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农村以前二季水稻一季油菜,什么原因导致连种二季的都不多了?

又起炊烟


用农药化肥种子保高产量,致低端过剩,低质低价低效,种田亏本,不种补贴照拿,单季相对米质好,成本低,劳苦度低,弃双或抛荒


深施肥


农村以前二季水稻一季油菜,什么原因导致连种二季的都不多了?我是来自农村的,这个现象在我们湖南农村很常见,我来说说个人看法。

以前,每年放暑假后就会进入双抢季节,那个时候是家家户户打禾忙,天刚朦朦亮就会被父母叫起床去割稻谷,因为早上凉快,中午太阳大,太热了,早上要干2~3个小时活才回去吃早饭,下午3点左右出门,要干到晚上快看不见了才收工。一身的汗水,泥水,这就是我印象中的农忙双抢。现在再也没有那些景象了,取而代之的都是单季稻和收割机。

导致现在没有人种植二季稻和油菜原因;

一、生活条件提高了,随着社会发展,农民现在并不缺那一口吃的。种植一季稻就已经够农民一家吃的了,不需要种植二季稻。

二、早稻谷价格低迷,早稻谷的粮食口感没有晚稻好,加上价格比晚稻便宜几毛钱一斤,以前农村的早稻谷主要是当饲料用的,农民在不缺吃穿后,积极性自然下降。

三、农村没有什么年轻劳动力了,现在的农村到处都是空心村,少的干不了,老的干不动,家家户户的囗粮田,没有荒掉就不错了。

四、种地利润低,你说种粮要是利润高的话,农村人谁会喜欢外出打工,就是因为种粮利润太低,自家地里干一年到头,不如外出打工二个月赚的多,谁还会有积极性。

总之,农民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也向往幸福的生活。当种地这个行业,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幸福生活时,农民不得已,只能抛弃以往的传统农业,另谋出路。


坏男人说小龙虾


大家好!在我们小的时侯都是种二季水稻一季油菜,在以前没有机械化,都是用牛耕田,育秧苗了然后插秧,那时候的农民真辛苦,记得我们小时候田里的玛璜特别多,叮了腿拉不掉,吓的哭,每年双抢的时候都要忙一个多月,每天播秧要黑了才回家,对我来说是恶梦,夏天的太阳把田里的水晒的好烫。特别累的是脱谷,我家本来人少,那个脱谷机的马力又大,根本忙不过来,累的要死,现在种田都是机械化,以前割了晚稻又要种油菜,以前的油菜都是栽的,栽起来很慢,产量不高,现在我们这里都是种一季,以前种二季一亩田也只有1300多斤的稻谷,现在一季产量高的也有1200斤一亩,种田也不麻烦耕田机耕了田,泡种谷催芽就撒,全是直插,不用插秧,好省力,多的时间做别的事又可以挣钱,多好,谁还愿意种二季,二季要农药化肥比一季的要多一半,产量多不了多少,肯定都只种一季,以前都没有岀去打工有时间种田,现在都在外面打工,种田的都是老人家,种一季开支小些,收入差不多。现在很多农民下种油菜了,就是种也只种自己吃的。其实种油菜也容易,用耕田机耕了,就可以撒了,都是直播。以上都是个人关点,谢谢大家的分享!





农村艳艳姐


生在农村的我对种植两季的水稻深有体会,印象深刻,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家庭基本上都有四五个小孩,那时候一家子出去干农活就是一小个生产对,村里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有四五亩田有的甚至还更多,记得那时候还没有抛秧还是插秧,每年到要插秧的时候我们都是一早起来就去秧田里拔一担子秧才回家吃早饭,小时候下水田特别害怕蚂蟥不过没办法咱们是农村娃。

那时候就真正是过着日出而耕,日落而休的日子,农民没什么收入靠的多养几头牲口只有努力的多种田种地,恨不得田地上一年四季都有农作物收,生活水平不高我们的一日三餐都是青菜饭,每餐都煮三四斤米都是大锅饭大锅菜,我们的童年没有零时没有水果只有过年过节才会有肉吃,所以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过年才有新衣服穿才有多点的肉菜吃。

现在农村改变了很多,有的人出去打工有的人开发种果,靠种水稻,油菜,玉米,黄豆之类的真的很难发家致富,农村基本上没有靠养几头猪生活了,因为收入高了生活也得到改善,农民们也不做得那么辛苦了,种一片果做一点小生意生活才有出路,前提是我们有土地就好好利用。





农人晓橙


农村以前二季节水稻一季油菜,什么原因导致连种二季的都不多了?关于这个话题,我想跟大家聊一聊。

以前两季水稻那是2000年以前,我国的经济比较落后,大家都没有出门打工挣钱的习惯,大部分人都在家务农,年轻人也多!由于当时的水稻产量也比较低,所以都选择种两季水稻。(长江流域可也播种两季水稻,一季油菜)现在水稻品种的升级,产量提高。以前的两季水稻的产量,也差不多相当于现在一季的产量。

其二是,以前农村大家都穷!只有靠种田,才能多挣点钱。所以都选择种两季稻谷,一季油菜,不让农田荒着!现在,什么原因导致种两季的都少,我想分三点!

