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雍正王朝》“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秋月临死这么说,是对雍正的无情控诉吗?

青灯问史


也许是即将“死去”年妃秋月终于无所顾忌,说出了藏在自己心里多年的思念。
一句“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道尽了年秋月内心的哀怨与委屈,不是控诉胜似控诉!

年秋月和年羹尧本来是四爷府的奴才,年羹尧在外为四爷忙碌,年秋月在府里面伺候福晋。

作为四爷福晋的大丫鬟,如果四爷喜欢的话,完全可以收为自己的妾侍,但是四爷偏偏让她去伺候一个瘸了腿的教书先生。

其实,一开始,年秋月是拒绝的,觉的自己即使是个奴才,但是自己是福晋身边的人,去伺候一个瘸子,平白的拉低了自己的身份。

但是,时间长了,秋月发现自己喜欢上了这个有内涵,有知识的瘸腿老男人,事事都爱管,时不时的还能使个小性子。

作为主子的四爷胤禛、福晋似乎也乐见其成,看着年秋月和邬思道的性情相投,持一种默许的状态。

但是,无疑年秋月也是聪明的,随着年羹尧的权势越来越重,年秋月似乎开始担心些什么,对年羹尧避而不见。

但是,这似乎也不能够斩断和年羹尧的血脉关系。

终于,四爷给了许多的赏赐,还给年秋月全家抬了旗,说是谢谢年秋月对邬思道先生的照顾。

这一切,都结束了。年秋月成了雍王府的侧福晋,当四爷登基成了皇帝,年秋月成了年妃,她没有要年家的一两银子,努力的和年羹尧撇清关系。

但是没有用,因为年羹尧,她不被雍正信任,成了雍正的撒气筒。不被太后喜欢,被太后赶了出来。太后殡天,皇后不让她守灵。

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是年羹尧的妹妹,终于,她要死了,要离开这里了,唯一要牵挂的就是邬先生。

这就是年秋月的控诉,也许只有在邬先生身边,是她这辈子最快乐的时光!


逝去即历史


《雍正王朝》随着年羹尧的垮台,处在深宫的雍正年妃秋月病入膏肓,临死之际,年秋月对着雍正说: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

雍正的脸色显然是很难看的,但随即留下了一滴眼泪。

一段政治婚姻,从此天地相隔,邬思道与年秋月的感情雍正是知道的,难道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吗?作为始终处于弱势的一方年秋月,难不成真的为此耿耿于怀,临死才表达出对雍正的控诉,对这段政治婚姻的控诉吗?

年秋月,年羹尧的妹妹,都是雍正在潜邸的奴才。年羹尧从一个微末小吏成长为大将军王,为西北平叛立下不世之功。为了牵制年羹尧,雍正做王爷的时候,为年家抬旗脱贱,并纳年秋月为侧妃。

问题在于,作为下人丫头的年秋月千不该万不该和雍正的谋臣邬思道产生了感情。雍正用抬旗脱贱将他们的感情斩断(因为秋月入旗后,就意味着不能和汉族人通婚,邬思道是汉人,自然没戏了)。

这是一段典型的政治婚姻,从此后的年秋月,因为年羹尧的起落而起落,阴冷的后宫,再无雍正潜邸时候的温情。

年秋月虽然是个奴才出身,但是生活在像邬思道、胤禛等这样的人身边,耳濡目染也比普通女子更加聪慧明理。自雍王爷为他们抬旗脱贱之日起,不用明说,自己就知道命运已经不在自手,以后的一切,都将是雍正的,而与邬思道无关了。

她想过,所以问邬思道:难道我们就这样完了?

