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7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三)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三)

【洪门别称简介】

洪门自其产生至解放前夕,已有300余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名称数次变化,皆为了生存发展之故,而洪门的宗旨则始终贯穿其中(辛亥革命以前)。

明室之亡,其遗臣认为是君父之仇不共戴天,所以要替君父报仇,这是封建的忠君思想,因而最终演变成了洪门会的成立。

在洪门内部,对"洪" 字的释义为 "浇尽江湖之水,难洗不共戴天之仇。"

"门"即"门坎",入了门坎即是一家人,要患难与共,祸福向享。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三)

称为洪帮,大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了,它真正成了一个地方性的恶势力帮派,其性质已有了变化。下面就洪门的别称作一些简要介绍。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三)

1.汉流。

这个名称是暗语式的,是在大汉族主义下以汉族源流一脉之意义所取的。

清兵入关后,异族代明而有天下,遗民李二曲、顾亭林、黄宗羲、傅青主怀亡国之痛,以礼失而求诸 "野",于山西、江南各地,借讲学为掩护,宣传大汉族主义。

郑成功亦痛君父之仇,乃推纳并推进"汉流"组织,在台湾开金台山,降将军的地位与部属结拜为兄弟,以反清复明为号召。

郑起兵失败,三十八规章册簿沉于海底( 以后汉流规章称为海底),会员隐名易姓,入内地各阶层(有入寺观作僧道的)传播种族思想,在长江流域一带流传较广。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三)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三)

2.三点会、三合会、江湖、工口、哥老会

据说这一系列名称是有连贯性演变的。

洪门当初是反清复明的组织,常常为清政府侦悉而遭镇压,为了避免当局的注意,便于隐蔽和发展,免遭破坏,于是便取"洪"字的偏旁"氵",来代替洪字,因而改称为"三点会",(或称"三点水")。

会内有诗曰:"三点暗藏革命宗,入我洪门莫通风,养成锐气待复仇,誓将清朝一扫空。"

各地设立的支部都用带水的偏旁字,如江彪部,洪彪部等。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三)

洪帮组织是以采取山寨之形式而存在的,每一个"山寨"都是一个独立的组织,但在清政府的镇压下,这些"山寨"很难自保或是不支而败。

为了生存,常有数个山寨合并起来,组成一个更大的山寨。

"三合会"就是表达江湖汇合之意而得名的。.

另一说是,某代教祖郑君达夫人郭秀英,妹郑玉兰被清兵困逼在贵州三合县的三合河殉难,为纪念而取名三合会。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三)

还有一说是取天时、地利、人和之意。

会内组织设公所,公所第一头目称第一大元帅或大哥,第二头目称香主或二哥,第三头目称白扇先生或三哥,第四头目称先锋,第五头目称红棍,普通会员称草鞋。

凡富贵人、学问家、官吏、农夫、商人、兵……不论身份,只要志有忠义,愿意反清复明,都可立词入会为洪家兄弟。

以后,三合会还是不能避开清政府的耳目,又改称"江湖",在这两个字上都保存了三点水的偏旁,以示不忘根本。

然这一名称仍不隐蔽,于是又把"江湖"二字拆开,用"工口"二字代替。

大约在乾隆年间,才把"工口"二字合起成"哥"字,因洪门内部有的把首领称为"老大哥",所以,这次更名就为" 哥老会",此名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多在长江流域,特别是西南、西北流行。

当然洪门的其他几个称呼也并非销声匿迹,而是同时在一些地方存在着。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三)

因为名称的变更并没有统一性,有些地方有此称呼,有些地方就没有;有些名称流传到了另一地,有些则只是在更名地流传。

所以,在广东、广西及南洋一些地区称三点会、三合会的较多;

在海外,主要是美洲一带称致公堂的较多;

一般跑码头、走江湖的洪帮分子,又常称为"江湖兄弟"、"海湖兄弟"。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三)

3.袍哥。

袍哥主要是称参加洪帮的人,其名称由来有三说。

一是取《诗经》上《诗秦风无衣》篇中"岂日无衣,与子同袍"句得名。

此句意译是有饭大家吃,有衣大家穿,同甘共苦,相互间胜如同胞兄弟。

洪门内部重义气,讲信用,因此极重相互关系,故愿以袍哥相称。

另一说是,自郑成功死后,大家为了纪念他,在每年7月13日开会,先照郑成功所穿之衣袍制成一件。开会时,就把它覆在椅子上,供在中间,大家向覆袍跪拜,所以唤袍哥。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三)

再一说是,三国时关羽在曹营挂印封金寻找刘备时,曹操赠送一件袍给关羽,关将曹操的新袍穿在里面,曹问原因,关说: "旧袍是大哥所赠,见袍如见大哥"。

所以,洪帮最崇拜关羽,认为关讲义气,洪帮内部组织用大哥、二哥等称,因此互相称为袍哥。

袍哥之名称在四川、西康一带极普遍。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三)


政协资料 揭秘洪门核心旧事(三)

未完,待续,下篇【洪门在各地概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