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什么叫战防炮,作用是什么?

世上沒有纯真的爱


战防炮就是反坦克炮,通过车炮结合自由移动,打击2000米以内的装甲目标。有了这玩意,敌人的装甲部队就不再那么可怕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解放战争我军是用小米加步枪打败国军的,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早在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的炮兵力量就相当强大了。

王必成的6纵取得天目山区战役胜利后,步兵连拥有 7 至 12 挺轻机枪,山东野战军第 8 师仅在官桥和藤县战斗中就缴获山炮 8门。 当时,国民党军队共有炮兵 12个团,而我军却拥有14个炮兵团、17 个营又 38个连,共计火炮 2100 门,约为1945 年 8 月时的近 10 倍。

所以,当我提出华野使用摩托化机械化和强大火力战胜敌人时,很多人根本不相信。华野在抗战初期就有四个炮兵团,粟裕在 12 月 2 日向华中 野战军营以上干部作报告中指出,“目前我们的装备,比敌军杂牌部队要强,如团附有迫击炮、重机枪,有的还有战防炮”。虽然炮兵上敌强我弱,可是把火炮集中起来使用,照样可以获得局部优势。典型代表就是1946 年 11 月, 华野 6 师攻打桂系第 7军驻守的某村庄, 以 100 多门火炮倾泻千余发炮弹。

具体到孟良崮战役,以装甲优势和火炮优势著称的整编74师,其实不过就是两个纵队的火力。当时整编72师装备了战车 1个连、以及大量冲锋枪和小炮数量较多以外,可是在榴弹炮、山炮、迫击炮、 战防炮以及轻重机枪的数量并不突出。更要命的是,整 74 师还将战车和榴弹炮撤 回临沂, 并未参战; 即使是参战的兵力也不满编, 如 151 团兵员 2700 余人,51 旅因缺人和有损坏,山炮营各连只带了4 门炮,战防炮连有的带 4 门、有的带 5 门。

这样的火力,面对华野最精锐的以第 1、第 4、第 6、第 8、第 9 共 5 个纵队的围攻,神仙也救不了他!

实际上,74师不愧是国军第一大主力,在三天三夜的抵抗中,远超过其他国军精锐。辽沈战役中,廖耀湘兵团十万人一遇上东野10个纵队就土崩瓦解,装甲和火炮优势明显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在平原上都撑不了两天。

消灭74师3.2万兵力,我军人员伤亡是1.2万人,意味着没消灭100个敌人,我军要伤亡38人。放在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歼敌 47 万, 自己仅伤亡 6.9 万,每消灭100个敌人,我军仅有15人伤亡。正是这个原因,74师的俘虏十分不服气,认为华野以多打少不服气,甚至还在战俘营搞暴动。

孟良崮上,不仅人员消耗大,弹药消耗也超出想象。3 天,华野就发射炮弹3.3万 发、子弹200万发,平均 1天1万发炮弹和 60 多万发子弹;若按歼敌总数 3.2万人的战果计算,则每消灭 1 人,必须消耗炮弹1发、子弹 62发。 而历时 65 天的淮海战役,歼敌 55 万,同为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的第 5 军和第 18 军,也不过消耗炮弹20余万发、子弹 200 万发,日均仅分别为 3 千发和 3万发,每消灭 1 人才消耗炮弹 0.36 发、子弹 3 发。

缴获上看,我军仅得到了74师少数火炮和弹药。此战,华野缴获山野炮 28 门、战防炮 14 门、轻重迫击炮 235 门,合计不过 277 门,仅占其总量的 40%而已。剩下的火炮,有的被藏起来,有的则是敌人在被俘虏前直接就地毁掉了。

整编74师对山东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作为对手,在战斗力上值得尊重值得学习。


历史知事


战防炮是民国时期对于反坦克炮的称呼,在建国以后已经被废弃了,现在正规的称呼是反坦克炮。
德国的37毫米反坦克炮,是当时的世界上最好的反坦克炮,当时其他国家都是拿它作为样本,进行仿制,苏联人仿制的反坦克炮是45毫米反坦克炮,这种45毫米炮打满了苏德战争全场,到了后期主要就是打火力点,坦克是打不动了,当然打一打坦克的侧装甲还凑活。

反坦克炮属于外来语,意思是用来摧毁坦克的火炮或者是用来抗击坦克进攻的火炮。在民国时期,很多的的军事文献来自于日本,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直接利用日语中的汉字,而且意思大部分中国人一看也明白。象日文中tank,日本人就是翻译成战车,这样翻译也没有什么问题,在从日文资料中翻译的时候,tank这个词就直接用战车了,到现在台湾那边的坦克还是叫做战车。

