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坐骨神經痛的原因是什麼?

紙拉風


說到坐骨神經痛,應該大多數人都聽過,非常常見,多達40%的人一生中都會發生,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得越來越頻繁。

坐骨神經是人體最長的神經,始於脊髓,貫穿下背部、臀部,並分支到兩條腿,最終止於足部。

而坐骨神經痛就是指沿著這條神經路徑輻射的疼痛。

坐骨神經痛本身不是疾病,只是一種症狀或感覺,是由其他疾病間接引起的。

雖然坐骨神經痛讓人很痛苦,大多數情況都是可以通過保守的方法在幾周內緩解。


坐骨神經痛常見症狀

- 疼痛從下(腰部)脊椎輻射到臀部,再到腿後部,是坐骨神經痛的標誌

- 通常只有身體的一側受到影響;

- 疼痛的變化範圍很廣,從輕度疼痛到劇烈的灼熱感或劇烈疼痛,有時會感覺像

震動或觸電

- 當咳嗽或打噴嚏時,或長時間坐著會加劇症狀

- 有時會出現腿或腳的麻木、刺痛或肌肉無力

- 非常嚴重的情況會無法控制膀胱和腸道,出現大小便失禁。


引起坐骨神經痛的常見原因

坐骨神經痛可能由脊椎相關疾病引起,也有可能由受傷引起,比如跌倒。

- 椎間盤突出:

當發生椎間盤突出時,內部物質流出擠壓坐骨神經

,導致一系列疼痛或麻木。

- 椎管狹窄:

當發生腰椎管狹窄時,下椎管會異常變窄,繼而對脊髓和坐骨神經根施加壓力。

- 腰椎滑脫:

腰椎滑脫,顧名思義,腰椎脫離了它原來的位置。

當一根脊椎骨向前延伸超過另一根脊椎骨時,延伸的脊椎骨會擠壓坐骨神經引起症狀。

- 梨狀肌綜合症:

關於梨狀肌綜合症,我們之前也講過。梨狀肌位於臀部深層,坐骨神經剛好從中穿過。

當梨狀肌出現緊張、過度收縮,或長時間坐著、摔倒、發生車禍時,便會給坐骨神經施以壓力,造成一系列症狀。


什麼時候需要去看醫生?

輕度的坐骨神經痛通常會隨著時間而緩解。

如果自己採取措施後疼痛沒有緩解,或者疼痛超過一週並逐漸加重,建議諮詢醫生或專業人士。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建議儘快就醫哦。

- 下腰或小腿突然劇烈疼痛,小腿麻木或肌肉無力;

- 疼痛發生在交通事故等暴力傷害之後;

- 無法控制膀胱或腸道,出現失禁,

這是馬尾綜合症的症狀。


關於坐骨神經痛的自我恢復

就像前面所說的,通過保守的方法可以在幾周內得到緩解,那所謂的保守方法具體是什麼呢?

物理復健師表示,增加臀部以及下肢的柔韌性,消除其緊繃僵硬,可以有效緩解坐骨神經痛。

1. 急性期坐骨神經痛:

- 在前兩天內,使用冰敷可以減輕很多痛苦。每次15-20分鐘,2-3小時一次;

- 2-3天后,如果還存在疼痛,可以嘗試冷熱敷交替,冷敷1分鐘,熱敷3分鐘,交替循環5次;

- 也可以服用止疼藥,但需要諮詢醫生。


2.慢性期坐骨神經痛:

急性期(2-3天)後進入慢性期,就可以通過一些溫和的伸展運動來緩解疼痛。

(1)伸展動作1

當剛剛開始進行自我伸展,這個是首選的第一個動作。

- 仰臥位,平躺在墊子上,一側膝蓋彎曲,將另一側腳踝放於對側膝蓋上;

- 用手抱住對側大腿向胸部拉至最大處,直到臀部感受到強烈的牽拉感(有時如果發炎,會有少許疼痛);

- 保持30秒,每天3-4次,對側相同。

(2)伸展動作2

- 坐在地面上,雙腿放在身體前面並伸直,將一側腿的腳踝放在對側膝蓋上方;

- 身體最大程度向前傾斜,保持30秒,每天3-4次,對側相同。


(3)伸展動作3

- 跪在地面上,雙手撐地,彎曲一側腿將其放在身體前方;

- 對側腿向後伸直,身體重量放在腿上,深吸氣,呼氣時,將上身傾斜壓在前腿上方;

- 保持30秒,每天3-4次,對側相同。

(4)伸展動作4

- 平躺在墊子上,將一側膝蓋向上拉至胸部,再用對側手將膝蓋向對側方向拉至最大處;

