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乾隆皇帝一直容忍和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手心有颗痣


乾隆十三年,青梅竹马的富察皇后去世之后,悲痛欲绝的乾隆皇帝在“百日丧”时写下一篇《述悲赋》“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已,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天生念旧,却深知“帝王最是无情人”的乾隆皇帝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寂寞,虽有后宫三千佳丽,但心只有一颗……

初见

二十五年后(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赏游清漪园时随口问了一个典故,随行官员面面相斥纷纷摇头,曲高和寡的乾隆大为不悦,三等鸾仪卫和珅答了一句“典守者不得此其责”。

乾隆听后笑着用手虚扶一下,随后对和珅上下打量了一番,发现和珅“男身女像”仪表堂堂谈吐不凡,而且竟然与死去的富察皇后有几分相像…不禁想起了那一句“夏日冬夜兮复何时?”

正所谓“爱屋及乌”,乾隆四十年,年仅二十五岁的和珅便成为了正蓝旗副都统。

仕途

和珅天生就是一个做官的材料,他深知旗下满人整日游手好闲、打架斗殴,俨然已经成为了乾隆的心病。和珅以怀柔的手段整顿管辖区内的满人,每天忙到三更半夜才休息,闲暇时间还刻苦学习梵文、蒙文、藏文,并且以“报答君恩”为口号训诫手下官员,将正蓝旗督府衙门管理的井井有条,而这一切都被乾隆皇帝默默的看在了眼里。

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和珅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掌管军机处事物,执掌大权的和珅从此开始了“满清第一贪官”的不归之路。

君臣

和珅深谙“为臣之道”,官居高位却十分低调,能力出众却颇为谦逊,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和珅几乎事事都将乾隆放在第一位。

大清律法被和珅视为侧纸,诸天神佛在和珅眼里一文不值,只有给予他知遇之恩、信任之情的乾隆皇帝,才能住进和珅高傲而孤独的心中。

乾隆一生六下江南,皇帝巡游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一众御史言官纷纷反对,唯有和珅亲自下江南调度、筹钱、动员当地富商为乾隆建行宫、修龙船,没动国库一文一厘便将乾隆下江南的路线、食宿、娱乐安排的妥妥当当。

乾隆修四库全书,和珅出人、出力、出钱;

甘肃大旱,朝廷配发的赈灾粮杯水车薪,乾隆束手无策之际,和珅将米袋子里掺了几把糠,瞬间解决了灾荒;(灾民们并不在乎米里有糠!

镇压白莲教,和珅恩威并用办的漂漂亮亮;

太后过大寿,和珅通过官员富商们的“孝敬钱”,没动用国库,便把寿宴办的风风光光;

西藏的六世班禅过世,和珅代替乾隆出访西藏,一言一行尽显天朝风范,令西藏达赖心口臣服。

和珅虽然贪,但是对于乾隆来说,和珅即是“银行卡”又是“万事通”,并且没有谋反之心,一心一意的当奴才,这样的臣子哪个皇帝不喜欢呢?

倾颓

嘉庆四年,乾隆太上皇龙驭归天。 同年正月十三日,嘉庆皇帝列出和珅二十条大罪,和珅犯下的每一份罪证,几乎都被嘉庆皇帝掌握着,此时的和珅已经心知肚明,一切罪证都是乾隆爷生前收集好的………

和珅被下了大狱后,嘉庆抄得和珅家产足足白银八亿两!相等于当时清政府整整十五年的税收!一举填补了乾隆晚年被败光的国库。

嘉庆帝有意将和珅千刀万剐凌迟处死,和珅一生的死敌“铁将军”阿桂王爷,请出了一道乾隆生前为和珅留下的密旨,密旨上只写了三个字:

“留全尸”。 嘉庆念及和珅与先皇三十载的君臣之情,赐和珅白绫自尽。

和珅这一辈子贪到了什么?他只不过是乾隆皇帝棋盘中的一枚棋子罢了……

君赐臣一世荣华富贵,臣替君背覆千载骂名。金满箱,银满箱,转眼牢中之囚人皆谤。 君荒唐,臣荒唐,到头来,都是为嘉庆做嫁衣裳……

(上文参照百家讲坛《纪连海正说和珅》、书籍《贿赂风云—和珅》)

臆想

正大光明殿内,嘉庆皇帝望着乾隆爷为他铺好的帝王之路,心中五味杂陈。黄泉路上,奈何桥边,帝王的龙撵前跪着一个人。

“皇上臣冤枉啊!”

