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清朝皇帝几乎都称年号,没有谥号:文帝、武帝?

用户2450562785220


我是客凌溯,今日浅谈“为什么清朝皇帝几乎都称年号,没有谥号”?

一、清朝皇帝是有谥号的,同时还有年号和庙号。

一提起康熙、雍正、乾隆等,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在历史上光明耀眼的清朝皇帝,但这些称呼同时也是他们的年号。年号也代表着一位新君主君临天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那么,他们没有谥号吗?可以准确地说,有!而且还特别长!

比如,康熙的谥号为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二、以年号称呼清朝皇帝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叫法。

人们通常以年号称呼清朝的皇帝们,而对于其他朝代的皇帝,人们对他们的称呼多种多样,比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元顺帝、嘉靖帝,在那些称呼中,不仅有年号,还有尊号、庙号等,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是,因为好记,方便称呼。

这个答案是不是太过儿戏草率了呢?并没有!如果以康熙帝的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来称呼他,不仅难以记住那些形容词,似乎还有些拗口,为什么不选择一些简单的方式呢?而且他们的年号还刻在当时的货币铜钱上,也更能让更多的百姓们知晓。

三、并非都以年号称呼所有的清朝皇帝。

并非都是以年号来称呼所有的清朝皇帝的。如果问大家天命帝、天聪帝、宣统帝都是谁,恐怕更多的人只知道宣统帝,而对于前面二位比较陌生。如果换另一种称呼,大家就能知道是谁了。努尔哈赤、皇太极、溥仪。

以名字称呼这三个皇帝,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叫法,他们三个的名字比他们的年号更让人熟悉。而且他们三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没有统治全中国的权力。前两位还没有统一中原,最后的溥仪则是皇宫中的末代皇帝,并没有实际的权威。而称呼姓名,也在一定程度上看出,人们并不认可他们的皇位正统,便少了避讳。当然,这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个人的想法。

至于以野猪皮称呼努尔哈赤,这是一种非正统称呼。努尔哈赤名字的意思,在满语中确实是野猪皮的意思,但对于那些明吹粉而言,是诋毁他们最好的方式。我们看待历史,一定要客观。任何封建王朝都是落后的,不要因为电视剧而向往封建时代,汉唐也好,明清也罢,都不如现在的美好时代。珍惜当下,珍惜和平。

我是客凌溯,欢迎您关注评论,愿与您一同分享有趣的历史故事。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作家客凌溯


清朝皇帝不是没有谥号,只是当时皇帝的谥号太长,只能在特定的场合使用。至于称年号,是一世一元制的影响。接下来就捋一捋年号和谥号,顺便的解答这个问题。

年号

年号是古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其首创者就是汉武帝刘彻。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登基,第二年创立第一个年号“建元”。自此之后,国家每逢祥瑞,灾变,皇位更替,国家内讧外忧及其他的政治需要,甚至皇帝偶尔的突发奇想都可能下诏改元。因此,一个皇帝就可能有多个年号,每个年号使用的时间都不长。武则天就有多达十四个年号,用的时间最长的年号为“长安”,用了四年,用时最短的是“神龙”,仅一个月。当然,也有一个年号用的时间长的。比如唐太宗的“贞观”年号,用了23年,这也是他唯一的年号。唐玄宗年号“开元”,也用了29年。



自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皇帝年号的使用情况发生了改变。明朝自洪武开始实行皇帝年号的一世一元制,即一个皇帝一生一个年号的制度。朱元璋规定朝廷以后不封禅,不受尊号,不受祥瑞。这种做法大大的打击了皇帝们改元的热情,自此,一代皇帝一生只用一个年号的做法,就成了惯例,延续至清朝,直至封建制度灭亡,年号从此废除。

谥号

所谓谥号,是对帝王、朝廷大臣、士大夫及名士大贤等人生平的概括性描述追尊的名号。帝王的谥号由后代帝王追赠,朝廷大臣的谥号一般由皇帝赐予,这两种叫官谥。士大夫及名人大贤的谥号一般由亲戚好友、后代及门生弟子追谥,这种叫私谥。谥有美谥,平谥,恶谥三种,我们在这重点讲讲皇帝的谥。

  1. 美谥,即有褒扬性质的谥号,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2. 平谥,有同情意味的谥号,如:怀、悼、哀、思、殇。
  3. 恶谥,即贬义性质的谥号,如:厉、灵、炀。
历史上,我们熟悉的美谥如汉武帝、汉文帝,平谥如楚怀王,恶谥如隋炀帝,等等。

