之前,東北經濟曾經是中國經濟的引擎。在1978年,遼寧、吉林、黑龍江東北三省都是國內比較發達的地區,GDP總量佔據位置比較靠前。全國十強中,東北三省就佔了兩個位置。

尤其是遼寧省,1978年GDP總量229.2億元,排全國第三位,工業非常的發達,是中國重工業核心基地,引領東三省經濟快速發展。

其次是黑龍江,1978年黑龍江的GDP是174.8億元,全國第8名。

吉林少一點,只有81.98億元,但也在全國排名18位。

但到了2017年,遼寧GDP是23942億元,全國排名14位,後退了11位;黑龍江是16199.88億元,全國排名21位,後退了13位。吉林是15288.94億元,全國排名21位,後退6位。

也就是改革開放四十年,東北三省經濟雖然也在高速發展,但與其他省份相比,進步速度大大落後。黑龍江與遼寧,分別拿到後退位置最多的“冠亞軍”。

主要原因有三個。

第一個是,與經濟發展順序有關。改革開放首先是從東南沿海地區開始,這樣東北沒有得到改革開放的第一波紅利,這是一個選擇問題。因為東南沿海海外華僑多,開放之後更容易得到海外華僑的投資,這從數據上也可以得到驗證。廣東與福建,在改革開放前二十年,基本上是依靠海外華僑投資然後拉動經濟發展。幾乎海外有名氣的華僑,都回來投資。如果是東北的話,那些華僑依舊會回來投資,但不管是數量還是其他,都不會有那麼多。

其次,東北人歷史因素有關。東北原來是重工業基地,國營經濟非常雄厚,但國營經濟是從計劃經濟發展起來的。改革開放一個核心要素,就是逐漸讓市場掌握話語權。這對於東北的國營經濟來說,是一個沉重打擊。從計劃到市場,從別人求,但求別人,這是一個本質轉變,但東北顯然沒有做到。

第三是東北人更願意穩健。

第一波開始創業的中國人,基本上都是從小販小攤幹起來的。不管是大城市還是邊緣地區,都是混不下去的人,開始幹個體,這算是中國第一代創業。

但東北那時候有大量的工廠,人們都在工廠裡上班,都是工廠的主人翁。這些主人翁沒有經過市場的薰陶,跟不上潮流。而且東北地廣人稀,農民隨便在山上挖幾個洞都能養活自己,或者是到山上挖幾根人參,也能活的不錯。這樣就沒有很強的冒險精神去創業。沒有創業,就沒有民營經濟,沒有民營經濟做推動力,就很難在發展速度上加快。東北人更願意在機關裡找一個穩妥地事業單位,甚至有東北的研究生寧願當一個環衛工,也不願意出去闖蕩或者創業,雖然是個別現象,但從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東北人的價值觀。

所以東北在改革開放之後增速墊底,是有諸多原因的。


波士財經


在東北工作過20多年,耳聞目睹了很多事,也見證了東北從共和國長子到現在經濟增速緩慢的一些過程。

看了看上面的評論,大部分有一定的道理,也有部分因對東北人印象不好而在吐槽!不管如何,一個地方的發展與人文地理、人文環境是分不開的。

經濟發展。1990年之前,應該說東北三省經濟發展在全國還是不錯的,鋼鐵、煤炭、林業、農業、石油、汽車製造、軸承、車床,包括到後來冰箱、洗衣機在全國都有一席之地。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等民營企業的崛起和不斷壯大,東北三省的國有企業不論在管理上、創新上、轉型上都落後於南方的私有企業。東北三省企業改革之初,有很多有關係、有門路的開了私人工廠,國有企業的訂單很大一部分進入了私營企業,導致國有企業工人無訂單、工人無活幹,國有資產資不抵債,工人下崗,企業破產。等到了90年代,東北國有企業的優勢在全國蕩然無存,東北的人才、下崗職工開始陸續外流,逐步形成了不論到什麼地方,都有東北人的普遍現象。

人口。東三省人口總數現在也不過一億多一點,基本上和山東差不多,但東北有東北的優勢,東北人口基數少,以遼寧為例,4000多萬人口,南有大連、北有瀋陽相互支撐,沿線有營口、鞍山、遼陽相互響應,瀋陽東的撫順,本溪,再加上新興城市丹東,如果措施得當的話,還是很有發展的,以沿海帶動加上瀋陽輻射,日子應該不算難,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底子還存在嗎。

人文。東北人天生的豪爽、嘴快、幽默。有人說東北人沒心沒肺,有人說東北人膽大,有人說東北人涉黑,我承認,但只是少數。

我所認識的東北人大都比較實在,有些還很仗義,在東北那些年裡,多虧了這些朋友的照顧,離開東北後,也經常回去看看這些朋友,還是一如既往,所謂朋友,都是相互照應的而不是相互拆臺的。

氣候。東北的氣候是經濟發展的一大要害。就哈爾濱為例,每年十一剛過開始取暖,到第二年的按近五一才停暖,一年有半年的取暖期,到瀋陽也得150天的取暖期,東北蓋大樓搞建設的話也就7個月時間,這是和南方比不了的,好多產業在東北因氣候原因根本無法投資,這也是和南方沒法相比的。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建設已有幾年了,後續肯定還有新的政策來跟進,我想東北會好起來的。

祝願我東北的朋友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個人觀點!


始終如此1121


東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在改革開放之前,東北地區在全國佔有重要的經濟地位,尤其是遼寧,是新中國工業崛起的搖籃,有“共和國長子”之稱。但在改革開放之後,東北經濟在全國的地位是不斷下降的。

從GDP來看,1978~2017年之間,遼寧名義GDP只增長了104.5倍;黑龍江增長了92.7倍;而吉林增長倍數相對高一點,為186.5倍。雖然增長倍數看起來比較多,但放眼全國省份,它們的GDP增長倍數基本上是最靠後的。

我們再來看看2018年的數據,2018年遼寧、黑龍江、吉林三省的GDP分別為25315.4億元、16361.6億元以及15074.62億元,分別位居全國第15、25、26名,相比1978年的第3、8、18名,分別下降了12、17以及8名,所以東北三省在全國的經濟地位下降的比較明顯。

人均GDP方面,這三個省份的人均GDP都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018年全國的人均GDP約為6.45萬元,而遼寧人均GDP為5.79萬元;黑龍江人均GDP為4.32萬元;吉林人均GDP為5.55萬元。

東北經濟結構比較單一,偏重工業,產業分佈不均衡,在計劃經濟時期,東北三省得到了國家力度最大的政策支持,而在改革開放之後,國家投資減少,東部沿海開發開放獲得更大的支持。東北資金主要靠政府投資,外企和民企投資較少,與沿海省份相比少得可憐。因此在改革開放的經濟競爭中,逐漸輸給了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省份。如今東北經濟發展形勢也不容樂觀,這幾年它的經濟增速幾乎全國墊底,人口和人才流失也值得警惕。


錦繡中源


東三省黑龍江人口3700萬,吉林是2700萬,遼寧4300萬,實際東北人口總數不到一億,而且年前人特別少都外出,東北四十多歲的人現在都算是年輕人了,東北想發展太難了老人和退休工人多,年輕骨幹少現在還在吃老本,東北經濟又不能靠房地產拉動,東北是中國城市收縮的第一個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