龙撵内伸出一只手:“朕知道,上来,陪朕下棋。”


白话历史君


乾隆皇帝一直容忍和珅的根本原因是:和珅符合乾隆的需要。

一、和珅的身世

提起和珅,大多数人脑子里会浮现一个脑满肠肥的油腻大叔形象。

实际上,和珅外表不仅不油腻,还相貌堂堂,风度翩翩,是有名的美男子。

加上姓氏,和珅全名叫钮祜禄·和珅,他出身满洲正红旗,是根正苗红的八旗子弟。父亲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统(正二品),相当于福州军区副司令员。

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和珅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在他四岁时,母亲难产而死,丢下他和刚刚呱呱坠地的弟弟和琳。九岁时,父亲常保也因病去世。

常保生前为人正直,是个难得的清官,家中没有其他产业,也没有额外收入,一家老小全靠他的俸禄生活。

历史就是这么吊诡,谁能想到数十年后他的儿子和珅竟成为巨贪。

家里一个老仆人留了下来,照顾和珅兄弟。世态炎凉,亲戚朋友几乎没有人关心这两个孩子。逢年过节,别人家里热热闹闹,和珅家里凄凄惨惨。为了生活,老仆人不得不领着和珅一次次的登门找人借贷,受了许多冷遇和白眼。

成年后的和珅对金钱有一种强烈的贪欲或许和早年这段不堪的经历有关。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兄弟俩十分争气,双双考进咸安宫官学。咸安宫官学在紫禁城西华门内,是专门培养优秀八旗子弟的学校,在这里读书不仅待遇好,毕业后也有不错的前途。

和珅读书用功,待人温和有礼,不似大多数八旗子弟那样趾高气扬,得到许多老师的青睐。

在刻苦学习课堂知识之余,和珅还给自己加了两门功课:搜集当今皇帝乾隆的诗作文章,刻苦模仿乾隆的字体。

小小年纪就有这份心机和远见,注定是个人物!

二、和珅发迹之谜

乾隆晚年,做皇帝的时间久了,他越来越喜欢听奉承话,生活上逐渐奢靡铺张,精力越来越不济,处理大小事务渐渐力不从心。乾隆急需要找一个忠诚可靠又精明能干的人做自己的“拐棍”。

就在这时,和珅进入乾隆的视线。

二十岁那年,和珅承袭了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两年后,他成为三等侍卫。

清宫侍卫大多从八旗子弟中选出,三等侍卫是正五品,这个起点或许是普通人努力一辈子的终点。

和珅来到宫里当差,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贵人——乾隆皇帝。

《郎潜纪闻》中写道,一日乾隆出宫,在车中阅读奏折,看到有要犯逃脱,乾隆不高兴地说: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猛兽从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过错?

皇帝掉了一句书袋,随从的侍卫们面面相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和珅大声答道:

“爷谓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

“典守者不能辞其责耳”同样出自《论语》,意为:主管的人难辞其咎。

乾隆听见了,很惊奇也很高兴,没想到侍卫中有读书的人。

满清入关后,八旗子弟迅速腐化,有句顺口溜“贝勒爷,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这帮八旗子弟依仗祖荫,整日吃喝玩乐,无所事事。

乾隆召和珅到旁边,亲切询问:“你读过书吗?”

“读过。”

“下场考过试吗?”

“参加过顺天府的乡试,没考中。”和珅老老实实回答道。

“噢。考试题目还记得吗?”

“记得。”

“把题目和你写的文章背出来听听。”

和珅跟在乾隆的车边,边小跑边把当年的应试文章背诵出来。

末了,乾隆给出评语,“这篇文章可以考中了。”

《郎潜纪闻》的作者是清朝同治年间的进士陈康祺,这本书史料价值颇高,记录极有可信度。

有句话说得好,机遇是为准备着的人准备着的。比如现在让你背四年前自己写的高考作文,估计大部分人背不出来。

和珅给乾隆留下深刻印象。

在这之后,乾隆单独让和珅办几件事,和珅都办得周到妥帖,深得乾隆赏识。

和珅发达了。

十余年间,他从正五品的三等侍卫做到文华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兼任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纂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这蹿升速度堪称坐火箭。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异常惨烈,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的雍正、乾隆父子在位期间对皇子们的管束非常严厉。

