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想要更多服裝類資料教程,加入服裝微學院社群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緙絲是中國絲綢工藝的最高巔峰技藝,被譽為“織中之聖”。因為圖案精美,工藝極為複雜,得之不易,因而又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

緙絲,因外形有“承空觀之如雕縷之像”,如同用刀刻出來的絲綢,因而又稱刻絲。緙絲是一種用“通經斷緯”方法織造的絲織品。所謂“通經”,就是用本色絲線做經線;所謂“斷緯”,就是用各種彩色絲線做維線。經緯線相交,根據紋樣的圖案變化。通過不斷換梭和局部回緯的方法。用不同的彩色絲線輪廓的變化來表現圖案。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因緙絲織之不易,自古就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

在手工業式微的當下,古城蘇州就像是侏羅紀公園。保存著其它地方早已滅絕多年的物種。每路過一家絲綢作坊,我就會進門試探情報:“老闆,最好的絲織品拿出來看看?”

店主一會兒拿出一幅蘇繡,一會兒秀出一一匹宋錦。看我一再搖頭,店主這才來回打量我說:“你莫非要找的是緙絲?你是日本人?”

店主一語道破天機。我要找的正是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稱的緙絲。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因緙絲織之不易,自古就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

早在南宋時期,緙絲便博得“絲中之聖”的聲名。但如今,以“蘇州工”聞名的蘇州,絲綢業已是蘇繡、宋錦之流的天下。真正的“絲中聖者”緙絲手藝人已經不足500人,而日本人則是蘇州緙絲業最大的買主。

小橋流水中隱藏的“緙絲史”

穿過車水馬龍的蘇州老城,漫步在小橋流水的老街。一扇古色古香的大門引得遊客不時回頭觀望。“就是這兒?怎麼這麼眼熟?”我望著門上“王金山大師工作室”的字樣,感覺似曾相識。原來,以前在蘇州遊覽時,只醉心於蘇州城小橋流水式的硬件,對緙絲這樣蘇州式軟件不感冒。所以,像那些遊客一樣,被古色古香的大門吸引,但進門後聽到滿屋吱嘎吱嘎的織機聲就落荒而逃。那時,少不更事,把蘇繡、緙絲之流當成出土文物,生怕身上被其沾染上陳腐氣。

推開曾經多次過而不入的大門,穿過被緙絲掛畫、屏風簇擁的迴廊。我終於進入了這緙絲工坊中。我想象中的緙絲工坊,應該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婦織”的場景,但眼前卻是“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的景象——七八張緙絲機偃旗息鼓,只有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太太太弓著腰嘀咕:“剛回來又要採訪,讓不讓人歇息啊!”

看到有客人來到,老太太沒有停下手上的掃帚,只露出尷尬的笑容示意我上樓:大師剛剛在上海參加一個行業研討會回來,現在正在樓上閉關呢,恐怕兩三天不會下樓。

踩著木質樓梯逐級而上。裝裱好的、沒來得及裝裱的緙絲作品就如同壁畫,不放過一寸裸露的牆壁,堆積如山的書籍佔滿了房間中央的大方桌,只留下一尺見方給王金山。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王金山是整個緙絲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傳承人,“通經斷緯”的手藝卻從未荒廢

很難想象這就是緙絲業唯一的國家工藝術美術大師,緙絲非物質文化遺產唯一的代表性人物。雖然已經聲名在外,但他依舊如舊時“十年寒窗”的書生,以無人問也不問人的態勢奮筆疾書。

王金山在書寫的是緙絲工藝專著,這是國家交給這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人物的任務,更是他畢生心血的總結。

緙絲,因外形有“承空觀之如雕縷之像”,如同用刀刻出來的絲綢,因而又稱刻絲。緙絲是一種用“通經斷緯”方法織造的絲織品。所謂“通經”,就是用本色絲線做經線;所謂“斷緯”,就是用各種彩色絲線做維線。經緯線相交,根據紋樣的圖案變化。通過不斷換梭和局部回緯的方法。用不同的彩色絲線輪廓的變化來表現圖案。

