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鄭和本姓馬,叫馬三寶,因在靖難之役立功,被朱棣賜姓“鄭”為何朱棣不賜他姓“朱”?

秉燭讀春秋


鄭和本來姓“馬”,因為他在“靖難之役”中立有功勞,因此而賜姓“鄭”。不過,鄭和為什麼被賜姓“鄭”,史料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一直是一個讓後世猜測不斷的謎。

(鄭和劇照)

事實上,由於史料的缺乏,鄭和身上的謎還有很多。

其一,名字之謎。比如《明史》上說他被稱為“三保太監”,他究竟為什麼叫“三保”?後世也有不少猜測。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這是因為鄭和舊名“三保”。但嚴從簡在《殊域周咨錄》中卻又說:“三保之稱,不知系是鄭和舊名,抑豈西洋私尊鄭和、王景弘、侯顯等為三太保故耶。” 王世貞在《弈山堂別集》中說:“和自是凡三下西洋皆有功,人謂之‘三寶太監’。”另外還有很多相關的記載。這些記載歸納起來,也就是兩個意思:一是鄭和舊名(或者說小名、乳名)叫“三保”(或者說“三寶”),二是鄭和的“三保”之名與他航海所建立的功勳有關。

其二,身世之謎。《明史》上只說了“鄭和,雲南人,世所謂三保太監者也”,他是怎麼成為太監,怎麼入宮的,卻並沒有提及。按照明朝太監的由來,很多人猜測是鄭和作為俘虜之子或者罪臣之子,在小時候被閹割入宮的。

不過,鄭和家庭情況卻並不清楚。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昆明晉寧縣出土了一座明代墓,墓的主人叫馬哈只。根據馬哈只的《墓誌銘》介紹,他應該就是鄭和的父親。上面有這樣一段文字:“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不過,這個《墓誌銘》也並沒有對馬哈只做了什麼事作介紹,只是“身處乎邊陲,而服禮義之習;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餘慶深長,而有子光顯於當時也”這樣一些讚譽性的文字。

(朱棣劇照)

因此,對鄭和的身世,我們依然是一團謎。

除了以上兩個謎之外,就是鄭和被賜姓“鄭”的謎。

其實《明史》上並沒有說它被賜姓一事。《明史》只是說:“初事燕王於藩邸,從起兵有功。累擢太監。”《馬哈只墓誌銘》上說“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才說明他是被賜姓。

為什麼鄭和被賜姓“鄭”呢?

由於後來他在七次下西洋,立下大功後,並沒有被賜姓的事蹟記載。因此,可以判斷,鄭和被賜姓,應該與他跟隨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功勞有關。但是究竟有什麼關係,卻又說不清。

後世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鄭和在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鄭和在“鄭”這個地方出過計策,幫助朱棣的軍隊打敗朱允炆的軍隊。

有人甚至說,鄭和出計策的地方叫做“鄭村壩”,因此被賜姓為“鄭”。

(李景隆劇照)

這個說法也有一定的道理。“鄭村壩之戰”是靖難之役發生後,朱棣在對戰朱允炆的時候,第一次取得大規模的作戰勝利。當時朱允炆的大將李景隆已經打到北平城。由於對北平城久攻不下,因此退守鄭村壩駐守。當時朱棣由於兵力不強,剛去了一趟黑龍江,把寧王朱權的“甲兵八萬,戰車六千”騙到手。這使得他在和李景隆打仗的時候,顯得非常有底氣。

聽說李景隆攻不下北平城,退駐在鄭村壩的時候,朱棣帶著軍隊,在外圍列隊擺開陣勢。利用北運河結冰之際,偷渡過河,又用了一個誘敵深入之計,把李景隆的隊伍調動起來,然後三面夾攻。同時,鄭村壩城中的燕軍也殺出,圍攻李景隆。這場大戰,朱棣先是擊敗李景隆萬餘人,接著又接連挑破李景隆7營。再接著乘勝追擊,最後,斬獲李景隆軍隊數萬人,獲得馬匹2萬匹。

這場大戰,鄭和是不是為朱棣出過計策,因為歷史上並沒有記載,我們不清楚。不過,由於鄭和先是在南京,後來才到北平。因此,他對李景隆應該是比較熟悉的。鄭和根據他掌握的情況,給朱棣出點計策,也是可能的。再加上打了勝仗以後,朱棣心情高興,因此,給鄭和賜姓,也是有可能的。