唐代以前,谥号大多为一到两个字,自从武则天开创里皇帝生前自己定谥的先例开始,谥号的字数越来越多,谥号的实质由客观评判变成一味地的溢美。明朝皇帝的谥号达到十几个字之多,清朝皇帝的谥号更是多到二十多个字,其中以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最长: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共二十九个字。如果非要把清太祖按武帝、文帝那样称呼的话,那他就叫“清高帝”。听起来有点怪怪的,但确实该这样称呼。正是由于谥号越来越长的缘故,言简意赅的年号似乎也成为了皇帝们更好的选择。

其实古代皇帝还有庙号,是帝王驾崩后,于太庙立室奉祀而追尊的名号,比如唐太宗,宋太祖。庙号和谥号一同使用,庙号在前,如康熙是“圣祖仁皇帝”,“圣祖”是庙号,“仁”是谥,“康熙”是年号。这三个号都能代表一个皇帝,但每个时期的皇帝对号的选择不一样:唐代以前的皇帝都称谥号,如汉武帝,魏文帝;唐至元,由于谥号变得越来越长,皇帝可能也是为偷懒吧,多称庙号,如唐玄宗,元世祖;明清两朝皇帝偏爱年号,如洪武,永乐,万历,康熙,乾隆。


不论是庙号、谥号、年号,都只是对一个皇帝的称谓,通过了解这些名称来深挖历史真相和掌握历史规律才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关注“羊山史话”共同交流学习。


山哥故事汇


皇太极的谥号就是: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 文皇帝,简称 清文帝。

努尔哈赤最早的谥号也是: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武皇帝, 主谥:武帝。后来因为涉及到清朝的正朔地位,在顺治死后才改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主谥高皇帝。

之所以不叫清高帝、清文帝,就是谥号太长了。

自汉至唐以前,皇帝死后都称谥号,比如:汉武帝、魏武帝、隋文帝等。当时谥号也特别简单,一般就四个字,比如:汉武帝就是孝武皇帝、汉景帝就是孝景皇帝。

唐代李治、武则天时期,谥号字数慢慢多起来。所以唐开始,皇帝死后开始称庙号,如:唐高宗、唐太宗、宋太祖等。这种称谓直至元代。

明、清以后,皇帝基本上只有一个年号,就开始以年号来称谓皇帝。除了明英宗因“土木堡之变”而登基两次,有“正统”“天顺”两个年号,所以明英宗一般称庙号。

庙号、谥号、年号是三种不同的概念。

先说庙号,庙号起源于商朝。最初上庙号是有严格要求的。当时庙号只有四个:太(创立基业)、高(功高者)、世(世代祭祀)、中(祖业中兴),在一般遵循“祖有功,宗有德”的原则,给予“祖”、“宗”。整个商代只有寥寥数人拥有庙号,成汤(太祖)、太甲(太宗)、盘庚(世祖)、武丁(高宗)等。

周代开始启用谥法,放弃了庙号。汉初开始,则是庙号、谥法都使用,如:刘邦,汉太祖高皇帝,其中太祖是庙号,高皇帝是谥号。汉代的庙号也是比较严谨的,终汉一代,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从曹魏开始,庙号才成为了皇帝的标配了。

谥号 ,源于西周。至于确切出现的时间,一般有周公制谥法和周恭王、懿王开始两种说法。最早谥号都是美谥、平谥,由于周厉王暴虐,才开始使用恶谥。

为了维护统治和为尊者讳等原因,谥号也慢慢的基本上都是美谥了。字数也从最早的一个字、五个字、十六字,到了清朝使用到了二十多个字。

年号,始于汉武帝。汉武帝是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后世也遵循成为了制度。每逢遇到祥瑞或者大事等一般皇帝会更改年号,使用新的纪年,所以明清以前一个皇帝一般都有多个年号。比如,唐高宗使用的年号就有25个之多,武则天有18个,汉武帝11个。明清以后,基本上按照“一世一元”,也就是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如永乐、万历、康熙等。


曲径通幽处有晓哥


我们先要清楚到底什么是谥号和年号?中国历史上,对帝王的称呼是与其谥号、庙号和年号相连。

一 谥号

《逸周书?谥法解》有云:谥者,形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
  • 概念:古代皇帝、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汉代开始是皇帝、大臣、亲贵、士大夫))死后,朝廷依据他们生平所为给予的称号,主要作用是褒贬善恶。