緙絲是中國絲綢工藝的最高巔峰技藝,被譽為“織中之聖”。因為圖案精美,工藝極為複雜,得之不易,因而又有“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緙絲織機

緙絲工藝自漢代就已產生。但是緙絲第一次從民間工藝品的身份走進藝術品殿堂是在北宋末年。宋朝是一個最有“文藝範”的朝代。受社會上層文藝思潮,特別是宮廷畫的影響。作為工藝品的緙絲開始努力從“工”向“藝”轉變——緙絲藝人們開始臨摹文人畫。最初,他們只是試圖依葫蘆畫瓢試圖在緙絲機上覆制名人字畫。沒現到緙絲畫藉助彩色絲線的表面力,甫一出世就達到“奪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長”的效果。緙絲畫引起了畫家們的注意力,他們試圖借用緙絲這一全新的表現形式在突破中國畫的邊界。於是緙絲畫便的從一種民間工藝品搖身一變,變成了一種全新的畫種“緙絲畫”。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到南宋時期,緙絲畫達到巔峰,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凡中國畫表面的題材,都能在緙絲上找到相應的作品。也正是從北宋開始,緙絲畫被收入皇家書畫著錄。自此以後,緙絲從一種普通的絲織品變成了皇家御用織物。

而蘇州地區,作為中國絲綢手工藝最興盛的地區。緙絲業自北宋緙絲畫發仞初期便在蘇州落地生根。自宋皇室南遷後,蘇州更是成為了整個緙絲業的中心。在南宋時期的吳郡(今蘇州),更是誕生了緙絲史上最大的腕兒——沈子蕃。

自宋之後,宋元明清,皇室在風水輪流輪。緙絲技藝也不斷地在緙絲家族、師徒中傳承千年。因而緙絲作為皇家織物的地位卻堅如磐石。至清朝,緙絲甚至已經變成了蘇州西郊太湖邊農民的主要副業。然而自清王朝滅亡後,朝廷這一最大的買主消失,但蘇州的緙絲業卻憑藉高超的技藝遠銷歐美日本,一度成為世界風行的奢侈品。尤其以日本為甚。民國時期,日本婦女所穿和服,皆以系蘇州緙絲和服腰帶為榮。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佔據蘇州之後,便把蘇州緙絲作為專門出口日本的特供品。抗日戰爭結束以後,蘇州緙絲業失去了日本這唯一的市場,整個緙絲業崩盤。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至建國之初,緙絲已經瀕臨滅絕。為了保護緙絲工藝,1954年成立了“蘇州市文聯刺繡生產小組”(蘇州刺繡研究所前身),邀請了兩位緙絲老藝人沈金水、王茂仙進行緙絲製作。1956年招收了第一批二十多位青年學生,17歲的王金山就是其中一位,也是唯一堅持下來的。

17歲開始學習緙絲,如今已75歲高齡,58年從未間斷的緙絲之路。他見證了當代緙絲從潦倒到中興,再到衰落的歷史;緙絲也見證了他的青春年少、年富力強、年華老去。他的人生是與緙絲同步調的,也可以這麼說,中國當代的緙絲業也是和王金山捆綁在一起的。一部“王金山列傳”,就是一部中國當代緙絲斷代史。

一個人戰鬥的行業狀元

王金山和緙絲結緣完全是因為偶然。“當時還沒有非物質文化傳人這一說,選擇緙絲時,自己還根本不知道緙絲是什麼,只是聽人說緙絲是文化瑰寶,學好了可以成名、成家。於是就開始頭腦發熱”。當真的進入這一行後,他才發現緙絲是個慢工細活。

師傅沈金水告訴他,緙絲學藝三年才能基本上手,學藝十年才能織出像樣的作品。成名、成家要看自己的悟性,更要看自己的造化。不專心,無恆心的人學不了緙絲;文化素養不高,沒有美術功底的人,緙絲上不了檔次。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王金山和他的緙絲作品

