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張燕生:中小微企業涉及千萬家庭生計,不能簡單強迫停業停工

張燕生:中小微企業涉及千萬家庭生計,不能簡單強迫停業停工

張燕生:中小微企業涉及千萬家庭生計,不能簡單強迫停業停工

專家簡介

張燕生: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

■ 核心觀點

觀點一:在大城市發生一、兩個輸入型病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因此叫停所有人的正常生活。小商小販小業主能不能開門涉及到諸多家庭的生計,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的理念要落地,要求我們不能簡單強迫他們停業停工停學,而是要尊重抗疫常識、尊重科學規律、尊重基本邏輯。

觀點二:基建投資在疫情結束後會發揮重要作用,基建的下一個方向是暢通“毛細血管網絡,即暢通城市群不同城市之間的快速軌道交通。

觀點三:中小微企業如果大面積倒閉,銀行也會承受衝擊。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期間,救中小微企業,也是救自己。但必須明確,這是短期的、臨時性的救市措施,與正常的銀行中小微企業貸款業務不同。

觀點四:今年的經濟肯定是不會太好,讀研究生相當於就業延後兩年,等經濟好起來再出去工作,或者說等技能能夠更加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了再去工作。它完全是一個適應性調整的政策,對個人也是權宜之計。

觀點五:短期局部發生的突發性疫情也會推動區域和國際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前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 科學抗疫、有序復工、保障民生要兼顧

金融界:您預計此次疫情對我國經濟有多大影響,這個影響會持續到什麼時候消退?

張燕生:疫情的總體趨勢向好。從數據來看,截至3月3日,全國的新增病例大幅度減少,已經降到128例。有27個省市的新增病例是零,湖北除武漢有111例外,地市州只有黃岡2例,荊門1例。浙江有7例境外輸入病例,丹東有3例,浦東1例,總體趨勢向好。

目前有兩個問題要處理。

一是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處理好科學抗疫和有序復工的關係。已經有27個省市零新增了,有病例的主要是輸入型。那麼在當地零新增的情況下,有序復工應該到什麼程度?是不是應該有一個過渡期,即經濟、社會、文化生活逐步恢復正常化?

二是怎麼控制輸入型病例。我們要利用大數據、透明度、專家判斷、輸出與輸入地主管部門密切合作,進行輸入型疫情的風險點控制。風險點管理是什麼概念呢?像2000萬人口的北京,一個輸入型的案例並無必要引起所有人的恐慌,而是與病例有過直接接觸的人停止工作接受隔離觀察,其他人生活照舊。

在大城市發生一、兩個輸入型病例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因此叫停所有人的正常生活。小商小販小業主能不能開門涉及到諸多家庭的生計,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政的理念要落地,要求我們不能簡單強迫他們停業停工停學,而是要尊重抗疫常識、尊重科學規律、尊重基本邏輯。也就要求我們的執政者、管理者和各級各部門政府的同志們的工作要做得更細更科學更合理。

有接觸嫌疑那就控制住,沒有的話可以正常生活。如果每一個環節都能像這樣運轉起來,那麼很多地方都可以正常化了。

科學抗疫、有序復工和保障民生要三者結合,要同時做好。現在,政府更多的精力放在科學抗疫上,而復工復產的措施卻總是不落地。道理很簡單,出現一個病例是會影響官員的烏紗帽的,但復工的延緩並不影響他的仕途,至於保障民生,那就更不會受直接影響了。

疫情是局部和短期的,但面對它的方式,可能會決定我們是推動高質量發展還是低質量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還是保持傳統經濟體系,是習慣行政化治理還是探索法制化、國際化、現代化的治理方式,是過去的政府職能舊模式的延續還是新時代改革開放新模式的開始,這是最考驗人的變革動力、戰略定力和底線思維。

张燕生:中小微企业涉及千万家庭生计,不能简单强迫停业停工

■ 基建的下一個方向是暢通“毛細血管網絡

金融界:之前您提到基建投資在疫情結束後會發揮重要作用。請您展開談一談。

張燕生:基建投資經過40年的高速發展,骨幹、架構以及四梁八柱都已經搭好了,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在於暢通毛細管網絡。

金融界:毛細管?

張燕生:毛細管是什麼意思呢?我舉單的例子,我們可以坐飛機到廣東,但是到佛山、東莞、中山等大城市,都要坐汽車。為什麼不能在城市之間建設城際快速交通網絡呢?