邬思道说:你迟早是他的女人。

年秋月绝对不是那种傻傻的女人,她很聪明,只是,命运如此,她无法抗争。如果她是一个普通女人,她一定还会向十三爷求助,但是她没有,就说明她不是一个普通女人。

可以说,年秋月是做好了准备的,因为她还必须报恩,报效雍正的大恩大德。史载:雍正王妃年氏,为雍正生有五人,其中男孩四人,女孩一人,唯留下一人,其余皆夭折。所以,年秋月和雍正是做好了婚姻准备的,这点,毋庸置疑。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是规范社会秩序的黄金定律,无人可以违抗违背,年秋月不是祝英台,邬思道也不是梁山伯,所以寄希望于封建社会 “珍品”的爱情,无非就是理想主义的自我想象罢了。

对于雍正,无非就是政治利益至上的原则,所以才纳年秋月为侧妃,他也无从选择。若不是这样,年羹尧或许就跟了老八,拿不住年羹尧,大清的江山就可能从此与己无缘。要怪,就只能怪年羹尧生有这样一个妹妹,要是没有这个妹妹,不知道雍正会采用什么办法套牢年羹尧。

再说邬思道,邬思道可谓绝顶聪明,尽管他心仪年秋月,但是此人十分理智,如果你认为他会为了争取年秋月和雍正谈条件,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他不会做。因为他是读书人,都说忠孝不能两全,一个忠字是刻入他心底了的。所以当十三爷送给他如月的时候,他也欣然接受了。若是心中没写下那个忠字,又怎会留下如月。

有人说,如月是雍正派来监视邬思道的,这话有理,要是邬思道不收下如月,只怕连秋月也要被连累。(此话另说)

年羹尧的交横跋扈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和姓名,同时也搭上了妹妹年秋月的幸福。

你一定还记得,雍正回宫后在秋月面前歇斯底里的喊:“卸甲,卸甲……”

你也一定会记得:雍正母妃病重之时,指名道姓让年妃走开时那份忧愁和无奈。

总之,年妃在雍正的后宫,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直到死去。常人之家,且有三纲五常,何况皇室,所以,年秋月的苦楚,只有往自己肚子里吞。有人说,雍正夺了老十四的乔引娣,尚且温婉对之,一个给自己生育了几个子女的妻子,为何没有半点温情。是雍正的冷酷还是社会时代的残酷?

一切的一切最终归结于他们之间都沾惹上了政治,封建社会的政治。于是,婚姻和爱情都必须为政治服务,男人和女人都必须为政治斗争,生命和自由都必须为政治牺牲。

这个道理,年秋月知道,邬思道知道,雍正也知道。

“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简单的9个字,不是对雍正的控诉,不过是还念叨雍王府潜邸时候那点还没有被政治污染的时间罢了。正因为如此,雍正留下了泪水。因为自那以后,所有的一切,都被封建王朝的政治污染了。污染也就污染了吧,过眼云烟罢了。


青灯问史


告诉邬先生,我走了!品来品去,这也许是雍正王朝中最让人感到伤感的一句话。

年秋月在临死前喊出了这句话,可她不知道,她临终前的这句遗言也许永远也传达不到邬思道的耳中。

雍正听到这句话更会倍受伤感,毕竟夫妻多年自己的侧福晋却仍然心系他人,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竟然喊的是别人的名字,而这一切的悲剧,却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而造就。



而邬思道,尽管多年前他匆匆离开了雍正王府,但年秋月这个名字他永远不会忘掉,也许在他离开之时他已经预料到年秋月的未来,但年秋月实际所受到的痛苦,却只有她自己能够感受,邬思道更不会知道,当自己在四处各地寻找地方隐居之时,那个曾经爱过自己的女人早已在哀怨中去世。

年羹尧,在他接到圣旨命令他自裁之时,不知道他有没有想到自己的妹妹,当年为了保持与雍正的紧密联系,他故意安排自己的妹妹进入雍正王府,伴随着身份的抬旗,他更意识到自己的妹妹随后会进入一场政治婚姻当中,但为了自己的未来他选择了默认,虽然换来了仕途上的发展,但也得到了妹妹对他的怨恨,多年的折腾最终让年羹尧得到一场空,可自己一无所有的妹妹又将何去何从?