  • 两大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为人;二是谥号由后人或后朝评定授予。

特别说明:礼官在皇帝死后便拟定好谥号,报请新皇帝评定公布;如遇上改朝换代,也要由新皇朝定夺封給前朝末帝的谥号。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

  • 谥号类别

1.褒扬性谥号:文,经天纬地、慈惠爱民;武,威强敌德、克定祸乱;成,安民立政。

2.批判性谥号:历,杀戮无辜;幽,壅遏不通、动祭乱常;炀,好内远礼。

这是比较通用的谥号,还有表同情的谥号,封給名流学者或隐士的私隐等。

秦始皇废谥号

西周已出现帝王将相之谥,秦始皇认为这是“子议父,臣议君”,下令废除谥号。他还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自称始皇帝也想传万万世。秦始皇无谥号、无庙号,对大臣更不会赐予谥号。

汉朝又恢复了谥号。

二 年号

  • 概念:年号是指帝王继位后用以纪年所定的名号。

  • 西汉前使用的不是年号,而是王号纪年。汉武帝即位后,认为皇帝奉承天命统治庶民,纪年要根据上天所降祥瑞来建号改元,开始以建元为年号。

年号作为制度传袭后代,每一位新帝登基都重建年号,即“改元”。

封建皇帝每遇重大祥瑞、灾异、军国大事,马上改元,所以明朝前皇帝有多个年号是常事。如汉武帝是改元冠军,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共计11个年号。

明朝开始形成惯例,一个皇帝一个年号。人们都以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惠帝被称为建文帝,清圣祖被称为康熙皇帝,清高祖被称为乾隆皇帝。

所以,清朝皇帝为什么都称年号,没有谥号的原因:依照惯例。

























果笑


我是子彧,期待和您一起读史。

称呼是后人的一种约定俗成。清朝每位皇帝都有谥号和庙号,但是,后人还是愿意称呼他们的年号。为什么呢?



1 皇帝都有哪些称呼

实际上,从有皇帝开始,我们对于古代皇帝的称呼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

一般我们在称呼皇帝的时候,汉代以后,唐朝以前的都是称呼朝代+*帝,比如汉武帝/魏明帝/隋文帝,这个是他们的谥号;

唐到明的时候都是称呼他们的庙号,朝代+**宗或者**祖,比如唐太宗,宋仁宗,明太祖,明成祖,这个是皇帝的庙号;

而明代中后期到清朝,他们的称呼都变成了年号+帝,比如嘉靖皇帝,康熙帝,乾隆帝。

那么这些称呼都是什么,怎么来的呢?

庙号是后世皇帝给加的,是后世祭祀的重要依据,是给予那些对王朝有着重要贡献的皇帝,一般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为标准,而且严格的制度,什么样的皇帝给与什么样的庙号。唐朝以前,并不是每个皇帝都有这个资格加上庙号的。

谥号是皇帝死后由下一任皇帝和大臣一起讨论而加上的。谥号的作用是为每一位皇帝的一生做一个总结,相当于盖棺定论。有功者加美谥,有罪者加恶谥。因此,每个皇帝都有。



年号是由汉武帝发明的,是每位皇帝生前确定的,用来纪年。一般新皇帝登基都会颁布新年号,有重大事项也会更改年号,比如我们常见到的万历十五年,乾隆三十年,万历和乾隆就是年号,后面表示年号用了多少年。

2 皇帝称呼的变化和原因

那么皇帝称呼为何会发生变化呢?

唐朝以前,不是每位皇帝独有庙号;同时每位皇帝的谥号都是一到两个字,非常简洁形象的概括皇帝的一生,比如汉武帝表示在武功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而东汉倒数第三位皇帝汉灵帝刘宏在位期间胡作非为,因此谥号为灵。

因此,为了统一的称呼每一朝代的皇帝并让后人理解,我们经常称呼他们的谥号。

但这种情况在唐朝发生了变化。人们总是习惯你好我好大家好,唐朝皇帝的谥号没有恶谥,比如窝囊不堪的唐昭宗竟然能够被谥号为昭;同时皇帝的谥号字数开始变多,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唐高祖的谥号是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因此再称呼皇帝的谥号并不能准确的概括,而且不简洁。



同时每位皇帝都开始有庙号,而且比较准确。因此我们便约定俗成的将称呼改为庙号。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代。明朝中后期,开始发生了另一种变化,庙号也开始全是美好的庙号了。

谥号也废了,庙号也不准确了,怎么办呢?