乾隆老了,他不敢信任年富力强的儿子们,只能倚重聪明乖巧会办事的和珅。

和珅不仅聪明会办事。《李朝实录》记载,在朝鲜使臣面前,和珅毫无大臣之礼,乾隆要吐痰,和珅立即双手捧上痰盂,乾隆写字时,和珅站在旁边磨墨。

乾隆平时喜欢吟诗作对,和珅也能接上几句,称得上气味相投。

这样的好奴才乾隆当然宠信。

《清史稿·列传一百六》

《郎潜纪闻》

《李朝实录》


余明讲历史


岂止乾隆容忍和珅,嘉靖也容忍严嵩,宋徽宗容忍蔡京,童贯,再说严重一点,宋高宗也容忍秦桧。皇帝难道不知道他们是混蛋?当然知道,关键是,这些贪官是对朕很有用的混蛋。


《水浒传》中有个说法,叫做只反贪官,不反皇帝。这个观点代表很多老百姓的想法,因为“官逼民反”嘛,你听说过“帝逼民反”吗?没有!朕永远爱民如子啊!其实老百姓没看到的是,皇帝才是所有贪官的总后台,钱算什么,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贪官们其实是为国敛财。


一千五百多年前,西魏的建立者宇文泰曾经问大臣苏绰:国何以立?苏绰答:具官。宇文泰问:如何具官?苏绰答:用贪官,反贪官。

1.贪官是负责干脏活臭活的。宋徽宗用蔡京办花石纲,明世宗用严嵩办宫观,乾隆用和珅搜集珍玩字画,这种活太缺德,太讨人厌,皇帝不希望坏了自己的名声,所以就要有人办,毕竟干这活要被人骂的,皇帝当然要给点好处,不然谁干啊!


2.不怕贪官,就怕清官。贪官算啥?人人喊打,毫无群众基础,皇帝说撸就撸了,一抄家,所有钱归公!清官就不好办啊,人民爱戴,万一他跟皇帝对着干,还挺麻烦的,清官也不能说杀就杀,杀清官,要遗臭万年的!

3.皇帝永远圣明!和珅这种人,说白了就是给新皇帝建立好名声用的,我乾隆在的时候要用他,万一新皇帝不能服众,就把他推出去祭旗,给大家看:喏,不是朕不圣明,朕只是被贪官奸臣蒙蔽了,如今贪官已经伏法,朕仍然圣明,大家要听朕领导!

归根到底,和珅就是乾隆养的一头年猪而已,遇到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拉出来杀了,不管你对朕有多忠诚,只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就是帝王心术,这就是“最是无情帝王家”。


每日一段历史


有清一代,最有钱的人毋容置疑的,就是钮钴禄氏·善保(和珅)。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贪官。但是,他的钱都是贪来的吗?可以肯定的说,贪污纳贿在他的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绝大的一部分则是来自他的经营所得(当然,这也是利用职务便利,捞外水吧!)。和珅亲自经营工商业,开设当铺75间,设大小银号300多间,且与英国东印度公司、广东十三行有商业往来,另外还有妓院、茶庄等不胜列举。从这一点看,和珅的贪污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严重。这也是乾隆皇帝能够容忍和珅的一个方面。我们再说其他方面。一、大家都知道的,和珅此人确实有才。和珅虽出身咸安宫官学,但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更通读四书五经。二、和珅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和珅在作官学生时就研究过乾隆皇帝的诗作,对乾隆皇帝的好恶了解透彻。加之乾隆日益昏聩,又好大喜功,自诩十全老人,认为自己能够及的上祖父康熙、父亲雍正,而和珅则是随侍左右说皇帝想说而又不便说的,作皇帝想做而又不方便做的,一心一意为皇帝个人着想,自然能赢得了乾隆的好感。三、和珅被乾隆重用初期,确实做过几件令乾隆高兴得事情。比如审判李侍尧,在乾隆心中留下了清正廉洁的印象,深得乾隆喜爱。四、和珅的敛财技巧炉火纯青,能为老年乾隆的无限制挥霍提供财源。在乾隆晚年几次下江南中,和珅的捞钱本领给乾隆带来了想不到的好处。