一,首先农村劳动力的减少,老龄化增长,许多会种田的人,岁数都大了,种不了田。即使种田也只是保口粮。农村年轻人不会种田,也不愿意种田,都去外打工!导致农田荒废原因之一!

二,农村机械租用,化肥,农药等人工成本的增加,也会带来收益的减少!

三,水稻市场回收价低,每市斤一块多点,甚至连成本都搞不回。还要盼望有个风调雨顺的好年头!否则只能亏本!这就是大家都不愿意种田的原因!这是我个人观点,与大家分享!再见✋


xJq乔


农村以前二季水稻一季油菜,什么原因导致二季的都不多了。

八十年代未期之前,不管是生产队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在南方光照条件充足的省份,一般都早晚稻收后,还要种一季油菜,那时的田间地头都是农作物,几乎没有空闲田。而现在很多地方都不种二季,只是怕田里长草勉强改种中稻了。这其中原因主要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给农民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农民在企业中每月可以赚到一笔工资,企业不分旺季淡季,而种稻有时间性,这就造成农民没有时间耕种而改用种一季为主。

种子单产的提高,以前种常规稻,产量不高,你一年两季下来产量也不多,还不够一家一年粮食供给。而现在的杂交水稻单产成倍提高,农民种一季水稻也比以前多收粮食。

政府对农村种粮的态度有所转别,以前二季水稻后会动员农民搞好冬种以增加农民收入。现在就业渠道增加了,农民有更多创收赚钱的事好做。政府也不刻意要求农民就局限在这一亩三分地上。

随着年纪的增长,以前的耕种老把式年纪大了,干不动重活了,而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就不会种田,种一季还是老人在耕作。现在物产也比以前更丰富,第三产业也搞得比较活,赚钱相对容易,要什么就可以买到,所以种油菜之类冬作物更没人去种了。


小林心语


农村以前二季水稻一季油菜,什么原因导致连种二季的都不多了?

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前水田最好的耕作模式是油、杂,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工人;农村农民光靠种点田地难以生存和致富,于是,大量剩余劳动力转赴城市打工增加家庭收入。故此,原来的油杂杂耕作模式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油杂耕作模式了。其具体原因如下:

第一,早杂产量还可以,但米质口感不佳,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早杂不好销售。

第=,中杂产量高,米质好,口感佳,比较成本低。一季中稻的产量比两季的早、晚杂的产量低不了多少。但是可以节约一半的成本投资。

第三,农村中青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也没有劳动力来种双季稻,而劳动力的成本又是最高的。

第四,油、杂、杂耕作模式要赶季节。早杂“不插五一秧”,晚稻“不插八一秧”。油杂耕作模式不用赶季节,可又回到农民“半年辛苦半年闲的时代”。

第五,油、杂、杂耕作模式为了赶季节,要育秧、插田;油杂模式可以直接搞直抪,省工、省时、省成本。





郑正宗


在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中国人口急剧增长,而粮食生产正在爬坡阶段,国家经济薄弱,对农业水利建设投入和科技投入有限,粮食产量增产速度赶不上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所以在努力增加农业的投入同时,鼓励农村实行双季稻生产模式。水稻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产品,如果按每亩地一季生产稻谷六百至七百斤的话,全国土地面积所生产的水稻是无法满足人们的吃饭需求,如果遇到天灾的话,产量将更低。

所以,人们探索尝试种双季稻,这样一亩地稻谷的亩产可达一千斤以上,在缓解口粮供应起到一定效果。从谷雨播种开始到九月上旬收获,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第一季水稻生产。那么九月到十二月只有三个多月时间內,温度是遂渐走低的,而原来水稻是常规稻,产量低生长期长,像当家品种691产量六百斤、条件好的七百斤,生育期一百一十天,这样的原始品种想种两季确实困难。但在农业学大寨、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民发扬吃苦耐劳精神,用原始简单且有效的方法修建水稻育苗催芽室。稻谷在惊蛰过后催芽,然后在整好的秧田,撤上谷种覆盖塑料拱棚,让秧苗高于常温的条件下生长,清明前后既开始插秧,八月前后收获一季稻。剩下的四个月,足以完成二季水稻的生长周期。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第一季水稻收割后,保持田里水层不干,像菲菜一样萌发二茬稻秧,形成新的植株,然后每亩施十到十五斤尿素作追肥,同样能收获二季稻,只是产量略低一些。