3 明清皇帝为何称呼年号

这种情况到了清朝变得更加严重,不仅谥号越来越长,庙号全是美好的,而且祖和宗也开始乱用了。清朝一代出了太祖/世祖/圣祖三位祖。

这样的情况下,再使用谥号的话,那么努尔哈赤我们就要称呼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看着都觉得烦。

如果我们再称呼庙号的话,你能想象一下光绪一生都在傀儡生涯中度过皇帝,我们还要把他称之为清德宗,有没有一点违心?

正在烦恼之时,历史学家们发现,从明朝开始,除了明英宗/清太宗等极少数皇帝以外,皇帝们的年号都只有一个,执政生涯中都没有改过。于是,史学家们开始用年号来称呼他们。

把玄烨称呼为康熙皇帝,把弘历称之为乾隆皇帝,好像也还挺好。



于是我们对明朝中后期和清朝的皇帝们的称呼就变成了年号,这并不是说他们没有谥号和庙号,相反的是正是由于他们加了太多美好的词汇在他们先祖的谥号和庙号中去,才导致了他们的谥号和庙号没人愿意称呼,渐渐的不为人所知了。



多有疏漏,欢迎指正!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一品铲史官


其实清朝皇帝不仅有谥号,而且还特别的长,比如说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就为—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一共27个字,为历史之最。当然前面的24个字都是一些美好的词,最后的一个字才是主谥,也就是“高”,因此努尔哈赤也可以称做高皇帝。

(清太祖努尔哈赤画像)

在最终定为高之前,皇太极曾经给努尔哈赤上谥号为“武”,因此题中所说的武帝正是努尔哈赤!而文帝正是清太宗皇太极!今天小祁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对于古代皇帝的称呼和变化史,相信朋友们看完以后不仅是清朝,哪朝哪代也不会再有疑问了!

对于古代皇帝的称呼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谥号、庙号和年号。

谥号

谥号制度起源于西周时期,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的盖棺定论的评价性文字,或褒或贬,字数长短不一,从一字到二十多字不等,大致规律是早期比较短,至唐以后谥号不断加长。

需要注意的是,谥号不仅限于帝王,后妃、大臣、诸侯或者有名望的人等都可以有谥号,比如王安石谥号为“文”,曾国藩谥号为文正,而孝庄文皇后就是我们熟知的孝庄太后的谥号!
(曾国藩画像)

谥号有褒有贬,还有平谥。褒谥有“文、武、明、睿、康、庄”等、恶谥有“厉、灵、炀”,平谥有“惠、献”等。

庙号

庙号最早起源于商朝,设置庙号的目的就是对那些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最初的庙号有四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兴者曰“中”,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比如说太祖、太宗、高祖、高宗。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刘邦的庙号是汉太祖,而不是汉高祖!


(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画像)

后来随着需要上庙号的皇帝越来越多,而很明显这四种是不够用了,于是开始借鉴谥法中的字,也就出现了宣宗、文宗、武宗、仁宗等等。

年号

年号则属于汉武帝刘彻的创新发明。第一个年号是汉武帝的年号“建元”(公元前140年),这个年后使用了六年,于公元134年又改为“元光”。

历代帝王每逢“天将祥瑞”或各种大事就要更改年号。因此一个皇帝年号一般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而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后,规定一朝只用一个年号,而清朝沿袭了这一规定,因此明清时期的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比如说朱元璋年号为“洪武”,朱棣年号为“永乐”,爱新觉罗·玄烨年号为“康熙”。(但是明英宗朱祁镇是一个例外,他因为先后两次登上帝位,因此有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
(康熙皇帝影视形象)

了解了谥号、庙号和年号以后,下面就来梳理一下古代皇帝称呼的变化史。

秦朝

秦始皇嬴政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在他扫六合建立秦朝以后就废除了谥号和庙号制度,因为他认为这是“子议父、臣议君”的行为。


(秦始皇画像)

因此他自称始皇帝,后世则以二世、三世相称,直至传之万世。只是秦始皇的愿望却很快就破灭了,秦朝二世而亡,也是极为尴尬!