年秋月也许是整个过程中最无奈的人,她可以平平淡淡过完自己想要的一生,却在无法摆脱的背景下被卷入到了一场政治的联姻当中,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失去了自己最爱的人,更对自己唯一的亲人选择了失望,最后时刻的年秋月虽然挂着妃子的身份,但只有她自己明白,她早已成为了一个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自己的感情和思想早已经被大人物的政治理想撕碎的一干二净。



在自己临别之际,她喊出了那最后一句话,毕竟多年的夫妻她不会对自己的夫君有所控诉,但她只想告诉雍正一句话:她的心也许从来就没有属于这里。雍正可以征服八爷党,可以消灭气势正盛的年党,但他也仍然有着自己征服不了的人,听着年秋月的遗言,雍正也罕见的落泪,也许有后悔也许有伤痛,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心理上的落败,当年在自己身边鞍前马后的各个手下,竟然一个又一个的离自己而去,他们离去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感情与思想上的分道扬镳。


辽宁资深球迷


也许并不只是雍正,也许还有对邬思道的一种报复。

年秋月与邬思道这一对,算是《雍正王朝》中,少有的温情存在。

只是他们没办法,谁让他们都是雍正的奴才呢。

年秋月还是年羹尧的妹妹,如果她是个平凡女子,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他们的悲惨结局,是邬思道早已料到的。

年秋月注定要沦为政治上牺牲的棋子,她没有选择幸福的权利。

她一定要成为雍正的女人,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钳制年羹尧。

当时九子夺嫡,年羹尧还摇摆不定,雍正这一手,无疑是想要更好地拿捏他,让他忠心为自己办事。

事情果然如雍正预料地那样,他登上了皇位,邬思道完成了报复,年羹尧成为皇亲国戚。

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可谁还记得在一旁难过的年秋月呢。

随着年羹尧好大喜功最终被雍正杀了之后,年秋月的处境就更加尴尬,终于在重病之下,眼看着就要去了。

雍正对她是没有爱情的,但是当晚还是为她留了泪,他看着年秋月,可能也有点于心不忍,可是没办法。

要成大事,必须要有所牺牲。年秋月租后的那句:“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

其实不只是对雍正所说,也是对远在天边的邬思道说,你要继承大统,你要完成抱负。

如今你们的目的都达到了,而我现在的结局,你们满意了吗?

年秋月在临死之前,想要他们二人后悔,才有的那句控诉罢了。


十点历史君


那可不是,秋月是封建王朝的牺牲品,就是通过死来对雍正的无言抗争和控诉!


本来秋月在胤禛府里负责照顾邬思道的,在照顾邬思道的过程中,邬思道和秋月渐渐地互相欣赏有了感情。我们从邬思道教弘历背书严厉的态度就能看到,秋月在邬思道心里的重要性,只有秋月才能管得了邬思道。

可是后来,胤禛为了重用年羹尧,体现对年羹尧的恩惠,于是就把秋月纳为偏房。这就像钝刀割肉一样,活生生的把秋月和邬思道分开。秋月和邬思道也没办法,毕竟秋月是奴才,邬思道只是一个门客,说白了就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胤禛的自私和无情,为了自己地利益,不惜一切代价。


后来,因为年羹尧反骨已现,违背胤禛的命令和意愿,导致胤禛拿秋月出气。我觉的这种方式太过无聊和迂腐,也反应了胤禛内心的丑恶。其实,自胤禛强行把秋月和邬思道分开,秋月基本上就早已看透胤禛也预料到自己将来可能会面对的命运了。当得知年羹尧的背叛的真实情况以后,秋月知道自己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已经断了,或者说自己的利用价值,已经随着年羹尧的背叛彻底归零,于是只有选择死亡的方式,来向胤禛进行控诉。


渔乐鸿晨


《雍正王朝》是很经典的历史剧,但是也只是历史剧,不是历史。


邬思道这个人物,在雍正给田文镜奏折中提过一笔,说:邬先生安否。


只此一笔,到了二月河笔下,大胆想象,给邬思道增加了很多故事,甚至雍正夺嫡也是在邬思道策划下才成功的 。


中国小说,尤其讲历史的小说有一个特点,总喜欢写一个神机妙算半仙附体的人,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比如话本小说里的刘伯温徐茂公,比如《雍正王朝》的邬思道,《白鹿原》里的朱先生,《琅琊榜》中的梅长苏,有了这么个人,很多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这大约就是把复杂的历史简单化。