汇川先生


其实乾隆也贪,借和珅之手,捞到很多实惠。

要知道,国库的钱不是乾隆的钱,国库每一笔钱,花出去都是要有说法的,皇帝也不能任性胡为。

有谏官上奏折。再说乾隆是个很要面子的人,也怕后人评说。

乾隆极奢侈 ,又喜玩乐,出手阔绰。钱从那里来,借和珅之手是难免的,和珅从中贪点,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至于后来的皇帝就没有乾隆那点小聪明。后来国库空虚,皇帝也不敢再下江南什么的,不下江南上哪弄银子啊。

清朝由盛转衰,乾隆是始作俑者。

乾隆不断往自己脸上帖金……称自己是乾隆盛世。况且清朝以孝治天下,后代儿孙也不敢指责乾隆。

清朝最大的毛病是整个国家没有反省。

毕竟八旗子弟人太少,统治大多数人!只敢说自己是勤政,不敢真正的反省。怕统治不稳。

靠把明朝的皇帝全部妖魔化而稳固清朝统治200多年,也不容易了。

哈哈。


灵迅风水出谋划策


《宰相刘罗锅》里有几句和珅说的台词很好,和珅对乾隆说:他不想做忠臣能臣,也不会做奸臣,只想做个弄臣。

“弄臣”就是剧中和珅对自己的定位,弄臣是古代宫廷中以插科打诨来为君王消烦解闷的人物。虽然是影视剧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乾隆为何容忍和珅的原因。“弄臣”首先就是让皇帝高兴,而且和珅还远远不止一个“弄臣”可以概括的。

先看和珅的背景:满洲正红旗,钮祜禄氏,父母早死,家道中落,还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参加科举虽不第,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更通读四书五经(这点很重要),并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被授三等侍卫,被挑选为补粘杆处侍卫。

乾隆能容忍和珅,完全是两人相辅相成的结果:

一、乾隆喜欢附庸风雅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有一次乾隆用论语中一句话来下旨,虎兕出于柙。当时在场侍卫都不明白什么意思,和珅启示说是皇帝要追究看守人的责任,被乾隆赏识。有一次就是乾隆在看《孟子》。天色已暗,乾隆看不清书上的注,就命和珅掌灯。当时和珅就问皇上是哪一句,乾隆告诉他之后,和珅就把书上的注全部背了出来。几次的展示,让乾隆对这个年强人十分看中,在当时,不学无术的旗人太多,别看和珅没通过科举,但在当时的旗人里算是出类拔萃了。他常常与乾隆帝一起作诗,和珅对乾隆所作诗词的风格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和珅为了迎合乾隆,下功夫学诗、写诗,并造诣很深。

二、乾隆迷之自信自己的文治武功

乾隆一直想成为千古一帝,总想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和珅极大迎合了乾隆的心理。和珅曾任过《四库全书》的正总裁官;歌颂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称之为十全老人。乾隆初见和珅的时候,已60多岁了,已经志得意满,身边多了和珅这么一个知心的人,难免不会放纵他。

三、乾隆晚年挥霍无度

乾隆晚年几次下江南,对外用兵,生活也是非常奢侈,这就需要有人帮他敛财,和珅在此没少下功夫,除了自己敛财,和珅也让乾隆十分满意。

四、外貌优秀

乾隆也算是个外貌协会的了,英国使团使者马戛尔尼说他白皙而英俊,举止潇洒,谈笑风生,真具有大国宰相风度。野史也有说和珅很像因乾隆被处死的一个妃子,故而重用和珅。

五、和珅确实有能力

和珅历任户部(财政)、吏部(人事)、步军统领、内务府等职位,都是位高权重且油水多的地方。和珅能屹立朝野20多年不倒,光靠溜须拍马肯定是不行的。

六、乾隆是给嘉庆惩治和珅的机会

这种政治手段,在历史上也是常用的,让自己的儿子有得民心的机会。说乾隆不知道和珅贪腐是不可能的,还好和珅是忠于乾隆的。乾隆也没有对其下手,很可能就是为儿子铺路,让嘉庆惩治和珅,能给嘉庆树立良好的形象。个人认为还有一条:那时候贪腐的财产不像现在,没法转移到国外,大不了留在你和珅手里,还能帮大清帝国赚钱,何乐而不为呢?呵呵

嘉庆四年,乾隆皇帝驾崩后几天后,和珅就被收押,没收财产,最后被赐死。由于长子丰绅殷德娶了十公主,所以并没有收到牵连,但丰绅殷德36岁就去世了,且没有男丁留下,和珅这一支也就断了。


黑水布衣


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一、和珅有才有能力皇帝离不开他!

