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朱棣为什么不灭了瓦剌?

云中尘鹤


不灭了蒙古原因最大就是蒙古草原北边没有沙俄个哈萨克,他们可以战略迂回,打不过不想投降就一直往北跑,反正我是放牧的走着消耗不大,你农耕民族受不住洲际的迂回穿插,到了清朝崛起时蒙古北边沙俄哥萨克哈萨克崛起封死了迂回贝加尔湖北边伏尔加河流域草原的能力,要么投降沙俄他们要么投降明朝要么投降清朝,沙俄和我们人种不一样,没啥一样的传统还有很多,选择就只有明和清,明那时政治黑暗还打杀了200年,和清传统好多一样,所以投降清朝。原因就在于此。天命如此。


从容如水805


元未明初,明军将蒙古统治者逐出中原。元顺帝逃往漠北后,于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死于应昌。皇太子继位,逃往和林,史称“北元”。


永乐初年,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刺和兀良哈三部。鞑靼部居住在今贝加尔湖以南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大部分地区;瓦刺部居住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和准噶尔盆地一带;兀良哈部聚居在今老哈河(在内蒙古)和辽河流域一带。三部之间经常互相残杀,并派兵在明朝边疆烧杀掠夺。

从永乐八年开始,为了明朝边境的安宁,明成祖朱棣总共五次御驾北征蒙古,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征的频率越来越快。五次亲征漠北清除了蒙古势力的威胁,使蒙古势力进一步削弱。明成祖朱棣本人也死于公元1424年的第五次北征中。


蒙古鞑靼部自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的五次北征之后,势力已大为削弱,宣德年间复为瓦刺部顺宁王脱欢所败,尽并其众。瓦刺部势力转盛。脱欢为永乐年间被封为顺宁王的马哈木之子,脱欢统领了瓦刺、鞑靼两部后,欲自立为可汗,但多数蒙古人仍愿立元宗室子孙,脱欢乃自称丞相,立脱脱不花为可汗。

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脱欢死,其子也先脱离脱脱不花的辖制,向明廷朝贡也是各自派遣使臣,明廷也乐于分而治之,两边应付,赐予丰厚。

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瓦刺部首领也先遣使两千余人贡马,向明政府邀赏,由于宦官不肯多给赏赐。没能满足其要求。分四路大军向内地攻击。于公元1449年在士木堡生俘御驾亲征的明英宗,史称“土木堡之变”。


后来,也先也被自己的部下伤害了。此后瓦刺部的势力被分散了,渐渐衍生出了另外四个部落。四个部落最强盛的就是准噶尔部。准噶尔部在清朝被康熙皇帝给消灭了。瓦刺部也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峰回路转说历史


在朱棣登基后,进行了五次北伐。这五次北伐中,朱棣削弱了蒙古的几个非常强悍的部落的实力。

但为什么没灭了瓦刺呢?

朱棣第一次北伐,北伐对象是鞑靼大汗阿鲁台,后来阿鲁台向明朝投降,朱棣封阿鲁台为宁王。阿鲁台的倒台使瓦刺逐渐崛起,于是再次北伐。这次虽然胜利了,但是瓦刺并也没有太大的损失。

第三次北伐是因为宁王阿鲁台叛变了,不向朝廷上供,还一直骚扰明朝的边境。这次还没开打,阿鲁台就跑了。

第四次北伐,这时的瓦刺已经强大起来了,阿鲁台也被他们打败了,朱棣只能班师回朝。到了第五次的时候,阿鲁台没有出现,军队顺便收拾了兀良哈,朱棣因病就去世了。

五次北伐的对象都是鞑靼,因为鞑靼的实力太过于强大,威胁到朝廷的安危,在围剿鞑靼时却让瓦刺发展强大起来,后来瓦刺杀了阿鲁台,灭掉了鞑靼,将蒙古全部统一起来了。

在瓦刺统一后,正统十四年,瓦刺开始率大军进攻大明,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败于土木堡,明英宗被俘,也先率军直捣京师,被于谦击退。只好与明讲和,并送还英宗。之后由于瓦刺内部矛盾,也先死后,部落就分散了。


时光隧道2019


明成祖即位时,蒙古已分裂为三部,鞑靼部、瓦刺部和兀良哈部。对明王朝来说,最主要的威胁就来自蒙古诸部,这是朱棣心头的一件大事。早期朱棣对蒙古诸部总的政策是:分化瓦解,抑强扶弱,恩威并施,维护均势。

然而一旦固态政策失效,反弹的威力也极大。当时鞑靼和瓦剌不断相互仇杀。朱棣看鞑靼势力较强,就着意支持瓦刺,借以牵制鞑袒。所以朱棣其实也是经过了充分的考虑的,不过也间接酿成了后面的土木堡之变,让瓦刺得以做大。