不過,這也只是一種分析,目前還沒有更多的史料或者出土文物支撐。

(參考資料:《明史》《馬哈只墓誌銘》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題有意思。大明朝的國姓自然是姓“朱”,但是最有名的三個賜姓,其中有兩個都不是國姓。

這多少可以看出朱元璋和朱棣的一個特殊心態——“朱家天下,外人豈能姓朱?”。

第一個有名的賜姓,那就是“黔寧王”(死後追封,不世襲)沐英的賜姓。


按說沐英8歲的時候就做了朱元璋的義子;14歲就拿刀上陣砍人頭;18歲就做了指揮使;23歲那年更是替朱元璋打敗馮谷保,把朱元璋的勢力擴張到福建;更別提此後世代為大明鎮守南陲,一生可謂為老朱家出生入死。

此前由於太小就失去了父母,所以根本沒有名姓。因此做了朱元璋的義子,叫“朱英”,合理合法。但是也就是朱英23歲這年,朱元璋賜姓“朱英”為“沐英”。

“深沐陛下和皇后的養育之恩”


朱元璋的確也非常信任沐英,但是硬是生造了一個姓氏,也不讓居功至偉的養子姓朱,目的很簡單,因為朱元璋要做皇帝了,自己已經有兒子了。如果沐英繼續姓朱,那就得和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生前封王,死後世襲罔替。親王爵世襲,老朱算過賬,表示不捨得。

第二個有名的自然就是“三寶太監”鄭和的賜姓了。


鄭和原名馬三保,原來是個在雲南一帶的外來色目人漢化的後裔。早年出身不詳,在洪武17年(1384年),傅友德、藍玉平定雲南時,割了帶回來的。當時戰爭很殘酷,戰爭結束,小男孩和小女孩都會被當做戰利品帶回來,男的割了做太監,女的做宮女,然後分配給皇室使用。

這個馬三保就被分給了燕王朱棣,被帶到了北平。馬三保非常受到朱棣重用,因為《明史·鄭和傳》明確記錄了兩條:一條是他曾經在“靖難之役”中立過功勳(至於什麼樣的功勳史書沒有明確記載);另一條是他曾經負責替朱棣祭奠自己的乳母馮氏。


雖然賜姓是否和建文元年(1399年)的鄭村壩之戰有關,站在史學界尚無定論。但是有一點非常明確,就是即便馬三保的功勞再大,他也為有資格被賜姓國姓。想當年沐英的功勞對於老朱家,必然是要大於馬三保的,也沒有資格姓國姓。所以朱棣必然也不會賜一個太監姓“朱”。

但是現在南京市秦淮區太平南路東側的馬府街和“鄭和公園”,見證了鄭和曾經的倍受恩寵與輝煌。因為這一大片原來都是鄭和的府邸。

第三個有名的賜姓,就是南明隆武帝賜鄭森明朝國姓“朱”,並賜名成功,封忠孝伯。


這一回,是正兒八經地賜姓國姓。因為大明的半壁江山已經淪陷,南明小朝廷也已經苟延殘喘了。作為大海盜出身的鄭成功,被賜予國姓的時候,並不以為榮,反而從來沒有自稱自己為“朱成功”。

明朝的國姓在南明的時候,已經不值錢了。鄭成功也不會以“朱成功”這個名字為榮。

鄭成功聰明的地方在於,他允許別人稱呼自己為“國姓爺”、“鄭賜姓”、“鄭國姓”。這樣保持了一個面子上彼此都過得去。但是鄭成功更在乎的是別人叫他“延平王”。

這就像西夏的李元昊,一直在被賜國姓,卻引以為恥,最終卻自己給自己改姓。


在唐朝的時候,他們祖上因為有功,被唐朝皇帝賜姓國姓“李”。但是唐朝敗亡後,他的爺爺立馬恢復了此前的姓氏拓跋,但實際上是不是拓跋誰也不知道,但拓跋原本是北魏鮮卑貴族的姓氏。但是到了宋朝,宋朝皇帝同樣賜他國姓“趙”,他卻從來不用,上書仍然自稱“李元昊”。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但是宋朝的君臣權作傻子,自欺欺人。