汉朝至隋朝

汉朝恢复了谥号和庙号制度,又因为汉朝严格奉行庙号的制度,因此整个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拥有庙号,即汉太祖刘邦、汉太宗刘恒、汉世宗刘彻以及汉中宗刘询。东汉则只有汉世祖刘秀、汉显宗刘庄和汉肃宗刘炟三位皇帝有庙号。

(汉武帝刘彻影视形象)

又因为年号在这段时间内皇帝的年号不唯一,因此称呼皇帝的谥号比较普遍,比如说汉武帝刘彻(其实因为汉朝以孝治国,多在谥号前加一个孝字,因此为汉孝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

唐朝至元朝

当进入唐朝以后,庙号不再严格要求功绩,已经泛滥,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但是有褒有贬。而最主要的是因为美化谥号,导致谥号不断加长,一方面不便于称呼,另一方面不再能简洁明了的对皇帝的生前做出评价。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当然这一时期年号仍然是不唯一的,因此在这一时期内,选择庙号称呼皇帝是最合适的!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

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谥号还在美化加长,因此仍然不适于概括皇帝的生平。而庙号则逐渐变的荒谬,尤其是清朝,在太祖太宗之后居然又连着出现了两个祖,世祖福临和圣祖玄烨,直到雍正才又回到了宗,可以说到了清朝不仅是在谥号上进行吹捧,在庙号也在进行吹捧。

(乾隆皇帝影视形象)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期年号和皇帝的一一对应,也就是一个皇帝只对应一个年号,这样就比较方便来称呼皇帝。比如说永乐皇帝朱棣、万历皇帝朱翊钧、康熙皇帝玄烨、乾隆皇帝弘历。


小祁说历史


清朝皇帝既有年号又有谥号。

清朝皇帝的年号是活着时用的,用于纪年。谥号,是死了以后继伟的皇帝追封的,而且字特别长,比如孝诚义康等,这些比较好的的字,特别长。

清朝以前的皇帝,由于死后谥号简短,所以人们习惯上采用谥号来尊称皇帝。

但是清朝的皇帝谥号特别长,十几个二十几个字的都很正常,所以不便于采用作为纪年的方式。


渭畔逸人1


谁说没有,从唐朝后,谥号越来越长!!都二十左右个字!!谁愿意念啊!唐宋元明清皇帝都不称谥号了!不光清朝!明朝后一个皇帝就一个年号!!所以都称年号,所以方便!!


帝子乘风2


好好补补课吧,谁说清朝皇帝没有谥号?只不过很长一串,不方便记,约定成俗以年号称呼而已。明清两朝皇帝庙号、年号、谥号一样也不少。


第三条路正确的路


我们知道,历史上大多以谥号或庙号来称某个皇帝,但是清朝的皇帝却多是以年号称呼的,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这是为何呢?

其实,这是因为“一世一元制”的因素,即一个君主的任期内,只用一个年号的制度。而且,这种称谓方式,从明朝时期就开始这样了,比如洪武、景泰、嘉靖、万历等。早期皇帝用谥号或者庙号而不用年号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谥号或者庙号是后人追认的唯一的称号,一人就一个。

什么叫谥号,《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就是皇帝死了之后要给他一个评价,给他一个称号叫做“谥号”。

明代以前就是这样,一个皇帝可以使用多个年号,比如武则天从太后临朝到称帝,所用年号多达十几个。到了清朝的时候,清统治者虽然并非汉族,但却极为推崇汉儒文化。在官方的一些文件上,虽然还是“圣祖如何”“高宗如何”等称谓,但大家的习惯性称呼已经以年号为主了。在清朝历史上,12位皇帝都有着不同的提法,而且每一位都有着众多的名字。

清朝十二位皇帝,除末代皇帝溥仪之外,每一位都有五种称谓,分别是他的名字、庙号、谥号、年号以主去世后,入葬前的称呼,也都是“大行皇帝”。

因此,清朝的每个皇帝也都是有谥号,只是后来人没有习惯性的称呼而已,比如十二位皇帝的谥号分别是:

1.太祖努尔哈赤谥的号,先叫武皇帝,后改为高皇帝;其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

2.太宗皇太极谥号文皇帝。

3.顺治谥号章皇帝。

4.康熙谥号仁皇帝。

5.雍正谥号宪皇帝。

6.乾隆谥号纯皇帝。

7.嘉庆谥号睿皇帝。

8.道光谥号成皇帝。

9.咸丰谥号显皇帝。

10.同治谥号毅皇帝。

11.光绪谥号景皇帝。

12.宣统没有谥号。

清朝十二位皇帝的年号通常是就我们称呼他的名字,譬如说“康熙”,它是年号;而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也都是其年号。但是,现代我们一说起“康熙”,往往就不是年号,就变成他个人了。

因此,严格说起康熙就是年号,而“玄烨”才真正是他的名字 。也就是说,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从而约定俗成地说他们的年号,也就表示他本人。所以,一说乾隆也可以代表年号也可以代表着皇帝,大家都这样说,也只能这样公认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