- 保持30秒,每天3-4次,對側相同。

(5)伸展動作5

脊椎受壓時會引發坐骨神經痛,這個動作可以加大脊柱間的空隙,減輕坐骨神經的壓力。

- 坐在地面上,雙腿放在身體前面並伸直,將左側腳繞過左側膝蓋後放在地面上;

- 將右肘放在左膝蓋外側,藉助此力讓身體向左輕輕轉動;

- 保持30秒,每天3-4次,對側相同。

(6)伸展動作6

- 藉助凳子(身體下壓)、牆面或平躺拉伸都可,要感覺到大腿後側有明顯牽拉感;

- 保持30秒,每天3-4次,對側相同。


如何預防?

經常訓練:除了以上伸展運動,也可以進行一些背部與核心的肌肉力量訓練,對於預防坐骨神經痛有一定幫助;

忌久坐:長期坐著或久坐不動的人比活躍的人更容易出現坐骨神經痛;

忌肥胖:肥胖會增加脊柱的壓力,間接引發坐骨神經痛;

注意姿勢:尤其是在搬重物時,要下蹲並保持背部挺直,以下肢重心發力提起重物。

如果患有嚴重坐骨神經痛並伴有嚴重的腿部無力或腸道膀胱失控的人可能適合手術。


如果對大家有幫助,可以分享給身邊的親人朋友哦,最後點個贊再走唄(#^.^#)


體創運動康復


有不少腰痛患者,都將“腰椎間盤突出”和“坐骨神經痛”混為一談,除了經常坐辦公室的人容易岀現腰痛外,很多中年女性,尤其經常彎腰清潔的家庭主婦都很容易有這個問題。

很多時醫生所說的“坐骨神經痛””是一個病徵而不是病,正如流鼻水是感冒的一個病徵但不是一個“流鼻水病”。坐骨神經痛即是坐骨神經循行和支配範圍(臀部及大腿後部)出現痛楚。這種痛楚由臀部伸延至膝部外側,甚至一直伸延到足趾部。

坐骨神經是身體最大條的神經線。它的起源在腰部的神經根,由腰脊椎的第四、五條神經根及骶椎第一、二及第三條神經根組成。坐骨神經會在臀部肌肉的深層處通過,一直沿大腿後

方下行至膕窩(膝頭後方),再分支成為陘神經和神經。因此,只要這倏神經通過的任何一個地方發生問題,擠壓到坐骨神經,就可能出現“坐骨神經痛”這個症狀。

坐骨神經受壓迫的原因

由此可見,能夠引起坐骨神經痛的成因不一,並不是單單一句“我有坐骨神經痛”,醫師不用再思考就直接行動。如果我們由上而下分析,常見有以下幾個原因可以壓迫到坐骨神經:

如果在坐骨神經的源頭,即腰部的神經根受到腰椎增生出來的骨質、突出的椎間盤壓迫,或者因為腰椎的錯位、脫位以致椎間孔變窄,夾到了神經根,都會引起坐骨神經痛的症狀。嚴格來說,這是腰椎的問題,治療的部位應為腰部。

當不同節段的神經根受壓,會出現不同症狀,可以是坐骨神經痛,也可以是大小便失禁、或是性功能障礙等。

第二類,是坐骨神經中段受到壓迫而引起。腰部神經根匯聚成為坐骨神經,坐骨神經會通過盤骨及臀部肌肉中間的空隙,沿坐骨後側向下伸延到大腿後方。當臀部肌肉出現痙攣或腫脹,直接刺激到神經便會出現坐骨神經痛。最易壓迫到神經的肌肉是梨狀肌。梨狀肌

是較為深層的肌肉,負責髖關節的外旋動作。當大家翹腳坐時髖關節處於外旋位,是令梨狀肌緊張和腫脹的一個原因。

腰肌、臀部肌肉或大腿後部肌肉的健康狀態不良(過度緊張,失去彈性),也可以在坐骨神經經過的部位岀現疼痛的反射痛區,令患者以為自己患上坐骨神經痛,其實這只是局部的肌肉間題,相應的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


【諮詢】點擊右上角“+關注”@骨科王健醫生,頭條私信留言

【評論】如有不同看法,請在評論區留言


骨科王健醫生


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常都是由於腰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引起的,從大腿根部開始,到小腿,甚至腳底的放射性痠麻脹痛,腿無力。