毛細管是指城中的不同城市之間的快速軌道交通。北京作為超大城市,昌平和市區為什麼不能有時速是地鐵二至三倍甚至更快的快速軌道交通。當四梁八柱、主幹交通做成時,怎樣把毛細管暢通鏈接中轉和通行做的更有效率更加便利化,將有益於社會高質量發展。

第二,現在確實存在硬件交通運輸網絡很好但軟件跟不上的現象。軟件就是管理,怎麼樣能提高管理的現代化水平,這對於基礎設施建設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在國內坐飛機,會提前15分鐘關閉艙門,提前45分鐘關閉值機系統。遲到一分鐘則必然趕不上航班。我們可不可以在這方面做得更加人性化、便利化?飛機有沒有必要提前20分鐘停止登機、提前15分鐘關閉艙門,最後一分鐘趕上的乘客為什麼不能上飛機?這就要求更靈活更有彈性更以人為本,最後一分鐘上飛機的人往往是最重要的顧客,他有更大的需求。

金融界:但假如我們開放了這些人性化的服務,會不會讓遲到的人變得更多?反而降低了效率?

張燕生:擔心有些旅客會故意晚點,是低估了人的覺悟,對嗎?

我個人認為沒有人想在最後一分鐘上去,畢竟關機門,就有上不去的風險。絕大多數人都是風險厭惡者。趕不上飛機的痛苦遠大於冒險的快樂。絕大多數最後一分鐘登機的人確實有重要的事沒辦法。

第三,基礎設施建設如何能夠更現代化?這次疫情爆發後大約二三十天的時間裡,人們過起慢生活了,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很多的基礎設施的消耗是不是無謂的、低效的?

我認為,基礎設施不能光考慮修公路、修鐵路、修碼頭,還要考慮到怎麼能夠讓基礎設施圍繞著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民生髮展和共享發展而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求,新模式和新技術的基礎設施會變得非常重要。

■ 銀行扶持中小微企業的部分措施是臨時性的

金融界:現在一直在提倡銀行幫扶中小微企業,我有個困惑是如果加大幫扶,把貸款力度放大的話,銀行後續需不需要擔心壞賬問題,貸款放出去收不回來,怎麼辦?

張燕生:對銀行來講,風險管理和安全保障是第一位的。一季度可能會有部分政策性貸款,並不以盈利為目的,是抗疫期間有針對性的救助性質的舉措。

中小微企業如果大面積倒閉,銀行也會承受衝擊。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期間,救中小微企業,也是救自己。但必須明確,這是短期的、臨時性的救市措施,與正常的銀行中小微企業貸款業務不同。從這個角度來講,把它看作是一個出於社會責任的自願救助行為更合適。

金融界:最近宣佈了研究生擴招,而且之前也確實說過,儘量避免大規模的失業情況出現。想問會不會出現規模性失業的情況?

張燕生:是這樣,在內需和外需不同程度萎縮的情況下,今年的經濟肯定是不會太好,讀研究生相當於就業延後了兩年,等經濟好起來再出去工作,或者說等技能能夠更加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需要了再去工作。它完全是一個適應性調整的政策,對個人也是權宜之計。

■ 疫情面前,中日韓是命運共同體

金融界:目前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擴散,想問一下您認為這個會對全球經濟產生什麼影響,因為去年年底都在說,有逆全球化的跡象出現,這次疫情會不會加速逆全球化?

張燕生:首先,去全球化的主角是美國,曾經的全球化的領頭羊。看看當前美國大選,民主黨領先的桑德斯和共和黨的特朗普都反對全球化。

疫情爆發會進一步收縮全球供應鏈價值鏈產業鏈的相互聯繫。今天(3月3日)韓國確診病例5186例,日本293例。而中國、日本、韓國是東亞生產網絡的三個中流砥柱,也是世界東亞、北美、歐洲三大生產網絡的中流砥柱。

這三個國家供應鏈如果同時發生問題,那麼亞洲的生產網絡和生產體系就會出大問題。其外溢影響是全球化的,如新一代信息技術產品,日本的原料和中間產品,韓國的存儲芯片和元器件,中國的需求和生產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世界不可替代的。

因此中日韓之間關於疫情的防控和供應鏈的安全保障應該團結合作,中日韓是在同一條船上要同舟共濟,區域和國際合作是會加強的。

中日韓的供應鏈安全保障、疫情防治,以及中日韓的經濟繁榮、人民幸福,實際上是共同的。因此,即使是短期局部發生的突發性疫情也會推動區域和國際合作,推動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前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文章選自金融界,2020年3月5日

⊙ 美前國務卿克里:中美應合作以實現更好願景

⊙ 中美關係中的迷思與現實:CCG在第56屆慕安會舉辦中美邊會

⊙全球化智庫(CCG)報告/期刊在線閱讀

⊙CCG訪美“民間外交”開展二十餘場活動:關鍵時點發出智庫聲音

张燕生:中小微企业涉及千万家庭生计,不能简单强迫停业停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