等到李元昊勢力強大了,準備建國稱即位了,自己有了底氣,硬是把名字改成了“嵬名曩霄”。

所以賜國姓並非那麼簡單的事情,馬三保功勞再大,在朱棣面前,不過一介奴僕。所以賜姓已是恩寵,國姓那就算了吧。


炒米視角


賜姓“朱”在明朝這一歷史時期來說就是賜“國姓”,也就是帝王們將自己的姓氏賜給功臣以示恩寵,這是一個重要的籠絡人心的方式。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賜外甥李文忠、養子沐英、何文輝等“朱”姓,南明隆武帝也曾經賜鄭成功“朱”姓(因而人稱鄭成功為“國姓爺”)。

那麼,朱棣賜馬三寶姓“鄭”而不賜他姓“朱”,又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因為賜姓“朱”或曰賜“國姓”實際上就是將被賜姓之人視為明朝宗室,所以這是給予功臣極高的待遇,也需要與功臣的身份相匹配。事實上,嚴格來說朱元璋後來讓李文忠、沐英、何文輝等複本姓,往好了說是他們年紀稍長功勞較大恩賜認祖歸宗,從另一個意義上也等於取消了所賜“朱”姓,說是朱元璋考慮他們如果姓“朱”封爵授官所付出的代價較大也可以。

再看馬三寶的身份,他雖然是朱棣的身邊親信,但是畢竟只是一個太監,說得不客氣一點就是朱棣的奴才,因此在他立功之後,可以賜姓以示恩寵,但是賜給“朱”姓也就是視同宗室顯然是不合適的,另一方面,朱棣對朱元璋“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的祖訓並不是很認同,後來也有許多違反的地方,但是明面上自然也要遵守,賜太監姓“朱”無疑是僭制,他不可能授人以口實。


談古論金


鄭和本姓馬,被朱棣賜姓“鄭”,為何朱棣不賜他姓“朱”而姓“鄭”?

01.為什麼不賜姓‘朱’

第一、朱姓乃是天子姓氏,鄭和身為太監,身有殘缺,又是皇室家奴,賜姓‘朱’有辱皇室威儀。

第二、都知道朱元璋出身放牛娃。

在朱元璋撰寫的《朱氏世德碑記》中,明確表明“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家巷,在通德鄉。上世以來,服勤農桑。”

朱元璋還說過一句“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從這兩點,都能看出朱元璋對於自己家族的自傲,和捨我其誰的帝王風範,而朱棣是朱元璋兒子中,性情最類似他的,所以也就並不難理解,為什麼朱棣賜姓的時候不賜姓‘朱’了。

02.為什麼賜姓鄭

這個說話很多,有說是出自‘鄭村壩之戰’,不過我不這麼認為。

從有明確記載的文獻,鄭和刊印《佛說摩利支天經》中確定鄭和被賜姓是在1403年,而在前一年的1402年11月,鄭和奉命祭祀朱棣的乳母馮氏。這就使‘鄭’姓的來源。

鄭的繁體字是‘鄭’。說文解字中,奠,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鄭”的本字,表示在地基上灑酒祭祀,就是在新建築的地基上灑酒祭奉地神與祖先,以求居所安定幸福。

這符合鄭和受命祭祀的事件,所以我認為很大可能就是因為,鄭和負責祭奠朱棣的乳母,而被賜姓‘鄭’。

朱棣和乳母的情分

建文四年(1402)十一月,遣中官(宦官)鄭和赴北平祭奠乳母馮氏。(《太宗實錄》卷十四);
永樂三年(1405)三月,追封乳母馮氏為保聖賢順夫人,遣趙王高燧以珠冠香芴真衣致祭。(《太宗實錄》卷四十一);
永樂七年(1409)三月,遣官祭乳母保聖賢順夫人。(《太宗實錄》卷八十九)

朱棣剛取得‘靖難之役’勝利,第一時間就祭奠乳母馮氏,後續有祭奠數次,追封一品夫人。

那麼表明對乳母的尊崇,對負責首次祭奠的鄭和賜姓,也是可以理解的。



三點文墨


答:為什麼賜鄭和姓“鄭”而不賜他姓“朱”呢?