而坦克这个词是刘伯承元帅创造出来的,他是根据tank的发音,同时根据坦克需要在平坦的地方使用,而且能够攻克敌方的煲垒这两点中各取一个字创造出了坦克这个词。
德国的40式75毫米反坦克炮,是德国在战争后期步兵部队主要的反坦克火炮,对于苏联的T34威胁很大,不过名声没有88炮大。

有了坦克对于坦克的防御武器,就需要加上一个词了,解放军这边是用反这个字,民国是用防,不只是反坦克炮,民国时期的反坦克枪也是叫做战防枪。
俄国现在还在使用的85毫米反坦克炮。
ZIS-3加农炮,76毫米,在战争后期名义上不是反坦克炮,但是实际上就是苏军步兵部队对抗德军坦克的主要武器,而且它什么活儿都干,苏军也叫它万能炮。


反坦克炮后来大部分是装上底盘,成了自行反坦克炮,但是这个时候反坦克火器的主力已经是反坦克导弹了。

现在的自行反坦克炮,主要的是用来支援步兵,干的活儿很多,目标多样化,不再只是对敌方的坦克了。

反坦克炮属于加农炮,身管相对比较长,初速快,弹道比较低伸,一般用来直射目标。首先用途肯定是反坦克,而除了反坦克反坦克炮还经常用来发射榴弹,用来射击对方的土木工事,火力点之类的目标,尤其是在反坦克火炮的口径还不大的时候,象二战初期的37毫米反坦克炮,由于重量比较轻,炮手班可以很方便的移动,在步兵团里边反坦克炮经常是作为轻便的伴随火炮,跟随步兵摧毁步兵遇到敌方火力点。

不过随着坦克装甲的加厚,反坦克火炮的口径也在不断加大,德军的50反坦克炮的重量还能够让炮手班勉强推着走,但是到了75炮的时候,单凭着炮手班就已经无法移动火炮了,肯定是要加人或者马,要不就上汽车来牵引火炮了。不过,用来支援步兵的任务没有改变。


红色手电筒


战防炮最先出现于欧洲,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反坦克炮。由于中文和欧洲属于不同语系,所以起初一些西方的新鲜事务被引入到中国时,很多不知怎么称呼的东西便随了日本的语言习惯。比如航母之前叫做空母,坦克、装甲车一类装备都被称作战车。这些词汇都是后来才改成现在的样子的。而早期的反坦克炮就被冠以了“战车防御炮”的称呼,简称战防炮。

战防炮一般都采用长身管加农炮管,炮弹初速高,穿透力强。战防炮在战场上的位置通常都是在前沿阵地上。为此会针对性的采用比较低矮的外形,以及坚实宽大的炮盾。在没有遇到敌方坦克的时候,战防炮也可以为步兵提供支援火力。战防炮的弹道地平且精准,用来攻击暴露的步兵,碉堡,机枪阵地等再好不过。但也正因为距离敌人太近,所以这东西也是高危耗材。

我国最早接触到的战防炮来自德国。抗战开始前,国民政府便从德国引进了一部分PAK35 37毫米战防炮,配发给几个精锐德械师。这也是所谓德械师除了头盔以外,为数不多的原装德国装备之一。就是数量比较坑人,每个师只能分到……四门。战防炮毕竟是一种被动防御的武器,不可能推着它们追着敌人的坦克打,没有足够的密度就无法真正对敌人坦克构成威胁。所以当年在淞沪战场上只能用作要点的防御。淞沪会战之后,无法得到的补充的战防炮兵们基本都下岗成步兵了。

说道这里,不知大家还记得《我的团长我的团》里那个总是追着团长,要“打一炮”的克虏伯不?(但愿没看过这部电视剧的朋友们不会对此产生什么误会)。



他就曾经是一名PAK35战防炮的主炮手,而且真正打过日军坦克。所以这胖子的含金量还是蛮高的。根据他的描述,他击中鬼子坦克时,“筷子捅豆腐————穿了”。可见这些战防炮口径虽然不大,但对于日军的坦克还是很有效的。可惜就是数量太过稀少。

后来炮灰团又得到了一门缴获日军的九四式反坦克炮(这里我们也统一把它称作战防炮)。此类战防炮也是德国PAK35的仿制品,所以对于胖子来说也算熟门熟路了。不过比较坑的是,这门炮只能从炮筒里瞄准。