二、和珅虽然贪,但是他没有谋反之心!

三、这第三条就是一些人认为的,和珅是乾隆爷留给嘉庆帝的钱罐子!

为什么说和珅有才呢?让我们来细细分析。和珅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更通读四书五经。23岁时的和珅就任管库大臣,管理布库,他从这份工作中学习到如何理财,他勤朴地管理布库,令布的存量大增,这些使他得到乾隆的赏识。和珅曾担任和兼任了清王朝中央政府的众多关键要职,封一等忠襄公和官拜文华殿大学士等数十个重要职务。 我们学一门英语要学10来年,但是还学不出个什么样,和珅是会4门语言!23岁就能得道乾隆的赏识,说明能力不是一般!一个人担任10多和要职能力又是可想而知!还有一条,乾隆好大喜功每次南巡就算国库没钱,和珅都能给乾隆办的漂漂亮亮的!试问这样的人哪个老板不喜欢?



历史上只说和珅贪,从没说过他有不臣之心!乾隆皇帝心里肯定想,你贪就贪吧只要你不影响我爱新觉罗的统治就好!现在很多企业也是一样,老板可以默认你从公司得到的灰色收入,但是只要你能听他的话,他指向哪里你就打向哪里就行,哪怕你只是当个拉拉队员为他自豪的事喝喝彩!最怕的就是你自己出去单干,还把公司的人力和技术都带走,带走不算,还怕以后在同个行业和他竞争!



“和珅一倒嘉庆吃饱”所以说和珅是乾隆留个嘉庆的钱罐子。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即下旨将和珅革职下狱。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这是多大一笔财富!可不可以说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是也不得不说,雍正帝累死累活把清朝撑了一下,乾隆就好大喜功开始挥霍,到了嘉庆,虽然搞了个和珅,但是以无回天之力了,所以大清开始走下坡路,还是90度的下坡路!





别忘了点关注


不应该说是容忍反而应该说是恩宠,都说乾隆是明君,其实只能算不太昏庸。所谓康乾盛世,是康熙用大大小小的战役平定了大部分江山,而后雍正惩治贪腐充实国库稳固了江山,到了乾隆这国富民强几乎是坐享其成。乾隆到处留诗彰显才学,六下江南花费巨额人力财力供自己享乐。种种都说明乾隆安于享乐,而和珅本身能文能武,一方面靠着才学和能力为乾隆分担了繁重的国事,另一方面懂得投其所好让乾隆各种享乐,这样的人对于贪图享乐的乾隆那是不可或缺的。而且乾隆并不傻,和珅贪污他都看得到,大清朝不像今天还能把资产转移到国外,在当时无论和珅贪污多少,只要他没有足以颠覆国本的兵权,乾隆都能一句话就把他抄家。所以对于乾隆来说和珅不过是个仓库保管员,却从不想想这样的大肆贪腐百姓过得什么样的日子。

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乾隆贪图个人享乐,还算用心的治理国家是他知道有皇位才能享受这一切。而和珅能帮他提供更多享乐,又没有直接威胁到他的政权,所以一直宠幸和珅。


小唐糖棠


“长江之水灌溉了两岸数省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了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

和珅之于乾隆,恰似严嵩之于嘉靖。人无完人,世人皆有缺点,作为皇帝,要选择用什么样的人,就看这个人的优缺点如何取舍。

自古以来人们都向往的是一种国泰民安、海晏河清、吏治清明、四方教化的清平盛世,然而泱泱华夏,九州之地,传续千年,有人真正做到如此吗?很负责任的说,没有,也不可能有。封建统治的本质即是剥削,权力和政治本身即是受利益驱动,种下的是西瓜的种子,怎么可能长出蜜桃呢?

