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吐蕃史:赤松德贊與唐代宗的交鋒(上)

吐蕃史:赤松德贊與唐代宗的交鋒(上)

|吐蕃史/週三更新/噠噠的馬蹄(撰文)|

唐肅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四月十六日夜,宦官李輔國、程元振兩人發動兵變,擒獲當朝皇后張皇后並囚禁於別殿,誅殺殺越王系、兗王僴,而早已臥病在床的唐肅宗也在兵變的當天晚上去世。四天後的四月二十日,皇太子李豫正式登基稱帝,是為唐代宗。此時,困擾唐朝多年的安史之亂也開始出現要終結的跡象了。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史之亂的叛軍領導層發生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隨後叛軍內部離心,史朝義根本無法調動手下的大將們,連聽調不聽宣"都實現不了。等到代宗正式即位的時候,安史之亂已經是強弩之末,掀不起什麼大風浪來了。正所謂"攘外必先安內",如今內部的叛亂已經基本要結束了,這時唐代宗也開始把目光轉到了吐蕃身上。

吐蕃史:赤松德贊與唐代宗的交鋒(上)

寶應元年六月,吐蕃一方派遣使者燭番、莽耳等人入朝。吐蕃此次派遣使者入朝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方面是慶祝唐代宗的即位,這屬於正常的外交禮儀,另一方面則是要試探一下新登基的皇帝對於吐蕃的態度如何。

那麼對於吐蕃使者的到來,唐朝一方的反應又如何呢?史書記載唐朝的反應為"乃於延英殿引見,勞賜各有差",似乎也只是按照正常的外交禮儀對吐蕃使者進行了接見,並沒有涉及到雙方所關心的核心問題,比如吐蕃所佔據的唐朝領土等問題。但是,吐蕃一方的史料記載卻顯示了此次吐蕃使者與唐代宗的交談絕對不是一次愉快的交談。據藏族史料《大事紀年》記載:"冬末,唐廷皇帝崩,新君立,不願再輸絹帛,割土地。"

此外,《恩蘭·達札路恭紀功碑》也對此事有所記載,該碑碑文稱"其後,唐主孝感皇帝駕崩,唐主太子廣平王登基,以向蕃地納賦為不宜",碑文中的"唐主太子廣平王"指的就是唐代宗李豫。由此可見,在寶應元年六月這次的接見中,唐代宗應該是向吐蕃使者表示不再對吐蕃"割地納貢",也就是全盤否決了唐肅宗時對吐蕃的政策。

吐蕃史:赤松德贊與唐代宗的交鋒(上)

這件事情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唐蕃社稷失和"、"(赤松德贊)贊普心中不懌",而當時赤松德贊手下的大相們又都是對唐強硬派,結果可想而知。於是,"恩蘭·達札路恭乃首倡興兵入唐,深取京師之議"。可以說,此時吐蕃君臣上下都已經下定決心要好好的教訓一下唐代宗了。

然而到這個時候唐代宗卻還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仍然希望通過外交的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在寶慶二年(公元763年)三月,唐代宗派左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李之芳、左庶子兼御史中丞崔倫兩人出使吐蕃,結果剛到吐蕃境內就被吐蕃給扣住了。

緊接著,吐蕃便正式對唐朝發動全面進攻。此次進攻吐蕃不僅調動了本國軍隊,還調動了吐谷渾和党項羌的軍隊,使得軍隊總人數帶到了二十萬。廣德元年(即763年,唐代宗於該年三月改元廣德)七月,吐蕃入大震關,接連攻陷唐朝蘭、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至此,唐朝河西隴右之地全部淪陷。史稱"自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皆為左衽矣。"在佔領這些地區後,吐蕃繼續進軍並且其進軍方向為唐朝的政治中心關中地區。

同年十月,吐蕃進攻涇州,涇州刺史高暉舉城投降,並且充當吐蕃進攻的嚮導。在高暉的引導下,吐蕃軍隊向長安進發,接連攻陷邠州、奉天、武功,此時長安已近在眼前。反觀唐朝一方,直到吐蕃已經攻陷邠州之後,唐代宗才得知吐蕃進攻的消息。倉促之下,唐代宗急忙任命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並派遣郭子儀出鎮咸陽以抵禦吐蕃的進攻。但是吐蕃這邊是"二十餘萬眾,瀰漫數十里",郭子儀這邊則是"閒廢日久,部曲離散,至是召募,得二十騎而行",其所提出來的要求增兵的請求又被宦官程元振給壓了下來。此次抵禦的結果可想而知,郭子儀兵敗撤退。得知前線抵禦失敗之後,唐代宗倉促之下選擇避難陝州,長安城內"官吏藏竄,六軍逃散"。就這樣,吐蕃在降將高暉的帶領下兵不血刃的佔領了唐朝的都城。這是自安史之亂後,唐朝首都的第二次淪陷。