邬思道这个人物对标的是谁呢?是历史上的诸葛亮,小说中的徐茂公刘伯温。


诸葛亮历史上只有一个。


唯一一个。

刘伯温徐茂公,他们的主公朱元璋李世民,都是不世出的大牛人,智慧甚至还在他们之上,小说评书中,为了突出谋臣的重要,往往把李世民朱元璋塑造的很弱,有点傻白甜。


《雍正王朝》也有这个倾向,把邬思道的作用无限拔高,无限拔高他对雍正皇帝取得帝位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邬思道之于胤禛就像诸葛亮之于刘备。


但是五千年历史诸葛亮只有一个,所以邬思道的很多故事都是后人编的。


清朝时,给邬思道编故事还算克制,只是说田文镜死后,邬思道就失踪了,很多传说说他襄助世宗,世宗就是雍正,编这些故事的人,大多是绍兴师爷。


绍兴在明清时候出师爷,绍兴师爷熟悉刑名,钱谷等的运作,是各位官老爷背后的男人,他们热衷编邬思道的传说,其实心底是羡慕。


成为邬思道这样的师爷,是很多绍兴师爷一辈子的目标。


就像很多文人一辈子的最高理想就是成为诸葛亮被明主发现一样。


到了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皇帝》和电视剧《雍正王朝》,邬思道就彻底成了诸葛亮那样定鼎江山的牛叉人物。


二月河小说中不止虚构了邬思道的很多情节,甚至李卫也被大大的虚构了一把。



李卫本是江南富户人家的子弟,捐官进入官场,后来被雍正赏识。


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人。入赀为员外郎,补兵部。


入赀,就是花钱买官的意思。


电视剧和小说中说李卫是受灾的饥民,穷困潦倒,被胤禛收进府里,是潜邸的近人,这样写无非是增加了人物的传奇性而已。

电视剧中最大的虚构非年羹尧莫属。


电视剧中说年羹尧因为四爷的赏识,才步步高升,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更是被四爷抬籍进了八旗。电视剧中好像年家就这俩人了。


真实的历史上年羹尧是官宦世家,家里世代为官,年羹尧不到三十岁就已出任四川巡抚。


这是啥概念?我们看到网上有二十多岁的人担任副县长,会质疑,人家年羹尧厉害多了,二十多岁担任省长。


年家是官宦世家,年羹尧他爹年遐龄康熙三十一年开始担任湖广巡抚,后来又代理湖广总督的,在湖广地面经营了十余年,树大根深。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皇帝亲自指配,把年遐龄的幼女嫁给自己的四儿子胤禛为侧妃,这一年年家的另外一件盛事就是的年羹尧出任四川巡抚。


用《红楼梦》上的话说,此时的年家是烈火烹油。


康熙皇帝和年家人结亲,是古代为了巩固君臣关系的一种惯有操作,算是互相成就。

所以电视剧中雍正娶年妃是为了笼络年羹尧,是抬举年家,还真的不是。


这算一桩门当户对的婚事,没当上皇帝的胤禛,大约还要借年家的资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如果说成就,更多的是年家成就了早年的四皇子吧。


婚后年氏和雍正的关系很好,雍正说她:


克尽敬慎


年氏是雍正即位后封的第一个贵妃,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根据清朝的制度皇帝即位时封的贵妃,地位高于以后加封的所有贵妃,所以乾隆他妈熹贵妃在雍正一朝地位一直都低于年氏。