因此不用费心去考虑乾隆到底是不是好皇帝,他要做的仅是巩固自身的统治。至于外界的看法,他可以通过改正史,施恩惠,文字狱等多重形式去控制。这是一个很有手腕的皇帝,为历史提供了足够美化自己的素材,即使有瑕疵,但是瑕不掩瑜。


大臣只是工具,要学会听话。一个如此有控制欲和手腕的君王,轻易是不会允许有人在自己面前指手画脚的。大臣对于他来说仅是工具而已,工具顺不顺手,只有自己知道。得益于各种艺术形式,我们熟知乾隆年间的刘墉和纪晓岚等名臣,但是可惜的是,这些人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乾隆年间几乎没有什么正直敢言的直臣。皇帝用人的标准是听话又有能力,和珅完美的符合这两点用人标准,我想这些都不需要过多的解释。

皇帝也是人,也有私欲。然而全天下都盯着你,有很多事就不方便做。现代人都知道,为领导办一百件好事,不如配他做一件坏事。这就是人性。

贪污腐败,并不是罪。所以乾隆可能对和珅并不是容忍,而是放纵。贪墨自古一来都不是什么大罪,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成为要你命的借口。能够轻而易举牟取暴利,但是却守身如玉的人,那是圣人。


因此,乾隆中用和珅的理由很充分,一个听话又理解上意,一个能力很强又肯背黑锅,一个有权力但是依赖于自己的得力下属,试问哪个领导不喜欢呢?


尹禾


这个问题值得分析。和珅是原名钮祜禄善保后经直隶总督冯英廉为他改名和珅并娶了冯英廉的孙女冯氏为妻(小说里的冯月瑶)。野史笔记里记载,当时太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有一次见到年贵妃,就被皇娘的美貌打动,他想调戏年贵妃,就从后面去蒙年贵妃的眼睛。年贵妃以为是哪个宫女戏耍,拿起梳子往后一挥,右臂贴近弘历前额。弘历急忙抓住年贵妃的玉臂,年轻美貌的年贵妃回头一看,见是风流倜傥的太子,就势倒在太子怀中。这一情景正好被弘历的母后和随行的宫女们看见。他母后想,这个消息要是传出去,会影响皇家的名声,说皇太子戏弄皇帝的妃子;这个女人一旦勾住了弘历的魂,说不定还会闹出更大的事来,直接影响儿子弘历继承皇位。他的母后为“杀一儆百,以绝后患”,就背着雍正皇帝,赐年贵妃三尺白绫自尽。但这毕竟是传说, 乾隆为什么独宠和珅的原因很多,在下觉得应该从和珅受宠的时间 乾隆的年龄和心态来分析。

和珅是从乾隆40年开始受提乾隆的拔重用的。乾隆40年和珅晋升为一等侍卫,任满洲正蓝旗副都统, 此时乾隆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这个时候他基本连他那些美貌的嫔妃都不见了,他在他的儿子面前是父亲更是皇帝,他那些皇子都很怕他,在他面前唯唯诺诺,甚至不敢见他所以他缺少亲情。再有朝廷中和他一起大江山,治天下的大臣,死的死 退休的退休,新进的大臣和他都有代沟,恨不得躲着他走,所以他在朝廷上也缺少可以共事 信任的人,从这两方面说他真的是孤家寡人了。和珅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个空缺,和珅当时才20多岁,英俊潇洒,年富力强,办事干练机敏过人,最重要的是他可以把皇帝当父亲和朋友一样对待,让皇帝感受久违的温暖。

乾隆42年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去世,乾隆悲痛欲绝在灵前跪了3天,这3天里除了和珅以外所有的大臣都劝皇帝要保重龙体,只有和珅一个人陪着乾隆跪了3天。事后乾隆问他为什么你不劝我呢?和珅回答您平时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但是这个时候在我看来您只是一个失去母亲的儿子,您只是再用您的方式来表达悲伤的情绪,臣能做的只有陪着您一起跪着了。据说从此以后乾隆和和珅两个就约定名为君臣实为父子。和珅虽然不是科举出身但是学识相当渊博,精通满、蒙、藏、回、汉5种文字和语言,马戛尔尼访华时,和珅作为清朝的全权代表负责接待工作。马戛尔尼评价他,白皙而英俊,举止潇洒,谈笑风生,真具有大国宰相风度。

和珅是大贪官不假但是据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和珅的家产根本没有以前传言的有清朝15年财政收入总和那么多,和珅的家产最多只有2000万到4000万两白银。其实只有算一算 帐就应该清楚和珅当权不过20年,即使再贪污他也不可能从他当权第一年就开始贪污吧?退一万步说就说他这20年都在贪污,清政府15年财政收入是多少呢?清朝当年一年的平均财政收入大概在4000万白银左右,15年的总收入和珅一年要贪污多少钱才能够达到呢?

综上所述在下认为乾隆宠信和珅有他晚年的需求所致,再加上和珅本身就十分有才,所以才能够20年圣眷不衰。

我是历史中的酒囊饭袋请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