吐蕃史:赤松德贊與唐代宗的交鋒(上)

此次攻陷唐朝都城後,吐蕃也順勢改變了對唐的進攻策略,不再僅僅侷限於佔領和掠奪,而是試圖建立起一個親吐蕃的政權。當年吐谷渾被擊敗後,吐蕃也是採取的這一做法。於是唐朝降將高暉與吐蕃大將馬重英(即恩蘭·達札路恭)等人在經過精挑細選後擁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帝,而之所以會選擇李承宏是因為他是當年和親吐蕃的金城公主的胞弟,隨後吐蕃又按照中國一個新王朝建立的傳統進行"改元,置百官"。當然,吐蕃在扶植一個親吐蕃政權的同時也不忘對長安進行洗劫,史稱"吐蕃剽掠府庫市裡,焚閭舍,長安中蕭然一空",之後更是計劃"掠城中士、女、百工,整眾歸國"。

然而就在吐蕃在長安城採取種種動作的同時,唐朝一方也開始醞釀對吐蕃的反擊,以實現"雪國恥,取長安"的目標。在這一目標之下,郭子儀採取兩手準備,一方面調動蒲州、陝州、商州、華州四州的軍隊向長安進發,另一方面又讓長孫全緒、張知節、殷仲卿等人張兵長安城外,並廣設疑軍,使吐蕃誤以為唐朝大軍集結。長安城的百姓們也對吐蕃的佔領和所作所為深惡痛絕,於是也乘機糊弄吐蕃,聲稱郭子儀已率領大軍從商州出發要來收復長安了。同時,射生將王甫也暗中潛入長安城中並糾結城中少年於夜晚在朱雀街擊鼓大呼。可以說,在郭子儀的這兩手準備之下,吐蕃變得草木皆兵、人心惶惶。最終吐蕃僅僅佔領長安十五日後便被迫退兵,而被他們所擁立的廣武王李承宏也遭到拋棄,至於充當吐蕃嚮導的高暉則在逃至潼關時被潼關守將李日越擒殺。但是要指出的是,吐蕃的撤退並不是退回到自己的原來的國境之內,而是"居於原、會、成、渭之地",這就代表著吐蕃的邊境線已經推至這一帶了。此外,吐蕃在退軍的途中還曾試圖攻佔鳳翔,只是由於鳳翔節度使孫志直和鎮西節度使馬璘合力抵抗才迫使吐蕃軍隊離去。

吐蕃史:赤松德贊與唐代宗的交鋒(上)

同年十二月,吐蕃又再次出兵唐朝劍南地區,時任西川節度使的高適(沒錯,就是那位寫"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唐朝大詩人)面對吐蕃的進攻根本無法組織有力的抵抗,結果導致"吐蕃陷松、維、保三州及雲山新築二城","劍南西山諸州"全部淪陷。

至此,赤松德贊與唐代宗的第一次交鋒以赤松德讚的獲勝而告終,連唐代宗本人都被逼的從長安城中出逃。

然而赤松德贊雖然取得獲勝,但是其扶植親蕃政權的計劃卻最終以失敗告終,唐朝一方雖然損失較大但是畢竟根基是沒有動搖的。事實上,吐蕃佔領長安的失敗或者說是扶植親蕃政權的失敗,一方面是因為郭子儀等人的行動對其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吐蕃在佔領長安的過程中也發現唐朝士大夫們還百姓們仍然有著極強的正統觀念,根本不認可吐蕃所立的皇帝。比如吐蕃在佔領長安廣置官員的時候,曾試圖逼迫代宗朝宰相苗晉卿出仕,結果苗晉卿"閉口不言"。

此外,吐蕃之所以能夠輕而易舉佔據長安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當時駐紮在各地的節度使都沒有出兵勤王,但方鎮沒有出兵也使得唐朝依然有著較強的軍事實力,而在此時國難當前各地的節度使們也紛紛開始出兵支援,鄜坊節度使白孝德和上面所提到的鎮西節度使馬璘便是兩個很好的例子。正如《劍橋中國隋唐史》中所說的那樣,"由於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無力據守京師,吐蕃人在兩週後就撤走。"

參考文獻:《大事紀年》、《資治通鑑》、《舊唐書》、《劍橋中國隋唐史》

END

喜歡本文/作者,文末讚賞一下表達支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