雍正和年羹尧闹翻时,年氏病重。


为了顾念她的身体,雍正推迟了处死年羹尧的时间,年妃去世,雍正以霹雳手段公布了年羹尧的九十二项大罪,赏了他一条白绫,不过对年家雍正板子举得很高,落下时很轻。


年遐龄被革职,二年后去世。按照一等公的规格举行了葬礼。


年羹尧的大哥年希尧被弟弟牵连,罢官抄家,一年后起用,官至工部右侍郎。


和其他被抄家的功勋家庭比如曹雪芹他们家相比,年家的下场算不错。


年家被保全,和去世的年妃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其实不无关系。


我有时候怀疑雍正有双重人格,他对人好起来恨不得把心都给了人家,但是恨起一个人来,这人过去针鼻样的瑕疵他都会记起。


典型的就是对年羹尧,好的时候雍正恨不得把心给他,恨起年羹尧来他出气都是错误的。两人的关系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但是,对陪伴他十余年的年氏,雍正一直很深情很怀念,五年后,雍正还因为自己三哥允祉没来参加年妃的葬礼而耿耿于怀,这成了允祉被圈禁的罪责之一。

所以年妃去世前她会无声控诉雍正的无情吗?不会。


年妃去世前她会深情的呼唤邬先生吗?更不会,她认识邬思道是谁?




薛白袍


《雍正王朝》“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秋月临死这么说,是对雍正的无情控诉吗?

这你还真问错了,年秋月讲这句话,并不是对雍正帝的无情控诉,而是对邬思道的无情控诉。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要分析一下年秋月的心路历程:

最开始她就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懵懂无知,她的哥哥年羹尧为了自己的前途,把她派到了老四胤禛的府上。最开始她跟四福晋一样,把邬思道这个人当成了怪人,还怪他规矩多。

那时候年秋月跟年羹尧的关系还相当亲密,年羹尧进京汇报赈灾情况之后,马上去拜见四福晋,年秋月惊喜万分:

“哥,你这么早就回来啦?”

等听到年羹尧留京的消息后,更是高兴万分:

“哥,那可太好了!”

可是提到邬思道时,四福晋示意让年秋月来讲,也就证明年秋月也跟四福晋告过邬思道的状。年羹尧不得不拿四爷来压年秋月,四福晋于是让年秋月去伺候一下邬思道,年秋月此时抱怨一句:

“什么了不起的人,还指着要这个要那个的伺候?”

也就是说,最开始年秋月是瞧不上邬思道的,嫌弃他腿脚不便利,还这么多事。如果不是老四胤禛有命令在先,年秋月不一定会从,正因为如此,年秋月才开始在命令之下对年羹尧好了一点,也才有了她抱着弘昼送邬思道护膝。

由此,俩人就开始一段奇妙的感情之旅……

随着感情的升温,俩人也越来越好,年秋月伺候的邬思道无微不至,邬思道也被年秋月的容貌和细心所感动。同时,随着户部欠款和刑部冤案事件中邬思道的崭露头角,年秋月也对邬思道产生了崇拜之情。

举个简单的例子,老十三胤祥到老四胤禛府上吃饭,因为弘时和弘历的书没读完,谁叫都不行。还是年秋月一招就把邬思道制服了,由此可见年秋月在邬思道心中的地位已然不同。

他们俩感情升华,发生在热河狩猎之时,当时年秋月跟邬思道在小亭子内相遇,年秋月给邬思道披上了一件衣服:

“什么事都让我管着你,打明儿我走了,看你怎么办?”

实际上,年秋月这句话,就等于向邬思道表白了,你再不抓紧,我可就走啦?

“要是我不让你走呢?”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邬思道也表露了情意,但年秋月下面的话让人更加确信他们有意思:

“看你美的,一个教书先生罢了,你以为你是谁啊?”

邬思道拍着年秋月的肩膀,说自己可从来没把她当奴才,这句话再明显不过了,不当仆人,那就是爱人咯?