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也能打坦克吗?其实真实情况并非如此,无论是战防炮还是迫击炮,原本都是该配有瞄准镜的,只是鬼子在撤退的时候把瞄准镜都拆走了。要知道,火炮的瞄准镜是精密仪器,在设计上都可以方便的拆卸。所以这也是当年日军在战场上的老习惯了:炮可以扔下,瞄准镜一定要拆走。所以在影视剧中,无论是国军还是八路军新四军的炮手,在开炮时都是竖着手指头在那瞄。这是当时战场的真实写照,谁让我们当时不会造瞄准镜。同样是用迫击炮,人家美军经常一两炮就能干掉目标,而我们只能用土办法瞄准,四发都不一定打的中。而我的团中,胖子克虏伯用这门缴获来的,连瞄准镜都没有的战防炮,一炮就干掉一个机枪阵地,也足当慰之半斤地瓜烧了。


枪骑兵Lancer0115


这个东西就是反坦克炮,只不过在中国换了另外一种名称叫作战防炮。

很多人觉得奇怪,说反坦克炮这个东西为什么要叫作战防炮?其实这和反坦克炮早期的处境有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提出了一种自行火炮的概念,也就是利用车辆的载具将火炮坨起来,然后移动到战场的任何一个方向上,这种使用理念我们现在看来很具有前瞻性,而且很实用,但是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旗或者是在这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期来讲,这种火炮的使用方式简直就是一种奢侈!

啥意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的时候,德国人有另外一个别称叫做神圣骡马帝国,这个字儿我没打错,意思就是骡马,王兰在德国军队内部,虽然号称现代化的军队,但是在二战前期存在着十多万匹骡子!这些骡子是用来干什么的?就是用来驮送大炮物资的。

为什么德国人不使用卡车呢?有是有,但是不够用,如果人是在仓促之间赶鸭子上架,从波兰战役里面德国人使用的一号和二号萝莉型小坦克,基本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在这种情况之下步兵大部分使用的仍然还是骡子的一系列比较简便的运输力,运输易门大炮,它的难度可想而知。

就是这个时候,反坦克炮应运而生,坦克作为一种武器投入实战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那个时候步兵由于缺乏反坦克武器经常导致坦克一面倒的屠杀,虽然那个时候坦克的性能确实不咋地,但架不住没有应对它的天敌呀。

就他这个时候,反坦克炮应运而生,坦克炮必须得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运输方便坦克可能出现在战场的任何一个角落,你这门大炮要随时能够准备激动起来,但与此同时坦克炮的威力必须能保证穿透敌人的装甲。

大炮的威力一般来讲是有口径和初速度决定的,口径就是坦克的炮弹的直径,都速度是由炮管的长度,以及发射方式决定的。

为反坦克炮口径一般都比较小,因为这种口径容易制造长生管的火炮,(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同时所有的反坦克炮都是加农炮,也就是在设计的时候加大其威力,而且初速度比较高,都是为了应对野战而生。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所有国家的反坦克炮也就是战防炮,他的口径就是37mm!这之后口径略有增加,但总体来讲没有超过60mm口径的反坦克炮,在这之后超过60mm口径的全部已经称作为自行火炮,或者是挂着防空名义的高射炮。而且随着单兵反坦克武器的继续开发,战防炮也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大炮和单兵反坦克武器之间的区分开始日益显现,作为二者之间通用的战防炮,则渐渐的淘汰出了步兵武器的装备序列。

所以这第一批的反坦克炮也就成为了一代孤本,这一批火炮被拿到了中国战场上使用以后效果奇佳,无论是对付碉堡内的敌人还是对付敌方坦克,都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在战场上面哪里有缺口就往哪里补,此给了他一个别称叫做战防炮。


漩涡鸣人yy


反坦克炮过去叫战防炮,是一种直接瞄准对坦克和装甲目标进行攻击的火炮。主要用于对付2000米以内的装甲目标。

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种车炮结合,能够自行机动和发射的反坦克炮。可分为履带式、半履带式、轮式和轮履合一式等;按防护程序,又可分为全装甲式和半装甲式自行反坦克炮。

1916年

英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坦克,德军用来对付坦克的主要武器是77毫米野战炮。一次大战以后,瑞典、德等很快研制出了反坦克炮。当时坦克装甲厚度只有6~18毫米,37毫米反坦克炮发射钨芯穿甲弹足以穿透坦克装甲。

1941年

德军将一辆苏军KV1型重型坦克围困了3天,德军用6门38式50毫米反坦克炮向苏军坦克射击,却无法击穿装甲;夜晚德军又派12名工兵用炸药炸,仍未奏效;最后用6辆坦克进行轰击,发射了上百发炮弹,只有2发88毫米炮弹击穿了装甲。此后,各国的重型坦克装甲厚度增至70~100毫米,反坦克炮的口径也随之增大到57~100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坦克成为地面战争的主体武器,反坦克炮迅速发展,仅苏联1943年就生产了23200门。当时反坦克炮穿甲厚度在1000米距离上可达70~150毫米,并已经开始使用钝头穿甲弹和空心装药的破甲弹等,有的配装了自行反坦克炮。二战后,由于坦克炮的作战性能大大提高,使得反坦克炮的作用降低,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只有苏、德、奥地利等国家继续发展反坦克炮。目前,世界现有的反坦克炮多为60年代研制的,代表型号有苏联的BS3型100毫米滑膛反坦克炮,配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直射距离为1500米,穿甲厚度400毫米,但该炮为牵引式,机动性差。SK10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为线膛炮,配有激光测距机和红外瞄准镜,反应速度快,炮手从捕获目标到发射第1发炮弹仅需15秒。可发射破甲弹或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有效直射距离为2700米,破甲厚度360毫米。