奇文怪事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部落(政权)之间的关系问题。历史上,中原王朝从来没有过完全解决边疆问题的时代。在所有的中国朝代中,只有同样身为游牧部落出身的元朝彻底解决了边疆问题,将游牧部落全部吞并。两相比较,也就能够看出为什么成吉思汗、忽必烈能够做到的事情,朱元璋、朱棣却做不到。

首先,生活方式不一样,少数民族占据的地盘主要以草原和戈壁为主。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原的农耕经济根本无法立足或者说生存得会非常困难。这也就导致,即使中原王朝占据了部分草原也无法长期立住脚跟,朱明王朝在于北方民族的较量中也曾经获得过部分草原土地,明朝也在这里建立卫所,可是效果非常不理想。这也就致使中原王朝的政策制度无法延伸到基层,赋税徭役,兵源补给这些都无从谈起,久而久之,中原王朝占有这块土地的热情也就减退了。

当再次遇到少数民族反攻时,往往就会选择回避的政策。这也就致使北方游牧部落凭借其灵活机动的特性得以长期和政府周旋,即使强大如汉朝。游牧民族还是采取了西迁来躲避中原的兵锋,不过很快原有的草原上就崛起了新的游牧部落,周而复始就将问题延续到了下一代。而且,少数民族的骑兵非常精良,在冲锋时难以抵挡,在撤退时更是难以追击。即使到了明朝,军队和马匹有了很大进步的情况下,游牧部落如果真想撤退逃离还是非常容易的。

而蒙元本身就是游牧民族,他占领了金国,西辽,花拉子模的土地之后完全就可以纳入他的版图之中,蒙古民族对于土地的增值和赋税并不十分在意,只要表示臣服就可以了。对于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而言,疆域的面积不外乎是草场和牛羊,当中有多少人口可以上交多少赋税,这些可以说都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蒙古才可以完全兼并几乎所有的游牧部落,完全解决了边境问题。

而朱元璋和朱棣父子二人却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实力,朱元璋北伐只是赶走了蒙元,并没有根除祸患的原因就在于力量随着战线的延伸而不断缩减。王保保1372年大破明军于漠北就是证明,“自是明军希出塞矣”也并非妄言。而朱棣在位时期,淇国公丘福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也是对于朱明王朝的一次警告,中原的王朝终究还是无法完全征服草原。

欢迎下方讨论,如有不足之处,还望指正


看不见的角落


我觉得朱棣也知道,灭了蒙古还有别的民族崛起,这只是治标不治本,古代封建社会,汉人王朝没有一个真正解决了草原问题。

我看来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区别所导致的。不可能说灭了草原民族,我把这些草原开垦成田地,这是气候条件所不具备的,而中原文明不能长期驻军,那样的话耗费太大,更不能建设城池,最主要是没人愿意来啊,除了那些与草原交易的商人。


绥绥默默


这个事有很多视角。

比如,明朝皇帝不具备草原可汗的职位。所以明朝皇帝并不想征服草原,更别说征服瓦剌。

再比如,中国人爱好和平,其实瓦剌和中国和谈,双方贸易,中国就不和草原作战。最典型的是隆庆议和。虽然对方不是瓦剌,但是只要和谈,双方都不愿意打架。

明朝虽然是刚明,但是中国人不随便开战的传统,明朝保留。

这与美国人动不动就种族灭绝印第安人,德国人种族灭绝犹太人有本质区别。我们中国人爱好和平,种族灭绝和中国人品性不和。


梦香寒冰


正如一楼大神说的那样,当年的北方游牧民族是元朝余孽。元朝皇帝被驱逐到北方后分裂成以血统正宗为核心的两个部落群和一个以前元丞相子孙为核心的部落群,瓦剌因为没血统所以投靠明朝,明朝皇帝顺势赏了个名号用来和北方那两个部落群争斗。所以最后瓦剌被养肥了。明朝最后还是亡于北方这些前元的血统部落的袭扰。而辽东扶持的女真三大部落有的已经是耕农制了,有的是半游牧半耕农的状态。他们借蒙古游牧民族的势力在大明和蒙古之间平衡发展。后来明朝和蒙古的争斗让女真做大,女真被努尔哈赤统一后联合蒙古入侵了大明。而大明南方的农民起义其中一部分就是朱棣北伐带回来一些北方游牧民族归顺了大明,这些人不会耕种只会放羊,牧马,大明强势时候他们给大明提军马,大明孱弱后,他们就反叛投靠当地起义的农民军,这些人天生是骑兵坯子。打起仗来非常牛逼。比如朵颜三卫之类的拥有大明军队编制实际上是独立的部族武装。

清朝时候,清朝以宗主国的身份限制蒙古部落人口增长,羊群,帐篷规格等。准格尔之后基本对中原没有威胁了。也有火器普及的原因在里面。


风车骑士45541173eg


朱棣不是不想灭,因为蒙古腹地太大,元朝不是被明朝消灭,只是战败,丢掉了汉地,退回了老家大本营。明朝步兵多,深入蒙古腹地对瓦剌骑兵没有任何优势!加上明朝建国不久首要做的是休养生息,恢复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