估計提問問題的這位網友在帝王賜姓這個問題的認識上有兩個誤區。

一、認為得帝王賜姓都是好事。

二、認為帝王賜姓必賜國姓。

沒有錯,帝王有時為了向您示好,會給您賜姓,以示嘉獎。

實際上,帝王賜姓也是姓氏的主要來源之一。

早在先秦時期的賜姓,還帶有封建的性質。

也就是說,當時的國君某地封賜給誰,誰也就因此以該地地名為姓。

比如屈原,本姓熊,祖上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因被封在屈邑,從而改姓了屈。

秦漢代之後,賜姓不再具有封賞領地的含義,在獎賞的時候,只是代表著一種精神上的褒獎。

比如漢高祖劉邦為表彰婁敬、項伯的功績,就賜婁、項二人姓劉。

另外,劉邦將一位宗室女嫁給冒頓單于,也賜冒頓單于以劉氏為姓。這支劉姓後人中出了滅亡了西晉劉淵、劉聰的父子。

漢高祖劉邦時代賜姓的規模很小,所賜都是漢朝國姓“劉”姓。

賜姓規模最大的是西魏和北周時期。

而且,這個時期,賜的不盡是國姓。

舉幾個例子。

比如位列北周八柱國之一的李弼,被賜姓為“拓跋”。

又比如身為東漢司徒王允後代的王軌,被賜姓為“烏丸”。

再比如隋文帝楊堅的父親楊忠,被賜姓為“普六茹”。

還有,唐高祖李淵的爺爺李虎,被賜姓為“大野”。

……

當然,也有被賜姓為北周國姓“宇文”的,如李和、劉雄、柳慶、趙昶、王悅、劉志、韓雄、叱羅協、韋填、韋孝寬、薛善、令狐整、李彥、李昶、申徽、柳敏、張軌、寮允、崔猷、薛端、李昊氏、鄭孝穆、崔謙、崔說、王傑、唐瑾等等。

從這一點上說,鄭和被朱棣賜姓“鄭”而不賜姓“朱”,很正常。

但是,無須置疑,賜他姓遠不如賜國姓尊崇。

有明一代,延平郡王鄭成功被賜姓為“朱”,就遠比鄭和尊崇。

這裡插一句,實際上,“鄭成功”這個名字,鄭成功有生之年從來沒有用過。

在得賜姓前,他的名字為:鄭森。

在得賜姓後,他的名字為:朱成功。

鄭成功在後半生,一直以自己姓“朱”為榮,他所留下的花押印章,就大書特書“朱成功”三字。

話說回來,帝王喜歡某個人,會給這個人賜姓。但帝王痛恨某個人,也會給這個人賜姓。

比如東漢延熹初年,外戚梁冀獨覽朝政,驕奢淫逸。漢桓帝突然崛起,將之誅殺,並將其家族貶為“薄”氏。

又比如說,南朝時齊巴東郡王蕭子響永明七年叛亂失敗,南齊帝蕭賾賜他姓“蛸”。

再比如說,李唐宗室琅琊王李衝、越王李貞等起兵反對武則天,事敗後,被武則天賜姓“虺”。

……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除了帝王喜歡、或帝王恨,被賜氏的,還有一種情況,即帝王心血來潮時,也會莫名其妙地賜姓。

比如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曾祖父拓跋鬱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沙莫雄,為南部大人,號拓跋氏;小兒子什翼健 即拓跋珪的祖父。拓跋珪建立北魏稱帝后,因沙莫雄的兒子拓跋嵩是拓跋耶律的長孫,就賜他姓長孫,稱長孫嵩。

這個長孫嵩有一個非常牛叉的後代——隋朝名將長孫晟。

長孫晟有一雙兒女比他自己還要出名:兒子長孫無忌,為唐朝開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女兒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長孫皇后。


覃仕勇說史


給宦官賜國姓?

這種事你也想的出來啊,擱在當時人看來,沒準會理解成朱棣想要詛咒他們老朱家絕後呢。

鄭和本名是馬三保,這點很多人都知道了。

根據鄭和的父親馬三保的《墓誌銘》記載,鄭和的情況是這樣的:

  • 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

當然,這段話沒有交代鄭和作太監的時間。明史學家吳晗曾經推測:

鄭和是在明朝軍隊攻克雲南時遭到俘虜,被處以宮刑後成為侍奉燕王朱棣的宦官。靖難之役後,朱棣繼承皇位,而鄭和也水漲船高地升為內官監太監。


問題就在於:朱棣為什麼要給馬三保賜姓鄭?