跪射俑


战防炮就是二战期间的反坦克炮,战防炮最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二战结束后逐渐被现在的反坦克导弹等现代化火炮所取代。它是一种直接瞄准坦克和装甲目标进行攻击的火炮,当时射程2000米左右。 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种车炮结合,能够自行机动和发射的反坦克炮。可分为履带式、轮式等,按防护能力又可分为全装甲式和半装甲式。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索姆河战役,坦克第一次 “亮相”战争舞台。其坚硬的外壳和强劲的火力让德军士兵无法阻止,那时德军几乎没有什么性直瞄火炮。步兵跟着坦克迅速拿下了预定地点。有时在坦克的带领下可以轻松地俘虏三百多个吓傻了的德军士兵。

反坦克武器同样也是出现在一战期间,在1918年德国研制了毛瑟M1918反坦克步枪。 不过这把反坦克枪,其实就是一把放大版的毛瑟步枪,枪身完全是传统的木头,根本没有什么降低后坐力的措施。而且连枪带架重达41磅。配发部队不久,德国军方就发现这款反坦克枪就是 “枪手的杀手”,因为毫无后坐力措施,枪手受不了后坐力的创击,基本上就是一枪换一个人。

随着坦克的发展,反坦克枪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小,更为有效的反坦克炮出现了。反坦克炮的优势,对于当时的步兵来说还是十分喜爱的。连一级装备的50mm以下的反坦克炮,重量不过1吨。炮弹就跟手臂差不多粗细,一箱装是十多发炮弹。即便携带一整个炮弹基数(500发到1000发之间),一辆卡车就能搞定。除了打坦克,50mm口径的反坦克炮还可以用来攻击碉堡等掩体工事,任何地方经过简单加固,都能成为发射阵地。那时,坦克,装甲车辆主要是用在野外战场,城市战中使用几率可是少之又少,相比之下,反坦克炮在城市战场中也可以大发神威。加上操作简单,不需要学会计算弹道等。只要学会架设阵地,添弹,瞄准发射就行了,只要部署得当,一个连在物资弹药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坚守一个城镇数天甚至一周时间。



老兵说军事


战防炮的英文名是Tank-destroyer gun,直译过来的话也可以成为反坦克炮。不过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它是直接放在阵地前用来防御坦克的火炮,不过同一种火炮在东西方的叫法存在差异,所以叫“战防炮”还是“反坦克炮”都是翻译的问题。比如德制Pak-35/36型37毫米炮,我们翻译德国用的就是反坦克炮,而我们自己用的就翻译成战防炮。所谓的反坦克炮好还是战防炮也好,在身管类型中都是属于加农炮,而在使用类型上属于野战炮。



在早期各国在进行反坦克炮研究时其口径都不打,都是采用37毫米这个口径,别看这个口径不大,但是它的装药量大,炮管长,后坐力大,穿甲威力强。就以中国军队使用的德制37毫米战防炮为例,其战斗全重高达432公斤,而日本70毫米口径的92式步兵炮的战斗全重只有212公斤。这是因为两款火炮的身管倍径不一样,给弹丸的自转加速度也不一样。所以两者的初速是不一样的,37炮的初速高达762m/s,而92步炮的初速只有198m/s。而反坦克最重要的重要因素就是炮弹初速。


而日本、苏联、美国也分别装备过37毫米45毫米、57毫米的战防炮,但随着后来坦克的装甲越来越厚低于五十毫米口径的火炮都难以击穿坦克的装甲,所以后来的反坦克炮的口径越来越大,所以战防炮就慢慢的淡出了视野。不过中国装备的37毫米战防炮在中国战场上的用处还是很大的,毕竟日本的坦克都被戏称为“豆坦克”,装甲都低于40毫米,基本是一打一个穿,不过由于数量少,防御被动,所以损耗也非常大。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战防炮:反坦克炮旧称,战车防御炮,用来防御战车的炮。


ViCt0ry


战(车)防(御)炮

等同于反坦克炮,特点是小口径高初速,主要用于对装甲目标的反击,顺带执行对火力点的攻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