现在却不同了,政府实行禁烧桔杆,割下的稻草是大麻烦。而现在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水平提高,采用新科技,用优质杂交稻高产新品种,每亩可产两千斤左右。现在农民收入低,不愿意用高投入低产出去生产双季稻,省下点时间到工厂打打短工,何况粮价不高且投入很大,农民种地生产为了自已生存,更是为了国家粮食安全而生产粮食。至于油菜,由于它是旱作物,对田地平整的条件要求并不严格,何况它不像水稻,苗期不耐高温苔期不耐低温,它是不适合作二季生产的。


我不是冯巩


这个倒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情况。记得在小时候,我们那里全部都是种二季稻,一季早稻,一季晚稻。不过现在种二季稻的人已经确实不多,人们更愿意去种一季稻了。有很多人可能想不通,很明显两季稻肯定要比一季稻种出来的粮食要更多,为什么人们不种两季稻而只种一季稻呢?

这里主要有几个原因在里面:

一,粮食产量原因。以前由于粮食的产量比较低,记得很清楚,那时候家里种早稻如果一亩能够产500斤都是比较高的产量了。由于粮食产量低,农民就没有办法,只能够增加粮食的种植次数来增加粮食的产量。特别是以前还需要交粮,而且是按照家里的人头来计算交粮数的,所以农民必须要想办法增加粮食的量。如果没有足够多的粮食产量,交粮后自己家里如果粮食不够吃就是很麻烦的事了。而种植两季水稻自然也就成了最好的解决办法。

而2003年后农民就不再需要交粮了,这时候就大大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也不需要通过增加种植水稻的次数来增加粮食的产量了。因为种植一亩田一季水稻就足够一家人吃的了。其余的都可以拿过来卖了。

二,投入与收入有点不成正比。种植水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而水稻的价格一直都不高。实际算下来,虽然种植两季水稻的粮食产量增加了不少,但是投入的农药、化肥、种子等费用一点也没有减少,所以农民种植一季水稻与种植两季水稻的收入相差不大,而反倒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管理稻田。所以,当粮食产量提高,特别是免收税后,农民种植一季稻的就越来越多了。这样既轻松很能多,又有口粮可吃。

三,农民不再依靠种地维持生活。以前必须要靠地才能够维持生活。以前要买什么东西,如果自己家里没有什么钱,那就可以用稻谷换。但是后来社会发展了,外出打工赚外块的人越来越多了,农民也不再依靠家里的那几亩田来作为一种主要收入了。所以,种植一季稻也成了人们最佳选择。

四,人们的口味变了。早稻由于种植的时间早,光照积温都没有晚稻那么足,所以早稻的大米做出来的饭都是不怎么好吃的。不管你怎么煮,味道与晚稻相比就是相差了一大截。而以前农村里面交粮,一般都是把早稻交上去,农民自留晚稻。随着人们口味提高,早稻吃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其中一个小方面的原因。

个人认为主要原因就是这四点。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大家交流。


洞庭清水塘


我来回答,我是农村人,在生产队的时候,每个村的农民一年四季都在家里,听从队长的安排,该种田的季节种田,该种油菜的时候种油菜,那时候种田的产量不高,早稻一亩四百斤左右,由于日照不足,不怎么好吃,晚稻产量高些,也只有八百斤左右,油菜的产量也不高,亩产只有一百斤左右,农民一年到头连温饱都难以解决。到了八十年代,田土下放到每家每户,农民在各自的田里种上水稻,晚稻,等一切经济作物,除了上交国家的,剩余的能够解决了温饱,此时要感谢袁隆平专家,是他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在培育、研究水稻的改良,育种,搞出了杂交水稻,该杂交水稻不但产量高,而且又好吃。把农民从生产劳力中解放出来,又解决了吃饭问题,农闲的时候,有力气的,心灵手巧的就进城找事做,脑瓜子灵活的,走南闯北做买卖。国家改革开放了,农民也洗脚上田了,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农民也大显身手了,在家种田的就越来越少了,一直就种一季稻了,此事非常要感谢袁隆平老院士,是他老人家一直耕耘在农业杂交水稻方面的研究,使产量越来越高,是他老人家解决了人民吃饭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