果然,師傅的話很快應驗:一年未滿,學徒走了一半。而王金山卻把自己書畫、繪畫上的美學修養體現在工作中,很快就脫穎而出。正當他準備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緙絲之中之時,行業形勢發生了轉變,主要用來出口的緙絲作品因為政治原因無法出口,這極大打消了緙絲學員們的積極性,留下來的學徒工紛紛轉行。進入了諸如無線電廠、醫院這些“有前途”的行業。看到同學們紛紛離去,王金山也開始動搖。但是當他看著年邁的師傅一個人對著二十幾臺老舊的緙絲機時,決定留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就由我來做緙絲業的狀元吧,哪怕整個行業就只有我一個人。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沒有人和他搶這狀元頭銜,他卻更加用功,就如孤膽英雄般一個人戰鬥。1963年,故宮博物院開始了宋緙絲名家沈子蕃代表作《梅鵲圖》的複製工程,請求蘇州刺繡研究所選派緙絲專家赴京。而這一年,王金山已經在緙絲業嶄露頭角,以宋徽宗畫作《柳鴨蘆雁圖》為粉本的同名緙絲作品奪得了蘇州市工藝美術優秀創作二等獎。於是年僅23歲的王金山被選派進京。

沈子蕃是緙絲歷史上的傳奇人物,《梅鵲圖》更是緙絲史上可遇不可求的佳作。故宮的要求是:不僅要複製得形神兼備,還要展現其破舊感。要複製出《梅鵲圖》,意味著同緙絲宗師沈子蕃過招,要展現出破舊感,意味著要讓手上的絲線穿越時空隧道。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王金山和他的緙絲作品

複製一千多年前的文物,只有技術是遠遠不夠的,文物的背景,沈子蕃的美學理念,甚至緙絲的發展脈絡都得弄清。所以,為了確保複製能成功,故宮請來了工藝美術大師徐紹青專門教他控制色彩和緙絲經緯密度,專門開放了故宮珍寶館讓他研究歷代工藝美術作品找靈感。大師的言傳身教,故宮國寶的藝術薰陶,讓他開始蛻變。

兩年學習後,王金山用一年時間複製出了《梅鵲圖》。當兩件作品擺放在一起時,連故宮的文物專家也分辨不出真偽。看著自己花了三年時間織出的《梅鵲圖》被收入故宮珍寶館,王金山心滿意足地跨出故宮的大門。17歲時為了成為大師而入行,故宮“閒關”三年後,終於成為緙絲業界首屈一指的大師——上世紀八十年代,蘇繡行業不斷出現雙面異色、異樣的創新作品。這對歷代都是兩面同色、同樣的緙絲作品提出挑戰,這時,王金山披掛上陣創作了三異作品《牡丹—山茶—雙蝶》、全異作品《壽星圖》,把緙絲工藝引入了千年新高度……

一撥一梭一甲子

說完自己和緙絲的歷史,王金山特地換了一套中山裝,從木樓梯蹣跚而下。王老太看到穿中山裝,頭髮梳得呈亮的老頭子下樓,趕緊扯亮緙絲機架上的日光燈。邊開燈邊嘀咕:“不是說要閉關嘛,怎麼又下樓了?老骨頭了還要逞能親自演示!”

“平時,這裡人氣很旺的,每張緙絲機都開足了馬力但是訂單還是做不完。但是你來得不是時候,今天週末,那隻能我自己來了,我年齡大了,眼睛花了,手腳也不好使了,平時只是指點徒弟們做的!”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每到休息日,徒弟們回家休息,這裡就成了王金山一個人的工作室

王金山坐在已亮燈的那張緙絲機前,掀開蓋在緙絲機上的絨布。緙絲機上的緙絲半成品就呈現在眼前。王金山架起眼睛,先看了一下緙絲機上半成品的紋樣後,手伸向緙絲機架。緙絲機架上顏色各異的竹梭約有二三十個,每一個竹梭都被一種顏的絲線纏滿。王金山手指竹梭上一拂而過,被拂過的竹梭像待哺的小鳥一般開始晃動。最終,王金山選擇了一件纏有綠色絲線的竹梭。緙絲機架上未被垂青的竹梭似乎一下子停止了搖擺。王金山對那些竹梭面露微笑:“別急,都有份,馬上就輪到你們了!”這場景,就如同餵食的大鳥,面對著張大了嘴的雛鳥。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緙絲用的孔雀毛絲線