但是现实狠狠打了他们俩一巴掌,狩猎场上康熙帝把象征着储君的金如意赏给了弘历。老四胤禛一高兴,回来就把年秋月给抬了旗,此举等于断送了邬思道跟年秋月的爱情。

成为了旗人的年秋月,自然就无法再跟汉人的邬思道成亲,而且邬思道也明白,从弘历接下金如意的那一刻起。就宣告了老四胤禛彻底脱离了太子党,成为单独的一支夺嫡力量,参与了夺嫡大战。

既然要夺嫡,那么对手下大将的拉拢自然不能少,弘历立功,本应该奖励邬思道,老四胤禛却用来拉拢了年羹尧。

所以这次抬旗后,老四胤禛是微笑的,但年秋月落了泪,邬思道却红了眼圈,不要以为他们是感动的,实际上是为自己的爱情哭泣。

从那之后,年秋月就意识到了,是自己的哥哥害得自己没法跟心上人在一起。也就是从那之后,她跟年羹尧的关系一落千丈,年羹尧回京,年秋月也不肯再见他。

但是到这时候年秋月还没有放弃希望,她认为邬思道这么聪明,不可能没有办法的,所以她找到邬思道,问他:

“我们就真的没有那一天吗?”

结果邬思道说了句什么?

“你早晚都是四爷的人!”

年秋月心里要骂娘了,早晚都是四爷的人,当初你干嘛还跟我玩暧昧?

更可气的在后面,邬思道不娶人家年秋月也就罢了,竟然还做媒把年秋月嫁给了老四胤禛,这彻底伤了年秋月的心。

从此之后,年秋月彻底沦为政治平衡的工具,也开始了悲惨的生活。随着年羹尧不再得势,雍正帝也嫌弃她,皇太后也打击她,最后她求雍正帝留年羹尧一命,也没有得逞。

她临终前是绝望的,是对邬思道充满着怨恨的,就因为他要实现什么抱负。她根本想不通的,就因为邬思道要助四爷登位,就因为邬思道跑到西北跟年羹尧提什么“灯下黑”,这才导致了后面一系列的副作用。

邬思道自己跑了,年羹尧被杀了,自己也快病死了,这一切都拜邬思道所赐!

“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

现在邬先生你高兴了吗?这就是你想要的结局吗?

实际上年秋月心里也清楚,即使自己这样说,这句话也不会传到邬思道耳朵里去的。只能当做一句抱怨吧,毕竟雍正帝在身旁,她又是一个善良的女人,这已经是她能说的最狠的一句话了。

可怜,年秋月!

我叫杨角风,更多精彩请关注!


杨角风发作


导读:雍正一生勤勉政务,为康乾盛世的承上启下做出了很大贡献。可以说没有他的新政改革就没有乾隆十大武功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在《雍正王朝》中,胤禛为了夺嫡和稳固皇位确实做了一些违心甚至是黑心的事。在雍正看来这只不过是自己稳定帝位发挥才能的必须手段而已。邬先生如此、高毋庸如此、年羹尧和年秋月依然如此。秋月一生孤苦,对她最重要的两个人是哥哥年羹尧和曾经朝夕相处本可以托付终生的邬先生。但是命运让她不得不嫁给了四爷胤禛,在临终前雍正两次探望时她都习惯称呼四爷。这个称谓代表了她对自己在四爷府的开心的生活的怀念,那时无论是哥哥年羹尧还是邬先生都开心的生活在一起。至于“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绝对不是控诉,而是临终放下一切后的嘱托和怀念。如同年羹尧临死前想起小时候伴随着背景音乐中出现的歌谣一样充满了不舍、留恋和怀念。


在《雍正王朝》剧中胤禛是个冷面王爷,所以身边没有多少追随的人。所以尽量的启用身边的人,比如包衣奴才出身的年羹尧、甚至是乞丐出身的李卫。而年羹尧、年秋月兄妹本身就是胤禛的包衣奴才,所以一个为主子带兵掌权一个在府中洗洗涮涮的伺候人。邬先生自从来到府中一直就是年秋月在照顾,长期相处之下二人已经有了感情。