大多數為單側,不伴有腰、背痛;疼痛一般為持續性,亦可為發作性,椎管壓力增加時症狀加重,亦可沿坐骨神經徑路放射。


健康護膚的態度


坐骨神經痛產生的原因,是腰椎間盤突出症引起的,腰椎間盤膨出、突出、滑出(遊離)會壓迫神經根,引起屁股疼、大腿疼。

坐骨神經痛是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更通俗一點說,坐骨神經痛是腰椎間盤突出後很容易引發的伴生症,如果沒有患上腰椎間盤突出症,也就沒有坐骨神經痛。

那麼,坐骨神經痛是由腰椎間盤突出引發的,這個是很清楚的問題,所以,在治療的時候,必須要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癒了腰椎間盤突出,解除了腰椎間盤突出對神經根的壓迫,坐骨神經痛也就煙消雲散,一去無蹤…

臨床證明,治療腰間盤突出症,最好的治療方法是外敷膏藥配合內服中藥,能夠從根本上治癒腰椎間盤突出症,並且是治一人好一人。




頸肩腰腿痛研究


本期醫數嘉賓

北京醫科大學骨科、脊柱外科主任 齊強教授

越來越多的年輕朋友都會覺得自己得了腰椎間盤突出症、頸椎病等問題。究其根本是因為工作性質及生活習慣造成的,長期久坐在電腦前,每天八小時面對屏幕,如果不注意偶爾的休息那坐姿會隨著疲勞而改變,漸漸地就開始駝背、伸頸等一系列不良姿勢。

坐骨神經在哪塊?坐骨神經痛是腰椎出現的問題嗎?

坐骨神經痛,顧名思義,坐骨,我們坐在這的話,臀後部這地方就叫坐骨,所以坐骨神經痛表明我們會下肢從腰開始,沿著臀後部,沿著大腿小腿一直竄下來的一種不舒服的感受,每個人可能因人而異,有的人可能表現可能是剛才說的酸啊,有的可能是脹,有的人可能是麻,有的人可能木,總之統稱“坐骨神經痛”,那麼坐骨神經痛的話,一旦發生提醒我們要引起警覺,剛才提到的腰痛腰痠基本上還是一個腰部腰骶部背部肌肉層面上的一些不管是炎症也好還是勞損也好所致,但是如果你要是出現坐骨神經痛的話更應該高度重視一下,因為跟臨床密切相關的坐骨神經痛,直接的原因或者是絕大多數原因就是腰椎間盤突出了,所以說這種情況一定要到醫院去,不要盲目去進行推拿、整復,一定要先確診,做相應的檢查,看過醫生確診以後再進行下一步的治療。

小結

1、坐骨神經自人的臀部經過。2、腰椎間盤突出是導致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原因。

醫數


談到坐骨神經痛,真應該去找一下原因,這個問題搞不清楚,就沒辦法下手去做方案,誘發坐骨神經痛的原因非常多,我只講工作中經常遇到的,希望可以提供一定的參考!

⒈腰椎間盤突出症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誘發坐骨神經痛的主要原因,也叫根性坐骨神經痛,不同椎間盤誘發的症狀不一樣!

L4-5椎間盤突出症誘發的是腰部和腿外側症狀,L5-S1椎間盤突出症誘發的是腰部和腿後側症狀,除了拍CT或者核磁,還可以觸診判斷!

在腿痛麻同一側的腰部下方,棘突旁開2CM左右,按壓到深層,看是否會出現和症狀一致的放射性疼痛麻木來確診!

⒉梨狀肌綜合徵


這個更“正版”一點,梨狀肌的緊張疼痛,可以刺激到坐骨神經誘發臀部後側,大腿後側,小腿後側和外側的症狀!

這個問題的判斷,可以在梨狀肌位置按壓,會出現條索狀的粘連及腿部的放射性疼痛和麻木,可以確診!



梨狀肌綜合徵是可以自己處理的,可以採取坐姿,用按摩球放在臀部的下方,以痛感覺舒服的力度按摩,每天一次,每次5分鐘,解決這個問題,按摩養生的專欄更新過!

其他誘因

坐骨神經痛是一種症狀表現,不是一個診斷,因此判斷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坐骨神經痛就顯得極其重要,如果出現長期的疼痛,最好及時去就診,避免由於疼痛導致肌肉萎縮,增加康復的難度!


