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李白在孔子故里被儒生讥讽,笑而写下一首诗,成为千古骂人经典

中国古典经验告诉我们,惹谁也不能惹文化人。

春秋时期,一位名叫南子的美女,因为没有答应与孔子同乘一撵,被孔子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句名言,扣上了红颜祸水的帽子;盛世大唐,元稹本与崔莺莺是青梅竹马,但元稹却终因喜新厌旧而将其抛弃,而后再求崔莺莺复合时遭到拒绝,于是元稹写下《莺莺传》把崔莺莺黑了一千年。


李白在孔子故里被儒生讥讽,笑而写下一首诗,成为千古骂人经典

惹文化人倒也算了,怕的就是惹到了既狂傲又有才的文化人,那才叫一个痛心疾首!恰恰诗仙李白就是这种人。李白之狂,相信大家都能在其字里行间索得一二,他不仅敢对当朝皇帝打马虎眼,更对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提出了颠覆性的意见!

开元二十五年,李白旅居至山东瑕丘,此地与孔子故里曲阜仅仅相隔数十里,当地多儒生,因此儒学气息十分浓厚。虽然唐朝受到释、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很大,但李白心中还是对儒学充满了赤诚和向往。来到儒学的发源地,李白本想尽情挥霍热爱与青春,可没曾想现实却狠狠闪了他的腰。

李白自视有治世之才和雄韬大略,而且对此是相当自信,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完美展现了他的浪漫才情与文学肌肉。但熟悉李白的读者都清楚,政治才能一直是李白的软肋,外加李白过分的张狂,所以当瑕丘的儒生听说了他盲目的自信后,不免产生了轻视心理,进而对其发起放肆的嘲笑。

李白在孔子故里被儒生讥讽,笑而写下一首诗,成为千古骂人经典

皇帝骂他他还要嘟囔几句呢,对于儒生的嘲讽,李白当然不能忍。李白大笑离去,提笔写下一首反讽诗,成为骂人的千古经典。


《嘲鲁儒》唐·李白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

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足著远游履,首戴方山巾。

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鲁地的老儒生谈论五经,白发到头只会死守章句不知变通。一问他治国方略,他就茫然如坠雾中。脚穿准备远游的履,头戴方山的巾,沿着直道走路,可还没走就掀起了尘土。秦朝丞相李斯早就不用褒衣博带的儒生了。你不是灵活变通的叔孙通,和我不是一类人。关于顺应时代潮流你一无所知,你还是回家种地去吧!

李白此诗摆明了就是讽刺儒生,但并不是对天下所有的儒生发起挑战,他针对的是那些“不知时变”的认死理儿的庸儒。

李白在孔子故里被儒生讥讽,笑而写下一首诗,成为千古骂人经典

这类儒生平时故作庄严的神态,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原则决心立世抒怀,然而给人的印象却往往是啼笑皆非、滑稽不堪,像极了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自己努力想活得认真,实际却微小如尘。

此诗最经典的部分当属最后两句:既然不知时代变幻,还不如回家种地去!李白之言可谓辛辣,狠打庸儒之脸,他让一个学了大半辈子的儒生抛弃学业回家务农,一是对该儒生业务能力的不认可,二是对该儒生生存能力的不认可。


李白在孔子故里被儒生讥讽,笑而写下一首诗,成为千古骂人经典

我们已无法得知瑕丘的这位老儒究竟是否真的死板,但是从他得罪了李白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了。自此之后,每当我们读到这首诗,就会想起那个呆滞的鲁儒,穿得整整齐齐,嘲笑着诗仙,灵魂却显得扭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