秋月和邬先生的孽缘

邬先生刚一进四爷府就是秋月照顾他。那个时候的秋月活泼加泼辣,让以文人自居的邬先生无可奈何。长期的悉心关照让邬先生和秋月暗生情愫。这也让秋月在哥哥不在身边的时候多了一份寄托和欢乐。在四爷府中邬先生担负着弘时和弘历的老师,所以地位很高。那倔脾气起来即使是福晋也没办法,只有秋月可以不卖邬先生的账。对秋月来说,这段管胤禛称呼四爷的这段时光是她最快乐的时光了。所以在临终前秋月一开始管雍正叫四爷,这不是口误而是对对美好时光的怀念。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秋月只是在表达自己的心愿而已。

但是由于年羹尧对胤禛的重要性,所以无论是邬先生还是胤禛都清楚的知道秋月室早会抬籍后嫁给胤禛。朝夕相处的有情人不能喜结连理,是为孽缘。


秋月临终前雍正面临的朝廷形势

秋月和四爷胤禛的结合就是政治婚姻,即使在洞房花烛夜里胤禛如果不是在福晋的催促下都想不起去秋月的房里。当年羹尧任西北抚远大将军获得大功后的飞扬跋扈,虽然雍正无法表达不满(因为还得依仗年羹尧)所以就把气撒到秋月身上。所以才有了所谓的卸甲一幕。

当西北稳定下来的时候,雍正迅速拿下年羹尧让岳钟琪替代。同时对年羹尧是一贬再贬,最后终于让李卫去直接鸩杀。而岳钟琪毕竟初接军务,还没有年羹尧的威信。所以西北叛军在攻打阿尔泰的时候,不但抢去了3000石粮食还被烧毁了所有剩余的粮食。阿尔泰反而上书要求请功,这让雍正大怒。在上书房大臣面前说出了半句话:“在年羹尧手里早就被”。其实这时候雍正也对于杀年羹尧也有些后悔,但是雍正属于那种后悔也不改口的那种脾气。最后硬着头皮给阿尔泰补充了粮食还得封赏,然后怒气冲冲的走了。


雍正是想让老十三去接管西北兵权,因为他放心把兵权交给的亲王只有十三弟了。但是老十三病重无法担当此任,所以才建议去景陵去劝说老十四回心转意然后让他带兵。雍正最后被说服了。结果老十四还在生气,就要和四哥死磕。这样的结果让本来就不情愿的雍正更上火。


秋月的临终遗言

秋月就是在这个时候病入膏肓奄奄一息了。此时由于雍正的刻意封锁消息,秋月并不知道哥哥已经被杀。她在临终前心里时刻不忘的还是哥哥和自己的心上人邬先生。所以当雍正最后来探望她的时候,秋月向雍正说了两件事。一个是哥哥年羹尧的事,希望皇上留他一条命。秋月当然要为哥哥争取生存的权利,可惜她不知道哥哥已经被杀了。


第二个就是秋月自己的事了。雍正一进门,仔细看秋月的称呼是旧时的四爷而不是皇上。这就是秋月对那段时光的怀念,请求的事也是让皇上告诉邬先生“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

秋月临终念念不忘的两个人,一个亲人一个有情人。秋月一生孤苦,为了哥哥的前程违背了自己的心愿嫁给雍正心里自然不开心不快乐。都说哀莫大于心死,所以秋月才年纪轻轻的就病入膏肓。在临终前秋月终于放下了一切,在雍正面前说了真话。隐晦的表达了她对邬先生的情意。自己一生都是在为别人活着,这次她要真实的吐露自己的心声。这绝对不是对雍正无情的控诉,小编以为就是为了年羹尧的前程她和四爷这桩政治婚姻也是必须进行的。心中的美好平时不敢外露,因为这不但涉及妇道还涉及皇家的尊严。


雍正的反应

秋月这两个请求让雍正泪流满面,这两句话正戳到了他的伤心处。从上一段背景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雍正此时的朝廷状况并不好。但是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兔死狗烹的手段逼走了邬先生;鸩杀了年羹尧。所以他对西北军事无法掌控,甚至不得不和阿尔泰的冒功做出妥协。如果邬先生在身边或者年羹尧控制西北军事,这一切都不用雍正发愁。