喬棟談健康


坐骨神經痛是一種發病越來越趨向年輕化的神經內科疾病,此病常常使患者感到非常的痛苦。因此,對於坐骨神經痛疾病的預防就顯得非常重要。但如果想要預防此疾病發生,一定要清楚坐骨神經痛是如何形成的。

坐骨神經痛疾病是一種以坐骨神經徑路及其分佈區域(如足部、大腿後部和小腿後外側部位)發生疼痛為主要臨床特徵的綜合徵疾病。其形成原因多有多種,其中主要存有以下幾點:第一、引起此病的最為常見的原因之一就是人體發生了腰椎間盤突出,腰骶神經根(即坐骨神經的起始端)受到突出部分的壓迫,從而引起疼痛。第二、學習、工作等時的不正確坐姿或站姿等也可能會致使坐骨神經痛疾病的發生。這主要是因為長時間不正確坐姿或站姿等可能會引起身體骨骼發生一定程度移位等問題而擠壓到坐骨神經,從而誘發比疾病的發生。第三,某些疾病(如某些腫瘤疾病、囊腫)等也可能會壓迫到坐骨神經而誘發坐骨神經痛。

坐骨神經痛主要限於坐骨神經分佈區。很多此病病人在某些特有姿勢時會出現疼痛加劇,另外,如病變發生在神經根部位時也可能會導致椎管內壓力增大而引起疼痛加重。關於坐骨神經痛表現,還可能會發生不同程度肌力減退、坐骨神經支配肌肉全部或部分力弱或癱瘓、跟腱反射減退或消失等。臨床上,此病應注意與腰肌勞損、臀部纖維組織炎等疾病進行鑑別診斷。

本期答主:左旺 醫學碩士

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腰間盤突出症和梨狀肌綜合徵,是導致坐骨神經痛的常見病因。腰椎間盤突出常發生在腰4/5和腰5骶1間隙,所以容易引起坐骨神經痛。梨狀肌綜合徵是一種神經嵌壓綜合症,病因是梨狀肌受到刺激後發生痙攣、肥大、增生,甚至攣縮壓迫坐骨神經引起的。腰間盤突出症治療方法為:1、非手術治療的方法有臥床休息,平臥硬板床,牽引、理療、電脈衝和佩戴腰圍等;口服脫水和營養神經藥物等。2、手術治療,主要是間盤摘除,椎間植骨融合內固定。梨狀肌綜合徵治療方案是採取局部封閉療法,治療無效後採取手術切斷梨狀肌對症治療。


我只是來吹牛的


這可能與梨狀肌綜合徵有關。

梨狀肌綜合徵是坐骨神經在臀部受到卡壓的一種綜合徵,在下肢神經慢性損傷中最多見。

主要病因可能與臀部外傷出血、粘連、瘢痕形成;

多次臀區注射藥物導致梨狀肌變性、纖維攣縮;

髖臼後上部骨折移位,穿行於梨狀肌內。

在上述病變基礎上,髖關節外旋(向側向後)時,肌肉強力收縮可導致坐骨神經受到過大壓力,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坐骨神經慢性損傷。

患者主要表現為坐骨神經痛(圖1中紅色區域為疼痛部位,圖2中橙色區域是受壓的坐骨神經),從臀區經大腿後向小腿和足部放射,有的患者疼痛劇烈,行走困難,或者疼痛性跛行,輕度小腿肌肉萎縮,小腿以下皮膚感覺異常。

早期梨狀肌綜合徵可以經過非手術治療而緩解,也就是康復訓練

如果已經形成較重瘢痕粘連或骨痂壓迫、神經行經變異,則需要接受手術治療。但是手術效果與病程長短關係很大。


倩Sur


凡沿坐骨神經途徑分佈區的疼痛,叫做坐骨神經痛,為常見綜合徵,屬中醫(痺症)範疇。多因外感風寒,瘀阻經絡,痛而不通,或因起居失調,衛氣不固,腠理空虛,或勞累之後,汗出當風,涉水冒雨,久臥溼地,以致風寒溼邪乘虛而入,閉阻經絡,或因扭閃挫岔,腰脊移位,或年老體弱,腰骨生贅而刺激,均可發病。主證,一側腰骶部疼痛,並沿大腿後部,小腿外側放射,呈純痛,脹痛,刺痛,燒灼痛不一,咳嗽,打噴嚏時加重,並疼痛下竄,患肢不能抬高,腰旁肌肉緊張,腰椎活動受限,舌苔薄白,脈弦緊。分析,風寒閉阻經絡,循陽維脈,足陽明經筋分佈而疼痛,腰背肌肉緊張,寒主收引而發短,故直腿抬高困難,均為寒滯經絡之徵。按摩推拿手法施用揉拿腰背肌法,點按大腸俞,命門,以調理腸腑,驅邪外出,溫補命門之火,強壯腰脊。施用提拿足三陽法,點按八髎,環跳,承扶,委中,懸鐘,崑崙,以疏通經絡,濡養肌筋,消炎止痛。施用雙龍腎法,以調理補腎氣,強腰壯腎。施用提拿雙筋法,以通經活絡,祛風散寒,消除痙攣,緩解疼痛,補益腎氣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