“這綠色的絲線,是孔雀毛,《紅樓夢》中有一章,叫《晴雯補裘》,賈母給寶玉一件俄羅斯的孔雀毛做的氅衣,被寶玉燒了個洞,晴雯連夜補好。很多人認為用孔雀毛做衣,是曹雪芹的浪漫主義,其實,曹雪芹很寫實的。孔雀毛做絲線,在緙絲中很常見的!”王金山右手拿著纏有孔雀毛的梭子。用腳踩一下緙絲機的腳踏,緙絲機上上下兩層的緯線就分開來,王金山趁機把梭子從兩層緯線中的間隙穿過。待梭子完全穿過緯線後,他把腳踏鬆開。上下兩層緯線就合攏,把孔雀毛絲線夾緊。這時,王金山立刻用手上類似微型竹釘耙一樣的竹撥子撥動孔雀毛絲線,待孔雀毛絲線完全和上一道絲線緊密相連後。又開始踏腳踏、穿梭子、撥絲線……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緙絲工具,左是撥,右是梭,緙絲所用絲線顏色豐富,一匹緙絲上有多少種顏色,就要配多少隻裝綵線的梭子

緙絲上的緯線並不橫貫全幅,而僅在需要處與經線交織,因而稱為“通經斷緯”法。穿梭的過程,叫通經;把絲線撥緊的過程,叫斷緯。每一匹緙絲都需要一梭一撥無數次而來。“像這樣一匹緙絲,一位熟練工得織三個月!”王金山指著緙絲機上這塊二尺見方的布匹說。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在織造之前,先在經線上畫出要織造的紋樣

因為緙絲昂貴,國內很少有人消費得起,因而在相當長時間內,緙絲產品都專門出口日本,被用來做和服腰帶。特別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的訂單紛至沓來的訂單,一時間蘇州地區出現了“村村有緙絲”的景象。從業的緙絲手工藝人有兩萬之眾。為了謀求更高利益,很多不具備緙絲技藝的人都加入到緙絲行業中來,導致緙絲的整體質量下降。緙絲幾乎一夜之間從“絲中之聖”淪落為大路貨。“曾經有家日商到蘇州訂貨,紋樣上要織12朵花,但我們的同行只織了11朵!那日商無法向客戶交差,從此以後不再向蘇州訂做和服腰帶!蘇州緙絲名聲就這麼敗了!”王金山邊右手持梭,左手持撥停了下來,說起緙絲的輝煌時,一時手腳竟然忘了配合,梭子被卡在上下兩層緯線之間。回過神來的王金山連忙再踏動腳踏,把梭子從緯線中“解救”出來。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緙絲時,先將裝好彩色緯線的梭子穿過經線,然後用撥子把緯線撥緊

“我能救你這一絲,也救得了一匹,但緙絲我無能為力。我年紀大了,沒辦法再像17歲那樣了!”王金山看著緙絲機嘆機嘆氣。他能做的事情就是在退休後開一間大師工作室。帶幾個徒弟,把自己的技藝傾囊相授。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在織出花樣之後,剪去線頭後,緙絲布隱在線頭中的反面,就露出與正面一樣的花紋

看著眼前這位老人,我講起蘇繡“繡爺”沈德龍把蘇繡做成品牌的故事。聊起85後小年青作緙絲團扇在年輕人中引起搶購風潮的案例。王金山聽完後默不作聲,許久之後才說了一句:“是嗎?我做緙絲快一甲子了,原來緙絲還可以這樣的!”

王金山緙絲作品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海棠雙鳥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花葉蝴蝶圖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梅鵲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飄帶觀音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壽星 反面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宋 八仙圖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宋蓮塘乳鴨圖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宋元 竹子雙翁圖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中堂 金地百花壽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中堂 金地牡丹群蝶

來源/華夏地理

緙絲——絲織品中的愛馬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