1936年發現於雲南玉溪的《鄭和家譜》,對鄭和賜姓之事有了較為明確的解釋:

從馬三保變成鄭和,其實也是靖難之役的原因。

在靖難之役中,鄭和屢立功勞,特別是在“鄭村壩之戰”中變現的英勇頑強,給朱棣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朱棣親自賜姓“鄭”字,用以表彰鄭和的功勞。

馬三保成為鄭和,其實是與靖難之役有關。


HuiNanHistory


原因很簡單,因為鄭和是太監,是天下最卑賤的一個階級。

朱棣賜太監姓已屬於厚恩,如果賜的若還是“朱”姓,這於禮於法都是不合的。

太監向來都是歷朝歷代的所極度鄙夷的一個階級,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說過:“太監不過是司晨昏、給使令、供灑掃的粗使下人”,清朝康熙皇帝也曾說:“太監最為下賤,蟲蟻一般之人”。與此同時,不但皇帝鄙夷太監,連士大夫們也瞧不起太監,南朝大臣范曄就說太監是“敗國蠹政之事,不可殫書”。由此可知,太監在哪個朝代都是讓人唾棄的存在。



如此,試問地位就是如此低下的太監,即使朱棣再寵信鄭和,也不會寵信到把國姓賜給他,如果這樣做,就等於是自己給朱家皇族抹黑,是自己讓皇家的臉面威嚴掃地。堂堂國姓,居然會被賜給一個太監,試問天下人會怎麼想?這隻會是讓人覺得朱棣太胡鬧,讓這國姓蒙羞,讓天下人所恥笑。

因此,鄭和這麼一位太監能被皇帝賜姓已是天大恩寵,至於賜“朱”姓卻是不可能的事情。

那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何鄭和這麼一位地位卑賤的太監,會得到朱棣如此的後厚待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鄭和的忠誠。《明史.鄭和傳》載:“初事燕王於籓邸,從起兵有功”,鄭和自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就跟隨著他,可謂是忠心耿耿,而後在靖難之役時更是戰果卓著,無論朱棣境遇如何,鄭和都是忠心耿耿的跟隨著。因此,正是鄭和的忠誠,朱棣在繼位的第二年,為了獎賞他的忠誠,朱棣遂就在永樂二年御筆賜姓他為“鄭”姓。

當然,至於鄭和到底在靖難之役立了什麼功,史書中並未詳加說明,但卻是可以在隻言片語中窺知一二。比如在鄭村壩大戰中,25歲的鄭和在與李景隆的對戰中,是“出入戰陣,多建奇功”,從中可窺知鄭和的軍事能力是很不錯的,憑藉著這個能力,在靖難之役,他屢立奇功是肯定有的。因此,憑藉著這等戰功,他被朱棣賜姓也是應該的。



畢竟鄭和是太監,即使他立的功勞再大,他也做不了大官,更封不了侯,因此朱棣能給鄭和賞賜說實話真的不多,而賜姓無疑是朱棣能給鄭和最優厚,也是最可以示恩寵的賞賜啦。

至於鄭和為何被賜“鄭”,而不是其他的姓呢?這個問題現如今是有諸多猜測。有學者認為是與1399年的鄭村壩之戰中有關,這場戰爭對於朱棣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戰,朱棣以8萬人馬對抗建文帝50萬大軍,並最終取得勝利,而朱棣之所以能夠獲勝,正是依靠著鄭和等這些視死如生的忠心耿耿的將士的拼命,由此才有了朱棣的勝利,才有了朱棣軍在戰場上爭得了一點主動,擺脫了完全被動挨打的處境,如此為了以示對功勞頗大的鄭和的恩寵,遂將“鄭村壩”的鄭字賜予鄭和。



也有學者認為鄭和會被賜鄭,是因為有回回曆官鄭阿黑之取“鄭”為漢姓這個先例,而有學者認為鄭和是回族人,因此也被賜鄭。再有學者認為鄭和賜姓“鄭”與鄭村壩戰役無關,亦無特別的含義。當然,鄭和為何會被賜姓鄭,現如今還是一個未解秘密,真正原因還有待後人的解開。