雍正也许也爱怪自己也许应该把事情想开一些:如果秋月嫁给了邬先生,邬先生也不必离开。邬先生还会给自己出谋划策,自己也不至于这么被动。而不杀掉年羹尧,西北军事也不会跟一个阿尔泰妥协。但是帝王的尊严和无情让他不得不这么做,也许对帝王这种生物来说感情就是多余的吧。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雍正王朝》中年秋月临死前对雍正说:“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说是对雍正的无情控诉不无道理。

年秋月临死前已经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能够和邬先生比翼双飞。这个时候年羹尧已经死了,年家对雍正来说即不存在威胁也不存在作用了。

自己作为一个用来牵制和拉拢年羹尧的棋子,也已将失去了作用。对于年秋月和雍正的这场政治婚姻,年秋月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

这个时候的年秋月再也不用顾忌雍正的身份,可以毫无顾忌的说出自己对邬思道的思念之情,一句“告诉邬先生,我要走了”饱含了年秋月内心的委屈和不满之情。

年秋月和年羹尧本来都是四爷胤禛府里面的包衣奴才,年秋月被安排去伺候胤禛请回来的顶级谋士邬思道邬先生。

邬先生博学多才,渐渐的俘获了年秋月的芳心,眼看着两个人日久生情的时候,年羹尧却随着自己地位的提高,开始不安分起来,胤禛开始对年羹尧不放心起来,于是为了拉拢和牵制年羹尧,年秋月成了胤禛的侧福晋,活活的将邬思道和年秋月两个人给拆散了。

胤禛登基后,年秋月成了妃子,但是她并不快乐,尤其是年羹尧桀骜不驯,功高震主的时候,即使年秋月努力的和年羹尧划清界限,但是还是不被皇太后喜爱,甚至也得罪了皇后,太后殡天的时候,居然不允许年秋月在跟前。

既然不喜欢,何必要娶呢?


木头文化


年羹尧的妹妹年秋月,可以说自始至终都爱着邬思道,当他得知哥哥被处死,她顿时感觉自己时日无躲,所以在临终前对雍正说的那句话:告诉邬先生,我要走啦。

这是多么的可歌可泣 ,让人听到之后潸然泪下,雍正也许并不喜欢年秋月,但是他却狠心的将年秋月和邬思道硬生生的分开,雍正不缺女人。他这么做是有他自己的目的的,他给年秋月一家抬旗,随后又把她召为侧福晋,他就是想牢牢抓住自己的奴才 ~年羹尧。



四阿哥胤禛虽然在“九子夺嫡”中胜出,但只因此人平时心高气傲, 情商又低,除了十三爷胤祥他并没有支持者,就连他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老十四胤禩都支持号称“八贤王”的老八,没办法 ,他只有培养自己的人,年羹尧就是他培养出来的人,年羹尧一家原本都是胤禛府里的奴才,年羹尧之妹秋月也福晋身边的小丫头。但是他们兄妹二人为了胤禛能当上太子确实出了不少力,年羹尧给胤禛找来了一个能够出谋划策的军师,邬思道,又派自己的小妹,去照顾邬思道,其实就是盯着他,看他到底是不是一心一意的给四爷干活。



年羹尧 也确实不辜负胤禛的期望,在仕途上一路高歌猛进 但是在他立了一点微功以后,就得意忘形,贪赃枉法,徇私舞弊,、侵蚀钱粮,累计达数百万两之多。甚至招侍妾入寝都要翻牌子,吃饭叫用膳,送给下属东西叫赐,甚至将亲王们也全然不放在眼里。然而这一条条后来全被雍正知道了,雍正岂能容他。


雍正给他罗列出92条大罪 ,无疑是死路一条,年秋月得知哥哥 东窗事发自己还能有好,再加上 因为自己哥哥的原因,雍正甚至变着法折磨她,真可谓是此 一时彼一时,所以她又气又恼 大病了一场,在她临终之时 他不知道哥哥畏罪自杀,她知道自己时日不多,所以对雍正说出来 埋藏在心里多年的话:告诉邬先生,我要有了,反正是要死的人了,她索性告诉雍正,在她心里自始至终装着邬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