澳古說歷史


簡單來說,朱棣還不想賜鄭和國姓。

鄭和,原名馬和,小命三寶,父馬哈只,雲南昆陽人。

馬和應該是在明朝軍隊擊敗元朝殘餘、佔領雲南時被明軍俘虜,此時的馬和還是個小孩,被明軍將領選中送往京師應天府(今南京),被處以宮刑成了宦官,被分配到燕王朱棣府上,並獲得朱棣的信任。

數十年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得帝位,馬和也成了內官監太監,賜姓鄭,這段記載出現在鄭和父親馬哈只的墓誌銘上。

據昆陽《馬哈只墓誌銘》記載:“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雲南昆陽州人······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內官監太監。”

也就是說,朱棣稱帝后,給馬和賜姓“鄭”,至於為什麼賜姓“鄭”,一般說法是靖難之役中馬和在一個叫鄭的地方立了大功,這個地方一說河北鄭州(不是現在的河南鄭州),一說在燕京鄭村壩,總之跟“鄭”有關,朱棣因此賜姓。

賜姓乃是無上榮耀,朱棣給鄭和賜姓,可能鄭和立的功勞非常大,以至於封侯賞賜不足以嘉獎吧。可另一方面,這個功勞又遠遠沒有達到賜國姓的程度。

在明朝還有一個更出名的賜姓故事,那就是鄭森被隆武帝賜姓“朱”,改名“成功”,此時的南明政權風雨飄搖,需要大力仰仗鄭森的父親鄭芝龍的海盜轉正軍,而隆武帝又還沒有子嗣,所以有此一舉,以拉攏鄭芝龍。

這種情況朱棣是不可能遇到的,更何況鄭和的身份還是一個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怎麼能夠賜國姓呢?豈不是有違禮制?


平沙趣說歷史


鄭和,本姓馬,叫馬三保。因為是明成祖朱棣的侍從太監所以又稱他為三保太監。

馬三保是回族人,穆斯林教徒。後人叫他鄭和而不是馬和的原因是在靖難之役中,鄭家壩一戰朱棣以少勝多打敗朱允炆派遣的李景隆大軍。而三保太監表現英勇,深得明成祖朱棣喜歡。後來朱棣論功行賞,回憶起這段往事,龍顏大悅,隨手寫下一個大大的“鄭”字,賜給三保太監為姓。在封建社會由皇帝賜姓可是無上的榮耀,屬於國姓,所以從此以後三保太監就以鄭為姓。


這時問題就來了,明朝天下的國姓是朱,為什麼不賜鄭和朱姓呢?小編分析有一下幾種可能:第一,三保太監是回人,賜漢姓顯貴。因為元朝的統治時期,漢族人等級最低,同時對漢族人的治理最為嚴苛。朱元璋的抗元紅巾軍當時的起義口號就是“驅逐韃虜”,所以在明朝時期,漢人對於外族人是有仇視心理的,賜漢姓就屬於最高榮譽了。

第二,三保太監只是個太監。朱棣也算是個雄才大略的帝王,肯定不會給一個太監賜為朱姓,顯得國姓太掉價了。況且,三保太監受封時的功勞也達不到這個標準。和開國之君朱元璋不同,朱元璋二十多個義子是當時的戰爭需要,後來在朱元璋做皇帝以後又恢復了他們的本姓。

至於後來的明武宗朱厚照一次性給一百二十個義子賜朱姓,人物、時期、性質都各不相同,不可同日而語。


小劉解讀


應該有兩個原因:一是為什麼不賜為“朱”姓,是因為他的身份是個太監,不宜賜為國姓,至於為什麼被賜姓“鄭”,應該是因為他在1399年的鄭村壩之戰中立功,朱棣為了表彰他的功勳所以賜姓“鄭”。

鄭和本名馬和,回族人,是在明朝平定雲南之戰中被俘虜入宮的,後被調入燕王府邸中服役。

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鄭和隨軍,期間立了不少戰功,並體現出了較高的軍事才能,得到了朱棣的信任,1402年,靖難之役勝利,朱棣登上帝位,鄭和因功升任為內官監太監。1405年到1424年,鄭和六次作為正使太監下西洋。1425年後,鄭和任南京守備太監,1430年又受命第七次下西洋,在回國途中於1433年卒於古裡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